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善戰的李廣難以封侯,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用戶87622063674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王昌齡很好的描述了李將軍的英姿。

李廣將軍的射術很準,很強。曾經用箭射入石頭。一直在邊疆對抗匈奴,匈奴從來沒有佔到便宜,匈奴人敬重強者,李廣的名號在匈奴人之間廣為流傳。但是一生未封侯。

李廣難封的原因可以總結三點:

第一點,李廣在守衛邊疆的時候,並沒有非常突出的戰績。在記載中只是說了李廣引百騎兵智退數千匈奴,從頭到尾的殺敵數量非常有限。而封侯的考核標準就是殺敵數量。

第二點,李廣的政治立場有問題。有一次李廣在抗擊七國之亂的時候,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這個行為,令每一個統治者都不能忍受,相當於叛國。縱然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在那個時候,梁王是對漢景帝的皇位威脅最大的人。只是當時梁王一直擁護自己的哥哥景帝,對抗七國聯軍,政治立場糊塗的李廣沒有受到懲罰。但是,這一點是他畢生的汙點。

第三點,漢武帝在位的時候,為了打擊匈奴,分出四路大軍,只有衛青一路小勝,攻到了匈奴的祭祀的聖地,殺敵七百餘人。而李廣一路全軍覆沒,更慘的是被俘虜了。一個將軍被俘虜,簡直比殺了他還要難受。敗軍之將,以漢律當斬,家人用金銀可贖出,最後成為庶人。這也是李將軍的汙點了。

綜上三個觀點,最嚴重的還是政治立場糊塗。這就是李廣難封的原因。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起飛將軍李廣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按道理講,他立下赫赫戰功確實應該封侯進爵,但是最後為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李廣曾被匈奴俘虜,導致政治形象受損

古今一樣,試想作為一位身經百戰的朝廷將軍,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被敵人俘虜,以後怎麼能夠在加官晉爵,同僚不免會胡亂猜忌。

二、個人雖武藝高強,但是缺乏領導能力

李廣個人能力很強,武藝高強,夜晚黃昏把石頭看作老虎,一箭能射入石頭裡面,可見李廣箭術多麼出神入化,武藝多麼高強。但是李廣的領導能力缺一般,缺乏統籌全局的能力不是帥才,也經常打敗仗。


三、不善於交際,缺乏政治資源

李廣經常在邊塞行軍打仗抗擊匈奴,可能導致與朝廷同僚溝通交流較少,人際關係一般,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不懂得運作,固然戰功赫赫也沒人幫提拔時候給說話。

總之,李廣雖然沒有封侯,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卻很高,知名度很大,也算是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受到後人的敬仰崇拜,也是非常值了!


峰哥談史


驍勇善戰的李廣難以封侯,背後原因與其自身有很大關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對匈奴之戰,損失傷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後來亦是如此。

二、是將才,不是帥才。《史記·李將軍列傳》說他是一位難得的虎將,但他是勇而不謀,剛愎自用,“自負其能,”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少有勝利可言。

三、清廉。《史記》載:李廣廉潔,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家無餘財,無法打點。

四、口拙不善言辭。《史記》載:“廣訥口少言”,不會巴結上面的人。

五、沒有後臺,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既沒有顯赫的家世,又沒有親戚在宮中做貴妃,雖然作戰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聞。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李廣還缺乏政治敏感,比如當時梁孝王給他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這是犯了大忌諱,漢朝明令不許中央朝臣與諸侯來往,他還明知故犯。還有就是當時漢朝和親,他要打仗,也是如此。


嶽劍


驍勇善戰是個人武勇,為將尚可,若是作為統帥就要考量更多方面了。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應該分為以下幾點:

一、衛、霍功勞過高

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太大了,李廣與之相比差距有點大。霍去病封狼居胥極大滿足了漢武帝的虛榮心,衛青幾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一掃武帝以前尤其是白登之圍的恥辱,讓漢武帝狠出了一口氣,也因此一舉扭轉了文景以來的漢匈的優劣和攻守的態勢。

二、武帝扶植新興的軍事力量

漢武帝一朝一掃文景之前戰略防禦的態勢,多采取主動出擊、長途奔襲的戰略戰術,而衛、霍衛代表的新興軍事將領的戰法和風格很符合武帝的心意,李廣作為年齡較大的守成有餘卻進取心不足的傳統將領,在武帝看來不太值得過多優待。

三、李廣功績多防守,進攻弱

李廣在漢武帝以前的文景時期,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在邊關防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說實話,守城守住了是你的本分,守不住要受罰的。而武帝時期李廣隨衛青、霍去病出徵有四次,不是大敗全軍覆沒,就是迷路沒按計劃進攻,要麼就是別人大勝他一無所獲,這自然難得武帝的歡心。

四、李廣的個人原因

李廣本人性格驕橫,朝堂政治敏感度不高,最有名的就是殺掉霸陵尉的事件,體現出他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的性格,這種性格與衛青、霍去病相比還是差得太遠。

五、武帝的強勢性格

漢武帝是個什麼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強橫之主,性格也是霸道強勢,你強的話我還能忍受一下你,沒啥大功績(相比衛、霍)卻又驕橫無比,政治上還是個幼稚兒,當然不會給你太好的待遇了。

