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計失效,被海瑞剝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5篇文章)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陳洪徹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後,嘉靖帝醒悟過來。面對世子的話語,順坡下驢,一把火燒掉了眾臣辯狀和裕王的請罪本章,並說了一句話:

“他想做比干,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想青史留名,亂的卻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當!”

那麼嘉靖帝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第165期:大明王朝:海瑞設下的邏輯陷阱,《治安疏》中有句話困住了嘉靖帝!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計失效,被海瑞剝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一、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以直諫著稱,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商紂王沒有聽從建議,執意伐周,結果在牧野大敗。而比干由於極力阻止商紂王,又提出固守朝歌,被商紂王以慢軍之罪誅殺。

之所以嘉靖帝把海瑞比作比干,就在於海瑞的舉動:

“戶部那個海瑞在幾天前就送走了家人,還買好了棺材,他這是死諫!”

這個情節特別像《雍正王朝》中廢太子老師王掞的直諫,他當眾提出康熙帝廢掉太子就是“不教而誅”。而且他也是買好了棺材,做好了抗旨被殺的準備,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邏輯問題。

如果康熙帝真的殺了王掞,那麼他就真成了“不教而誅”,也就表明王掞說的是正確的。而如果不殺王掞,那麼他就不能隨便廢掉太子胤礽,那就得解釋為什麼。

同樣的道理,海瑞在《治安疏》中第一句話就說了:

“海瑞瑾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他一下子就站到了道德制高點,出發點是正君道、明臣職,那麼殺了海瑞,顯然就違背了這條前提。失去了這個前提,那麼一旦大明朝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歸咎到嘉靖帝頭上,是他不進諫言導致。

而嘉靖帝就真的成為: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人早就覺得嘉靖帝你不聖明瞭,殺了海瑞,就驗證了他的不聖明,留下海瑞,那麼他就必須得改,這才是邏輯陷阱。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計失效,被海瑞剝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二、

嘉靖帝既然決定不殺海瑞,那麼他就必須給出一個理由,那麼嘉靖帝是什麼心思呢?

首先他得搞明白,海瑞為什麼上諫“罵皇上”,是出於私心,還是出於忠君報國?畢竟縱觀整個大明朝,為了博出名,罵皇上的大有人在,而海瑞顯然是為公,是出於一片赤誠之心,這一點嘉靖帝很清楚。

一方面海瑞的出發點是好的,另一方面海瑞確實不是被有心之人指使的。更重要的是海瑞所說的話句句屬實,讓嘉靖帝無從辯駁,嘉靖帝霸道歸霸道,但並不昏庸,既然如此,他為什麼不放過海瑞呢?

其實放不放海瑞對嘉靖帝來講,無關大礙,但海瑞的這種行為,卻挑戰了皇權。

不要覺得過去的人都愚昧,要知道愚昧的永遠是老百姓,真正當官的人,心中都清楚,什麼真命天子這一套,根本忽悠不了他們。更不會相信嘉靖帝是什麼仙人下凡,他能當皇帝,全靠老朱打下了天下,跟上天任命不任命,無關。

之所以大家仍然拿上天說事,說到底,就是群臣跟皇上達成的一種默契,你當你的皇帝,我當我的官,大家互相協作,共同管理天下。

但是,一旦其中一個人壞了規矩,跳出了這個平衡點,那麼很容易引發“印隨效應”。而作為皇上,他必須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開篇周雲逸的死,就是這個道理。

本身海瑞的上諫是一個孤案,但沒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替他求情,這對於嘉靖帝來講,就無法容忍了。如果是為公,把海瑞罵一頓,關上幾天,教訓一下,也就罷了。萬一海瑞被有心人利用了呢,或者說,海瑞上諫僅僅是一個開始,後面鋪天蓋地的上諫都來了呢?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計失效,被海瑞剝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三、

這才是嘉靖帝最擔心的地方,殺海瑞,是行不通的,放海瑞,同樣得謹慎再謹慎。

也就是說,嘉靖帝本來有意退位,卻不曾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他必須謹慎處理此事,既能維護自己的聖明形象,又能維護自己的權威,還能鎮得住下面的百官,怎麼辦?

還是那句話,殺人誅心,不僅要誅海瑞的心,還要誅百官的心!

如同嘉靖帝后來說的那段話:

“比方這個海瑞,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喻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這便是氾濫。”

氾濫了怎麼辦?

那就得治,治理的同時,還得預防其他的有可能氾濫的水,這才能達到殺人誅心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讓百官同時給海瑞定罪,這在整個大明朝,還是頭一次。

之所以嘉靖帝做出如此的判斷,就是因為他清楚,百官對這段時間出現的問題很不滿。所以人眼睛都盯著看呢,有些人嘴上就表明出挺海瑞,有些人嘴上不說,但心裡也是挺海瑞。

比如高拱,就給不給海瑞解鐐銬的問題,不惜跟趙貞吉,跟小太監爭論不休,最後不惜放下狠話:

“你們既然不按《大明律》辦,那我們就退場,叫陳公公來審!”

高拱說的是我們,就等於他的行為舉動,並不僅僅代表他自己,他身後還有很多跟他一樣心思的人。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計失效,被海瑞剝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四、

整個問罪的過程,其實只有一個趙貞吉擋在了海瑞前面,之所以是他,就是因為內閣成員中,只有他最擅長揣摩聖意,甚至為了聖意,忘記禮義廉恥。

嘉靖帝讓大家來審海瑞,其實就已經消除了海瑞是被人指使的嫌疑,但是趙貞吉惜名如命,看到海瑞博得眾人的支持,反而嫉妒上頭。他以為強勢打壓海瑞,就能博出名,就能得到嘉靖帝的青睞,實際上沒等來嘉靖帝垂愛,先惹得同行的痛恨:

“我現在要問你,這樣做,到底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你,還是你自己喪心病狂以邀直名?”

同樣是高拱,頭一天還讚賞趙貞吉,此時突然覺得他很噁心,並得出趙貞吉“貌似忠勇,內實奸猾”的結論。

趙貞吉被海瑞懟的毫無脾氣,開始耍賴:

“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職,君道有何不正,臣職有何不明,你又有什麼職權來管?”

這個趙貞吉已經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在座的各位內閣官員,心裡都清楚,如果君正,臣明,那麼何來百官上諫之事,又何來百姓餓死之事?


果然,趙貞吉這句話也激怒了海瑞,索性給他扒了個底朝天,先是重翻當年在浙江的舊案,趙貞吉不顧百姓生死,執意追還款,還要半價買絲:

“卑職抗了趙大人的命,趙大人上疏參劾卑職,那時便曾經說過卑職是為邀直名,收買民心。”

現在趙貞吉又這麼說,還不是怕自己被牽連,還不是想在皇上面前邀功?

一番對答,趙貞吉洗脫了指使海瑞的罪名,但是也名聲掃地,也宣示著,擋在嘉靖帝面前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被扯開。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計失效,被海瑞剝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隨著趙貞吉名聲掃地,海瑞已經無人能擋,也預示著,嘉靖帝要親自出馬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