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柳葉刀關於“多吃主食死得快”的最新研究?

用戶3708573094

我並沒有看到柳葉刀的原文,但是經過介紹可以大致瞭解全文表達的意思。說白了如果你的飲食是大量的精米白麵,其他食物在你的飲食中佔比不多的話那就有可能會有更高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那麼今天我就跟大家談談如何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是您保持健康同時抵抗疾病的重要武器。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健康的飲食呢?很多人吃了一輩子,什麼好吃的都吃過,但是並不知道怎麼吃才健康。其實健康的飲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

從多種食物中攝取健康的營養

你可能正在吃大量的食物,但你的身體可能沒有得到最為必需的健康營養。營養豐富的食物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但熱量較低。他們可以會幫助您控制體重,膽固醇和血壓。

吃的營養豐富需要具備以下特點:

· 各種 水果和蔬菜,

· 全穀物,

· 低脂乳製品,

· 無皮 的雞和魚

· 堅果和豆類

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紅肉, 糖果和糖甜飲料。


少吃營養單一的食品。

建議限制營養單一甚至會引起不良後果的食物和飲料。同時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鈉的攝入量。比如說高糖飲料、高脂飲食、高鹽飲食、西方快餐等等。

當您做出每日食物選擇時,請根據以下建議為您的飲食模式

· 吃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考慮用水果和蔬菜代替高熱量食物。

· 選擇纖維豐富的全穀物主食。

· 選擇不帶皮的家禽和魚,並以健康的方式進行烹飪,而不添加飽和和反式脂肪。

· 每週至少吃兩次魚,特別是 含有ω-3脂肪酸的 魚(如鮭魚,鱒魚和鯡魚)。

· 選擇無脂(脫脂)和低脂(1%)乳製品。

· 避免含有部分氫化植物油的食物減少飲食中的反式脂肪。

· 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可將飽和脂肪減少至不超過總熱量的5%至6%。對於每天吃2000卡路里的人來說,約為13克飽和脂肪。

· 減少添加糖的飲料和食物。

· 選擇較少鈉的食物,並準備幾乎沒有鹽的食物。為了降低血壓,每天要吃不超過2,400毫克鈉(6克鹽)。將每日攝入量減少至1,500毫克(4克鈉)是可取的,因為它可以進一步降低血壓。如果現在無法達到這些目標,即使每天減少 1000毫克的鈉攝入量(2.5克鹽)也可以有益於血壓。

· 如果你喝酒,喝適量。白酒不超過一兩,啤酒不超過250ml,紅酒不超過150ml。


張之瀛大夫


作者:顧中一,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北京市營養學會理事。清華大學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四川大學醫學營養專業本科。專注傳播靠譜營養知識十年,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科學傳播獎獲得者,著有《顧中一說: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吃》

這項研究神奇嗎?

其實這個研究的結果並沒有什麼新奇的,他發現的證據基本都和目前營養學界已知的是相符的。另外所謂的多吃碳水化合物死得快,要注意的是它的供能比佔到了77%,而這麼高的供能比比其實和一般人的飲食是不一樣的。

研究的群體和上網群眾不同

包括這項研究,他調查的人群,其中有4萬多人是中國人,可是這些人群他們的特徵是絕大多數每天中、重度的體力勞動,中學以上的文化少於15%,而他們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佔到67%,由常識來判斷他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主食比較便宜,因此吃的比較多,這個和目前國人的飲食是很不一樣的。

我國居民當前飲食是相對適當的

咱們國家目前根據2015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平均脂肪的供能是33%,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是55%,如果你真的看柳葉刀研究的原文,會發現這個範圍基本和作者他所建議的情況是吻合的。因此咱們不需要特別的在意這篇論文,和常識是一致的。

研究的新觀點

當然了,這一篇論文中也還是會有一些比較特別的結論的,比如說這篇研究發現飽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在9%到13%的這些人群他們的全因死亡率以及中風風險下降了,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比較的特別,在過去只是在少量的隨機對照實驗中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可能說明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去探求究竟是什麼原因。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吃?

