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者为王败者寇,那为什么感觉喜欢项羽的人比喜欢刘邦的多呢?

一只活泼的小猪


因为在楚汉争霸中、西楚霸王项羽首先是个心无城府、快人快语的人、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看到后、表现出来的不是卑者的羡慕、而是大声说:"可取而代之"的豪气冲天!其次是个英雄惜英雄的人、"鸿冂宴"上、项庄舞剑、刘帮危在旦夕、樊哙持盾撞倒几名卫士而入、对项羽怒目而视、而项羽不但不怪罪他无礼、反而请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赞其为"壮士"!还有项羽铁汉柔情的一面、他对虞姬的爱、情深意重!可惜一代英豪、在乌江边、大喊一声:"我无颜见江东父老也"自刎而亡!而刘邦则是个心狠手黑、用情不专的人、一次刘帮败退、在逃跑的路上、曾借宿于戚家、酒足饭饱后、竞然把戚女给睡了。作为父亲、刘帮在另一次败退中、因嫌车载过重、跑不快、他竞然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推下车、独自逃跑。其父亲被项羽抓了、项羽威胁他要煮了他父亲、刘帮却说"我和你曾相约为兄弟、我父亲即是你父亲、如果一定要煮了父亲、希望你分我一怀羹汤"!还有刘邦杀害其手下功臣、韩信、彭越、无一不说明其是个心狠手辣的小人!




雨声168577896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历史从来也只会为胜利者歌功颂德,而对于失败者则是贬的一无是处,以此来烘托胜利者的光辉形象。

而普通老百姓更是对胜利者推崇备至,甚至将其列为偶像,学习榜样,古往今来,概莫如是。

然而唯有一人成为例外,那便是项羽。楚汉争霸,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天下的主人,而项羽乌江自刎,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虽是败者,但历朝历代文学大家对项羽不但不贬低,相反还充满敬仰。

杜牧曾在诗中对项羽大家赞赏“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更是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项羽的无限敬仰之情。

那么,为何项羽作为失败者,却令那么多文人学者推崇备至,而刘邦作为胜利者反而被骂无耻小人呢?

盖因项羽的人格魅力实在是碾压刘邦,巨鹿之战,项羽以五万兵马大败秦军二十万主力,一战成名,彭城之战更是以三万兵马击退了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其作战能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何况项羽一身正气、重情重义,哪怕最终败北,却也不妨碍人们将其定义为英雄。

反观刘邦,贪财好色、贪生怕死,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彭城兵败,刘邦在逃亡的途中为了自己的马车能够跑得快一些,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扔下马车。

而项羽在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要煮了刘父,迫使刘邦妥协之际,刘邦甚至喊话说煮完以后分他两块肉吃,如此不孝不仁之人,令人生厌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项羽虽然失败,但还是被人们列为英雄传唱,甚至就连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特意将项羽载入帝王本纪,可以说项羽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虽然最终的结局为他染上了一丝悲剧色彩。


轻侃古今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虽然历史上都说“成王败寇”,因为历史都是胜利者所写的,但是那只是普通人不了解的历史,所以后来的胜利者可以按着政治正确进行美化。把己方说的多么多么正义,多么多么上承天命,下顺黎民等等,而把对方说的多么反对、邪恶、暴虐等等。

但是对于一些乱世历史的发展,有时是不受最后胜利者所裹挟的,因为那时各方势力都存在,历史流传下来也会去多方的,换句话说就是,普及面较宽,大家都知道了,你就没法改了。

对于秦末的楚汉之争,就是这么一段历史,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喜欢项羽多于刘邦,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项羽更加的光明磊落,不屑于用阴谋。

比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是有很多机会斩杀刘邦的,但是他没有,他不屑于用这种把刘邦哄骗来之后,然后趁着刘邦无兵无势时将其斩杀,这不是大丈夫所为。虽然被谋士范增冠以“竖子不足以谋”的差评,但是这只能说项羽不适合做帝王,因为我们还听过一句古话“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上很多枭雄都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项羽不是枭雄,但绝对是个英雄!

