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自漢二年八月以來,大將軍韓信歷時數月,率領漢軍相繼平定西魏國與代國,為漢政權剪滅北方諸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如下圖所示,緊鄰漢國的西魏國和代國已經完全被漢軍佔領,因此漢軍接下來的目標自然就是趙、燕二國了。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而本文的重點,便是描述漢軍在大將軍韓信的帶領下是如何平定趙國和燕國的,以及分析韓信在這兩場滅國戰役中所表現出的指揮能力。

東征第三戰:覆趙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對於是否和趙國開戰,事實上當時作為東征漢軍最高統帥的韓信本身也是沒有絕對把握的,因此韓信便主動向劉邦派出了求援使者:

(韓)信遂虜豹,定河東,使人請權王:“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韓信在攻滅西魏國後,便派人向劉邦請示,能否再增兵三萬,讓他繼續東征燕、趙、齊三國,從而切斷西楚的糧道,並與劉邦會師於滎陽。

應該說,對於此時才剛剛攻下魏國的韓信來說,便能夠迅速作出如此宏大的戰略規劃,確實也說明了韓信對於更大勝利的渴望。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如上圖所示,這就是韓信對劉邦做出的全新戰略構想,在已經拿下魏、代二國的情況下,繼續向東定燕、趙,而後南滅強齊,接著再西返攻楚,由此定鼎天下。

單論韓信的這套戰略計劃而言,確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畢竟韓信的最終目標就是滅楚,這與劉邦的最終目標也是一致的。

可現在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韓信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完成這個戰略目標呢?

正如韓信自己也很清楚,要想繼續東征下去,以他滅魏的實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才需要劉邦的繼續支持。

那麼劉邦又會怎麼想呢?又該如何判斷呢?

對於歷史中的劉邦是如何謀算的,目前已經無法得知了,我們現在能夠知道的就是,當時接到韓信求援文書後的劉邦,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便派出了援兵:

漢王與兵三萬人,遣張耳與俱,進擊趙、代。《漢書·韓信傳》

不過這裡的記錄有一點問題,那就是之前韓信的求援書信中是從未提到過代國的,也就是韓信當時所說的“北舉燕、趙,東擊齊”。

但是按照史書中後面的記載,韓信在得到張耳所領三萬大軍的援助後,卻是先打了代國:

破代,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韓信部和張耳部會師後,先打的代國,在閼與一舉抓獲了代國的實際掌控者代相國夏說。

然後更奇怪的歷史記載就出現了,那就是“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劉邦在韓信部打完代國後,便又抽走了一部分精兵。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當時韓信的求援文書中並沒有提到代國,一直都是劍指趙國。而如今代國覆滅,馬上就要輪到趙國時,劉邦反而要將韓信的一部分精銳調走,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既然劉邦先前能派出援兵,就能說明劉邦是同意了韓信的計劃,可如今又這般反覆,究竟是為什麼呢?

或許這裡可以參照趙軍將領李左車曾說過的一段話: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

如上記載,在這裡李左車直接就點明瞭重點,那就是滅魏和滅代單純就是韓信的功績。而真正的那三萬援兵,則是由張耳帶領在代國覆滅後才加入到韓信麾下的,所以才有了“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的記載。

因此結合以上這些內容,就可以基本分析出那三萬援兵到底是什麼情況了:

也就是說,韓信在攻滅魏國之後,便提出了那個“北舉燕、趙,東擊齊”的戰略方針,然後劉邦在接到韓信的求援文告後就派出了張耳帶領的三萬軍隊前去援助韓信。接著在韓信打完代國之後,由於張耳的援兵到了,又因為滎陽的局勢日益嚴峻,所以劉邦便又將韓信麾下的那支精兵調走了

再看韓信事後是怎麼評價那支負責攻趙的漢軍: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漢書·韓信傳》

這裡韓信說的很明白,正因為他當時率領的那支攻趙漢軍已經不是之前經過訓練和戰鬥過的精兵了,而是一些“市人”,也就是沒有經過任何正規訓練的普通百姓,所以韓信才被迫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

其實這裡也能看出,劉邦當時的確是有點難為韓信,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滎陽的局勢確實比較惡劣吧。不過最有可能的就是,或許劉邦之所以同意給韓信三萬援兵,則是因為一開始就做好了和韓信交換軍隊的準備了。

說白了就是讓韓信練兵,然後再將練出來的精兵再送到滎陽,頗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感覺。

