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祭 灶


散文:祭 灶

祭 灶

俗話說“小孩小孩你甭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才開始,大家經常的說法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正月初一是大年,臘月二十三祭完灶後才會進入過年的喜慶氣氛中。

散文:祭 灶

張王李趙二十三晚上祭灶,這是流傳已久的說法。祭灶”也稱“送灶王爺爺”。民間傳說,這天灶王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做好飯時必先呈上一碗敬之,有的戶初一、十五還向其燒香燒紙,總希望他保佑全家平安。但這次送其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家事,倒叫人們為難起來。雖然平時對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言好事,但是真的報善不報惡,心裡沒有個底。因此,在為灶王爺送行時,便變著法子伺候這位灶王爺。人們這個時候就給灶神吃灶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讓他說壞話。在鍋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讓灶神吃。意思是讓灶王爺吃了嘴變甜,上天去只說好話,不說壞話。可是灶糖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做的起的,人們便用飥飥饃代替。

散文:祭 灶

臘月二十三吃過早飯母親就把面摻和好,放在熱炕上發,等到後半晌的時候面就差不多發好了。母親把面盆子端到廚房裡,給案板上撒些乾麵粉,防止起的面粘在案上。揉了有七八分鐘後搓成長條狀,中間用刀切斷搭在一起繼續揉。這樣來回切搭能使面軟硬合適,烙出來的饃更加勁道。等面揉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剁成七八公分的小段,然後再攢成圓饅頭的樣子。在攢好的圓饅頭底部捏出深窩窩,用勺子把拌著麵粉的黑糖舀進去捏實,放在案上用木頭刻著吉祥如意的圓形飥飥饃模子印出花型,然後放進已經燒熱了的鍋裡,有花型的一面放在上面,等饃硬了之後花型固定了再反過去烙那面,一鍋子能烙七八個饃。祭灶的時候最少得十二個饃烙,代表一年十二個月,有閏月的話就得烙十三個。

散文:祭 灶

烙完飥飥饃後母親通常會多烙兩三個,讓我們提前嚐嚐灶爺飥飥。到了晚上就要開始祭灶了,母親把挑出來的十二個所謂的精品飥飥饃四個一摞,分三摞在灶爺闆闆上放好。給碗裡裝半碗沙子,點根蠟燭插在沙子碗裡,點燃三根香後就算把送灶爺的儀式完成了。跪下來給灶爺磕三個頭,嘴裡唸叨著灶爺灶爺你甭嫌,麥面飥飥比糖甜,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拜完後叮嚀我們沒等她發話千萬不能偷吃灶爺飥飥。等到香燃完了以後,母親把飥飥饃就收了起來,給我們一人一個拿去吃。這十二個飥飥饃是灶爺上天庭面見玉皇大帝時路上的乾糧,我們就問母親為啥灶王爺沒把飥飥饃帶走呢?母親總是笑著說神仙和咱們凡人不一樣,他們有他們的方式。我們也知道母親是哄我們呢,但在那時候能吃到灶爺飥飥也是一種享受。


散文:祭 灶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到了祭灶這天去商店買灶糖來完成這個神聖的時刻。不管怎樣改變,臘月二十三晚上祭灶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只不過祭祀時的祭品有所變化而已。都是人們在精神層面上對過年的一種提前預熱。


散文:祭 灶

作家簡介:商策,1976年6月出生於陝西咸陽禮泉縣新時社區大張寨。1998年至今從事教育工作。詩歌公開發表一百六十多首,獲獎十八次。辭條入選《中國新生代詩人大辭典》,大型文學專集《禮泉文苑》一次收錄詩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那年那月》散文集。文章見於《榆林晚報》、《咸陽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