湘军崛起,为何曾国藩没有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

余荣志


不邀自答。

其实原因很简单,曾国藩不是政客,而是一名政治家,政客和政治家的区别在于,政治家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而政客往往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对于曾文正公来说,他的初衷就是忠君爱国,这是那个时代普遍的道德标准,而且他对自身的价值追求就是忠君。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就代表着国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品评曾文正,因为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自身所处历史环境的局限。

再一点,湘军体系中大量军官因为镇压长毛邪教而立下军官,这帮人在战争结束后都获得了官职,不管是巡抚、提督还是那一堆没有实职的记名提督。换句话说,清政府基本上把淮军军官都拉入了既得利益群体当中,如果曾文正公真要造清朝的反,那么这些湘军宿将又有几个能跟着老领导造反呢?而且这些记名提督应该是镇压最积极的。

另外,湘军士兵虽然是山农,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也都成了老兵油子,当兵要是当油了那就不好对付了,而且长毛被消灭了,大家都功成名就应该回家享福去了。以剿捻为例,曾国藩动员老湘军镇压捻匪的时候,竟然只有一营湘军愿意跟随老统帅出征,可见如果曾文正要造清廷的反,有几个人能愿意和老统帅出征呢?

而且统治者历来忌讳官员拥兵自重,所以早就在曾国藩身边埋了暗子,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不是白给的。尤其是淮军,不仅同样装备了洋枪洋炮,还有康格里夫火箭。同时清政府也没有放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被重创的八旗,在二鸦结束后,清政府利用和洋人良好的互动,进口了大量西式武器装备八旗各营,并聘请西洋军官作为顾问训练军队。如果曾国藩真能突破淮军、楚军的封锁,那么也要问问清政府掌控的旗军答不答应,毕竟在应对传统战争这方面旗军依然是有战斗力的。

最后,曾国藩要造反成功还得看洋人的脸色。对于洋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有力的中国政府以维持中国稳定,以保证洋人在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稳定,所以他们选择了清政府。所以,洋人一旦卡死了湘军的火器供应,那么湘军还有多少战斗力。

所以,如果曾国藩真要造反,他会第一时间失去军火的进口渠道,从而被依然效忠于清政府的旗军、淮军、楚军打败。

再者,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成功建立在五代乱世武将频繁僭主的基础上,还又他赵大一人独大的原因。而曾国藩则不存在赵匡胤的历史环境。虽然朝堂上依然是孤儿寡母,但是中央并不软弱,中央有奕訢和僧格林沁,地方还有李鸿章、左宗棠等,所以曾国藩根本不存在赵大的基础。

另外,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曾国藩,都利用长毛叛乱这一契机拔自己打造成中华传统文化捍卫者的形象,曾国藩更是因此而成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所以,曾国藩不会愚蠢到放着好好的道德楷模、精神领袖不当而去当乱臣贼子。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曾国藩不反满清,确实也是一段晚清一大疑案,让我们后世产生诸多猜测。

1864您阴历7月19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陷落,这也意味着湘军在战争中取得完胜,当时的湘军可谓声势浩天,是想当时能打仗的军队,满人八旗子弟都已腐败的端不动枪,骑不上马,朝廷可依靠的无非就是各地团练,而出名的也就是我们常知的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而这位早已晋升为两江总督掌握四省军政大权的曾国藩,如果此时登高一呼,真可以说是群雄响应,但曾国藩为何不反满清,他带着他当年“振臂一呼”来的数十万人要何去何从,是每个人都该考虑的问题。

唐浩明小说,早在湘军攻克安庆,左宗棠就劝说过曾国藩称帝,他通过胡林翼捎给曾国藩一封信,信的内容时“神所凭依,将在得焉。鼎之轻重,似可问焉!”问鼎轻重,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话,意思是反了满清,虽然我平时不服你,现在也认你做老大。曾国藩的回答是将“似可问焉”的“似”改成“未”,表明没有意思。而曾国藩这时也应该能想到,别人能想到这些,朝廷也能想到,该怎样才能打消朝廷疑虑,这是个问题。