當然了,如果滎陽戰事比較激烈,劉邦確實也有緊急調兵的權力。

但無論如何,韓信的軍隊的確是經過了調換,由之前連克魏、代的精兵,變成了數萬沒有經歷過任何訓練的“市人”。

下面再回到趙國戰役的起點:

信、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漢書·韓信傳》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如上圖所示,漢軍韓信部與張耳部領數萬之卒,東進至井陘一帶。而後趙軍陳餘聽聞漢軍到來,便集結重兵駐紮於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到此,漢趙之戰,一觸即發。

如果只是從紙面數字上來看,顯然漢軍是沒有足夠實力取得這場勝利的。先不說漢軍只是數萬沒有經歷過戰事的新卒,單就趙軍而言,固然“二十萬”是號稱,但以趙國的真實國力而言,兵力在十萬以上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因此若非此戰是韓信領軍,理論上漢軍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畢竟趙國的最高統帥陳餘也不是軟柿子,當年不僅以三縣之地席捲趙代二國,而且還打的常山王張耳被迫棄國。期間雖然也有齊國的援軍之力,但也能從中看出陳餘其人的能力水平,絕非是等閒之人。

而既然今人都能夠看出的問題,那麼當時之人自然也可以看出,所以趙軍中的將領李左車便對當時的戰況做出了基本分析。

因為史書內容太長,所以這裡就不完全描述了。

李左車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因為“井陘之道”地勢險峻,道路狹窄,所以漢軍必然只能讓主力先過,而糧食則是在後方緩步前進。故而只要率領三萬精兵從小路繞到“井陘之道”後方將漢軍糧草輜重給毀掉,那麼漢軍在無糧狀態下,又要面對前後夾擊,自然是必敗無疑了。

但是趙國的最高統帥陳餘卻有了其他看法:

吾聞兵法‘什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能,千里襲我,亦以罷矣。今如此避弗擊,後有大者,何以距之?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陳餘認為漢軍雖然號稱數萬,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所以不必大費周章。從中也能看出陳餘的情報系統確實做得不錯,漢軍數量確實不錯。然後陳餘便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以逸待勞,持重兵據守井陘。

如果不是以上帝視角來看的話,那麼陳餘的方案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大錯。畢竟在漢魏之戰中,韓信超凡的用兵手段已經顯露無疑了,因此假設派出的奇兵作戰不利反而被漢軍全殲了呢?到時候趙軍的有生力量不就白白損失了嗎?

雖然史書中對於陳餘提出這樣的方案,是以陳餘素來“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來解釋的,但是按照之前陳餘的經歷來看,史書中的解釋是無法站住腳的。

理由很簡單,陳餘如果不用“詐謀奇計”,那麼他當年是怎麼擊敗常山王張耳的?之後又為何眼見漢軍大敗,便立刻倒向西楚呢?因此陳餘當時的判斷,更大可能還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

說白了,面對韓信這種短時間內連滅二國的手段,陳餘自身也是沒有充足信心的。所以既然玩手段玩不過韓信,那就硬碰硬,看韓信怎麼啃這個硬骨頭,畢竟韓信麾下的軍隊確實有限,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接下來再看韓信是如何破局的?

面對趙軍鐵桶一樣的防禦,韓信首先派出了情報人員進行探查趙軍的實際情況:

信使間人窺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趙軍沒有任何行動確實是讓韓信有點欣喜。

雖然史書中的意思是韓信因為陳餘沒有用李左車的建議而喜,但恐怕就實際情況而言,韓信喜的更是趙軍面對人數更少的漢軍所展現出的懼怕。

簡而言之,兩支明顯規模相差很大的軍隊,多的一方居然沒有任何主動出擊的打算,而是縮成一團等著對方來打,這除了能說明多的一方自大之外,也能說明多的一方對於少的一方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而對於韓信來說,他要的就是這種結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趙軍一步步走入他的陷阱之中: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超軍,戒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拔趙幟,立漢幟。”《漢書·韓信傳》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韓信首先做出的部署是,派出一支由兩千人組成的輕騎部隊,然後手持漢旗,從小道進入山中,等待時機偷襲趙軍大營。

接著韓信便親率主力經由井陘之道正面進攻趙軍大營:

(韓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漢書·韓信傳》

韓信首先派遣萬人先行抵達趙軍大營附近,然後再渡過趙軍大營前的那條大江,以背水之勢正面迎戰趙軍。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如此趙軍眼見漢軍如此大膽,便立刻生出了全殲這支漢軍的打算。

