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對象、作戰環境、氣象條件決定了坦克裝甲車輛的觀察和瞄準技術只能是精密光學技術、光電技術。坦克裝甲車輛多樣化的作戰對象和作戰模式需要多種不同功能與性能的車載光電系統,包括偵察和觀察、火炮瞄準、炮長瞄準鏡、車長瞄準鏡、駕駛員視覺增強器、周視搜索-跟蹤、精確制導、光電對抗等。反之,不同功能與性能的車載光電系統技術在滿足坦克裝甲車輛戰術技術性能的同時,也推動著坦克裝甲車輛作戰能力的提高和作戰模式的發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突破敵方以堅固堡壘、工事中的機槍火力點、交通壕、鐵絲網、地雷陣組成的綿密防禦陣地,集機動、防護和火力為一體的坦克因應而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的作戰功能突破了"移動的裝甲堡壘"的概念,德國陸軍以包括坦克、自行火炮、多種用途的裝甲車輛在內的合成機械化部隊為主要突擊力量,在空軍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的掩護下以"閃擊戰"在戰爭初期肆虐歐洲和北非大陸。

蘇俄作戰模式

蘇軍在總結二戰經驗和分析當時美國、北約的軍事力量和作戰能力,在"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大縱深-諸兵種合同戰役"理論,在選定方向上,以空中力量和地面遠程火力同時壓制和打擊敵方的整個防禦縱深,必要時使用戰術核武器進行核突擊,以強大的地面裝甲突擊力量打開戰術缺口,一旦打開缺口則依靠裝甲突擊力量、空降兵等迅速擴展戰果,對敵進行連續和不間斷的突擊和追擊,打垮敵縱深防禦部署,迅速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為保證"大縱深-諸兵種合同戰役"理論的實施,要求在每千米正面集中部署200~250或250門以上火炮(如以250門火炮一字排開計算,兩門火炮之間的距離僅為4m)、70~85輛或85輛以上的主戰坦克(如以85輛坦克一字排開計算,兩輛坦克之間的距離僅為12m)。為此,蘇聯發展了三代主戰坦克(包括第一代主戰坦克——T-54/55系列、第二代主戰坦克——T-62系列、第三代主戰坦克——T-64/72系列)、三代步兵戰車(包括第一代步兵戰車——БМП-1系列、第二代步兵戰車——БМП-2系列、第三代步兵戰車——БМП-3系列)、三代輪式步兵戰車(包括БТР-60系列、БТР-80系列、БТР-90系列),高峰時期各型坦克、裝甲車裝備總數達十餘萬輛之多。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冷戰期間華約國家坦克裝甲部隊裝備了數以十萬計的坦克裝甲車輛,大規模的連續突擊是冷戰期間北約國家的夢魘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根據蘇聯"大縱深作戰"理論,由坦克裝甲車組成強大裝甲部隊作為主要突擊力量,承擔在選定方向打開戰術缺口的任務,當取得戰術勝利後立即利用坦克的機動性對敵進行連續追擊,圖為行進途中的T-72С主戰坦克縱隊

北約作戰模式

針對蘇軍基於"大縱深-諸兵種合同戰役"理論和華約集團在地面裝甲部隊的優勢力量,美軍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理論進行應對,其概要如下:

(1)以"作戰整體"對"戰場整體","作戰整體"為參加聯合作戰的所有航空兵和地面作戰部隊。

(2)"主動、靈敏、縱深、協調"的實施"空地一體"的聯合作戰。

首先以"主動"的、先發制人的作戰行動破壞、至少遲滯敵方的大縱深進攻。

在敵實施大縱深進攻時,則要以"靈敏"的反應及時進行防禦和反擊。

同時,特別是依託航空兵"以空制地",即以美軍北約航空兵的優勢對抗蘇軍華約地面裝甲兵的優勢,包括對敵前沿和縱深目標實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猛烈空中突擊,削弱、壓制,實現"以質量對數量"。

