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未來能完全取代固定電話嗎?

蘇打_vison


這個問題,應該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歷史上,中國的固話為大眾提供的通話服務,是有目共睹的,想當年,我在北京出差,親屬家沒電話,打個長途電話,要跑到營業廳排隊。

現在的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通話已經變成很小的一個功能了。但是,在一些特定的人群,固話還無法被取代。這個人群就是老年人,一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他們給親屬打電話,還基本上依賴固話。

當然,現在的固話,也變化了,可以不用電話線連接了。目前,三大營運商的寬帶光貓,都有固話接口可以申請安裝固話。

但是,這種固話,一個最要命的是,一旦停電,沒寬帶,也沒固話了。在這一些特定家庭,是很要命的。

但是這種問題,還是有解決辦法的,那就是使用插卡電話,申請一張SIM卡,插到座機裡,就是一個電話了,使用上與固話沒有區別。這種插卡電話,都有電池,平時有電時充電,停電時,電池供電。就是說,沒電照樣用。

這種插卡電話,以前主要是2G網絡的。目前,2G網絡逐漸停止服務。因此要買4G的插卡電話,才能使用較長的時間。

k家裡有老人,行動不便的,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使用這種電話,才是首選。那種寬帶捆綁的,裝在光貓上的,最好別給這部分人使用。





洛陽smx0207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就本人而言,完全無法取消固定電話,估計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

現在我家裡是有固定的電話的,雖然也是光貓連接的,停電也無法使用,但是現在畢竟是停電的時間是很少的。

使我始終無法取消固定電話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實在是太丟三拉四了,我會經常的不記得自己把手機放在什麼位置了,所以要拿固話去撥號找手機。這個時候,固定電話這個不能移動就變成了一個優點,至少我可以找到它。估計現在很多家裡有固定電話的原因是和我一樣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媽媽會打這個電話,對於一些上年紀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喜歡打固定電話,由於固定電話在家裡,如果接電話了說明在家而沒有在外邊忙碌。現在我家裡的電話鈴響,基本不是打錯的,就是我媽媽打來的。這個雖然我和她說過許多次,現在接電話不要錢,但是好像始終沒有什麼效果。

固定電話依然是辦公需求裡比較重要的一個地方。就一些企業和事業單位而言,固定電話依然是外聯的主要手段。

現在固定電話在普通用戶的支出之中是一直處於下降狀態的,個人很少使用固定電話了。但是做為辦公使用,還是固定電話使用的更多一些,這個辦公需求的存在,也始終使得固定電話無法被取消。

實際上,即使是現在,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固定辦公電話的話,也是比較少見的事情。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個人認為這一點取決於固定電話是否能轉型。論功能,電話機已經遠遠無法和移動電話相比了,且不說微信和電影、電視、音樂、抖音、拍照、上網、支付寶等,就是彩信和短信功能固定電話也不具備!那麼,固定電話除了能通話還能幹啥呢?

當然,固定電話也曾嘗試過轉型,那就是連接寬帶。但隨著各公司大打價格戰,寬帶的價格也是越來越低,網速則是越來越快!固定電話和寬帶業務的合作已基本沒有市場。

因此,如果固定電話不能開發出(或者“開拓”)一種移動電話所不具備的功能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話,那麼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


俊才星馳207


固定電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人類自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對通信技術的革新。從舊時瞭望塔上的烽火,到人工訓練的信鴿,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加快通信速度。但直到近兩百年,在逐漸懂得用電之後,人類在通信技術上的進步才可以用“突飛猛進”四字形容。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公里長的托架式線路,以信號塔接力的方式快速傳遞消息。1796年,休斯提出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將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這一我們耳熟能詳的單詞就此誕生。

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設計出莫爾斯電碼,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他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裡,親手操縱著電報機,發出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1876年2月14日,貝爾在美國專利局申請了電話專利權。在之前的1875年6月2日,他在試驗中將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聲音奇妙地形成了電流。不過,關於電話的發明者,一向眾說紛紜,直至2002年,美國國會又確認電話的發明人為安東尼奧·穆齊。

早期電話

在貝爾等人之後,各路發明家相繼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對電話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大量專利被申請,比如自動撥號系統、乾電池的應用、裝載線圈的應用、電子三極管的發明等。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

1948年7月1日,晶體管發明,電話技術一日千里。1956年,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完成了電話電纜,使遠距離的大陸之間電話通信成為現實。不過,此時中國的電信系統仍發展緩慢。

