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救他?

捌卦局


就算韩信有亲兵,也没有亲信,韩信的兵全是刘邦的亲信,哪会有人来救韩信。

刘邦对手下军队的掌控力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起义军领袖,韩信曾经说过自已带兵多多益善,而说刘邦只能带10万兵,说刘邦的特长是将将,也就是善于用将和管理将领。



在这个方面,不论是陈胜,还是项羽,又或者是韩信,对军队的掌控力度和管理将领的能力都不及刘邦,就说陈胜吧,陈胜是一个起义的农民军领袖,他派武臣攻打赵地,结果武臣自立为赵王,不听陈胜的,武臣派韩广攻打燕国,韩广如法炮制,在燕地自立为王,陈胜军迅速分裂,也是陈胜失败的原因之一。

刘邦虽然是农民起义军,但不是一群乌合之众,刘邦手下最亲密的班底由三大势力组成,一是同乡,以萧何、曹参、周勃、樊哙为首的同乡人组成;二是外戚,以吕后、吕泽、吕释之为首的外戚势力,三是后加入的各种势力,比如郦商、韩信、灌婴等人。



以同乡和外戚为根本,有利于刘邦集团内部的团结,古人大多以乡情为纽带结成联盟,因此刘邦的集团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刘邦虽然拜韩信为大将军,给了他独自带兵打仗的机会,可是刘邦对韩信的控制,一点也没有放松,因为韩信军中的骨干基本上是刘邦的亲信。



刘邦让韩信首次领兵是在彭城之战后,刘邦交给韩信的军队,也基本上是跟随刘邦多年的亲信,刘邦用人一方面大胆起用,另一方面也是有所防备的,对于刘邦给韩信的班底,大部分就是刘邦的亲信。

刘邦交给韩信的军队有哪些人呢?比如说有曹参,这是刘邦的同乡兼亲信,被刘邦派给韩信作下属,跟随韩信参与于所有的战役,从攻打代国夏说、魏王魏豹开始到灭赵,平齐,曹参一直在韩信军中,是韩信的下属,你说曹参是忠于刘邦还是忠于韩信呢?



还有张耳,张耳是辅佐韩信的重要人物,韩信拿下齐地后,还向刘邦上书封张耳为赵王,但是张耳却是刘邦亲信,还是刘邦的儿女亲家,与刘邦私交都很好,你说张耳是忠于刘邦还是忠于韩信?

再比如灌婴,灌婴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郎中骑兵归属韩信,参与了韩信平定齐国的战争,楚国大将龙且就是灌婴在平齐之战中斩杀的,灌婴是刘邦新组建骑兵军团的首领,刘邦要是不信任灌婴,会让他当骑兵军团首领?你说灌婴是忠于刘邦还是忠于韩信?



还有在垓下之战为韩信左右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韩信首战战败,就是孔将军与费将军合力从左右两个方向击败了楚军,两人能在垓下如此重要的战役中作为领军主将,肯定是很有能力,这两个人也是韩信手下的,从都尉一直升到将军。

孔将军是蓼侯孔聚将军,费将军是费侯陈贺将军,两人都是刘邦多年的亲信,孔将军和费将军两人都是刘邦的同乡,刘邦在芒砀山起兵时,孔将军和费将军就已经追随刘邦了,随刘邦参与了所有战役,直到分配给韩信,你说孔将军和费将军是忠于刘邦还是忠于韩信?



还有李左车,李左军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是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俘虏的,李左车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韩信非常看重他,韩信把李左车留在身边作为参谋,但是就是这个李左车,后来却被刘邦调走了,刘邦把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让他辅佐太子,李左车之后也是一直辅佐太子,与韩信没有来往了,你说李左车是忠于刘邦还是忠于韩信?

就连那个唯一教唆韩信自立的蒯通,在韩信被抓后,也凭着一张利嘴投靠了刘邦,韩信身边还有谁会死心踏地的辅佐他呢?没有人了。



就连韩信亲自操练的新兵,也多次被刘邦调走,刘邦甚至可以自由出入韩信的中军营寨,夺了韩信的兵权,如果不是因为韩信的手下全是刘邦的亲信,刘邦也没有这么容易做到的吧?