以空軍攻擊機、陸軍遠程火力、特戰部隊打擊敵方第二梯隊和預備隊,阻止、直至瓦解敵方第二梯隊和預備隊對第一波突擊部隊的增援。

在兵力、兵器、時間、空間上"協調"的作戰,發揮參戰兵力聯合作戰的最大效能。

(3)"空地一體"作戰包括天、空、陸、電磁"四維"一體,前沿與縱深一體,前方與後方一體,實現"以效能對數量"。

(4)當不能抵抗蘇軍前兩個波次的進攻時,就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

在"空地一體作戰"理論的指導下,美國和北約發展和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武器裝備體系,其中以坦克進行反坦克作戰是想定的一種主要作戰樣式,因而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都自行發展了多個型號的主戰坦克,發展了多個型號的武裝直升機,以120mm坦克炮和精密光電火控系統建立的坦克反坦克的作戰能力、以反坦克導彈和精密機載光電火控系統建立的武裝直升機反坦克的不對稱作戰能力,最終實現了以"質量對數量"的方式平衡了蘇聯坦克裝甲力量數量的優勢。以德國"豹"2式主戰坦克為例,可在2500m處識別2.3m×2.3m的坦克正面,在30km/h運動狀態射擊2000m處的運動目標的首發命中概率達50%,從蘇制主戰坦克火炮精確射擊的距離外進行精確射擊而實現以"少勝多"。以蘇聯T-62主戰坦克為例,在靜止狀態射擊1500m處以19km/h的運動目標的首發命中概率僅為30%。幸好冷戰期間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與美國的"空地一體作戰"理論發生交鋒,但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檢驗了其"空地一體作戰"理論,曾今強大的伊拉克坦克裝甲部隊被多國部隊的"空地一體作戰"徹底擊敗。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在20世紀8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曾經強大的伊拉克坦克裝甲部隊被多國部隊的"空地一體作戰"徹底擊敗,伊軍裝備的數以千計的蘇制坦克裝甲車被多國部隊擊毀,這是信息化對機械化的勝利,圖為被擊毀的伊軍坦克和裝甲車

戰例

雖然蘇聯的"大縱深-諸兵種合同戰役"理論未能在戰爭中進行過檢驗,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0餘年間的多次局部戰爭中,例如在中東、南亞、南部非洲等地區爆發的多次局部戰爭中,坦克裝甲車輛依然是的主要突擊力量,並多次出現規模甚大且慘烈的坦克戰。

在1965年4月至9月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在克什米爾西部的查木布(Chamb)和喬裡安地區印巴雙方投入共600多輛坦克並爆發激烈的坦克戰。巴軍第12步兵師以美製M47"謝爾曼"、M48 A5"巴頓"中型坦克為突擊力量,擊敗印軍一個裝備法制AMX-13輕型坦克的坦克營,不僅佔領了喬裡安地區,而且還佔領了印控克什米爾421平方千米的土地。9月初,印度第7、15步兵師、第4山地步兵師和第1裝甲師向巴基斯坦拉合爾發起進攻。9月7日,巴基斯坦第1裝甲師發起反擊。9月10日,在阿塞爾.尤塔(Asal Uttar)村遭到印軍第2裝甲旅(裝備英制"百人隊長"坦克)的伏擊,在方圓3.6×3.6平方千米的戰場內,巴軍損失97輛M48A5"巴頓"中型坦克,以至於該區域被稱為"巴頓墓地"(Patton Nagar)(圖1-4)。印軍在此也損失12輛"百人隊長"坦克。在此後的50多年中,印巴雙方都高度重視坦克裝甲力量的建設。印度除歷時37年自行研製"阿瓊"(Arjun)Mk-1型主戰坦克外(圖1-5),還從蘇聯/俄羅斯引進第三代主戰坦克——T-90С及其生產線,計劃裝備總數1657輛(圖1-6、1-7)。目前,正在將"阿瓊"(Arjun)Mk-1型主戰坦克改進至Mk-2型主戰坦克。巴基斯坦則一方面從烏克蘭採購320輛T-80UD主戰坦克(圖1-8),另一方面改進59式主戰坦克——"艾扎拉"(Al-Zarrar)主戰坦克(圖1-9)、自行研製和生產"哈立德"(AL-Khalid)主戰坦克。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在阿塞爾.尤塔村被印軍擊毀的巴軍裝備的美製M48"巴頓"中型坦克殘骸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第一批16輛"阿瓊"(Arjun)Mk-1主戰坦克的出廠儀式

在西方的幫助下,印度國防工業部門歷時37年終於自行研製和生產出"阿瓊"(Arjun)Mk-1主戰坦克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印度陸軍從俄羅斯引進第三代主戰坦克——T-90С主戰坦克

