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殉葬,到底有什麼特別原因?

炒米視角


努爾哈赤生前有3任大妃,阿巴亥是最後一任大妃,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可是,她卻在努爾哈赤死後,被逼殉葬,這是怎麼回事呢?

(阿巴亥劇照)

阿巴亥是烏拉部滿泰貝勒的女兒,7歲時失去了父親,隨繼位的叔父布佔泰生活。

當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建州大半部落。布佔泰為了不讓烏拉部滅亡,便與努爾哈赤聯姻,把才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43歲努爾哈赤。

小蘿莉配大叔的結合,果然讓阿巴亥在努爾哈赤的妻妾中脫穎而出,倍受他的寵愛。僅過了兩年便被他升為大福晉,位居眾妻妾之首。

隨後,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接連生下了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

眼看著阿巴亥的地位日益穩固,她的叔父布佔泰卻在此時背盟,烏拉部也因此遭到努爾哈赤的攻擊被滅。

饒是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機敏的阿巴亥,還是很得努爾哈赤寵信,並且她所生的3個兒子雖然年少,但努爾哈赤還分別讓他們分管了八旗軍隊中的三旗。

阿巴亥在後宮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對於她的受寵,始終有人羨慕嫉妒恨。比如小福晉德因澤就向努爾哈赤告發她,說她在宴會上與大貝勒代善眉來眼去,還說她深夜孤身一人去代善家……總之,阿巴亥和代善有不可言說的關係。

經過調查,努爾哈赤認為確有其事。一代雄主竟被最心愛的女人背叛了,這對他而言,自然是奇恥大辱。但努爾哈赤不捨得殺阿巴亥,只是以“私藏金銀”的罪名離棄了她。而代善,也以“虐待兒子”的罪名,被廢去了太子之位。

然而僅過了一年,努爾哈赤卻又把她召了回來,並重新封為大妃。兩人冰釋前嫌,恩愛依舊。

(努爾哈赤劇照)

然而好景不長,68歲的努爾哈赤在與明朝作戰中受了重傷。儘管得到救治,但傷勢並沒得到緩解。明知時日不多的努爾哈赤,便召來阿巴亥,讓她守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至於努爾哈赤和她談了些什麼,由於身邊無人,所以無人得知。

不管怎麼說,努爾哈赤並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

當時,共理國政的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其中代善是廢太子,阿敏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託之子,莽古爾泰有弒母的歷史,在後金名聲很差。所以,在大家的公推下,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隨後,皇太極率領三大貝勒進了阿巴亥的後宮,向她傳達了努爾哈赤的“遺言”。史料記載是這樣的:“(阿巴亥)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

意思是要阿巴亥殉葬。

此時的阿巴亥,由於失去了庇護。雖然她對人世有千般留戀,對三個兒子萬般牽掛,可是她深知若是不死,必然會給三個兒子帶來禍患。所以,在皇太極等人的逼迫下,她淚眼婆娑,一再請求皇太極等人務必要善待她那3個尚未成年的兒子。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這才依依不捨盛妝自縊殉死。

(皇太極劇照)

其實,按後金殉葬制度,一般也只會讓沒有生育的小妾從殉,正妻是不必殉葬的。何必阿巴亥還生育了3個兒子呢。所以讓她殉葬,根本不能讓人信服。

那麼,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陰謀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阿巴亥年富力強,在她再次被立為大妃後,她一改往日足不出戶的習慣,走出後宮,並積極地參與到政務中。她行使著第一夫人的權力,不是在慰問前線官兵,就是在鼓勵百姓開墾農田。包括一些祭祀典禮上,也活躍著她的影子。這讓她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空前高漲。

除此外,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分別掌管著三旗,勢力可謂非常強大。

其中多爾袞又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一個,隱約有傳聞,說努爾哈赤想傳位於他。只是嫌他年幼還嫩,想再等幾年。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臨終前唯一陪伴在跟前的人,誰知道努爾哈赤會不會向她交待繼位及輔政的人選呢!