等到吕后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早就因为被人诬告而被刘帮贬官,先是将齐王迁为楚王,然后将楚王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不能随意外出。



到了这个时候,韩信手中已无兵权,能够效忠韩信的人,除了他家里的亲人和仆人外,并没有人了,他的老部下全是刘邦的人,而且早已与韩信分隔多地,韩信到了这一步,确认有谋反的打算,还打算与陈豨配合,内应外合发动叛乱。

可到了这个时候,就连韩信的伯乐萧何也背叛了韩信,参与诱骗韩信到长乐宫钟室,导致韩信被吕后杀害,谁能来救韩信呢?除了他自已,就没人了。整个天下的人,都已经因为韩信的失势,而背叛了他,不可能再有人救韩信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诱杀韩信是吕后做的事,并非刘邦。刘邦当时带兵去平定陈豨叛乱去了,回来吕后就已经诱杀了韩信。至于韩信的士兵部下为何没来救他,那就更简单了,在垓下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夺了军权。

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后,刘邦到了定陶。就直入韩信大营,收缴了他的兵权。而且把把韩信改封为楚王,楚国是项羽的地盘,韩信作为灭楚的大功臣,肯定是没人拥护他的。



后来因为钟离昧投靠韩信,韩信把他杀了,把首级献给了刘邦。刘邦就绑了韩信,韩信说:“果如人言,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邦也不好意思杀他了,就把他贬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挑唆陈豨叛乱,刘邦亲自带兵征讨。韩信托病没有跟从,策划叛乱。后来被人告发,吕后声称刘邦已经平定了叛乱,请大臣们上前来祝贺。


要说韩信脑子也瓦特了,你都打算叛变了,还来祝贺什么。就这样韩信傻乎乎就去了,到了地方萧和就命人绑了韩信。并在长乐宫诛杀了他。


渔耕樵读


刘邦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救他?(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流氓皇帝”刘邦一手创建了大汉王朝,刘邦称帝后,曾在大宴群臣时,对“韩信、张良、萧何”给出了汉初三杰的高度评价。其中对韩信的评价是“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见,韩信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他作为统帅,曾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但就是这样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统帅,在汉高祖刘邦诱杀他时,却没有一个亲兵去救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准确地说,诱杀韩信的是吕后而不是刘邦,但吕后的作为肯定是得到刘邦同意的,要不然也不敢擅自做主,诱杀国之重臣。

1、为什么要诱杀韩信?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也许是对韩信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不得志的潦倒青年韩信,一举成长一方诸侯的异姓王,他虽是千里马,但肯定离不了伯乐刘邦的赏识和提携。按理说,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为刘邦攻城掠地,助他扫平天下,刘邦应大肆封赏才对,为何要让吕后诱杀韩信呢?

一是韩信曾几次得罪刘邦,让刘邦对其忠心产生了怀疑。第一次,在平定齐地之后,韩信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后,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可以说,当时韩信是借刘邦危机要挟刘邦封其为王,虽刘邦听从张良之言,忍着怒气封韩信为齐王,但这股气和怨恨却记在心里了。

第二次,在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眛因素来与韩信交好,投奔了韩信。但刘邦记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韩信逮捕他,但那时韩信没有照办。于是有人借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其实是要捉拿韩信。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本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自认为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于是就逼死了钟离眛,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戴上械具,押回洛阳,后考虑到政治需要,把韩信降为淮阴侯。虽然没杀韩信,但刘邦已对其有了怀疑之心。

第三次,是在刘邦率兵讨伐陈豨时,韩信身为善于打仗的臣子,本应奉命随军出征,但他却以生病为由没有随军征讨,并且还有传言说陈豨被任命为赵相国上任时,曾密会韩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刘邦,并且这也是他获罪被杀的直接原因。

二是韩信功高震主,又不知急流勇退,遭刘邦忌惮。韩信在帮助刘邦争夺天下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伐齐击溃龙且二十万大军,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垓下击败项羽。刘邦的天下可以说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件事不但刘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正因如此,刘邦对韩信十分忌惮,称帝后征讨匈奴,因怕韩信和匈奴联手,所以不敢派韩信征讨,而是御驾亲征,导致了“白登之围”,差点被活捉。

三是韩信不注重言行,没有政治敏感性,引起刘邦怀疑。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留在京都任闲职,无兵无权。他从一个几十万的军队统帅突然变成一个只享受爵位的闲侯,心里感觉受了委屈,不免牢骚满腹,并且经常称病不上朝,即使上朝也不耻与刘邦的嫡系武阳侯樊哙、颍阴侯灌婴同列。从种种言行上表现出对刘邦的不服、不满和怨恨。对刘邦来说,这是“不臣之心”,凡“不臣”者,就要被翦除,这是统治者的不二法则。但政治嗅觉迟钝的韩信,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仍旧是我行我素。

四是刘邦要铲除隐患,为刘氏子孙执掌天下扫平障碍。刘邦曾经立下白马之盟:刘邦死的时候,杀白马,要求所有人发誓,自己死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异姓王是最大的祸患,绝对不能留的。其中,韩信就是异姓王,虽然当时刘邦不愿封,但因韩信功劳太大了,不封堵不住众人的口。

