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名著,真的還適合推薦給中小學生嗎?


熱議:名著,真的還適合推薦給中小學生嗎?

引子:

這幾天,總看見家中的侄女兒捧著個大部頭的書,一看封面——《紅樓夢》,只見她小臉繃得緊緊的,時不時地長嘆一口氣。難道是在為書中的林妹妹傷春悲秋?

我心中暗喜:平時總不見她讀書,即使讀書,也只喜歡看一些文字很少的漫畫書。沒想到她看起大部頭的書,也能看得這麼入味。

我正準備好好表揚她一番,沒想到,她猛地把書一丟,頹然地癱在沙發上,一臉生無可戀狀:“姑姑,這書太難看了,我一點都看不進去。”

我愕然,“《紅樓夢》可是四大名著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怎麼就看不進去了呢?”

“姑姑,我也知道,《慶餘年》裡的範閒,就憑一部《紅樓夢》名揚天下。”

“範閒?”我苦笑,“你是因為看《慶餘年》才想著看《紅樓夢》?”

“嗯!”侄女猛點頭。“電視上說,《紅樓夢》是本好書,大家都愛看,可我……這書這麼厚,把我的頭都看暈了,我不喜歡看。姑姑,你喜歡看嗎?”

這個問題讓我有些懵。

說實話,《紅樓夢》這部作品太過偉大,從來也沒有人質疑過。但它人物關係複雜,章節太多。我一直到了高中,因為要考試,才第一次勉強地耐著性子把它看完。至於喜歡,還真談不上。

問過身邊的很多人,他們對於四大名著、《論語》《莊子》這類書,雖然內心十分尊重,但並不是十分喜歡。

既如此,名著,是否真的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呢?

熱議:名著,真的還適合推薦給中小學生嗎?

名著大多艱澀難懂,難以下嚥。要想看懂,必須先要了解成書的背景,書中故事的人物關係,等等。這些,對於中小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

除此之外,還有三點不可取之處。

1.內容上的硬傷

《三國演義》,主題內容是戰爭,主題思想是忠君。最精彩的情節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我們平時教導孩子們的“真善美”在哪裡呢?關鍵是很多地方寫的與真實歷史不符。

在孩子們還沒有建立最基本的歷史觀之前,就將一本演義過的小說推薦給孩子,是想要混淆孩子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嗎?

《水滸傳》更離譜,快意江湖,哥們義氣,血腥暴力,充斥全書。這本書與我們現代生活中所奉行的法制、文明完全是背道而馳。

最可氣的是,書中對於女性的不尊重,早就是公認的弊病。大清早就亡了,為什麼還要把這樣三觀不正的書推薦給下一代的孩子們?是想讓孩子們學習其中的什麼呢?

《紅樓夢》,大觀園裡鶯鶯燕燕,卿卿我我。黛玉傷春悲秋,寶釵心機深沉。如果放到現在,就是一部場面宏大的“豪門宅鬥”劇。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兒,窮奢極欲,墮落無能,衍生到現在,不過是些情情愛愛的生活狗血劇。

如果你五年級的孩子不理解其中的情節,突然問:“媽媽,爬灰是什麼意思?初試雲雨情是什麼?”你尷尬不尷尬?該怎麼回答他呢?

《西遊記》,頗合孩子的口味,再加上影視作品廣泛深遠的影響,推薦給孩子們也還不錯。

可惜,這部唯一可以推薦給孩子們的作品,卻是一群牛鬼蛇神的虛幻世界,對於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不大。在情節設置上,除去大鬧天宮外,其它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雷同,選擇性地閱讀才是上上之選。

而對於像《封神演義》《鏡花緣》這些書目,我更只能呵呵了。


熱議:名著,真的還適合推薦給中小學生嗎?

2.藝術形式的落後

閱讀的目的,在於信息的傳遞。

遠古時期,人類用畫圖來傳遞信息。

隨著社會的發展,紙筆的出現,人們表達的方式也日益豐富起來。歌、舞、繪畫、雕刻,都能表達情意,傳遞信息。

而每個時期也都會出現一些賦有時代特點的藝術形式。

遠不說春秋諸子百家,先秦樂府,單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各具特色。

唐詩絢麗,宋詞婉約,元曲靈動,明清小說跌宕。但無論哪一類,都在當時的社會受到大眾普遍認同和喜愛。

例如,唐朝,幾乎人人都會作詩,連婦孺孩童也能吟誦,所以它才得以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時代的標籤。

元曲,是在蒙古貴族等級制度下,中原的底層百姓為表達自己的願望和反映現實生活,創新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那個時期,關漢卿、馬致遠等大家,也是妥妥的“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大神。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用“白話”作文。即用日常語言來寫文章,讓文章通俗易懂。平白樸實的語言,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奇怪的是,倡導國學的今天,人們又開始追捧古文。近年來,高考用“文言文”寫作,高分不斷,這是在鼓勵大家重新去學“甲骨文”嗎?

我只想問:在現在這個社會,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是不是越復古就越表示有文化?那“孔乙己”從故紙堆裡扒出“茴”字的四種寫法,我們應該尊他為“大師”啊!

我們生活在2020,這個時代,先學習用我們自己的鮮活語言來表情達意。“藍瘦”“香菇”“屌絲”“毛線”無數新鮮可愛的網絡語言受到熱捧,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呀。

“文字”是活的,傳播才是它的宿命。

文言文本,是不是也該走下神壇,讓位於更多的更好的更實用的現代作品。

熱議:名著,真的還適合推薦給中小學生嗎?


3.適合人群的偏差

名著沉澱著先哲們的智慧,一部《紅樓夢》養活了無數的紅學家。一部《孫子兵法》,至今還有它的價值。

但是,我們不應該把這些東西推薦給中小學生。

中小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更符合時代的特點,更有利於大多數孩子增長技能,豐富情感,融入社會。

比如:電腦的運用,科學實驗,社會活動,音樂美術的鑑賞。這些東西,孩子們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而且課後,在生活中也有實踐的渠道。

那麼,名著該流向何方?

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圖書室裡,誰喜歡誰看得懂就去看。讓它成為一種小眾文化,成為一種可以傳承和研究的對象。

就像是毛筆,曾經也輝煌過,但當它已經被時代淘汰,那就讓它變成一種愛好,變成一種藝術,讓需要它的人,熱愛它的人去研究。

名著的推薦時段,我看至少應該是在高中之後。

這個時候,孩子們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增長,對於作品的歷史環境、社會矛盾、忠奸善惡也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更重要的,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斷選擇能力。

珍惜我們自己這個時代,用我們的語言來書寫我們自己的歷史。

不要等幾百年後,我們的子孫,依然只記得“唐詩”“宋詞”,而不知,2020,我們也有自己的特色。

不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是什麼呢?哈哈,抖音?我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