畢竟此時的漢軍確實是陷入到了一種危機之中,正如韓信之後對諸將解釋的,在古兵法中確實有記載過,軍隊一旦背靠大江,並且前有大山,那便是死地。

說白了,除非你能正面打得過敵人,否則一旦陷入到這種情況下,那就是必死之局,而且想跑都難。

趙軍中的諸將自然不是無能之人,所以都很清楚這種局面,因此才有了必勝的信心。

而趙軍一旦有了必勝的信心,那就必然不會再保留什麼了,尤其還是在韓信的故意誘導之下:

於是信、張耳棄鼓旗,走水上軍,復疾戰。趙空壁爭漢鼓旗,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軍。《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韓信和張耳率部且戰且退,然後等到趙軍全軍出擊之時,便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與趙軍展開決戰。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客觀的說,這場漢軍與趙軍在江邊的大戰確實是挺慘烈的,正如史書中記載的“皆殊死戰”,可以想到漢軍這數萬人的軍隊面對遠超他們數倍的趙軍進攻確實是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那麼韓信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難道就僅僅是為了和趙軍在江邊死戰,然後一點點消耗光漢軍嗎?

當然不是,韓信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引出趙軍主力,然後趁機讓那兩千輕騎奪取趙軍大營,如此就有機會讓趙軍陷入內亂之中。

但怎麼說呢?仗既然都打到這份上,韓信本身也算是在賭博了。假設趙軍沒有全部出擊,那麼漢軍的兩千輕騎就沒有任何意義;或者假設趙軍在全部出擊的情況下還沒等到內亂,就擊敗了漢軍主力,那麼即使那兩千輕騎佔領趙軍大營又有何意義呢?

所以韓信的這場指揮的關鍵一點,用他自己解釋的話就是:

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漢書·韓信傳》

總而言之就是,如果是在還有退路的情況下,那麼沒有經歷過訓練的漢軍新卒自然就很難抵抗數倍於己的趙軍了。相反正是因為陷入到這種局面下,同時又有韓信親自坐鎮,所以士卒們就只能是以必死之心博取一線生機了。

最終也正是因為漢軍的血戰不退,才讓趙軍越打越心急,以至於都有了“欲還歸壁”的打算了。

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趙軍的軍隊質量確實不怎麼高。面對如此優勢的局面,趙軍士卒還是沒有死戰的決心,也難怪陳餘不願意派出奇兵作戰了。

而就在趙軍苦戰欲退之時,忽然漢軍的那兩千輕騎奇襲趙軍大營,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了趙軍大營,接著又全換上了漢軍旗幟。

趙軍已不能得信、耳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大驚,以漢為皆已破趙王將矣,遂亂,遁走。《漢書·韓信傳》

於是當趙軍返回時看到這種局面,便很快就生出了戰敗的心思。

其實這種局面也難怪那些趙軍心生恐懼之心了,之前面對人數較少的漢軍都無能為力,如今大營又被奪了,試問他們能怎麼辦?難道還有勝利的可能嗎?

事實上當時的趙軍將領中也還是有看出問題的人,所以他們很快就做出了斬殺逃兵的打算,從而試圖挽回大亂的局面。

趙將雖斬之,弗能禁。《漢書·韓信傳》

但可惜,即使趙軍內部開始了強力整頓,也還是無能改變全軍崩潰的事實。

於是隨著漢軍主力的再次到來,趙軍敗亡的結局便再也無法改變了。

於是漢兵夾擊,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漢書·韓信傳》

漢軍順利擊破趙軍,並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趙王趙歇。

另外關於趙軍為何會那麼容易崩潰,表面上好像確實是因為漢軍的前後夾擊導致的,但恐怕還有其他原因。

說到這裡,就需要參照《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錄了:

宋子侯許瘛:以漢三年以趙羽林將初從。

磨侯程黑:以趙衛將軍漢王三年從起盧奴。

繁侯彊瞻:以趙騎將從,漢三年。

如上記載,這三位漢初功侯中,除了磨侯程黑是以盧奴之地率部加入到漢軍之外,其他兩位將領則都是沒有標註任何加入漢軍時的地點。

再看那兩位將領的身份,宋子侯許瘛在當時是趙國的羽林將。

羽林,何謂羽林?為國羽翼,如林之盛是也。

從後世羽林軍一直作為君王禁軍的記載來看,那麼這裡的趙國羽林將許瘛自然也就是趙國君王的護衛將領了。

而另外的趙騎將彊瞻,既然是騎將,那麼參與那場漢趙大決戰就是有可能的了。

因此趙軍那麼容易就大亂了,並且還控制不住,要說沒有這些反叛將領的故意為之,恐怕也不現實。

再參照這些將領之後都相繼成為了漢初的功侯,也能說明他們這些原趙國將領確實是對漢軍戰勝趙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了,因為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所以也就無法做出更加詳細的判斷了。

