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现实的碰撞——19世纪末期帝俄海军政策、战术与技术(六)

若要理解19世纪80年代战列舰的设计思路,就必须认识到撞角在当时仍是一种有效的武器。和其他国家一样,俄罗斯面对蒸汽动力推进的发明与铁甲舰面对炮火火力时相对坚不可摧的特性,有人提案不如索性将军舰本身用作武器;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一想法非常古怪,因为在公海上对一艘能够自由机动的敌舰进行撞击已经被公认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撞角本身也被视为一个战术价值被严重高估了的怪胎。

思想与现实的碰撞——19世纪末期帝俄海军政策、战术与技术(六)

但应当注意到,尽管到了1860年代末期的火炮通过威力的增加已经能够对铁甲舰构成威胁,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随着火炮被造的越来越大,造价也相应水涨船高,且射速不断降低。

而且即便如此大的火炮也不得不靠到极近的距离才能击穿对方的厚重装甲——其有效射程不到2000码,装填时间却长达数分钟,这使得实战中很可能两艘军舰从开始交战直到进入接舷距离可能都只能互相取得屈指可数的主炮命中。同时这一极近距离交战的想定还应考虑另一对撞击有利的因素——极差的能见度。几乎半数发射药击发后都变成了发烟粒子,烧煤驱动的舰只本身也会吐出一团团巨大而浓密的黑烟。

这些因素导致19世纪70~80年代的大规模海战将大概率会是一场近距离交战——一群军舰在云山雾罩之下在极近距离剧烈机动。中心化指挥的思想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行的——旗舰的信号往往要延后数分钟才能传达到位,每一位舰长都不得不依靠自身的直觉与能力才能在战斗中生存。

1866年的利萨海战反映的就正是这种情况;即便它经常被视为一个例外,贯穿整场战斗并决定其走向的几大因素——能见度低下、主炮射速慢与有效交战距离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极为普遍。

在这种条件下,撞角能够被认为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武器也就不足为奇了。诚然,在战舰主炮再装填那漫长的几分钟内,撞角可能就是整艘舰上唯一的武器了。但是倘若真的有机会得到应用,撞角会如预想一般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武器吗?

思想与现实的碰撞——19世纪末期帝俄海军政策、战术与技术(六)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即便如今众所周知撞击战术在现代开阔海域上不可能起效,在正如19世纪其提倡者们所指出的一般,撞击战术屡屡奏效。要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双方都想着撞击敌舰,那两艘军舰彼此撞击成功的机会便能提高很多。这一事实得到了俄罗斯对撞角最孜孜不倦的支持者,布塔科夫海军上将所开展的一次实验所证实。

1868年在他指挥波罗的海铁甲舰分队的任内,这位上将开展了已知唯一一次的关于撞击战术的全面测试。布塔科夫让两艘水线四周全部加装了防护性挡板的炮艇在分队其它舰只围成的一个大圈里面试图相互撞击——场面如同一群人围观两个拳击手比赛一般。

即便双方彼此都进行了回避机动,且实际撞击角度都较小不利于完全发挥出撞击威力,这一测试总体上还是成功了。哪怕是一次擦伤式的撞击也足以瘫痪一艘敌舰,使其暴露在接下来第二次撞击或要害部位主炮直击所带来的致命一击之下。

对近距离接战思想信仰最为坚定的是法国海军,其军舰也是围绕此种交战思路进行设计的。同期建造的法国战列舰普遍拥有厚实而低矮、同时覆盖全舰总长的水线装甲带,这种装甲布置的目标是为了保持机动性——水线部位,尤其是船体前半部分的命中会导致进水,会使军舰减速且难于操控。而在近距离交战中,丧失机动性就意味着死亡。

相较于法国人力图保存机动性的装甲设计理念,英国的防护体系注重保持舰体稳性,他们更接受用一条较短而厚实的侧舷装甲带为中央“装甲堡”提供防护。由于其相对较窄且对浮力与稳性的贡献并不起主要作用,军舰的前后两端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即便这些部位被打成蜂窝,完整的装甲堡依然可以为军舰保持足够的浮力与稳性。水线以下的防护甲板则可以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避免水平方向来弹威胁浮力储备区域。

思想与现实的碰撞——19世纪末期帝俄海军政策、战术与技术(六)

在其第一代新型战列舰中,俄罗斯海军原本意图采用英式中央装甲堡防护样式,但是在实际建造过程,为了像法国海军一般为整个水线区域都提供保护这一设计受到了修改,对俄国人来说他们的战列舰更有可能打一场类似于法国人所构想的近距离交战——直到1880年代末期俄罗斯战列舰仍将火力重心放在前方方向的事实也验证了俄国人确实仍在接受这种战术想定的指导。

与法国军舰一样,这些战列舰的副炮武备也很强大:虽然对重型主装甲毫无用处,却十分适合用于将英式中央铁甲堡军舰不设防的前后两端打成蜂窝。

在那个年代,出现了一个相较于撞角与近战更加青睐大舰巨炮与战列线的新兴军官群体。他们的思想可能是部分源于之前的海军兵棋推演结果,这一方法在波罗的海的漫长冬季中被部分俄罗斯军官积极采用用于战术研究并评估舰船设计的替代方案。

这些推演的产物之一,一份“全重型火炮”战列舰提案,于1884年得到了海军技术委员会的严肃评估。这个方案由一位经常参与兵棋推演的年轻军官,斯捷潘诺夫提出。他主张双方的铁甲舰分队应当以线列阵型交战,因为此类阵型最有利于分队指挥与集中火力。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斯捷潘诺夫提出了具备如下性能指标的军舰方案:

排水量:9270吨;

主尺度:104.50米×20.50米×7.20米;

武备:8门12英寸主炮(4座双联装);

50门47毫米炮(单装);

装甲防护:侧舷装甲带:380毫米康邦装甲;

甲板装甲:75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