其實我覺得究竟應該怎麼吃?大家還是去參考膳食指南就可以,當前的指南的大框架還是很合理的,而且咱們總是會被一些比較新鮮新潮的研究所吸引,但其實如果不是反常的研究,這項研究它也很難被刊登在這麼權威頂級的雜誌上。
另外,其實和這篇研究同時發表的另外一項研究提醒我們蔬菜水果豆類與非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總死亡率的降低有關,而且每天吃三四份的蔬菜水果豆類的益處似乎最大,那這項研究其實反而沒有被很多人所重視。
事實上,根據上一次的全國調查顯示,我們平均每天蔬菜的攝入量只有275克,遠遠沒有達到推薦量,因此我覺得大家看完相關的研究,應當是提醒我們飲食還是要均衡,別忘了水果,蔬菜,豆製品這些,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另外烹調油上可能不用特別的限制,還有炒菜的時候,優勢是可以讓你吃的比較多,但是吃生的一些菜,健康效益似乎也更大一些。

營養師顧中一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最近,一篇名為《多吃主食死得快?柳葉刀的最新研究,打了多少醫生、營養師的臉》的文章在網上瘋傳。

一些提倡「低碳飲食」、「生酮飲食」的人,更是以此為契機,向人們宣傳「主食吃多了死得快,吃脂肪才更健康」的理念。

吃主食真的有害?我們應該用脂肪替代主食嗎?膳食指南還能不能信?

一、這是一項符合大眾的研究?


實際上:該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低收入的體力勞動者。

這項研究納入了五大洲 18 個國家,35~70 歲之間共計 135 335 人的膳食調查數據,隨訪時間平均是 7.4 年。

其中南亞和東南亞加起來有 4 萬多位受訪者,中國也有 4 萬多受訪者。其中 81% 是小學和中學文化,82% 是中等體力勞動和重體力勞動。

換句話說,這項研究是在低收入、除了糧食之外其他食材很少、營養不良、中高體力活動的人群中做的。

請想一想,你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真的適合作為你的飲食參考嗎?

二、多吃碳水化合物死得早?


實際上:該研究的數據有偏差,大多數國人碳水化合物吃得並不多!

該研究中,中國人的飲食構成是這樣的:

中國受訪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大營養素供能比數據分別是 67.0%、17.7% 和 15.3%。「碳水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一組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達 77.2%。

然而,根據 2015 年出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我國居民 2012 年平均膳食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別為 55.0%、12.1%,以及 32.9%。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在 60% 以下,根本達不到研究中的 77.2%。

這兩個數據的差異太大了,說明這篇論文的調查結果,並不能反映大多數中國人當前的真實飲食狀況。

三、多吃脂肪和肉更健康?


實際上:該研究只說明,脂肪和肉吃得太多、太少都不好。

該研究發現:

脂肪供能比最低的人,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腦卒中的風險都最高。而供能比在 24%~35% 之間時,風險相對比較低。

蛋白質供能比最低的人,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比例都最高。供能比在 15%~20% 之間時,風險相對比較低。

這個結果說明,脂肪和蛋白質不能吃太少。每天只吃白粥米飯饅頭面條加小菜,魚肉蛋奶豆製品都很少吃,非常不利於健康長壽。

不過,目前我國居民平均的膳食脂肪供能比高達 32.9%,城市居民甚至達到 36.1%,已經夠多了。

沒有證據表明,再吃多一點脂肪,能對身體有什麼額外好處。

四、飽和脂肪特別好?


實際上:該研究只說明飽和脂肪沒那麼可怕,並不是能隨便吃。

研究結果發現,飽和脂肪供能比在 6.5% 以上時有利於降低死亡率,直到 15% 時對總死亡率也無不良作用。

這意味著在中高體力活動強度的前提下,飽和脂肪並不可怕。過少的飽和脂肪反而不利於降低各種原因的死亡率,甚至會增加中風的危險。

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對飽和脂肪放開限制,也絕不意味著可以提倡天天用豬油炒菜,或者吃大量紅肉。

別忘了,這項調查的受訪者主要是體力勞動者,不是天天坐辦公室對電腦的人。

五、用脂肪替代主食更長壽?


實際上:這樣做只對部分人有益,並不適合大多數中國人。

該研究的數據分析表明,如果用脂肪替代 5% 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那麼很多死亡風險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如果你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很高(最高 77.2%,或 67.7% 以上),脂肪供能比很低(最低 10.6%,或 18.0% 以下),那麼用含脂肪的肉蛋奶替換一些主食,確實有利健康。

但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中國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僅為 55%,脂肪供能比則高達 32.9%,用脂肪替代主食並沒有什麼益處。

所以,這篇研究完全不能證明,絕大多數國人少吃主食,或者用肥肉來替代主食,會更有利於健康。

六、研究顛覆膳食指南?


事實上:研究結果比較符合膳食指南的推薦。

整體來說,該研究發現總死亡率最低的飲食狀態是: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為 50%~60%;脂肪供能比在 20% 以上,直到 40% 仍然有益;蛋白質供能比為 15%~20%;飽和脂肪酸供能比在 6% 以上。

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是這樣的:

碳水化合物供能範圍為 50%~65%;脂肪供能為 20%~30%;蛋白質為 10%~15%;飽和脂肪低於 10%。

兩者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雖然推薦範圍確實存在一些差異,但相差並不大,大多數人沒有必要用脂肪替代主食。

所以,這個研究沒有打營養師的臉,也談不上「顛覆」指南,更不能證明低碳飲食和生酮飲食更健康。它反而給大家敲響了警鐘:

即使有靠譜的參考文獻,也可能寫出誤導大眾的謠言文章!

