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論文學造詣,金庸和魯迅誰更高?

圓點53


作為兩個截然不同時代的文化現象,本無什麼可比性,何況中國社會文人之間向來崇尚“文無第一”的說法!但如果把兩位大師級人物放在其特定環境中比較,則孰輕孰重一目瞭然。魯迅先生是“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白話文領域執牛耳者,其對文學創作的引領是勿容置疑的。同時出於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特有的責任感,對當時的社會亂象予以了無情辛辣的鞭撻,當然,他也有過困惑,以至於“不管春夏與秋冬,躲進小樓成一統”。但這一切並不影響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正是因為他的推波助瀾,很多有志青年立志“吾予上下而求索”,從而對中國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時過境遷,當社會發展進入相對富裕穩定的階段時,一種浪漫且富有激情的成人童話,則悄然融入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工業化社會機械式的工作環境,使人們對這種文化的需求,猶如在無味的白米飯中,努力尋求鹹菜的滋味,以獲得感覺上的平衡與愉悅。而給予大眾這種生活調味劑的人,恰恰是“武俠大師”金庸先生。更有甚者還有一批年輕人成為這種“天馬行空”“消遙遊”的踐行者,他們遁入深山古剎,去祈盼一種遊離於現實之外的“神往”。話說至此,兩位文化名人的紛擾之事,我等旁觀者就不必妄言了,年輪旋轉,二位大師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自會有後人評說……


漁丈人2


如果金庸先生還健在,知道有人拿魯迅跟他比較,恐怕也會認為大大的不妥吧。

金庸先生是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也是通俗文學的代表人物。跟今天很多網文作家不同,金庸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飽讀詩書。後來金庸先生考上政治大學外交系,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家。後來由於工作關係去了香港,在香港《大公報》工作,歷任記者、翻譯和編輯的工作,1955年,開始在報紙上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後來金庸先生自己創建了《明報》,並開始在明報上連載武俠小說,這樣一寫就是十七年,直到1972年,金庸先生完成《鹿鼎記》,宣佈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


有些人可能奇怪,金庸先生靠著寫武俠小說取得了巨大的財富和名聲,那時候他正當年,正是創造的大好時刻,為何他就停止創造了呢。很多人都會感到遺憾,金庸先生十七年間一共創造了十五篇作品,真正的長篇鉅著只有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六部,剩下有六部可以算作中長篇,還有三部只算中短篇。如果金庸先生繼續創作,一定還會寫出跟六部長篇一樣優秀的作品來。根據金庸先生的說法,他之所以封筆是因為他認為已經把武俠小說的套路寫盡了,再寫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突破,這固然是一個原因,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本身有著追求正統以及被主流文學界承認的心思吧。

這一點可以從後來金庸先生的行為就能看出來,金庸先生創辦《明報》,擔任董事長,《明報》是當時香港最著名的報刊之一,金庸先生商人做的是風生水起。另外他積極謀求參政,曾經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後來還擔任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可能在他看來,單純的一個武學小說家,這個身份分量並不夠。除了武俠小說,金庸先生也創作過散文集等作品,但要以成就而論,遠遠不及武俠小說的影響力大。

到了今天,人們提起金庸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一代武俠小說宗師巨匠,至於其他身份,報社老闆也好,立法委員也好,大學院長也好,大多數人並不瞭解,也不關心。當年曾經有王朔抨擊金庸先生的言論,雖說王朔歷來言語無狀,但他的言論也確實反映了武俠小說在傳統文學中的地位,確確實實比較尷尬的。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拿金庸先生去跟魯迅先生作比較,金庸先生自己也會覺得是在折煞於他,肯定不會同意的。實際上,就在跟魯迅先生差不多同時期,就有一位十分優秀的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他的作品《江湖奇俠傳》可以說是國內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對後期金古梁的作品皆有影響。但是呢,從來沒有人拿平江不肖生跟魯迅先生作比較,因為兩人壓根就不是一個領域的,壓根沒有比較的必要。而且從思想性影響力等方面來看,平江不肖生也遠遠無法跟魯迅先生比。