但韩信作为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汉朝大一统的隐患,也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如果不除掉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在采用陈平之计抓住韩信后,因没理由杀他,只好将他贬为淮阴侯,留在京都任职。

但当时刘邦已经60岁了,张良55岁,萧何48岁,韩信才34岁,萧何、张良和刘邦按古代的人均寿命,已属老年,况且他们还是文臣,并且非常注意急流勇退。韩信不但年轻,而且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韩信还有雄心壮志,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刘邦死了,而韩信还在的话,朝野之上,将没有人能压制韩信。所以,韩信不得不死,只有这样,刘邦才能放心。

2、为什么没有亲兵救韩信?

稗史记载,因为韩信灭楚兴汉功劳大,刘邦曾与韩信约定,对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但韩信是怎么被诱杀的呢?为什么没亲兵相救呢?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在钜鹿造反,攻城取邑,自称代王。刘邦一怒之下,便亲自带兵去讨伐陈豨,留下吕后、太子刘盈、丞相萧何镇守京城。但韩信不但称病不随刘邦出征,还暗中与陈豨联络,准备与家臣一起,用假诏书放出监狱中的囚徒,用以袭击吕后和太子,策应陈豨。部署己定,正在等候陈豨的消息时,因为一个门客不知何事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关了起来,并准备杀掉。这个人的弟弟知道情况后,立刻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谋反之事。吕后本想直接把韩信召进宫来抓捕,又怕韩信借口生病不应召,便找来萧何商量。商量后,决定以前方传来捷报,陈豨被擒获处死,召群臣进宫庆贺为名,由萧何将韩信诓进宫来。萧何对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但这样的大事,群臣都去庆祝,你就是勉强,也要进宫去庆祝一下。”韩信听从了这位曾经成就了他的萧何的劝告,跟着萧何走进皇宫。刚入宫,就被武士拿下,最后被吕后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被诛三族。

为了践行刘邦对韩信“三不杀”的承诺,吕后用布袋将韩信套装起来,并悬在长乐宫钟室的大钟下,让韩信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不用铁器而用竹杆尖将韩信刺死。

可以说,当时韩信在萧何的诓骗下急忙进宫,根本就没有带亲兵,更何谈亲兵救他呢?另外,韩信因为怀疑而被刘邦贬为淮阴侯,留在京城任职,相当于是失了势的侯爷,除了有看门的家丁和佣人,根本就没有亲兵,何谈亲兵救他之说?再者,即便韩信有亲兵,但人数也不会太多,即便跟随韩信入宫,走到宫门口时,也不会允许亲兵进宫;即便亲兵知道韩信被困,迫于皇威和宫中禁军的力量,他们也没有力量和胆量去救他。所以,韩信被诱杀时,根本就不会有亲兵相救。

3、“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据记载,在韩信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时候,刘邦有一次找韩信聊天,韩信依然傲气凌人,看不上刘邦手下的其他武将。刘邦让韩信点评一下朝中各位武将的本领。并接着问:“那以你来看,我能带多少人马?”刘邦的意思是,问问在韩信心里,自己的本领怎么样?韩信想了想说:“以陛下的本领,能带十万兵马。”“那你呢?”刘邦继续问道。韩信傲然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韩信的意思是,自己领兵,越多越好,不管多少,都能有效的统领。

刘邦一听不高兴了,合着你还是觉得比我强很多啊?于是再问:“你既然这么厉害,怎么还是作为我的臣子,要听从我的命令呢?”韩信好在多少还有点政治智慧,知道自己说走了嘴,惹刘邦不高兴了,急忙话锋一转,捧刘邦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的意思是,陛下虽然带兵打仗的本领不如我,但是您善于指挥、驾驭将领。这就是为什么您是皇帝,我只是个将军的原因。而且,您驾驭将领的本领乃是老天赋予您的,您就是天生的应该当皇帝的,这不是靠后天的努力能达到的。刘邦见韩信还算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对于韩信的话,也就一笑了之了。

这就是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来历。

所以说,韩信的死是死于他复杂多变和自以为是的性格。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韩信即便有过人的才能,但是因为君王的猜忌之心,再加上自己不知收敛,不注意言行,从而惹来杀身之祸。况且,在古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杀一个人,从来就不需要理由,一定会先把这个人孤立起来,再杀之,所以韩信被杀时,根本就不会有亲兵




葛大小姐


首先,这个问题存在错误,诱杀韩信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欺骗,吕后灭杀。刘邦当时正在外面亲率大军讨伐叛将陈豨,回来之后才知道韩信被杀的事。