總之,阿巴亥要是拿出繼位遺詔,或者說太祖指定誰來繼承汗位,都會得到部分人的支持。

所以,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後,貝勒們為了利益不受到損害,公推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逼迫阿巴亥自盡。

阿巴亥當然知道這是個陰謀。但她知道此時她無論怎麼做,都會給四大貝勒留下話柄。到那時候,死的就不是她一個人了,也許她3個兒子也難逃一死。所以,她在確保3個兒子的安全後,只得殉死。

(參考史料:《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努爾哈赤,是皇太極的父親,他也可以算是清朝的開國鼻祖吧。努爾哈赤妻妾很多,據記載的就有16個妻妾,但是努爾哈赤真心喜歡的只有大福晉阿巴亥一人,也就是多爾袞的生母。

阿巴亥12歲的時候,就被父親當做交易送給了努爾哈赤,當時努爾哈赤已經43歲了。中年的他看到朝氣蓬勃的阿巴亥,頓時覺得自己也年輕起來,於是他很喜歡跟阿巴亥在一起。

阿巴亥慢慢長大,越來越青春嫵媚,也成為了努爾哈赤最得寵的女人,地位也上升到了大福晉。阿巴亥也很喜歡努爾哈赤,在她眼中努爾哈赤是天下的英雄,令人敬佩。

但是阿巴亥看著努爾哈赤慢慢老去,她很害怕, 害怕有一天努爾哈赤走了,她無依無靠。於是她時不時地送東西給大貝勒,討好大貝勒代善,為自己找個靠山。

本來努爾哈赤的其他女人們就對阿巴亥不滿,時時刻刻都在找阿巴亥的錯處。阿巴亥送東西給大貝勒這件事,很快被努爾哈赤的小福晉發現,於是小福晉向努爾哈赤告發了阿巴亥,並說阿巴亥與大貝勒有曖昧關係。

努爾哈赤很生氣,派人搜了阿巴亥的住處。牆倒眾人推,平時跟阿巴亥關係好的人這時候也都來參一腳,說阿巴亥的壞話。

努爾哈赤忍無可忍,覺得顏面無存,本想賜死阿巴亥,但是想到孩子還小,於是先放過了她,只是把她趕了出去,不讓她住在汗府。

但是幾個月後,努爾哈赤很想念阿巴亥,於是他又立了阿巴亥為大妃,重新接了她回來。阿巴亥聽到後很高興,馬上帶上幾件隨身用品就匆匆趕回去。由於路上太趕,隨身的衣物、髮飾都丟了,努爾哈赤為了表達對阿巴亥的感情,馬上派人將阿巴亥的東西全部找回來。

努爾哈赤年齡已經很大了,加上半生征戰沙場,落下一身傷。在他最後的一段時間,也是叫阿巴亥陪他一起度過的,可見他對阿巴亥是真心的喜歡。

努爾哈赤還是與世長辭了,四大貝勒公佈了他的遺囑,讓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不相信,她沒聽過努爾哈赤說過,也沒看他立什麼遺囑,但是她勢單力薄,沒辦法只能認命。

她大哭了一場,拜託他們照顧好自己的幼子多爾袞和多鐸,然後隔天就自縊了,於是大家就將阿巴亥跟努爾哈赤葬在一起,這時候阿巴亥才37歲。

阿巴亥殉葬了,也帶走了努爾哈赤的“遺囑”之謎,努爾哈赤是否留下遺囑,又是否傳位給皇太極,都成了無法探查的謎團。

阿巴亥不過是個可憐的女人罷了,她的命運從來也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年輕被作為交易送給了努爾哈赤,先後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最後也得不到善終。

對於阿巴亥,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注: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告知刪除)


餘兒談歷史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叔父是布佔泰,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阿巴亥憑著美麗和聰穎贏得了努爾哈赤的愛,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將阿巴亥的三個兒子視為珍寶,其中尤其喜愛多爾袞。

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史學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阿巴亥殉葬是努爾哈赤的遺命,另一種則認為是皇太極等人矯詔,逼迫阿巴亥殉葬死的。