拋開種種外在因素,單單就說金庸先生作品的價值,我認為還是很高的。金庸先生描繪了一個理想的成人童話世界,這個世界裡,武俠精神是衡量是非的標準,不僅包含了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更是飽含著家國情懷。金庸先生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大俠形象,他們有的隱退江湖,有的殺身成仁,看的時候明明知道都是作者虛構的,但也會感到蕩氣迴腸。在現實生活裡,金庸作品筆下一樣的人物實在是太少了,可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大俠的敬仰之情。透過金庸先生的作品,很多人都可以滿足隱藏心底的俠客夢,也會加深對道義承諾的理解,單單從這一點來說,金庸先生的作品就可以永垂不朽。

而魯迅先生呢,大家就更熟悉不過了,起碼上過中學的,都不會忘記魯迅先生,不管是散文小說還是雜文,都是背誦的重點。如果看過魯迅先生寫的雜文和小說,就會發現魯迅先生真是寫盡了人生百態,阿Q也好,閏土也罷,或者說他雜文筆下的人物形象,似乎每一個都活躍在我們周圍,每一天都可以看到。對於人性的刻畫,魯迅先生可以說達到了極致。儘管是民國時期的作品,拿到今天來看,一點都不過時,就像阿Q 那一個“呸”字,刻畫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讓人在吞嚥唾沫時都會想到周圍是不是就有這麼一個人存在。


魯郭茅,巴老曹,這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也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最高峰,他們的影響力是無法替代的。從文學性思想性的角度來看,他們也的確擔得起這樣的盛名。而金庸先生的作品,則是通俗文學的最高峰,可讀性和流行性也許比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還要高,但是就思想性和文學性來看,的確是差了一截,這點就算是金庸先生本人,他也會承認的。


一覽眾河小


十來年前我讀過金庸一部小說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接下來的日子又連續讀了好幾本,當時可以用入迷來形容了,雖然現在很多都忘了,但讀金庸小說的感覺還沒忘,所以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在讀金庸小說之前我基本沒怎麼看過武俠小說,總以為這種通俗小說只是故事性很強,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也很容易通過語言、動作、情節等就表達出來了,用一句外行話說就是文學性不強,可自從讀過金庸的小說之後,我才發現,我的想法真是太短淺了,這些作品不僅思維縝密連貫,描寫細膩生動,往往會讓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儘管這類通俗小說不需要太多繁雜的修飾手段,但其中很多歷史典故、詩詞詠調,還是能讓我感覺到金庸老師的博學多才,以及文學造詣之深。

至於魯迅的作品,其實不必多說,能入教材,自然是值得學習的。魯迅的作品,受到時社會時政的影響很重,作者想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會使用很多文學手法,而魯迅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爐火純青,文學造詣自不必多說……

不說了,一不注意又寫這麼多,個人淺見,多謝閱讀!


有關幸福的事


魯訊和金庸是兩個時代的文學代表人物,文學造詣都非常深,但非要比較個高低的話,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魯訊,生於1881年,卒於1936年,是個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他用筆桿作武器,用刻薄的文字,從獨特的視角批判當時病態的社會,麻木的知識分子,農民的精神上的苦痛。尤其是善長雜文,散文,用極富創造力的語言文字,一語雙關。在文學,政治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代表作有小說三部曲,《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金庸,生於1924年,卒於2018年,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武俠小說作家,企業家,評論家。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是14部武俠鉅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刻畫了各種各樣的小人物,通過一些機緣巧合的經歷,練就了絕世武功,最後成為民族英雄,再加上一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劇情吸引了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不光是血腥的江湖廝殺,往往是結局能振奮人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魯訊和金庸兩個都是文學巨匠,但基本處於不同年代,給當代的文學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個人認為,論文學造詣當屬金庸,畢竟年代是在進步,文學技能也在不斷的昇華,但是論政治影響,毫無疑問,魯訊更勝一籌,毛澤東曾評價:魯訊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阿不拉物語


金庸和魯迅,兩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文學巨匠,若論誰的文學造詣高一些,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

先談一下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典基人。

魯迅先生早年學醫,當他看到清末,民國初期,政府腐敗,社會黑暗,國人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深感醫者只能醫身而不能治心,毅然棄醫從文,想用他手中的筆喚醒民眾。

魯迅先生在文學方面涉獵極廣,無論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基礎科學,美術理論等方面有著極高的建樹,影響深遠。

1911年,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聞世,1918年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於《新青年》雜誌,隨後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華蓋集》等,還有許多翻譯,學術,美術等方面著作相繼出版,好多文章被錄入中學語文教材。