接著再看趙國殘局,隨著趙王趙歇被擒獲,趙軍的實際最高統帥陳餘亦被殺,漢軍便對趙軍殘部展開了最後總攻。

關於對趙國的總攻,可以參照下面這兩處記載:

令(曹)參還圍趙別將戚公於鄔城中。戚公出走,追斬之。《漢書·曹參傳》

(靳歙)別擊破趙軍,降邯鄲郡六縣。《漢書·靳歙傳》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如上圖所示,隨著韓信和張耳率部進入趙國腹地,曹參則領其本部人馬向西追擊在鄔城一帶的趙軍戚公部,而漢軍靳歙部則是從滎陽方向攻入趙國邯鄲一帶。

其後不久,曹參部則在成功擊殺趙將戚公後,便“引兵詣漢王在所”,也就是去了劉邦那裡。接著靳歙部在完成任務後,也是“還軍敖倉”,回到了敖倉附近。

因此最終負責全面佔領趙國,並穩定趙地的則還是韓信和張耳。

再按照《漢書·高帝紀》中的記載:

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獲趙王歇。置常山、代郡。

漢三年十月,漢軍韓信、張耳部成功滅掉趙國,並在趙國設立常山郡和代郡。

到此,趙國完全覆滅。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如上圖所示,趙地也就成為了漢國的疆土。

那麼接下來的韓信又會把目標放在哪裡呢?

不言而喻,自然就是最北方的燕國了。

東征第四戰:定燕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對於燕國,其實韓信最初也是打算如同趙國那般進行強攻的:

(韓信)於是問廣武君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有功?”《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當時韓信問投降的廣武君李左車,他想要北定燕國,那麼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如果沒有李左車的回答,可能韓信真的會強攻吧,但是最終在李左車的勸說下,韓信遂選擇了另外一種平定燕國的方式,那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然後發一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燕必不敢不聽。《漢書·韓信傳》

如上所述,李左車的建議就是隻要作出向北進攻燕國的樣子,就必定會引起燕國的恐慌。如此再派一名使者去勸說燕國投降,則燕國必然不敢不聽。

其實李左車的策略還有一個前提,那便是韓信的赫赫軍功,也就是李左車另外說的那幾句話:

今足下虜魏王,禽夏說,不旬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諸侯,眾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偷食,傾耳以待命者。《漢書·韓信傳》

此時的韓信確實已經是“名聞海內,威震諸侯”了,所以哪怕韓信沒有實際動作,各國諸侯也都會非常擔憂的。

因此也只有這樣的韓信,才能真正逼迫燕國就範。

不過對於韓信派出的那個使者到底是誰,雖然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按照功侯表中部分人員的記錄,還是能夠勉強推斷出來的。

廣嚴侯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將軍,侯,二千二百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記錄,這位名叫召歐的功侯便有定燕的功績。

而事實上漢對燕並沒有經歷戰爭,所以就只有可能是以使者的身份平定燕國了。

再看召歐的姓氏,按照《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召姓子弟本為姬姓,是燕國的王族,後來由於燕國被滅,其子孫為了避難,遂取先祖召公之名號為姓氏,由此才有召姓的出現。

因此綜合這些內容,召歐以燕國王族的身份擔任使者前去勸說燕國,自然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如此也才更有把握讓燕國順利成為漢國的附屬國。

雖然對於召歐是如何說服燕國的,目前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錄了,但我們至少能知道,召歐確實順利完成了使命,成功說降了燕國,由此也為他取得了日後的封侯之功。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中):覆趙定燕

到此,北方諸國除了燕國是以附屬國的身份加入到漢國麾下之外,其餘諸國皆為漢土。


綜合來看大將軍韓信的覆趙定燕之戰,真可謂是氣吞山河,舉重若輕。

面對趙國的二十萬大軍,韓信居然能在以少擊多的情況下,將趙軍主力玩弄於股掌之間,並幾乎正面擊潰了趙軍主力,由此一舉奠定了覆趙之戰的勝利。

至於定燕之戰,韓信更是充分發揮出了自身的優勢,僅僅做出些許姿態,便讓強橫一時的北方燕國幾乎瞬間臣服,自此淪為了漢國的附屬國。

由此也難怪後世之人將韓信尊稱為“兵仙”了,其人用兵確實是詭譎異常,難以琢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