持前一種說法的學者認為,努爾哈赤是想學漢武帝殺鉤戈夫人,目的是防止阿巴亥造成"國亂"。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才37歲,風華正茂。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43歲,皇太極35歲。兒子可以娶繼母,這可是女真人的習俗。阿巴亥資本不僅僅只有年輕貌美,更重要的是她三個兒子手中有兩黃旗(60個牛錄)兵力。

持後一種說法的學者是否決第一種說法的,兒子可以娶繼母,是女真人的習俗。努爾哈赤不會對此耿耿於懷,努爾哈赤很喜歡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尤其是多爾袞,將汗位(皇位)讓多爾袞繼承也不是不可能的。阿巴亥殉葬死了,等於斷送了多爾袞的大汗之路,當時多爾袞15歲,多鐸才12歲,還需要母親照顧,努爾哈赤怎麼可能殺死阿巴亥讓年有幼的孩子沒有依靠?從殉葬風俗來看,夫死妻殉,很少有正妻殉葬,一般殉夫的都是地位較低無子的妾。

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後,得到最大好處的人是皇太極,不管皇太極是不是逼迫阿巴亥殉葬的幕後黑手,他永遠都洗脫不了嫌疑。


水晶萍安果


皇太極找來兩個努爾哈赤的侍衛作證,說努爾哈赤生前有話,讓阿巴亥殉葬。阿巴亥說,我不能殉葬,我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需要撫養。按規矩沒孩子的妻妾才殉葬。皇太極說,先父有遺言,你必須殉葬。阿巴亥沒辦法,接受了現實,自縊而死。也有說被皇太極下令用弓弦勒死。

只有兩個侍衛作證,這事不太靠譜,皇太極買通侍衛做假證這完全可能,空口無憑。但是努爾哈赤死後,國家權力掌握在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四大貝勒手裡。皇太極拉攏其他三大貝勒支持自己繼承汗位,這時其他三大貝勒都聽命於皇太極,一致同意讓阿巴亥殉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手中沒有任何權力的阿巴亥,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



阿巴亥畢竟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皇太極的繼母,叫兩個侍衛來作證就讓阿巴亥殉葬了,皇太極這事做得很容易讓人覺得其中另有玄機,是不是皇太極假借努爾哈赤之口要整死阿巴亥。

努爾哈赤到底有沒有讓阿巴亥殉葬的遺言呢?太祖朝的資料中記載,阿巴亥機敏、善妒、權力慾強,太祖(努爾哈赤)恐阿巴亥利用三個兒子禍亂朝政,於是提出讓阿巴亥殉葬。既然有記載,看來讓阿巴亥殉葬之事不虛。



但是太祖朝的歷史是皇太極時修的,一切證據要都為皇太極服務。這種記載真實嗎?我覺得太祖朝記錄不可靠,兩個侍衛的證詞也有問題,因為其中有邏輯不通之處。

努爾哈赤臨終只有阿巴亥在場,她說太祖有遺言,讓多爾袞繼位,大貝勒代善輔政。多爾袞已經十五歲了,可以親政了,而且聰明睿智,不可能受控於他人,更何況代善只是輔佐,努爾哈赤也沒有像咸豐那樣拿一個印章給阿巴亥,阿巴亥沒有任何權力,怎麼亂政?努爾哈赤有什麼可擔心的,非要逼阿巴亥殉葬,讓年齡尚小的多爾袞和多鐸同時失去父母?