作為一名反封建,反覆闢的民主鬥士,魯迅的文筆辛辣凜烈,批評性強。把筆尖觸及到社會的最底層,通過社會百態的描寫,對當時社會的陰暗面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金庸老先生,浙江嘉興人,原名查良鏞,後來移居香港。金先生專注於武俠小說,是一位很勤奮的文學大師,一生著作頗豐,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笑傲江湖》等十五部鉅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儘管是武俠小說,金先生用極為浪漫的手法,為人們描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江湖世界。他筆下的江湖,不單是快意恩仇,嗜血成性,而是濟世扶弱,匡扶正義。特別是他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宗旨,幾乎所有的江湖事件和武俠命運,都和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這是很正能量的,讓武俠精神空前的撥高,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



再一個就是他拋開了狹獈的民族主義梏桎,他筆下所涉及的異邦弄族,都能以平等的眼光,人性化的態度去看待,不像以往的文學作品,只要提到少數民族,不是北番,就是南蠻,都劃為異類,這大概是金庸作品人氣極佳的原因之一。


在寫作方面,金先生在社會,人文,地理,民俗,詩詞,曲藝,風土人情等方面,觸及甚廣,表現了金大師深厚的文化底蘊。

若拿魯迅和金庸相比較,在文化影響方面,魯迅先生當仁不讓。因為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毛主席說:“魯迅是中國文化的主將,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中國的最高文學獎就是魯迅文學獎。他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稱為民族脊樑。

在作品的影響力方面,魯迅自然遜於金庸先生。這是因為魯迅先生作品處在新文化初期,文章中白話文夾雜著文言文,給人的感覺晦澀難懂,校園裡就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

而金庸先生的作品,是用“最中國”的手法講中國故事,揉合了章回小說,評書,曲藝等藝術風格,講得又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江湖武俠故事,所以受眾很多,可以說,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金大俠。

綜上所述,對於魯迅和金庸的評價,我們不能片面地看待,而應該理性,客觀的作出評論,兩位大師,各有千秋。


飛火流雲84853236


肯定地說,金庸先生在文學造詣上的高度和深度,無法跟魯迅先生相提並論。

魯迅(1881年——1936年)一生都在致力於嚴肅文學的創作,嚴肅文學是跟哲學結合非常緊密的文學形式,旨在把個人的哲學思想凝注在文字中,來剖析世界上存在的各種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來表達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的認識。

嚴肅文學的創作者,通常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希望通過文學來啟迪人類的心智和思想,繼而影響到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嚴肅文學是很好的精神食糧,是讓讀者閱讀後能帶來痛感,能引發思考的藝術,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瞭解世界的通道,具有滋養精神,鼓舞精神,提升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功能,引發人們對自身價值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思考,並尋求積極的改變。

金庸(1924年——2018年)主要的創作精力在通俗文學,即,武俠小說上面,一直以來,武俠小說不被主流文學界認可,根本原因是,武俠小說過於注重娛樂性、消費性和通俗性,缺乏藝術性和思想性,也缺乏必要的社會擔當,除過給讀者帶來娛樂之外,很難得到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

但金庸先生同樣有他的優勢,他是第一位給通俗文學加入傳統文化觀念,並宣揚傳統文化精神的作家,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觀念中,非常看重儒家精神裡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金庸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常常會把這些品質凝注在大俠身上,如,《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郭靖、楊過等人,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身上體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以及匡扶正義的使命感,嫉惡如仇,愛憎分明,人物性格鮮明飽滿,是非常可愛的角色。

但從文學藝術本身的造詣來看,金庸確實沒有魯迅高。

首先,在文學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方面,魯迅要比金庸豐富許多。

魯迅善於使用對比、象徵、隱喻、誇張、排比、諷刺、反語等各種修辭手法,並且用的很貼切,能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因此,他的文章中常常會出現引人深思的經典句子,充滿了藝術張力,許多作品,尤其雜文作品被看作是現代文學的經典範本。

如,在短篇小說《傷逝》中,有許多這樣的句子。

1,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

2,想給她一點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臉,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為空虛,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迴向我的耳目裡,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