当然这也可能是小说家虚构之言,左宗棠嫉恶如仇,也不可能写出劝曾国藩称帝的话,此外,梁溪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记载,彭玉麟递给曾国藩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东南半壁江山,老师岂有意乎?”吓得曾国藩赶紧把纸条吞进肚子,直骂彭玉麟“可恶,可恶”。

此外,《草堂之灵》中叙述王闓运也劝过曾国藩造反,被曾国藩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的一个“妄”(还有人说“谬”“荒唐”)字顶回。湘军攻克南京,据说也有三十名高级将领联名请求曾国藩与满清分庭抗礼,曾国藩在玄武湖说出了有名的“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有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中的《李秀成本传考证》中也记载“李秀成劝文正公坐皇帝,文正公不肯”等,我们后人意淫出来的案例数不胜数,以致予到底为何,恐怕除了曾国藩,谁也不知道。

曾国藩是谁,晚清有名的儒学名家、桐城派大儒,郭嵩焘当年劝说其组织乡勇对抗太平军的口号就是“忠孝节义”——太平军到处砸孔子像,这确确实实突破了没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底线。其中在《讨粤匪檄》中就有“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湘军“以儒生帅乡农”,军队的奋斗目标就是“忠君爱国”而已,如果曾国藩反清,岂不就是打自己脸,为不忠不孝之举。我们看看一百年后的段祺瑞和冯国璋是怎样对袁世凯的,曾国藩真冒这个险,但到底会有多少人支持他谁心里都没有底。“功莫大于勤王,勋莫大于讨逆。不要说支持,造反后的曾国藩,可否确定昔日爱将不会以“忠孝节义”的口号倒戈相向。熟读历史的都该知道,第一个造反的往往成为垫脚石,只需一个开头,遍地群雄都会揭竿而起,曾国藩能否笑道最后谁也不知道,但是以曾国藩谨慎的性子,定然不会这么做。而且天京攻克,所有湘军赚的钵满瓢满,谁还会想着继续战斗造反,还不如回家好好教育子女,说不定就能造就出一代奇人,也恰恰如此,有这种经济基础的湖南在近代史上散发出浓郁的光彩。



其实对曾国藩来说,自那次不告而辞回乡之后,人生的态度以亲近黄老哲学,水满则溢,月满则缺,曾国藩深得三昧。曾国藩宁愿自己的福气与运气不要太好,所以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为“求缺斋”,也是这个意思。而当时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鱼龙混杂,他们到底打着什么心思,也不可得知,自己没必要冒险去干这种事情。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要做克己修身清高淡雅的圣贤而不愿去称王称帝,儒家文化传统教义:忠君报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反叛朝廷自立为王,儒家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他到底有没有做到心中的最高理想呢,至少坊间流传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而还有半个,就是曾国藩。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对曾国藩一生的评价。就连毛主席都对其评价颇高:“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不管当时,还是后世都对其表示了极高的认可,我认为曾国藩无愧于“半个圣贤”之名。


我不爱吃发面饼


再有后周和清朝都是少主即位但是后周的柴宗训是刚刚死了爸爸,朝中局势非常不稳定,可以说大臣们都在心里打着小九九,为自己找个新的出路。赵匡胤在这个时候发动叛乱真是赶对点了。反观当时清朝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那一年同治的爸爸已经死了3年,朝廷大局已定,大臣各归各位,曾国藩此时造反恐怕会遭到朝臣除湘军集团外的一直反对。还有柴宗训基本上就真的是孤儿寡母两个。接触不到任何外部势力,而同治皇帝内有两宫太后,外有恭亲王为他保驾护航这也是柴宗训不能比。

最关键的还是曾国藩的性格、人品,曾国藩一生信奉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改名国藩也是意为做国家之屏障,以立德、立言、立功唯自己的终生目标,把儒家的忠孝仁义看的非常之重,太平天国平定后,即解散湘军,放弃军权,杜绝朝廷猜忌之心,这样的一个人会学赵匡胤黄袍加身吗?他是曾文正,不是宋太祖。