再者說了,遺言應該以臨終遺言為準,以前說過的話,時過境遷變數很大。努爾哈赤生前喜歡多鐸,曾在阿巴亥面前說,這孩子太小了,要是大點將來就讓他繼位當汗王。多鐸已經十三了,努爾哈赤臨終也沒說傳位給他。人的思想會隨著時間變化,當年阿巴亥被努爾哈赤打入冷宮,一年後又把她接回宮中繼續寵愛。假如努爾哈赤喜歡阿巴亥,曾經說過讓她殉葬,這也不見得是他的真實意思,即便當時是那麼想的,臨死他又不想那麼做了,也完全可能。

其實,皇太極讓阿巴亥殉葬,就是因為努爾哈赤有讓多爾袞繼位的意思,因爭奪皇位的需要,借努爾哈赤的口,殺死阿巴亥,讓多爾袞失去依靠,這樣皇太極就可以順利上位。讓阿巴亥殉葬就是皇太極設的局。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烏拉那拉氏.阿巴亥,是女真烏喇部首領滿泰的女兒,布佔泰的侄女,烏喇、葉赫等九部聯合攻打建州,被努爾哈赤大敗,布佔泰被俘,三年後才釋放,出於討好的目的就把12歲的阿巴亥獻給了40來歲的努爾哈赤。



阿巴亥是繼元妃佟佳氏、繼妃富察袞代、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皇太極生母)後的第四任大妃。努爾哈赤晚年對她很是寵愛,她先後為努爾哈赤生了12阿哥阿濟格、14阿哥多爾袞、15阿哥多鐸。



她的這三個兒子也很爭氣,很討努爾哈赤歡心,小小年紀就各管一旗成了權力很大的旗主,這一切肯定被很多有心人看在眼裡恨在心裡,要知道努爾哈赤可是有16個兒子,比他們三個功勞大的多了去了,努爾哈赤如此偏愛怎麼會不引起別人的嫉恨?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努爾哈赤還有意傳位給多爾袞,那四大貝勒怎麼可能會服一個沒有半點軍功的毛娃子?所以有很多傳言說是皇太極逼死了阿巴亥,搶了多爾袞的皇位,只是傳言,真真假假那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捨不得阿巴亥,所以才讓37歲的阿巴亥殉葬。


芝麻號南宮慕涵


政治是殘忍的!

女真族是有妻妾殉葬丈夫的習俗,但殉葬的一般都是小妾,像阿巴亥這樣嫡妻殉夫的的確很少見。

阿巴亥是一位富餘謀略、工於心計的貴族女子。她自幼生活在爾虞我詐的後宮,鍛鍊了意志,磨練了性格,培養了能力。阿巴亥的智慧、遠見、權謀等,諸王都是諳熟於心的,並視之為危險人物。努爾哈赤對她更是瞭解,甚至擔心“留之恐為國患”。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如有其母親在,便如虎添翼,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諸王看來,這些都可能給他們帶來威脅。


因此諸王便以努爾哈赤要阿巴亥殉葬的遺言為藉口,集體對阿巴亥進行了政治謀殺,阿巴亥是此次權力交接過程中不折不扣的一個政治犧牲品!


茶後書話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按照滿八旗的規矩,阿巴亥是不能殉葬的,因為她是大妃,還有三個親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是她不能殉葬的基本條件。

可是努爾哈赤沒有放過她,明文遺照要求她殉葬了。可憐阿巴亥才剛剛37歲。兒子們親眼目睹母親生生自縊而死但也無可奈何。

阿巴亥的死給前清史增添了許多令人遐想的理由和空間,於是乎,各種猜想接踵而至:

有人說是皇太極矯詔逼死了阿巴亥,目的是為了自己繼承汗位。有人說是因為他與努爾哈赤的二兒子代善有不正當關係。有人說阿巴亥太過美麗妖嬈,是不祥之人。莫衷一是。

到底阿巴亥為何被努爾哈赤拉去殉葬,這中間是否有令人窒息的原因和理由呢?

阿巴亥美麗妖嬈,這是事實,她12歲嫁給努爾哈赤,16歲生下第一個兒子阿濟格。努爾哈赤非常疼愛這位美妻,所以,若干年後,阿巴亥成為大妃(皇后)。這其間,阿巴亥也曾惹惱過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離棄,但是時間不超過一年,努爾哈赤又把她找回來了。這充分說明,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感情是真摯穩定的。按照常理而言,努爾哈赤不會是由於太愛阿巴亥而失去理智要她殉葬,死也要在一起,那就是赤裸裸的言情劇了。