最後的建議


這篇研究雖然不太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現實情況,也還有很多結論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它確實有一些內容值得我們參考:

精製糖、甜食、餅乾點心之類的食物最好只是偶爾嚐嚐,炒菜油仍然要控制;

對魚肉蛋奶等含脂肪動物性食品,不必那麼恐懼,不必苛求脫脂產品,只要總量不過多、別放太多炒菜油即可;

日常要吃多樣化的飲食,多吃點全谷雜豆類食物來替代精白主食,經常吃堅果油籽類食物,豐富自己的食物營養來源;

不要頓頓只吃大碗米飯饅頭面條,讓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日益逼近,還自以為越「清淡」越健康!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多吃主食死得快?6 句話說清真相,別被誤導了》

作者 / 範志紅


丁香醫生

首先你要知道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佔總能量攝入的77%是什麼概念。

中國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大約在50%左右,77%意味著這個人每天吃不到啥肉,也很少吃油,主要就是是主食類的東西,比如米麵、雜糧、薯類。

因此,這樣的人,應該生活在非常貧困的地方,比如貧瘠的山區,這樣的地方人能活的長才怪。

營養不均衡其實只是“死亡率”高的一個因素,更重要的可能是醫療水平低下,居住條件差等原因。

此外,該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不明,至少中國的數據應該是十幾二十年之前的。

補充說明:

1、有關健康、疾病、死亡率等指標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並不是因為A導致B這麼簡單。比如高碳水化合物攝入的人,很可能癌症發病率還更低呢。(因為死的早,還沒來得及得癌症)。因此相關性≠因果,這是一定要記住的。

2、最新的研究往往也是可靠性不那麼好的,即使發表在柳葉刀、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越是前沿、新穎的研究,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越大。老的研究之所以更可靠,是因為有很多科學家不斷驗證過。

3、當前各國的膳食指南大同小異,都是綜合了無數的科學研究的結果之後制定出來的。因此,一篇論文就妄談顛覆膳食指南簡直可笑。在科學上,漸進式的發現是絕大多數,顛覆性的發現,可以申請諾貝爾獎啦。


吃貨的江湖秘籍

在歐洲心臟病學 會(ESC) 2017年會上發表的PURE研究稱, 類似中 國等地應多攝入脂肪, 少攝入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多吃肉, 少吃主食” 。該研究同期發表在《柳葉刀》。

研究者稱, 該研究不支待以往指南把總脂肪供能限制在30%以下的推薦。

事實果真如此嗎?研究發現,校正混雜因素後,碳水化合物攝入越多, 即國入吃的主食 (包括米飯、麵條等)越多, 總死亡率越高,但與心血管病或心血管死亡無關。

研究中,國人中67%能量來自碳水化合物,17.7%來自脂肪,15.3%來自蛋白質。

研究者的理由是之前的研究均來自北美和歐洲,以上地區本身高發冠心病,同時也是攝入飽和脂肪較多的地區。而該研究入選的地方均來自亞洲等攝入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國家。

研究者還稱,高碳水化合物會導致一些類型的血脂異常,如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等。

另外,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和精製食物才可能是風險增加的原因,而不應把帳全算在碳水化合物身上。不同國家的健康素養不同也可能會造成混淆。

人窮的時候,能吃飽就不錯了,肉就更奢侈,更談不上營養,那肯定各種微量元素欠缺。同時人窮的時候,保健也跟不上,死亡率也高,一般是因為結核、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多,但不會是心血管病死亡率高,這與研究吻合。這實際上是暴露了貧窮地區營養不良,需要及時改進現狀。

而且,現在從營養學角度,已基本捨棄了根據各種單純營養素對身體的影響,而是根據食物質量。無論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都是食物,各有優缺點。比如,甜飲料也是碳水化合物,但對身體有害;而沒有深加工的全麥,對身體有益。

因此,PURE的這項分析,不大可能影響現有的飲食指南。


中國營養指南強調飲食多樣,吃好主食,而非不吃主食。問題在於:

1、主食吃多少?吃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60%以上嗎?肯定不是。我國廣大居民飲食結構這一比例在不斷下降!根本達不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過60%這種水平!如果主食適度,“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40%,死亡率還會下降!”