至于韩信亲兵未至,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有预谋的政治变局

公元前196年,是汉初最血腥的一年,这一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先后被杀,汉初的三大军事顶梁柱全部都被刘邦清洗。这是刘邦一场有预谋的政治变局。在征伐英布之后,刘邦于次年也离开了人世。吕后当权,宗室倾微,这才这一年完全体现出来。



公元前196年9月,陈豨正式自称代王,对抗朝廷。刘邦率领大军亲征陈豨,此时京师空虚,精兵强将大多已被刘邦抽走。《史记》上记载,韩信曾与陈豨密会过,让陈豨在外面起兵造反,自己在京师内解放刑徒,攻打皇宫,里应外合。

后来,由于韩信的家臣告密,吕后与萧何欺骗韩信入宫,在长安未央宫被杀。这一一系列的策划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外人根本不得而知。就算韩信的家臣想要发难,也早已被御林军剿灭。家臣在汉代已经变了味,早已没有春秋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觉悟,甚至侵占主人家产或私通小妾,汉代有很多权臣人物莫不是栽在这上面。



韩信这个人有严重的性格缺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的骄傲来自于他的能力、他的战功,对待刘邦旧部(丰沛集团)非辱即骂。即使被废为淮阴侯,也不知道收敛性子,夹着尾巴做人。

比如在街上遇到樊哙,樊哙起身礼拜,甚为恭敬。他依旧当起楚王范,对樊哙辱骂。现在的韩信爵位与樊哙相同,而樊哙是当权者吕后的妹夫,皇亲国戚,又手握实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韩信不过是官场失意,还处于危险期、观察期,这种行为很容易得罪人。

而这时的汉朝,武将的地位已经下降,儒生的地位急剧上升。那些开国功臣并没有完全占据朝廷大权,还有第二批不是和韩信一同出道的当权者,自然不会对韩信感冒。



韩信是一个愚忠的人,他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萧何的推荐之恩。所以,对于这两个人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即使当时到了楚汉战争关键期,他可以三分天下,也都毅然站在刘邦这边。其实,个人而言,韩信之前的所有功劳已经完全抵消掉刘邦、萧何二人的恩情。但他依旧选择相信刘邦,直到死后才后悔明白当时手下的用意。

而刘邦三夺其兵权,废其王位,在“云梦泽”(陈州)傻乎乎被擒,他依旧相信刘邦,因为这几次都是他能成功起事的机会。萧何骗他进宫朝见,他依旧相信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韩信的部将、亲兵去哪儿了?

韩信一生有三次被刘邦夺取兵权。第一次是攻灭魏赵,收编降兵。当天还在睡觉中,刘邦从彭城战场逃回来,60万大军全军覆没,收缴了韩信的兵权。而这时的韩信有多少人?仅仅是魏赵两国降兵就有20万人。

第二次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巅峰,此战刚灭掉项羽十万大军,还未清扫战场,追击余孽,当天夜里就收缴了韩信的兵权。还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夺走了他手下训练有素的嫡系部队。

第三次是刘邦借陈平之计巡游天下,到了楚国把韩信捉拿,废为淮阴侯,韩信的亲兵彻底断绝,还搭了好友钟离昧的性命。刘邦三夺兵权,让韩信没有了嫡系部队。任由他军事才能再卓越,没有人也起不来大风大浪。



韩信的手下在历史上记载不多,大多是丰沛集团的人作为他的部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是韩信没有建立私人幕僚团队,二是刘邦对韩信有防范之心。而丰沛集团的人效忠的是刘邦。曹参、灌婴、孔聚、陈贺等都是曾是韩信的老部下,对主帅韩信还是比较尊重的。即使韩信落难,也不敢对其不敬。

如常山王张耳是韩信的副将,韩信又表荐他为赵王,两者关系不错,可惜张耳年龄很大,在公元前202年就去世了。而继任者张敖又是刘邦吕后的女婿,在公元前199年因贯高谋刺被废。赵相陈豨是韩信的老部下,听信韩信之谋起兵造反,牵制了汉军的主力,可惜兵败被杀。所以说,赵王一系早已不成气候。



韩信手下有两大谋士,一个蒯通,一个是李左车。蒯通在楚汉战争关键期苦心劝说韩信自立,因为韩信不接受他的意见,担心日后连累,便离开了韩信。

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在韩信灭赵后被招为幕僚。李左车是被低估的军事家,韩信对他推崇备至,从谏如流。后来,刘邦为了分解韩信的势力,把他调到太子刘盈的门下,教太子训练兵马。韩信被杀后,他也退出了朝堂,过起了隐居生活,可见他与韩信的深情厚谊。


