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第一軍情


儘管康熙稱吳三桂等人“撤必反,不撤亦反”,以握有吳應熊等幾個人質為賭注,應允了平西王等人假意撤藩的請求,但不成想這個少年天子,真的賭輸了。吳三桂這一次的衝冠一怒,不再為紅顏,而是欲意奪取天下,誓要“興明討虜”。

要說吳三桂也真夠噁心的。此前,他為了討好清朝,對逃到緬甸的朱由榔都不放過,硬是縊死了流亡再外的南明皇帝。而此時,在興兵作亂時,卻又跑去人家的墓前磕頭,以便讓自己能夠出師有名。

康熙的撤藩決議下來後,起初是吳三桂一方作亂,因蓄謀已久,很快戰領了貴州、湖南、四川等多省,不久又得到了耿精忠的響應,使得清朝又失去了福建。到康熙十五年二月時,尚之信也在廣東起兵,如此一來,演變成了三藩之亂。

清楚的三藩(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擁兵自重,總兵力加起來有十萬之眾,各自割據稱雄,實際上無異於是國中之國。其中,勢力最大的平西王吳三桂,更是厲兵秣馬,早就做好了謀反的準備,所以,當他們突然發難時,清朝還是慌作一團。

不過,康熙確實還有有一些政治手腕的,他下令處決了吳應熊、吳世霖父子,卻停止撤平南王和靖南王兩藩。如此一來,吳三桂被孤立了,而耿、尚兩家再次投降。此後,康熙在穩住了陝西后,開始調集重兵,集中精力對付吳三桂。

試想,以一藩之兵,敵對整個幾乎整個大清,勝敗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過,即便如此,七十多歲的吳三桂,還是選擇了在湖南稱帝。在臨終前過了把皇帝癮。

吳三桂死後,叛軍人心渙散,開始節節敗退。儘管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負隅頑抗,還是沒能頂住清軍的強大攻勢。到康熙二十年時,吳世璠自盡,清朝徹底平定了三藩之亂。

回顧這段歷史,吳三桂之所以從佔據上風到漸落下風,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吳三桂作亂早有準備,且為突然襲擊,令清朝措手不及。可是,一旦康熙穩住了局勢,全力鎮壓,即便是三藩一同作亂,也很難與清朝抗衡;

其次,康熙穩住耿精忠、尚可喜,專打吳三桂,算是抓住了問題的關節。在吳三桂失去了盟友的情況下,自然會獨木難支,由勝轉敗;

再次,吳三桂當年引清兵入關,又勒死了永曆皇帝,如今再次反清,雖然打著“興明討虜”的口號,卻如同一個笑話,許多百姓也不願意追隨其作亂。


史海爛柯人


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確實一度佔據上風,其最終失敗的原因,不外乎三點:

1. 吳三桂初期遷延不進,錯失好局

2. 隊友太豬,扶不上臺面

3. 對身後事安排不足

在吳三桂起兵之處,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兵不血刃,取了雲貴全境,短時間內又得到了湖南、四川、兩廣、福建、陝西等地共八個行省和江西、浙江的大部,整個江南半壁,都非清朝所有。

而此時的八旗兵處在整個清朝歷史上的最低潮。當年跟隨多爾袞從龍入關的八旗勁旅已經老去,當年的八旗名將老的老,死的死,整個滿族只有十來萬男丁。吳三桂此時錯判了形勢,因為擔心自己在京城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的安危,在大好形勢下,約束諸將不得向前,等著達賴喇嘛去和康熙議和。

吳三桂心裡想的是自己有優勢,滿清必然送回自己的兒子,割讓半壁江山,自己和滿清就可以劃江而治。但是康熙的態度非常強硬,堅決要打。這一來一回,吳軍的氣勢稍挫,清軍也開始有時間組織防禦了。

吳三桂的盟友中,平南王一家首鼠兩端,基本就沒有出廣西;靖南王耿精忠倒是出了一些力,但是被自己的盟友鄭經抄了後路,不得已又投降了清朝,而鄭經更是隻內鬥,不打清兵。這幾家就像二戰時期的意大利一樣,一味扯德國的後腿,並沒有給吳三桂任何實質上的幫助。

在進入相持階段之後,吳三桂也並不弱,後來一度稱帝鼓舞士氣。但是問題在於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雙方對峙的緊要關頭,自己先掛掉了。因為吳三桂專心培養的接班人吳應熊被康熙在京城凌遲,所以吳三桂死後,對繼承權有了爭議,吳三桂的女婿夏國相和郭壯圖立了吳應熊的兒子吳世璠,還在一路敗退回到雲南的時候,殺掉了想篡位的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麒。

本來就在劣勢的吳軍,又如此內耗,最後終於在洪化三年被清軍攻破大本營昆明,宣告了三藩之亂的徹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