總之,“李廣難封”是有諸多原因的,除了自身實力不夠硬外,與漢武帝個人好惡也有很大的關係。


我是@強哥說文史,一個用心講歷史的人。歡迎大家留下你的評論,我們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強哥說文史


李廣是名將李信之後,一生歷經大小70餘戰,在北方邊境抗擊匈奴,人稱“飛將軍”,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將,為什麼一生沒能封侯呢?難道是皇帝賞罰不明,還是因為命途多舛、時不待人呢?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年僅19歲的李廣以名門之後參軍抗擊匈奴,以斬殺敵人較多,被拜為漢中郎。被漢文帝賞識,說他如果生在高祖時代,必然能建功立業,等萬戶侯。李廣剛剛參軍就立下戰功,迎來了軍旅生涯的開門紅,似乎封侯拜將是早晚的事。

漢景帝時,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勇猛果敢,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按照西漢封爵制度是可以封侯的,但是他曾私下接受梁王劉武的將印,觸怒了漢景帝,沒有得到封賞,李廣錯失了第一次封侯的機會,也是離封侯最近的一次。

後來李廣被調往北方歷任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抗擊匈奴,都因李廣善騎射、英勇作戰使匈奴多年未曾來犯,他愛兵如子、治軍寬鬆,有封賞也會分發給將士,得到了將士們的愛戴。而同時作為北部抗擊匈奴的名將程不識對他卻有不同的看法,程不識治軍嚴謹,訓練較苦,士兵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不願跟隨程不識,李廣領兵在外,喜歡在水草豐盛的地帶駐軍,也不安排崗哨,不對匈奴進行提防,行軍隊列鬆散。與其說愛兵如子,不如說他治軍不嚴,對士兵是非常放縱的。作戰時,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這原本是部隊連排、班組長所要做的,而李廣作為高級將領、一軍之長,他要做的是坐鎮指揮部,分析敵我形式,判斷情報,洞察全局,對敵情變化做出相應調整,細心謀劃。李廣帶兵的種種做法是很不妥當的,是非常不稱職的,雖然你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卻深深埋下了作戰失敗的重大隱患。李廣終於為他的錯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次李廣與張騫領兵一萬餘人與匈奴作戰,兵分兩路,匈奴右賢王率軍4萬,敵我勢力懸殊太大,李廣不分析敵我形式,在援軍沒有到來的情況下,身先士卒帶頭衝鋒,結果導致全軍身陷重圍。張騫援軍到來後,才接觸圍困,結果導致全軍覆沒,戰爭結束後,張騫因率軍來遲,被降為平民,李廣因作戰英勇沒有被追責。說實話,這是漢武帝對李廣的包庇,若以軍法論,即使不被處死,也應該關入大牢。

失敗後應當吸取教訓,但是李廣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在另一次與匈奴交戰時,由於敵我實力懸殊,李廣又一次貿然進攻,結果又一次身陷重圍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上一次全軍覆沒,朝廷沒有責怪,這次犯了更嚴重的錯誤,按軍法是應當處死的,結果在漢武帝再一次的包庇下,只是將他降為平民。

從李廣兩次作戰失敗,兩次全軍覆沒來看,李廣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置,漢武帝確實賞罰不明。

經過長足的準備,這時漢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漢武帝決定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此時的李廣已經60多歲,這是他封侯的最後機會,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漢武帝同意他率軍出征,結果因為迷路,錯失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李廣也因此羞憤自殺。

縱觀李廣的一生,他武功高強,善於騎射,勇猛果敢,作戰身先士卒,愛兵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但是他治軍不嚴,作戰魯莽,結果導致兩次全軍覆沒。可以說李廣是非常有名的勇士,卻不是稱職的指揮官,李廣難封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


失去航線的孤舟


李廣難封,並非漢武帝刻薄寡恩,主要原因是李廣本人的戰績和作為達不到封侯的標準。

一、李廣沒有輝煌的戰績。李廣與匈奴一生作戰幾十次,鮮有率軍大規模殺傷敵人的記錄。一方面是運氣不好,幾次陷入敵軍重圍,還差點成為俘虜;另一方面沒有戰略意識,好逞匹夫之勇,導致所部常常損失慘重。可見其不適合做主帥只可為將做先鋒。

二、李廣性格存在缺陷。李廣為人自負,自以為勞苦功高,多次擅自行動,體現其不成熟一面。心胸狹隘,殺掉霸陵尉;最後一次遠征因迷路耽誤行軍,衛平派人瞭解情況,他居然不作任何辯解,自殺了事,可見其不能忍的性格。

三、衛青、霍去病這些年輕後起之秀崛起,李廣這樣的守成老將難以得到漢武帝重用。


狂飆的單車


李廣是屬於在兩軍對陣中直取敵將之首之勇士,而無運籌帷幄帶兵之能力,所以李廣難以立功。


老D90405271


第一他實際能力沒有名聲那麼高,第二他運氣太差,連漢武帝都說他數奇,同樣的事,放在別人身上肯定可以,放他身上就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