我是历史中的酒囊饭袋,请您指正。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曾国藩攻克天京(南京)后湘军将领们请求曾国藩反清立国,我想当时曾国藩也可能是拿不定主意,后邀曾国荃密谈了一夜,太平军平定后他就果断的解散了湘军,最后成了一名忠义大儒,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后果,谁也猜不透。我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他和曾国权两人密谈了一夜无非是在分析当时天下的局势,看有没有江山易主的可能,从当时的气势上来看湘军极有可能入主,但有两大对手他是无法对付的,那就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堂的楚军,想连合俩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谁也猜不透谁的心思也不好直接挑明,假如俩人连合反湘那曾国藩是更本对付不了的,就一个左宗堂就够他受的了,所以和曾国荃密分析完形势后,曾国藩出人意料的解散了湘军,成就了他另一种人生。


与风互语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曾国藩和赵匡胤不一样,曾国藩是忠于满清的,而赵匡胤当时所处的时代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世,是一种公认的谁胳膊粗谁就是老大的时代,在赵匡胤之前,臣子弑君自立的事多了去了,赵匡胤干这事当然没有道德的约束和心理的压力。而且赵匡胤当时已经掌握了殿前司,那是一半的禁军力量,另一半侍卫司老大李重进远在扬州,老二韩通兵变刚起就被杀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赵匡胤这边。



而曾国藩则大大的不一样。宋明理学几百年发扬光大把忠君思想宛如思想钢印般刻在每个读书人脑子里,曾国藩对于清朝是绝对忠诚的。所以他办起了团练,不会像东汉末年的诸侯一样割据自保,而是选择和太平天国开干。

其次,曾国藩当初并没有绝对实力去造反。曾国藩攻陷安庆后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政,集满清最富庶之地,拥最强之兵。但是河南有僧格林沁的精锐骑兵,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曾国藩要是一心一意为国尽忠,大家都是好朋友,但是你要是造反了,口诛笔伐免不了,兵戈相向也是必然的。况且捻军,太平天国实力尚存,这么乱的局面,没有条件去自立。



当然,上面那一段是守仁君的假设,为什么说假设呢,还是那句话,曾国藩就没想过去造反。不是没有人劝进,都被其狠狠骂了回去。


守仁看剧


如果我们了解两段历史,答案就很明显了。1、历史环境不同,赵是五代十国末期,经过了近50年的军阀混战,已是“天下无主”。曾时,仅太平军,大半中国还是大清朝的。2、赵本身是军人,带兵冲锋陷阵,有权威。曾公本身是文人,既不能带兵,又不能将将,靠的主要是“厉法”,也就是湖南人说的“霸蛮”。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带兵军纪严明,顺应民心。曾公带兵,应军费不足,通常是承诺士兵攻破一座城,任由抢掠3天。说明白点就是用高额利益来激发士兵战斗心。这种情况,一旦没了利益的诱惑,就会土崩瓦解。同事也造成民心尽失!相反太平军是大受民心。曾公知道,根本不能成大事。在湘军末期,曾公自己都感叹,湘军“暮气沉重”。


唐伯虎166943233



史事显微镜


稳了一辈子,临归土还翻车不成。曾国藩自满清以来,是第一个做到被封侯的汉人。还当过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这些让身为汉人的老爷们想都不敢想,何等殊荣。况且四书五经讲的那些人伦常理,都印在骨髓里,怎么就能反了。


SCOFEILDcc


第一主虽少,但顾命大臣强势忠君,地方藩强没有合法理由接近权力中心。

第二湘君军在整个清军中不占优势,旗军不弱。

第三清庭的财政中央财政尚未崩溃,不需要诸侯养活

第四外国人承认同治皇帝的地位

如果曾国藩能活到八国联军之后,也许有可能取而代之


Cooperkk109


很简单,满清统治的基本盘,满蒙联盟、骑兵军事集团尚在,满蒙汉八旗都在清庭控制之下。如果曾带领湘军北伐,难逃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命运!另外,曾国藩年龄已经60多岁,没有太多野心,缺乏造反的政治纲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