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去年年底,看到這樣一組數據:

全球五分之一青少年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

媒體也曾報道,中國有20%少年兒童出現抑鬱症狀,抑鬱症成為孩子自殺的第二大原因。

這些數據瞬間扎心,想到了我曾經的同事阿梅。

阿梅的女兒,就在去年被確診為中度抑鬱。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那天,阿梅在朋友圈寫下一句話:“比起健康快樂,優秀一文不值。”

發這條之後,她就辭職了,朋友圈也停更了。

一年了,她一直陪著女兒對抗抑鬱。

為了幫幫她,我也多次在網上搜索相關案例。

才發現,與抑鬱相關的學生自殺和心理變態事件層出不窮,觸目驚心。

回想初為父母,我們對呱呱墜地的小生命最大的期盼,不就是健康和快樂嗎?

緣何走著走著,初心不見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養出心理陽光的孩子。


01

  • 陽光教育,是允許孩子犯錯。

陶虹在一次接受採訪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陶虹馬上劈頭蓋臉地訓斥,卻發現孩子眼中充滿了恐懼。

在女兒充滿恐懼的眼神中,陶虹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小時候因為看錯題少得5分,當眾被媽媽打。

這件事在她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多年難以治癒。

直到現在,每當看到自己手上的舊痕,她就會想起當初的緊張、恐懼,那早已是心裡的一道傷。

其實,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只是人生的開始,漫漫一生沒有事事稱心,一帆風順。

面對失敗,有的人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有的人坦然面對,在一次次跌倒中越戰越勇。

為人父母,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哪種人呢?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不完美,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學會從容。

允許孩子在自己的時區裡,按部就班地成長,是家長的智慧,更是孩子的幸福。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02

  • 陽光教育,是接受孩子平凡。

回過頭,說說我同事阿梅和女兒的故事。

如果不是阿梅哭著親口告訴我,我無法相信,她女兒曉晴會患上抑鬱症。

人如其名,曉晴一直給我的印象,是那麼的健康開朗,每一次見到我都主動打招呼。

前年,還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全市排名第一的高中,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進入重點高中後,牛娃如雲,曉晴成績逐漸靠後。

曉晴退步後,比孩子更不能接受現實的,是媽媽。

那時候的阿梅,生活中瀰漫著巨大的焦慮感,總是用曾經的“輝煌成績”督促女兒,不停地加壓加力。

直到女兒不會笑了的這一天,阿梅終於說出這樣的話:

“是我錯了,我總是逼著她努力,不要忘記曾經的優秀。


其實是我自己接受不了現實,接受不了失去光環。


我以為自己是愛她,事實卻是害了她。”

在學習中,每一句比較、質疑、斥責,背後深深隱藏著家長的焦慮和擔憂。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信任,聽到的潛臺詞是“你不行!”

過高地要求和期待,導致孩子承受不起壓力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旦心理問題出現,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心理隔離,關上了親子關係的大門。

多可怕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上說,減輕焦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心理安全區。

這個安全區就如《正面管教》裡說:

“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無法接受孩子平凡,對孩子過於嚴苛,就會讓孩子喪失歸屬和價值,成年後也難以收穫幸福。

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白巖松曾說過:

“毀一個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真正優秀的父母,是要讓孩子懂得:

即使你不夠完美,你也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03

  • 陽光教育,是尊重孩子選擇。

早在“虎媽虎爸”這些名詞出現之前,哈佛大學教授鮑里斯·席德斯(Boris Sidis),便不遺餘力地用他的“人造天才”計劃,來培養兒子小Sidis。

小Sidis六歲學習解剖學和邏輯學,8歲掌握8種語言,11歲考進哈佛。

但是,他常常煩躁不安,日常行為伴有嚴重的強迫症,精神一度失常。

他只渴望普通人的生活,但一次次遭到父親反對,畢業時他說:

“從來沒有人尊重過我的意願。”

小Sidis在他的後半生只做了一件事——逃離。

逃離父母、逃離城市,他隱姓埋名,一次次搬遷,只接受體力勞動的工作。

這個智商高達250~260,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46歲時倒斃在獨居的公寓中,死時一貧如洗。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來,對孩子是一種侵略甚至毀滅。”

每一個孩子的創造力,都是來自於“我選擇”。

深以為然。

《小歡喜》裡英子喜歡天文,媽媽認為天文沒有前途;英子想考南京大學,媽媽偏要她留在北京。

直到把英子逼出了抑鬱症、逼到了跳江的邊緣,媽媽還在喊著“這是為什麼啊!”

“到時候你會謝謝我的”、“等你長大了就會懂的”、“我都是為你好”....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這些最耳熟的話,是對孩子的精神禁錮。

“為你好”的潛臺詞是控制,以愛之名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無形中給孩子套上了一個沉重的精神枷鎖。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你怎麼撕心竭力地想讓孩子少吃苦少碰壁少走彎路,可是,該是他的苦他照樣得吃,該他撞的牆一樣得撞。

什麼是成長?

跌跌撞撞,有哭有笑,才是成長。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正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兒》裡對兒子嗯哼說:

“兒子,我希望你能明白,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白巖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04

李玫瑾教授這樣詮釋教育:“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更重要。”

我寧願我的孩子是個普通的快樂少年,也不願他成為心理壓抑的學習機器。

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自信堅強的孩子,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就。

在這個過程上,請允許孩子犯錯,接受孩子平凡,尊重孩子選擇,默默做好他/她人生的擺渡人。

所有的關注、接納、信任和尊重,都會成為照亮孩子未來的光,斑斕而溫暖。

這裡有足夠的理智與情感

有分明的事實和言論

這裡有真正的中國

在這你能看到真正追求進步與美好的——中國人

所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最國刊】吧,我們一起向上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