這些句子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凝練簡潔,如同濃縮的精華,不直接描述,而是採用反語,心理時空交換的手法,把“她”和“我”當時的心理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達到了出其不意的藝術效果,也只有魯迅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魯迅寫作的年代,正值白話文剛剛興起的時代,沒有任何可供借鑑的地方,許多句子都需自己挖空心思來創造,10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讀這些句子,依然感到非常鮮活,有很強的衝擊力。

可以看出,真正的文學語言,完全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同金子一樣,在任何時候都能發出耀眼的光芒。就像唐詩宋詞裡的許多句子,它們是10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結晶,但現在讀起來,仍然能走進我們的心裡。

反觀金庸的小說,不是依靠修辭手法的豐富性,以及句子本身的藝術張力來吸引讀者,而是虛構出曲折離奇的情節,和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的故事,來留住讀者的心。

因為武俠小說面對的是大眾,因此,在語言風格上,必須追求通俗易懂,只需達到文筆流暢即可,文筆是否優美,句子是否有藝術張力?武俠小說家不需要考慮那麼多,這就讓武俠小說在藝術語言的創造性上,缺少了先天的競爭優勢。

再者,對現實社會的剖析,作品的立意和境界上,魯迅同樣比金庸高出很多。

文學歷來被看作是對人學、社會學的另一種解讀,是發現甚至解決人類社會中一些存在的現實問題,避免人類產生不必要的迷茫和困惑。

魯迅的文學創作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懲惡揚善的特質,尤其注重對“假惡醜”的批判,目的是教導人們怎麼做才能避免精神上的困惑,才能做得更好,自強自立。如果一個人是一塊生鐵,魯迅更願意把他催化成一塊精鋼,這就是魯迅的文學目的。在文學立意上,魯迅的境界很高。

而金庸的作品,核心目的是為了滿足讀者的消費目的和娛樂目的,就像影視帶給人們的作用一樣,至於能不能解決人們的困惑,不是他首要考慮的。

金庸由於傳統文化修養很高,他有能力把傳統文化觀念融入到武俠小說中,也能通過作品帶給人們一些思考,但這些不足以提升他的作品的含金量和嚴肅性。

因為這些原因,金庸一直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認可,因此,從1972年以後,他不在創作武俠小說,轉向嚴肅文學的創作,相繼出版了一些散文集,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著作,因為他想得到主流文學界的認可,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文學夢。


鴻鵠迎罡


很難想象,會拿魯迅和金庸比?不可否認,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就,但是跟魯迅絕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沒有可比性。

縱觀中國五千年,自文學誕生的文學史,魯迅先生的文學地位是可以躋身前列的,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是奠基人,而且他還是發表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的第一人。排第一都不為過。而金庸所代表的武俠,在以前,武俠小說是不入流的,直至隨著電視的普及,武俠小說被越來越多的搬上銀屏,知名度也越來越大,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和是現代文學奠基人的魯迅相比。就好比一個是足球運動員,一個是籃球運動員,沒有可比性,因為代表的不同。

金庸先生的逝世,是武俠小說的損失,我們可以看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公開給予了金庸極高的評價,再往前領導人鄧小平親切接見並給予讚揚,這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如今的文學領域是極其罕見的。但同時,主流文學的大家卻很少出來發聲。這很能說明問題,說明什麼?說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得到領導人,視迷和武俠迷的認可,但不被主流文學所認可。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文學的層次不同,魯迅先生的文章是憂國憂民,上升到的是國家層次。而金庸先生的文章代表的江湖的恩怨和江湖的俠義。

金庸先生,充其量可以代表武俠小說。但魯迅代表的則是中國現代文學。就好比野史和正史的區別。看到評論區有個人說得挺好,金庸的小說好看是好看,但論深度,金庸還真沒什麼能和魯迅相提並論的。接近百年,魯迅依然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頂端,而金庸的武俠小說,百年後,還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

就好比你在qq閱讀或其它的閱讀軟件,一般分為文學和小說,而魯迅的文章都是在文學範疇內,而金庸的文章多是在小說的範疇。拿他們作對比不合適,我倒覺得可以說魯迅和莫言,金庸和古龍,這樣更恰當。畢竟文學和武俠不能同等而論!在百度上對於魯迅是說文學家,思想家,而金庸的則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稱謂不同,而地位早已顯而易見。

所以我認為,兩者代表的不同,所以並沒有可比性!