努爾哈赤的人生是熱血和殘酷的人生,統一女真族的戰爭在他的一生中幾乎從來的沒有停止過,以至到了努爾哈赤晚年有了漢族皇帝們一樣的心理,對待萬事萬物多疑而殘忍。晚年的努爾哈赤雖然雄心勃勃,但是處境並不見得很好,左右兩側,一邊是與大明王朝息息相關的朝鮮,一面是時好時壞的蒙古,暮氣深重的大明王朝雖然死氣沉沉,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不是李成梁,努爾哈赤或許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因為努爾哈赤的高壓政策女真族境內的暴動此起彼伏,這一切的一切隨時都可能瓦解統一後的女真族,隨時都有可能灰飛煙滅。

一向所向披靡的努爾哈赤在孤懸關外的寧遠城下被一個不知名的小將袁崇煥打的幾乎喪失了信心。這讓努爾哈赤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的一生。三十多年的積累瞬間瓦解讓努爾哈赤不得不反思女真族的未來。

垂死的努爾哈赤實際上此時給後代留下了一個諾大的亂攤子。從後來皇太極和袁崇煥對峙期間不得不靠燒殺搶掠來維持財政的情況看,當時的努爾哈赤幾乎已經耗盡了女真族幾十年來積累的成果。

因為這場失敗,女真族的內部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如果我們都來馬後炮,從努爾哈赤創建滿族八旗制度來分析,先看看皇太極是否會逼死阿巴亥,也許能有些眉目。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是以遊牧為基礎的的少數民族部落,他與漢族固定生養的基礎有很大的不同,追逐肥美的草原,時常流浪各地是他們生活的根本。因此,對於領頭人的選擇與漢族士大夫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誰能帶領他們追逐到財富,草原,女人等才會被推舉為汗王,而努爾哈赤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推舉制度,這一先進的制度被認為是戰勝大明王朝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努爾哈赤立太子,立皇儲之說完全是子虛烏有,是後來某些史學家強拿漢文化的特點加給滿八旗造成的。皇太極上位的核心因素就是這種推舉制度的結果。

有人一直認為多爾袞才是理應當汗的那個人,就是因為這種漢文化猜想的結果。要知道,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才15歲,他當時是四小貝勒,未有寸功之基礎,雖然天資聰慧,但是按照八旗推舉制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參加汗王推選的。而且,皇太極當上汗王之後,對待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可以說是仁至義盡,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多爾袞攝政若干年,也不當皇帝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皇太極不是那個要逼死阿巴亥的人,如果大家有興趣,還可以看看一部叫《前清秘史》的紀錄片,對此有更為詳盡的資料。

除了皇太極這個關鍵性因素外,現在已經排除。那就只剩下阿巴亥本人或者努爾哈赤本人了。

努爾哈赤待阿巴亥不錯,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讓阿巴亥是三個兒子繼承了滿八旗中的兩旗。前清的八旗實際上就是把女真族的土地,奴隸,財產,軍事等等分為八個部分,然後由他們的子孫繼承。旗主王爺叫和碩親王,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就佔了八分之二,可以說已經非常不錯了。為什麼努爾哈赤會這樣做,也許就是考慮自己死後,阿巴亥孤兒寡母無依無靠,所以才如此後代。

本來,努爾哈赤之前曾將阿巴亥母子的這個重擔交個大兒子(老大諸英被努爾哈赤殺後代善就是大兒子了)代善照顧。而阿巴亥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結果,代善與阿巴亥的關係變了味,因為努爾哈赤的一個小妾告密說他們關係曖昧(後來這個告密的小妾也殉葬了)。作為一個年青的母親和女人,在如此複雜的局面之下,為自己的孩子和未來做考慮並不為過,但是這似乎觸動了努爾哈赤的底線。如果一定要說代善與阿巴亥有什麼曖昧關係,那也只不過是吃醋的小妾一面之詞而已,有人甚至說皇太極也因此打擊打壓了代善爭取汗位的權利,那純屬於是子虛烏有。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也許代善有此想法,也或許是阿巴亥有次想法,但是一條,作為男人的努爾哈赤是堅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有人會問,那努爾哈赤是否做過調查核實。答案是肯定的,他做過,但是男女之事,尤其是在女真族男女不像漢族這樣保守的情況下,誰又能說得清?