中國固定電話發展不過幾十年

1881年,一位英籍電氣技師在上海十六鋪沿街架起一對露天電話,付36文制錢可通話一次,這是中國的第一部電話。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設立了電話交換所,是中國首個電話局。1900年,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1949年,電話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也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當時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電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電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電話機還不到一部。

而且,當時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據說,去北京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居然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天津郵電局的電話窗口

直到80年代,中國開始大力發展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出現。1982年12月,從日本引進的首個萬門程控市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電信局投產使用,建成中國首個引進的程控電話局。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25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句俗語漸漸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早期固定電話還需要一筆數千元的初裝費,後來才逐漸取消這一資費。

大概在2006年到2008年,國內固定電話率達到峰值。以瀋陽為例,2008年全市固定電話用戶385.2萬戶。

但隨著手機的普及,網絡的完善,固定電話漸漸從許多人家庭中消失。前幾年就有數據顯示,在70年代有90%以上家庭安裝固定電話的美國,如今只有一半家庭依然保留固定電話,中國比例更低。2015年第二季度數據顯示,中國固定電話普及率已經遠低於手機,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固定電話普及率都在20%到30%,手機則高達60%以上。2016年,曾經在2008年擁有385.2萬戶固定電話用戶的瀋陽,僅剩226.1萬戶,換言之,八年時間就蒸發了159.1萬戶。同樣是那一年,宿遷的手機用戶數量已是固定電話數量的7倍之多。

2017年,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固定電話用戶一年就流失了2437萬人,僅剩2億人仍在使用固定電話,而手機用戶達到13.2億戶,一人擁有兩三個手機號碼不在少數。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各單位的通訊錄,細心留意即可發現,二十年前的通訊錄,罕有手機出現,尋呼機都不是標配,家庭電話一欄則密密麻麻。可現在的通訊錄,尋呼機不見蹤影,家庭電話出現大量空白,手機倒是人人都有。尤其是年輕人裝修新房子,罕有專門去裝個固定電話的。畢竟,固定電話的月租費和來電顯示費,即使放著不用,資費也隨時超過手機。

固定電話自身也在改變,近年來,各省市都在關停程控電話,傳統固定電話網被融合固定電話、移動和數據於一體的新系統取代。但這對固定電話安裝沒有什麼利好,反倒造成影響。因為光纖入戶的推進,使得辦理寬帶不再需要捆綁固定電話,反而促使更多老用戶放棄固定電話。

後發的中國,“固定電話時光”更短

去年讀過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標題是《為什麼中國人30年從不用座機留言》。

看港劇和美劇,都經常會見到劇中人啟用固定電話的留言功能,回到家就順手打開留言信箱,一條條聽下去,隨時有一條可以推動劇情。但這樣的場景,在中國人家庭生態中很少會出現。

原因很簡單,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國家,以三四十年的高速增長完成了大跨越發展。這種跨越也使得中國直接“忽略”了諸多產業和過程。

固定電話就是這樣,主流發達國家實現固定電話家庭普及,早的有近百年時光,少的也有五六十年。但在中國,即使是致富最早、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區域,實現固定電話家庭普及也是1995年左右的事情。

《絕命毒師》裡平克曼家的電話留言是該劇亮點之一

對於西方國家而言,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固定電話是唯一的主流即時通訊工具,因此人們對固定電話依賴度高,使用頻密,在這個過程中也開發出各種使用習慣。相比之下,中國人還沒培育出固定電話的使用習慣,就已經趕上了移動網絡的崛起。在一些相對發達地區,固定電話的普及甚至與手機的相對普及同步。也正因此,固定電話留言信箱這個西方人重要的聯繫溝通渠道,在中國根本沒有培育成為習慣的機會。

在如今的南美和非洲地區,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政府會一再縮減固定電話網絡的投入,加大移動通訊的投入。許多人還沒用過固定電話,就已經用上了手機。

但無論是在先發的發達國家,還是在後發的中國,儘管固定電話的用戶一再流失,但剩餘用戶的組成,卻隱藏著固定電話的生機。

固定電話會變成智能固定電話嗎?