慵懒国王


哈哈!我发现一个有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答主都煞有其事的写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什么韩信的亲兵都被刘邦收缴了,什么韩信的根基不在长安,反正就是一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废话。因为他们连亲兵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明白,何谓“亲兵”,只要是韩信信任并带在身边的就是亲兵,虽然韩信到后面已被贬为淮阴侯,但是好歹也适合侯,再怎样也是有亲兵的。再者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明眼人都知道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吕后是在什么地方诱杀韩信的?史载“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也就是说韩信是在长乐宫的钟室里被杀的,长乐宫是什么地方?是刘邦和吕后住的地方,是皇帝的寝宫,你就觉得韩信的亲兵能进去吗?那么很多人又会问,难道当韩信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不会喊亲兵救他吗?哈哈,只能说这是异想天开,因为即使韩信带亲兵了,他们最多也只能在长乐宫的宫城之外等着,而长乐宫的宫城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占地面积越6平方公里,你觉得就这样的地方韩信又在长乐宫中谁能听的到。



再者即使是亲兵听到,他们也进不去。要知道韩信在京城所能带的亲兵顶多不到百人,而长乐宫作为皇帝的寝宫守卫肯定是要比韩信的亲兵多的,所以即使他们能听得到,他们也进不了长乐宫去救韩信,因为他们可能连城门都进不去救被杀了。再者韩信那些亲兵也不一定敢进攻长乐宫,毕竟长乐宫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进攻这个地方等同于造反,是要灭九族的,而长乐宫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那些亲兵根本就不清楚,所以他们敢不敢都得另说啊。



所以说当吕后诱杀韩信的时候,不是那些亲兵不救,只是那些亲兵压根就不知道长乐宫发生了什么。再者长乐宫的地位极其特殊,作为帝后居所,试问谁敢不敬,试问防卫能不严吗?亲兵即使知道韩信在里面可能发生了什么,那些亲兵也不敢轻举妄动,我想在犹豫的时候韩信早就死了。况且即使亲兵很忠心,他们敢进攻长乐宫去救,我想以长乐宫的守卫他们也进不去,毕竟韩信的亲兵人数肯定是不多的,再怎样也攻不进防卫严密的长乐宫,到那个时候可能韩信会死的更悲催。



再者当韩信被萧何诱骗到长乐宫的时候,韩信虽有造反之心,但却无造反之实,也就是他根本就没行动,而且韩信也不知道他想造反的时期已经被人告发,他还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所以当萧何跟他说刘邦已经平定陈豨之乱,并已胜利归来,让他前往与诸臣一起庆祝的时候,他并没有过多的怀疑什么,而是自认为陈豨在被抓的时候并没有出卖他,所以他就去了。可以说他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要造反的意思,只是单纯的去赴宴所以说肯定是没有带多少亲兵的,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带亲兵。你说连韩信都没啥准备,就更别说亲兵了,所以可以说即使亲兵知道,他们也不敢去贸然救,因为他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贸然去救谁也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



只能说韩信死的真是冤枉,曾经的他对刘邦那是忠心耿耿,即使曾经韩信实力通天的时候他也未曾想过要反叛刘邦,正如他当年回复项羽的说客武涉所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在韩信的眼里刘邦是对他有大恩的,当年项羽弃他不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刘邦愿意收留他,甚至还对他重用授予大将军的职位,而这等恩情是让他难以忘记的。但是也正是这份恩情让韩信走向了灭亡,他太高估刘邦了,刘邦最终是容不下他这功高震主的大将军的,不管如何只有他死了,刘邦才能安心啊!



其实若不是韩信太重感情的话,也许这天下到底会如何还尚不可知啊。但是如果韩信不是重感情之人,恐怕他就不是那个韩信了。韩信能在功成名就后专门去报答当年只给了他一饭之恩的老妇就足以看出韩信的仁义与孝德,想想看连一饭之恩的老妇他都能如此报答,更何况是让功成名就色刘邦呢?只可惜刘邦注定不是共富贵的仁主,韩信最终也明白所以他想反了,只可惜韩信明白的太晚了。


澳古说历史


纠正一个错误,韩信不是被刘邦给杀掉的,而是吕后听了萧何的建议后杀死了韩信。

下面我们说说,吕后为何要杀韩信?韩信的亲兵为何没有来救他?

在汉朝的时候,诸侯王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像比王低一级别的侯爵,是不可以养军队的。在韩信被杀的时候,那时候他的官职是淮阴侯,也就是说,那时候的韩信手里根本没有兵。

韩信有的顶多是几百个家奴而已。所以,在他被杀的时候,肯定就没有亲兵来救他的说法了。

那么吕后为何要杀掉韩信呢?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说的是韩信要谋反。

韩信到底要怎么谋反呢?