努爾哈赤不會在阿巴亥的男女問題上糾纏不清。作為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考慮的不是幾個人的生死,考慮的是整個女真族的生死和未來。而八旗制度,就是關乎女真族生死和未來的核心要素。

這也正是阿巴亥觸犯努爾哈赤最為關鍵的地方,而阿巴亥與代善的關係問題也源於此。阿巴亥接觸代善,雖然努爾哈赤有遺命在先,但卻不可以主動為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謀求更大的權力,因為他們已經獲得兩旗的權力了。似乎阿巴亥對於努爾哈赤死後的安全感始終難以滿足,她與代善的交往便成為阻礙八旗制度實行的絆腳石,努爾哈赤不得不清除掉她。也許,正因為如此,代善也放棄了競爭汗位的權利,儘管可能不是主要原因,但絕對有此因素。

總之,阿巴亥殉葬了。八旗制度因為它的公平和先進性沒有得到踐踏,皇太極此後的輝煌的17年,證實了努爾哈赤八旗制度的勝出。


青燈問史


阿巴亥是海西女真烏拉部首領滿泰之女,1601年,年僅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時年43歲的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03年,努爾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病逝,14歲的阿巴亥繼任為第四任大妃。

阿巴亥為努爾哈赤育有三子,分別為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1626年8月,努爾哈赤病死,汗位由第八子皇太極繼承,執政的四大貝勒眾口一詞要求阿巴亥遵照老汗王遺命與兩位庶妃一起殉葬。被逼無奈之下,阿巴亥只好懸樑自盡,年僅37歲。那麼正當盛年的阿巴亥以身殉葬有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呢?

阿巴亥與代善的桃色緋聞

1620年,庶妃德因澤與阿濟根向努爾哈赤告密,說大福晉時常精心打扮一番後,深夜出宮到大貝勒代善家去;還在舉行重大集會時與代善眉目傳情。

努爾哈赤暗中派人調查之後,確認情況屬實,考慮到家醜不可外揚,借私藏金銀的罪名而將阿巴亥“離棄”(打入冷宮),又將私藏在阿濟格和孃家烏拉城的財物追回。可僅僅一年之後,1621年,努爾哈赤又召回阿巴亥,再度立為大妃。這充分說明努爾哈赤還是非常喜歡阿巴亥的,之前的“離棄”只是為了給她一點教訓嚐嚐。

阿巴亥丰姿綽約,年輕貌美,她知道老汗王年事已高,必須早做謀劃,才能確保自己和兒子的地位不受影響,於是投向了極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懷中。女真向來有收繼婚的習俗,父死子娶其庶母,兄亡弟娶其嫂,努爾哈赤當時也有死後讓代善娶阿巴亥的打算。

可問題在於,現在自己還健在,兩人就如此膽大妄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在臨終前向四大貝勒留下遺言,死後要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此舉算是對阿巴亥不忠的一種懲罰,也是斷絕她和代善再續前緣的最好辦法。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留下的遺言並不是只讓阿巴亥一人殉葬,而是讓她和兩位庶妃一起殉葬,這兩位庶妃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告密阿巴亥偷情緋聞的德因澤和阿濟根。

皇太極假傳遺言

有人說,令阿巴亥殉葬的遺言是繼承汗位的四貝勒皇太極捏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阿巴亥與三個兒子日後聯合起來,顛覆他的汗位。於是就編造了努爾哈赤死前遺言,讓阿巴亥及兩位庶妃以身殉葬。