美國曾有一個調查,其中包含了“哪些人不再適用固定電話”的數據。其中,“不與家人同住的人”中有75.9%放棄了固定電話,城市租屋居住者則有58.2%放棄了固定電話,低收入群體中也有超過半數放棄了固定電話。

這些群體的共同特點就是居住不穩定,需要經常搬家。相比之下,固定電話的現存用戶普遍家庭穩定。另外有數據顯示,收入較高的群體中,家庭固定電話率明顯高於低收入群體。

這些數據說明了兩點:一是固定電話背後隱藏著家的穩定概念,二是固定電話表面上看是一個過時的工具,但它卻不像其他事物那樣,首先被富人淘汰,而是恰恰相反。

家的概念,其實也印證了固定電話使用群體年齡偏大的特點。老年人之所以更看重固定電話,是因為很多人還無法適應智能手機。而且他們在家時間較多,固定電話信號更好、輻射小、保密性也更好。

在老齡化到來的中國,固定電話存在的意義並不僅僅是簡單的通話。它的穩定性和無需擔心沒電的特點,更有利於應付突發事件。而在空巢老人家中,將固定電話與平安鍾等設施相連,也是未來趨勢。另外,固定電話與智能家居和安保設施連在一起,也是目前很常見的嘗試。

其實,這種複合型的固定電話,並不僅僅是未來趨勢,還是固定電話誕生時的樣子。

固定電話在誕生後,並沒有馬上進入家庭生活,它的主要應用場域是政界和商業領域。換言之,它的最初目標群體相對高端。也正因此,作為一個傳播領域的新鮮事物,固定電話立刻承載了社交功能。

1881年的巴黎國際電氣博覽會上,人們排成長隊,用電話聽一英里外傳來的音樂。巴黎還曾有過“戲劇電話”,人們可以打到劇院“聽戲”。

電話新聞也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證劵交易所,每天上午會反覆重播股票價格。此外,還會每小時有一次新聞快報,提供給錯過早報的人。下午還會有體育消息、故事和填字遊戲等,晚上則有戲劇、詩朗誦、音樂會和演講。甚至許多人會在電話裡上語言課程。當時,如布達佩斯等城市的電話新聞業務,居然基本實現了日報的所有功能。有人認為,“一個人可以將耳朵貼在設備上坐上一整天,等著收聽某些專門新聞或者證券交易價格”。

當然,固定電話最牢靠的陣地還是辦公室。固定電話意味著更高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更容易讓人信賴。這當然跟固定電話自身的特點有關,也跟現代社會的隱私危機有關。

直至今日,在社交禮儀中,固定電話仍然承載著禮儀功能。儘管手機已經普及,但在工作中,與對方第一次溝通時直接撥打手機仍然顯得不那麼禮貌,畢竟手機更為私人化。但以固定電話開啟第一次聯繫與溝通,就更有正式色彩。

這種看似老土的交際方式,在現代社會反而呈現出更為牢固的一面,也時常被人提起。畢竟,社交軟件的普及使得隱私被侵犯的可能性大增。固定電話相對簡陋的功能,反而維護了個人信息。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人們對社交軟件的恐懼是過度緊張。他們舉了個有趣的例子:電話剛剛發明時,一向注重傳統的英國人也關注隱私問題,認為電話是一種過於直接的交流工具,會侵犯隱私,登門拜訪才是最適合的人際交往方式。

但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現代人的觀念也在轉變。首先,登門拜訪早已成了最不禮貌的方式。至於手機和固定電話的對比,後者的優勢也許只在辦公室裡,如果是家中,隨時可以關機的手機有時比固定電話更能確保隱私。

換言之,人類的隱私保護和交往方式,始終處於變化之中。這有可能是固定電話的劣勢,也有可能是它的生機。


JO科技主


您好:這個問題,無需討論,手機的普及是方便人們出行的通信。但固定電話要想取締也是很難的,因為它們是不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手機和固定電話是都可以存在的。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家庭,我要是給家裡的老人打電話,首先是撥打的是固定電話,因為這個就知道老人是否在家了,在沒有人接聽電話的時候,在撥打老人的手機號碼。


史遠有


取代不了,就簡單的國防,作戰指揮所,都是專線座機電話。


蝌螞蛄蚪


私人電話可能被取代,單位,公司,辦公電話暫無可能,設想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總機是個手機號碼。。。。


箴言


固定電話是事實已經被手機取代,因為現在的固定電話也是使用網絡通話,如果網絡出現問題它也無法通話,固定電話受制於網絡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固定電話除了打電話並無其他功能,現在每個人都有一部或者多部手機,手機的用途被使用者分為不同的用途各行其責,況且微信的視頻通話已經被普遍應用,這是固化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的。最使人無法容忍的,由於固化電話號碼使用時間長,被電信詐騙者利用也被一些無良企業者利用成為騷擾和詐騙的工具,使得用戶們無法忍受,我就在兩年前取消了固化,絲毫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


hai60long


現實是固定電話的人家不多了啊


用戶6094394466530


能取代固話,現在手機人人都有,再一個固定電話機質量非常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