史记上记录的是,韩信联合陈豨一起造反。

据说,当年刘邦让陈豨去代地当相国的时候,陈豨见了韩信一面。

韩信就告诉陈豨,你去的那个代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那个地方任职,很容易引火烧身。而陛下又是一个多疑的人,当第一个人向陛下说你陈豨要谋反的时候,陛下可能不会相信。

但是,第二个,第三个都来告你谋反的时候,那陛下肯定会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你的。

陈豨最佩服的人就是韩信,因为韩信是料事如神的大将军,他早已把韩信视为了偶像级的人物。

听韩信这么说,他就问韩信,若是以后事情真像你所说的这样,我该怎么办呢?

韩信告诉他,那你就真的反了,到时候我也会在都城配合你。

一旦刘邦带着大军去讨伐你之后,我就会集结家里的佣人,然后趁着长安城防守薄弱的时候,杀进城去把姓刘的都给杀光。这样我们的大事就成了,汉家的江山就断送了。

这不是在汉十二年,陈豨果然反了,然后,刘邦带着大军去讨伐陈豨,期初刘邦是有让韩信一起去的,韩信说身体有病去不了,刘邦也就没有在坚持。

刘邦出发不就,吕后就得到了韩信要谋反的消息。

原因是韩信手下的一个家奴犯了法,被韩信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但是,不知怎么,这个家奴竟然跑了,还跑到皇宫告诉吕后,韩信要谋反了。

吕后得知情况,十分的着急。她立刻把萧何给叫到了宫中,商议对策。

萧何告诉吕后,其实这件事也挺容易办的,就说陛下已经灭了陈豨,凯旋而归了。为了庆贺,需要让文武百官全部来到宫中给皇帝道喜。只要韩信一来,派几个大力士把他给捉了,杀害不就行了吗?

吕后一听,这个计策确实不错,但是,韩信会相信吗?

吕后一连派了几波人去请韩信,韩信都不去,说自已身体有病,不能外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萧何亲自出马去叫韩信了。

别人的面子韩信可以不给,但是萧何的面子他不能不给,因为若不是萧何当年推荐他,他也就当不了大将军,当不了大将军也就没有建功立业之说了。

所以,当萧何来到韩信的府上之后,韩信就跟着萧何到了末央宫。韩信之所以相信萧何,是他认为萧何是自己的好朋友,不会加害于他的。

可是,当韩信的脚一踏入到末央宫,他就被抓了。这时候他在回头看萧何去,萧何跑的早已无影无踪了。随后,韩信被吕后灭了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虽然史记上是这样记录韩信因为谋反灭的族,但是,史学家一般都不相信这件事。因为即使当年韩信和陈豨有商议谋反,那也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最后两个人都被杀了,司马迁是如何知道的这件事。

所以,很多人推断,这可能就是彻彻底底的一场阴谋。你觉得呢?


史学达人


韩信:身边没有亲兵;亲兵在那遥远的战斗前方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当他被诱杀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主谋一定是刘邦,因为刘邦经常剥夺他的兵权。

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被楚军打得大败。他与夏侯婴逃跑到修武。

当时天刚亮,主帅韩信还在军营中睡觉。刘邦对守卫说:汉王派人有重要的事情。

刘邦直接走进韩信卧室,拿起印信兵符,然后调兵遣将。

韩信起床之后,才知道刘邦早就来了,禁不住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汉王刘邦就这样轻而易举调走了韩信的军队。

这是刘邦第一次剥夺韩信兵权。

公元前202年,韩信指挥40万大军,将楚军围在垓下。楚军屡战屡败,将士疲惫不堪,粮食已经耗尽。

楚军思念家乡、厌倦战争。韩信抓住机会,对楚军发起进攻。10万楚军全部被消灭清净,项羽逃跑到东城拔剑自刎。

在另外一个战场上被打得一败涂地的刘邦,骑着马进入韩信军营,又一次收缴了韩信兵权,并且重新册封他为楚王。

这是刘邦第二次剥夺韩信的兵权。

公元前201年,刘邦说有人密告韩信谋反,于是到楚国去捉拿韩信。

刘邦憎恨钟离昧,钟离昧此时就在韩信身边。韩信认为刘邦一定是为了钟离昧而来的。

钟离昧知道刘邦要来,就自杀了。韩信手拿钟离昧的头颅去拜见刘邦,刘邦命令武士把韩信带上枷锁,放在随从的车上带回。

到了京城,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并且再一次剥夺了他的兵权,而且派人监视他的住所。

韩信帮助刘邦消灭了天下主要的敌人,刘邦却完全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且监视他的住所。所以韩信身边根本没有亲兵,最多只有一些仆人。

刘邦剥夺韩信的兵权,很像父亲对于儿子,儿子正在吃饭,父亲不高兴了,把儿子饭碗端走,不让儿子吃,儿子只好不吃。甚至与比父亲端走儿子饭碗还容易一些。

韩信带兵打仗很多年,难道一个亲信都没有吗?