冰洺墨搖


很簡單,單論文學,那魯迅的文學是醒世文學,金庸的文學就是娛樂文學。為什麼?因為幾乎魯迅所有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和雜文)都極具深刻的思想內涵。正所謂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通過描寫和敘述的個別性,展示了一種歷史的普遍性。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閱讀魯迅作品都不會有厭倦和過時的感覺。魯迅不是為了娛樂而寫,更與商業無關。否則絕不會有思想家之稱。毛主席對魯迅一生三個家之評介,真是完美精準。至於金庸的作品在娛樂性寫作方面確有獨到之處,極具文學影響力和文學觀賞性。可看作是娛樂文學的登峰之作也不為過。但無論如何金庸也不會被稱為思想家的。目的已經斷然決定了層次。各自格局不一樣,其實也不應該相比較。


用戶6906298325300


魯迅和金庸誰的文學成就更高?

以文學角度來看,毫無疑問魯迅更高。

魯迅主要是寫雜文,散文,特別是雜文成就最高。魯迅的雜文雖然沒一字一句髒話,但看完你就想罵人。對人物的刻畫,現實的反諷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寫的很含蓄,不像《醜陋的中國人》寫的那樣直白露骨。這裡我不是說《醜陋的中國人》不好,沒有絲毫詆譭的意思。我還是感覺柏楊和魯迅比還是差點火候。

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干將,是現代白話文的奠基者。

從這幾個方面看,不僅金庸沒法和魯迅比,其他大師也不夠和魯迅比的。

金庸是通俗文學,武俠文學的一座高峰。俠義精神,家國情壞,讓他都寫盡了。其他武俠作家再寫也很難超越。古龍只能另闢蹊徑,玩更虛的類似意識流的個人情懷了。古龍在這方面又是一個巔峰。

魯迅的文章深刻但晦澀難懂,看的頭疼。但真看懂了,那你的人生境界就不一般了。但大多數人讀不懂,只有少部分人能看懂。魯迅的文章就像一座高山,一直在哪裡佇立著。你讀不讀,讀不讀的懂,他一直就在哪裡,從未遠離。

從通俗文學的角度看,金庸成就更高。

金庸的小說通俗易懂,只要識字的人都能讀,看起來還毫無費力。一個又一個絢麗多彩的江湖世界,俠骨柔情,麗人多行。往往手不釋卷,沉浸在他所塑造的幻境裡。我曾經通宵讀完《射鵰英雄傳》。讀魯迅的雜文集看幾篇我就感覺腦袋大了,實在看不下去。短短的一本雜文集一個多月才讀懂。

但讀完魯迅的文章感覺認識的世界在不斷反轉,需要重新思考。

讀完金庸的小說,是意味悠長,蕩氣迴腸。

要說收貨最大還是魯迅的文章,最具現實主義。我們每個人都是筆下的小人物。都是在掙扎,憤怒中絕望。難以逃脫宿命的安排,環境的勾陷。自救也許是唯一出路,但這條路堵了,就只能接受命運的彩排,做出符合自身身份角色的一些事情。

武俠小說就是成人世界的童話,現代人過的苦悶,閒暇讀一下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是很有裨益的,能讓浮動的心靈能暫時安靜下來。是不可多得的閱讀享受。

要說武俠小說有多少精神食糧,還真不敢斷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要我看多少有點,但也很有限。

魯迅和金庸都是文學成就很高的人,他們的文章都值得閱讀。但能從他們塑造的情景裡跳出來思考問題,才能真正讀懂。



憶海望峰


哈哈哈,金庸還有古龍,梁羽生之流武俠大家和那些玄幻作家與魯迅沒有可比性,魯迅可不會浪費時間去寫這類對中華民族毫無進益的垃圾小說,魯迅筆下都是現實社會的寫照,連雜文,詩詞都是,每一篇文章都直指中國社會的弊病和吃人的封建禮教,可以說是字字珠璣,魯迅的文章到現在還對中國社會現實起參照作用。他對中華民族的供獻再過幾百年也不過時。而上述那些開闢武俠和玄幻的那些作家,我只能是呵呵了,還趕不上我年輕時看過的古代武俠小說兒女英雄傳和史記裡描寫的真正的俠客呢。這些垃圾文章影響了中國好幾代人,而現實中沒看到真正的武俠,所以說他們這些人在書齋裡只是幻寫著超現實的童話,沒有任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