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當時阿濟格已經成年,如果皇太極故意編造的遺言,即使年幼的多爾袞、多鐸不明事理,但阿濟格不可能毫不知情。況且阿巴亥與代善早有舊情,可在關鍵時刻,包括代善在內的四大貝勒眾口一詞,逼迫阿馬亥遵老汗王遺言殉葬,由此看來努爾哈赤的遺言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後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先後追隨皇太極四處征戰,並未流露出對皇太極逼死生母的怨恨之情。多爾袞執掌大權後也沒有給生母殉葬一事翻案,只是追封阿巴亥為孝烈武皇后,並將神位放置在太廟之中。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追奪其一切封典,撤銷了阿巴亥的皇后尊號,又把神位移出了太廟。


歷史茶坊


努爾哈赤作為當時清朝最大的敵人,在入關之戰的時候,被當時的敵方將領用炮火打成重傷,由於當時的醫療手段不先進,因此他最終不治而死。按照清朝人的慣例,父親死後,要麼兒子迎娶自己的繼母,要麼妃子就要殉葬。他生前最喜歡的一位妃子,十幾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不僅有絕世的美貌,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個兒子,而且還頗有些手段,混的可以說是魚如得水。他死後,這位他最愛的名叫阿巴亥的妃子自然也是要面對這個問題的。努爾哈赤心疼自己的愛妃,在生前的時候,就專門安排囑託自己的兒子善待她,讓他在自己死後娶了阿巴亥。但是阿巴亥最後卻沒有按照他的遺願成功的活下來,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四個強勢的皇子強迫阿巴亥殉葬,但這四大貝勒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其實要毀在阿巴亥的野心上。阿巴亥生下來好幾個孩子,滿清的皇子鬥爭是十分的殘酷的,因此阿巴亥也需要給自己的兒子早做打算。但是阿巴亥的孩子還小,於是阿巴亥就私自藏匿了一些金銀財寶,想要留下來給自己的兒子。結果卻不幸被人告發,代善得知以後,覺得阿巴亥對自己並不是一片真心,因此之前的深情託付,也就漸漸地不提了,慢慢將阿巴亥冷落了。

除此之外,阿巴亥還暗中培養勢力。雖然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但是皇位的鬥爭是殘酷的。其他的貝勒皇子自然會對阿巴亥和她的兒子們產生忌憚,代善自然也是不例外。阿巴亥雖然用心良苦,但是卻未曾想努爾哈赤意外去世。這時候,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最大的阿濟格也不過才二十二歲,而且才能十分平庸,沒有和其他的貝勒一較高下的能力。而多爾袞和多鐸更是才十幾歲,就算有勢力也不會使用。但是在其他的貝勒眼中,這就是將來存在的威脅。而解決自己的同胞兄弟畢竟有些說出去容易染上惡名,於是就只能對阿巴亥開刀了。

其實這裡面最讓人想不通的,就是二貝勒代善也參與其中。在努爾哈赤還活著的時候,阿巴亥知道他會將自己委託給代善,於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和代善多有交流,最後甚至到了私通的地步。沒想到看著這兩人情投意合,卻因為權力之爭以及其它原因而變得貌合神離。

就這樣他生前最愛的阿巴亥,在他死後也成為了一個殉葬的嬪妃,其實這也還算是一個好結局,畢竟奈何橋上有人陪。不過這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若阿巴亥不似這樣富有心計和野心,想必自己也能有個好結局。

想要了解更多的歷史,還請關注一下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後金天命11年二月初九,寧遠之戰失敗受傷的努爾哈赤回到瀋陽。然而,努爾哈赤的厄運並沒有結束,很快,年過六旬的努爾哈赤由於傷病開始,感到身體不適,他的身體迅速衰弱,最終因病去世。

清太祖努爾哈赤

已經60多歲的努爾哈赤雖然去世比較突然,但是,如此年紀,哪怕在中國數百位帝王之中,也算得上長壽了,包括努爾哈赤兒子們在內的八旗勳貴們,自然也早有心理準備。不過,在努爾哈赤死後,有一個事件卻深刻地影響到了清朝的歷史進程,這個事就是大妃阿巴亥殉葬事件。

大妃阿巴亥的地位在八旗之中極為顯赫,如果將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視為一個小朝廷的話,那麼,阿巴亥就是母儀天下的後宮之主——皇后,而且,作為年輕貌美、又頗有心計的大妃,阿巴亥極受努爾哈赤的寵愛,因此,其地位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大妃阿巴亥劇照