韩信有一个关系很好的亲信陈豨,被刘邦分封到钜鹿去担任郡守。

陈豨上任之前,特地去韩信府上告别。

韩信与陈豨手拉手走到庭院中无人的地方,韩信对陈豨说:如果皇上亲自带兵去消灭你,那一定是有人多次告发你谋反。你尽管大胆迎战,我会在长安为你响应。

陈豨十分信任韩信、也十分钦佩韩信,牢牢记住韩信所说的话语。

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去平息,韩信谎称有病不愿随军。

韩信一面秘密派人告诉陈豨,自己会尽力协助他;一面和亲近的家臣谋划,打算假传圣旨特赦所有罪犯和奴隶,然后将他们组织起来去攻击太子和吕后。

韩信没想到,他的计划被一位家臣的弟弟偷偷告发了。

萧何出计、吕后诱杀,韩信遇害长乐宫

接到告密后,吕后犹豫了,直接召见韩信,担心韩信逃跑或叛乱。于是,吕后召见萧何,要他出谋划策。萧何提出一计,吕后赞成。

吕后派人告诉韩信,陈豨已经被打死了,皇上平定叛乱回到京城,所有在京的王侯大臣都要到长乐宫祝贺。

韩信以为是真的,就来到长乐宫。

萧何命令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把韩信结结实实绑起来,带到长乐宫的钟室杀死了。

随后,吕后下令诛灭韩信三族。

平定陈豨叛乱后,刘邦回到京城。吕后向他报告了诛杀韩信的前因后果。

刘邦在为杀死一个叛将而高兴的同时,又很同情韩信,毕竟他一生功勋卓著。

纵观韩信被诱杀的全部过程,可以清楚看到:韩信不是被刘邦诱杀的,而是被吕后诱杀的。如果非要说是刘邦诱杀的,那就是刘邦去钜鹿剿灭陈豨之前,交代吕后的。

诱杀韩信的时候,淮阴侯府上没有亲兵,只有家臣;再说吕后与萧何是有计划的密谋,韩信不知道,当然不会武装家臣;即使韩信家臣都是亲兵,吕后与萧何也会命令京城禁卫军提前下手,将淮阴侯府上的亲兵解决掉。

韩信真正的亲兵陈豨当时正在钜鹿,与刘邦进行激烈的战斗。

韩信被害告诉我们:当你辅助的人,已经大功告成时,你应该主动退到合适的地方,以免让人觉得不够踏实。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说句公道话,在汉初的七个异性王当中,真正被刘邦杀掉的只有燕王臧荼。而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被擒以后,刘邦都不忍心杀他们,结果都被吕后干掉了。为了给刘邦平反,我们看看七个异性诸侯王是怎么死的。

七个异性诸侯王分别为淮阴侯(先是齐王后改封楚王,最后被废掉,改封淮阴侯)韩信(吕后所杀)、梁王彭越(吕后所杀)、淮南王英布(长沙哀王吴回诱杀),赵王张耳(病逝)、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改封卢绾,卢绾死在匈奴)、长沙王吴芮(善终)、韩王信(被将军柴武所杀)。

韩信是被他人诬告谋反,至于是谁诬告的,不得而知。即便是有人诬告,作为皇帝,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于韩信是一个谋略家,刘邦肯定也想到了。万一韩信调动军队,造反怎么办?所以,陈平向刘邦献计,以游览云梦泽为由,让韩信跟随,目的是让韩信远离他的地方武装。韩信不知道是计,高高兴兴地去见刘邦,结果毫无悬念地被刘邦生擒。

虽说韩信还有军队,由于远离自己的封地,被擒以后也是群龙无首。亲兵(亲信)部队去救他不是找死吗?你想想,韩信被称之为兵仙,打败赵王、灭掉齐国,围攻项羽,多么牛的人物。在当时的汉朝可以说,军事才能无人能及,结果呢还不是栽倒在了刘邦手里。所以,比不上韩信,亲信去救他简直就厕所里打灯笼。