T-90С主戰坦克是在T-72主戰坦克基礎上發展的,俄羅斯吸取了T-72主戰坦克在幾次局部戰爭中暴露出的缺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或重新設計,例如重新設計了新型"獵-殲"式火控系統,配置了車長獨立的周視"三光合一"瞄準鏡、炮長"三光合一"瞄準鏡,解決了火控系統落後的問題,裝備了"反射"(РЕФЛЕКС)制導武器系統,利用2A46型125mm坦克炮發射激光駕束制導9M119/119M多用途炮射導彈,射程4000m,命中精度1m,可穿透650mm~700mm均質裝甲,此外對4000m距離內的敵方武裝直升機也有相當大的威脅,解決了遠程火力精度的問題;採用新型光電告警和光電對抗系統、為炮塔正面加裝楔形反應裝甲模塊等,提高了坦克的綜合防護性能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印軍的蘇/俄製T-90С主戰坦克和БМП-1履帶式步兵戰車部隊在沙漠環境中進行演習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巴基斯坦從烏克蘭採購的320輛T-80UD主戰坦克,與印度購買的俄製T-90С主戰坦克師出同門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艾扎拉"(Al-Zarrar)主戰坦克

巴基斯坦國防工業部門在59式主戰坦克的基礎上,開發出具備第三代主戰坦克基本戰術技術性能的"艾扎拉"(Al-Zarrar)主戰坦克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哈立德"(AL-Khalid)主戰坦克

巴基斯坦國防工業部門研製和生產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哈立德"(AL-Khalid)主戰坦克,在以40km/h的速度行進時用125mm坦克炮射擊2500m處的運動目標,首發命中率可達85%


在1973年10月6日至26日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埃及、敘利亞為核心的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雙方都將坦克作為地面的主要突擊力量大規模使用,例如在10月14日,埃及和以色列雙方投入戰鬥的坦克就多達1800輛。在這次戰爭中,阿、以雙方損失的坦克數量超過3000輛。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戈蘭高地被以色列軍隊擊毀的敘利亞軍隊T-62主戰坦克和卡車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裝備蘇制坦克的敘利亞部隊前赴後繼、拼死攻擊被以色列軍隊佔領的戈蘭高地並取得初戰的勝利。

20世紀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駐黎巴嫩內部和首都貝魯特,組建了包括擁有13個軍事基地、100餘主戰坦克、570門火炮的武裝力量,以色列將其視之為心腹大患。1982年黎巴嫩戰爭,以色列投入現役坦克1900輛,包括剛裝備的"戰車"1型(Merkava Mk1)331輛、"馬加奇"(Ma-GAKH)3/5/6型540輛、"百人隊長-肖特"317輛和原版的美製M60系列和M48系列712輛,與敘利亞撤退的第1裝甲師、增援的第3裝甲師(裝備T-62主戰坦克)和第10裝甲師進行了慘烈的坦克戰。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損失坦克307輛,敘利亞損失坦克400~500輛,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損失全部T-34、T-55坦克(約100輛)、數以百計的裝甲車和重型武器。戰爭結果以以色列驅依靠坦克裝甲車的技術和戰術優勢,逐了敘利亞部署在黎巴嫩的第1裝甲師和第85機械化步兵旅(裝備T-55主戰坦克、БТР-60輪式裝甲車等)、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擊潰並驅逐出黎巴嫩而告終。從此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完全失去了戰略主動權,手中的武器只有隨後發明的、悲壯和血腥的"人肉炸彈"和簡陋、但防不勝防的"路邊炸彈"。

目前,北約國家仍然保持著一支13650輛處於戰備狀態的龐大的坦克力量。

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模式

以色列裝甲部隊"戰車"1型(Merkava Mk1)主戰坦克

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裝甲部隊首次將自行研製和生產的"戰車"1型(Merkava Mk1)主戰坦克投入實戰,與蘇制T-72M(出口型)主戰坦克進行正面對抗。實戰表明:"戰車"1型主戰坦克的105mm坦克炮可以擊毀T-72M主戰坦克,而T-72M主戰坦克的125mm坦克炮同樣可以擊毀"戰車"1型主戰坦克。在以"防護第一"著稱的"戰車"1型主戰坦克為了炮長瞄準鏡有足夠的觀察視界,不惜在炮塔右側面切出一條相當長的觀察槽——降低了該部分的防護力,而這一缺陷直到"戰車"4型主戰坦克才被彌補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