更何況,古代的女人向來母以子貴,而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在後金八旗政權之中地位極為顯赫,不但位列八王議政之列,而且,備受努爾哈赤寵愛的多爾袞三兄弟,還掌握著八旗集團實力最為雄厚的兩黃旗,是八旗之中名副其實的實力派。

因此,阿巴亥在後金政權之中,無論是地位還是影響力都極為顯赫,阿巴亥的殉葬,自然也深刻影響了後金八旗政權的歷史進程。努爾哈赤死後,阿巴亥為什麼會殉葬?這其中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阿巴亥的殉葬是努爾哈赤臨死前的明令。在清朝編纂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努爾哈赤死之前,“預遺言與諸王曰:俟我終,必令(阿巴亥)殉之。”

八旗

可見,阿巴亥在努爾哈赤死後被要求殉葬,是努爾哈赤自己的明確要求。而努爾哈赤作為八旗後金集團的締造者,其權威及威信自然不容置疑。努爾哈赤死後,繼任的努爾哈赤兒子們,無論是為了聽從父親的命令,還是獲得繼承八旗政權的正統性,遵從努爾哈赤的遺言都是理所當然的。

那麼,阿巴亥被殉葬僅僅是努爾哈赤命令下的結果嗎?背後還有哪些原因?

作為後金政權地位極為顯赫的政治人物,阿巴亥之死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努爾哈赤的遺言。事實上,就如前文中所說,且不說作為大妃的阿巴亥顯赫的地位,單單她三個親生兒子掌握著強大的兩黃旗就決定了,哪怕是努爾哈赤死後要求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也絕非毫無反抗之力。

多爾袞

而阿巴亥本人被殉葬時年僅37歲,正是一個政治人物最美好的年華,阿巴亥本人也早就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野心。因此,對於阿巴亥本人而言,老夫少妻的她甘心努爾哈赤殉葬的可能性近乎為0。既然阿巴亥本身並不想死,那麼,如果不是四大貝勒的逼迫,阿巴亥是否會真的遵循努爾哈赤的遺命被殉葬,猶未可知。

由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敏4人組成的四大貝勒,為什麼會如此積極的要求阿巴亥殉葬的呢?單純是因為孝順而遵從父親遺命嗎?當然不是如此。而四大貝勒逼迫阿巴亥殉葬的真正原因,就涉及到後金政權的權力鬥爭了。

大貝勒代善

努爾哈赤生前,在將舒爾哈齊幽禁致死、處死長子褚英、疏遠次子代善之後,就不再明確確立他的繼承人,而是別出心裁地制定了一個頗具軍事民主意味的八王議政制度。根據這個制度,努爾哈赤死後,由他的兒子們組成的八王議政,來共同主持後金政權的運行。而這八王之中,尤其以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敏4人擔任的四大貝勒實力最強、權勢最為顯赫。

但與此同時,雖然年幼,但卻由於努爾哈赤給予的兩黃旗的多爾袞三兄弟,雖然年幼,其實力之雄厚,不輸四大貝勒,因此,多爾袞三兄弟成為四大貝勒強有力的挑戰者。最為重要的是,三兄弟還有一個地位顯赫且手段高超的親生母親——大妃阿巴亥。這就太恐怖了:一旦三兄弟和阿巴亥聯手,高高在上的四大貝勒是否還能保持超然的政治地位,就很難說了。

阿巴亥劇照

哪怕在清人編撰的史書中,也記載了阿巴亥“有機變”,也就是說,晚年最受努爾哈赤寵愛的阿巴亥,不僅僅擁有著非凡的美貌,她還擁有著高超的政治手段。老謀深算的四大貝勒,尤其是繼承汗位的皇太極自然心知肚明。為了一勞永逸的徹底消滅掉阿巴亥這個挑戰者,趁努爾哈赤要求其殉葬之際,逼迫其殉葬,自然是最完美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