此外,韩信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形容刘邦,说刘邦背信弃义。刘邦最后还是赦免了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从这一点来看,刘邦还是不忍心杀韩信的。包括梁王彭越,都被刘邦捉住,最后都放掉了。而吕后为了专政,根本容不下这些异性王。刘邦不舍得杀,吕后可没有这么心慈手软。所以,刘邦不想大开杀戒,这幕后都是吕后在搞鬼。包括刘邦想废掉太子,吕后能动员她的人际关系去劝说刘邦。说明,当时的反对派,已经被吕后肃清了。不得不说,吕后捡了一个大便宜,而刘邦成为一个背锅侠。


谋士说


我们得先来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那就是韩信不是被刘邦杀的,而是被吕后杀死的,那韩信是如何从一个楚王,最后被杀死呢?

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就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卢绾。

韩信最开始是齐王,刘邦将韩信改为楚王,齐王由自己的长子刘肥担任。

钟离昧是项羽的部将,在项羽战败后,因为与韩信是旧识,毕竟韩信在项羽呆过一段时间,所以就投奔了韩信。刘邦之前没少吃过钟离昧的亏,听说钟离昧在楚地,就派人让韩信交出钟离昧,韩信不肯。

汉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很多人建议刘邦率军讨伐。陈平就问刘邦打仗是不是韩信的对手,汉军是不是楚军的对手,刘邦回答说都不如,陈平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出兵肯定败的。

楚地边上有个陈县,陈县有个云梦泽,你可以通知各诸侯王陪同巡游云梦泽。韩信接到通知,想反叛,但觉得自己又没罪,又想去见刘邦,但又担心被刘邦擒住。

他有个门客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你只要把钟离昧献上去,那么陛下就会宽恕你的。韩信觉得十分的有道理,就找钟离昧,说了自己的打算。钟离昧一听就火了,他说:刘邦不敢来打你,就是因为有我在你这儿,你现在把我给献出去,你好自为之吧。

韩信就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前来见刘邦,刘邦直接叫人把韩信给绑了,带回了长安城,不过刘邦并没有杀死韩信,而是将他贬为淮阴侯。

陈豨担任巨鹿太守,来跟韩信辞别,韩信跟陈豨说:你在外反叛的话,我可以为内应,那么天下就是我们的。陈豨听了韩信的话反了,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韩信一方面派人写信给陈豨:你尽管起兵,我在长安城内配合。韩信打算将各官府的囚犯放出来,带他们攻打吕后与太子。韩信的一个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打算杀死他,这个家臣的弟弟就将韩信的计划告诉了吕后。

吕后就与萧何商量,通知列侯说刘邦已平叛回来了,让大家一起入宫祝贺。萧何亲自去请韩信,韩信称病不想去,萧何说:你就克服一下,还是去一下吧。韩信没法,只得跟萧何一起入宫,被吕后安排的武士给绑了,杀死于长乐宫的钟室。

刘邦听说韩信被杀,既高兴,又怜惜他,至于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救他,这个只能怪韩信中了吕后与萧何的计。


历史简单说


杀韩信的是吕后吕雉。韩信原来是项羽部下。项羽叔父项梁公元前208年父路过当地参军。因得不到重用,从项梁处逃出到汉王刘邦。也因得不到重用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说萧何逃了那么多大官你不追,你偏偏追韩信。萧何说你想得天下吗?刘邦说当然想。萧何说你就要拜他为将,意思是让他带兵。刘邦按萧何的要求筑坛拜将,拜韩信为大将。于是韩信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其不意打败章邯,夺得三秦。刘邦出三秦向东征伐。韩信伐赵,取代,征燕,战齐,垓下之战灭项羽灭了楚。韩信攻下齐,上奏刘邦,齐反复无常,求代王,压着,刘邦不悦,张良说给他。韩信带兵参加垓下之战。此为被杀一祸根。垓下之战胜后,刘邦登基称帝。刘邦以韩信熟悉楚,让他到楚,项羽手下钟离昧躲到他那里,被人告发,刘邦不容钟离昧,手下门客建议不收留,钟离昧说 :我之今天你之明天。钟离昧自刎。刘邦到他那里去,逮捕他没有杀。让他当淮阴侯。离齐失去根基,祛楚,失去势力,被监视。祸根二刘邦后有非刘氏不王。祸根三。后陈豨出代地前,到过他那里。陈曦反,刘邦诏韩信征伐,韩信称病。此祸根四。韩信犯错的惩家奴,家奴弟去告韩信谋反。萧何与吕后商议以刘邦平定了陈曦反要诸将臣去祝贺。他跟萧何去,被武士绑了,装袋中,用竹尖杀死,满足了他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的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