2、主食吃什麼?應適度控制精加工米麵。一是加工過程去掉了營養必須的成分,如維生素B和膳食纖維;二是容易升高血糖。要多吃全麥面、“糙米”、雜豆,即“五穀雜糧”,粗細搭配,“細糧粗做”。

同時應強調,中國營養指南明確人需要和可以適量攝入魚類、禽類和瘦肉。但絕非可以大吃大喝(酒)。

新媒體也好,自媒體也好,都要做良心媒體、科學媒體。要堅持公益性與科學性。

大家在讀一些聳人聽聞標題時,要注意常識判斷。我們跟風的犯錯,道理都不復雜,都是常識性的錯誤。所以我非常同意巖松不惑之年的悟道——“捍衛常識”。

我國學術界有一種對西方各樣學術雜誌的“崇拜”,好像上了《柳葉刀》、《新英格蘭》.....的文章就是“聖旨”、就是“真理”、就要推廣執行。這是當下學術界的“教條主義”與“洋八股”。美國的大學會說要吃80毫克的阿託伐他汀,在中國做生意的藥企與“學術商人”就高喊80毫克,我相信這些人和他們的親屬根本沒用過80mg阿託伐他汀。這種行為吃不死人,也要吃壞人的!


百科名醫

大家有沒有細細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女人比男人要平均壽命長,可能就是因為女人比男人吃得少。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什麼專家,只是身體不太好,對這方面知識有一點了解。

“多吃主食死得快”並不是最新研究,上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就通過對比限制熱量的小白鼠做實驗,發現被限制熱量的一組小白鼠平均壽命長了40%,一個地區因為天災的原因長時間小麥大量減產,統計的結果卻意外發現人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6歲。世界各地都有通過人類的實驗證實限制熱量的種種好處。

BBC紀錄片《輕斷食》鼓勵人們在一週中有兩天時間限制熱量攝入以控制體重和高血糖問題,得到大量好的反饋。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應該膳食平衡,就是你啥都要吃一點,各種顏色的水果蔬菜,植物的根莖葉各個部位都要照顧到最好。這樣的觀點似乎相對籠統和保守,大家都很容易認同。

《穀物大腦》的作者珀爾瑪特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權威專家,他的書裡表達的觀點與主流觀點截然不同,在列舉了大量實驗報告後作者認為人體是不需要碳水化合物的,碳水化合物對人體有害無益,尤其是含有麩質的小麥類食品更是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禍首。

科學是發展的,真相也是逐漸被發現的,專家的意見總是不統一,這種矛盾也是促進科學進步的力量,以前的主流觀點還認為食物中的纖維素毫無用處,現在卻認為是必不可少了。對於大眾來說,新的觀點不容易接受,但多瞭解一下並無壞處,瞭解的多了,通過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肯定是比一味地道聽途說強的多了……


訥於言而敏於行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題主提供的是一個統計分析報告,也可以稱為大數據分析報告。

我們不想評價此報告,我們藉此科普一下如何看待統計分析報告。

統計分析的幾個典型概念。

1.樣本容量,樣本數,樣本特徵

1.1樣本容量:樣本容量是指一個樣本中所包含的單位數。

1.2樣本數:樣本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實際抽樣數。和樣本容量及抽樣方法有關。

1.3樣本特徵:樣本分析時可資的研究/描述的樣本指標及其特點總和。也是,統計分析最終要提煉的事項。

1.4相關性:統計分析是指兩個特徵(變量)之間的變化趨勢的一致性,如果兩個變量變化趨勢一致,成為相關聯,否則不相關。

2.如何看統計分析報告

2.1.看樣本容量

樣本容量應涵蓋研究對象的基本特質/特徵。

樣本容量的大小與推斷估計的準確性有著直接的聯繫,即在總體既定的情況下,樣本容量越大其統計估計量的代表性誤差就越小,反之,樣本容量越小其估計誤差也就越大。

4萬多人群,是很難代表14億這個大群體。

2.2樣本數

樣本容量一定,樣本分組越合理,樣本數越大,統計結果越有效。

2.3樣本特徵

樣本特徵越清晰,研究結果越靠譜。

2.4相關性

相關係數越大,相關性越大!

瞭解了以上概念,那麼對於很多統計分析報告的結果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凱騰聚知

呵呵,不過是反映了窮人(吃不起大量脂肪)比富人(能吃得起大量脂肪)的平均壽命低罷了!表面上是吃脂肪的多少,背後隱含的因素還有其他的生活因素,比如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醫療條件怎麼樣,居住環境好不好等等。就像有人研究喝茶的的人壽命高於不喝茶的人,其實你再研究下去還會發現喝好茶(貴茶)的人壽命長於喝爛茶(廉價茶),比不是因為茶葉,而是反映了經濟條件的好壞而已!


馬鳴風嘯1

雖然與習慣認知不同,但是確實有科學依據。你要分得清,人家說的是在單一對比條件下的比較,從受精卵開始,人一輩子細胞分裂的次數是有限的,食量也是大同小異的,吃的越多死的越快,主食越多,死的越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