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那時既沒有電視、手機,古人過年的時候除了吃飯還有什麼娛樂?

小小的小烏龜


過年是中國人最大的節日,它辭舊歲,迎新春,新元開啟,九州同慶,每個人心裡都充滿了喜氣呢。

古人迎接新年,要掃塵、祭灶、殺豬、宰雞、接神、請祖等等。

現代人日子好到了天上,吃穿不愁,慶賀的方式更是多得跟花一樣。電視節日讓人眼花繚亂,手機資訊和娛樂活動多得讓人顧不過來。

而古人過年,卻和今人大不一樣。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迎新春先得除舊塵,把上一年的濁氣舊事,晦氣窮運統統撇了。人們灑掃洗塵,拂垢布新。為迎接新年的到來,人們在每年的最後一天要守歲接福。西周人要在除夕夜裡,酒食相邀,長幼聚飲,徹夜不眠,等待新歲。

古人的年夜飯當然好不到那裡去,但是長幼聚飲,最多說說家長裡短,一年得失,愁怨喜氣等等,在現代傳媒出來以前,除夕的形式意義很強。這一點,古人沒現代人耍得好。最少現在人除夕夜裡的飯桌上好吃好喝的東西應有盡有。吃飽喝足了,春晚就開始了。吃著自己的飯,看別人歡歌樂舞,心勁也挺大。看別人不得勁,自己整個抖音,火山,西瓜視頻曬曬自己的年夜也挺好。

剛一踏入新年,爆竹聲聲賀新歲,人圖的是碎紅滿地的那股子喜慶勁。大年初一早晨的美食享用之後,古人們便到宗族長輩家裡去穿門拜年了,這種習俗始於漢,盛於唐。晚輩祝福長輩長壽,長輩期待晚輩幸福。當然在皇宮,那得有大儀式。比如李世民就要接受大臣們的朝賀,武則天就曾召集朝臣同慶。當然也有在新年第一天憂心來日的情形。比如孟浩然在《田家元日》裡就心情好不起來,“我已年強壯,無祿尚憂農”,很有點乞丐替皇帝操心的味道。

初二開始,古人們便開始訪友。女兒回孃家,女婿拜丈人,外甥看舅舅等等。老泰山要拿出最好的東西款待女婿呢。古人講究初三為穀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神日,初六為送窮日,初七為人日等等,各有各的禮儀套路。

今天人們過年少了古人的那種儀式感。手機電視正洗去從前的那些套路呢。


文蹤旅跡


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民逐漸形成了勤勞善良的本性,也養成了積極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所以,我們會有意識地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並由此派生出眾多的民俗。

在我國無論是除夕的守歲,還是第二天的一系列年俗,都是我們在艱苦中的樂觀奮鬥精神的體現。

先人們,習慣把春節叫做“元旦”,預示著這一天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歷史上,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慶祝活動。比如守歲、接財神、放鞭炮的掛紅燈籠。一家人在一起守歲,有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的寓意。吃團圓酒席,一家人一起聊家常,這要比現在端著手機旁若無人好多了。還有小孩子給老人家拜年,那可是有紅包拿的!

更別說,每到大年初一,有拜年串門的習俗。鄰里和親戚之間互相拜訪,互致問候,要比現在關上樓門誰也不認識強多了。而且每當初一到來,可以出門,欣賞街道兩旁人家的春聯。這個習俗到我小時候還有,現在已經消失多年了。原因是臨街都變成了商鋪,對子寫的都是“生意興隆”和“財源茂盛”之類的吉利話了。我還記得有一年,初一新開了一家茶莊,一副對聯是:“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年輕時看到的,記到了今天。

中國人有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先民們還發明許許多多的遊戲和慶祝活動。比如上街看戲、看雜耍,做點兒有益的體育活動,捶丸(一種近似高爾夫的運動)、馬球或者足球等等。

最不濟還能在家裡,聚上三五個好友,做一些娛樂活動。投壺是最最常見的。還有麻將和牌九之類的娛樂方式,只不過不要賭博為好。

總之,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這當然有移風易俗的作用,但是也少了很多世情的東西。如果有一天春節變得可有可無,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一個悲哀。


抱香樓主


古代時侯我不知道。我只得小時候沒有電視、手機、電話,只記得父母都閒下每人捧著一本書各看各的,父親高興了唱一段西皮、二黃。我孩子老老實實坐在家裡,吃瓜籽、花生、糖果、和水果等。後來有了戲匣子(收音機)聽故事、相聲、歌曲,我們最喜歡的是郭蘭英、玉昆、鞠秀芳她們的歌曲,過得非常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