第二,项羽更加爱惜家人,不会为了自己而不顾家人死活。

项羽在起叔父项梁受难时,冒死舍身去营救;在其部下被围困时也是一定会前往。而刘邦相反,为了自己逃跑曾经连自己的父亲和妻儿都不管不顾了,被项羽抓获,但是项羽也不会用其一家老小去要挟刘邦,而是待为客人。

再者,项羽忠于爱情,一生挚爱虞姬一人,从未始乱终弃或者移情别恋。但是刘邦则是风流性情,在成帝之前就好几个妻妾。

总结一下,虽说“胜者为王败者寇”,但是这句话,在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这里不符合。虽说,项羽在楚汉之争时败了,这只能说明在动荡乱世,一味地讲究君子之道是很难取胜的,必须阴谋阳谋,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齐用,才可能拼的一席天下。但是项羽的在人品和战品(自创的一个词,意思是战争的品质)等方面确实赢了刘邦,至今两千多年吸引了不少历史的后人对其赞扬。

司马迁的《史记》中《项羽本纪》一篇就把项羽作为帝王来写的,在汉朝官方尚且如此,那普通人对项羽喜欢一点就不足为奇了!


鉴春秋


大家好,我是考古论今,我认为核心原因有三个:人们的英雄情结;项羽有大功于历史;项羽相对于刘邦更有感情味。

人们的英雄情结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具有英雄情结,尤其是处于弱势的英雄。项羽并没有最终胜利,但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每战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自身武功应该是秦汉时期最强的。



项羽有大功于历史

项羽破釜沉舟,击杀章邯,推翻秦王朝,分封诸侯,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率领楚军,击杀章邯,打掉秦国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力量。所以项羽对中国历史有重大的功业,他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项羽相对于刘邦更有感情味

自小我们耳濡目染的就是项羽的快意恩仇,儿女情长,直来直去的性格和光明磊落的行事方式。鸿门宴,刘邦称兄道弟,赢得了项羽的怜悯,才得意逃生;霸王别姬,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碎了多少人的心;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选择乌江自刎;自刎时见到旧人吕马童,还说你拿我的人头去封侯吧。所以更比刘邦具有感情味,刘邦作为一个成功者,已经超脱了一般的感情困扰。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考古论今


中国历史上不乏成王败寇的记录,因为中国的正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有例外吗?有!项羽是其中最著名的失败英雄的代表!还有谁?大意失荆州的关羽,我认为也是!

说回项羽。我们普通人对项羽的了解,来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司马迁倾注了自己的喜爱与同情。按照《史记》分类,项羽的级别应该为“世家”,作者却将他划进了“本记”。他笔下的项目,有情有义,堂堂正正!

出身贵族的项羽与出身底层的刘邦,在行为处事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妇孺皆知的《鸿门宴》上,后人皆以为,项羽有那么多机会杀刘帮,为什么不杀?是“妇人之仁”。白白浪费了准备和计划。但是,透过文字,我却看到了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行动办事的光明磊落!

反观刘邦的行动,则与大英雄差别大太多!

再说情。项羽重情,这是英雄不应该的儿女情长。“霸王别姬”一折,哭伤了古今多少人!纵然他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末路英雄的悲叹,人们却没有一点因此轻看他。反观刘邦,为了逃命,不惜一次次将亲生儿女推下马车。在父亲有可能被项羽烹杀的时候,高叫出“吾与汝约为兄弟。吾父即汝父,若烹必分一杯羹”的混帐话。

项羽呢?是“约为兄弟”触动了他?他居然放掉了刘邦的家人!或许,他根本没打算杀他们,只想威胁一下刘邦!

“霸王别姬”后,一个“无颜见江东父老”,再一次将项羽的人格魅力推到了新的高度。以致于千百年来,人们赞颂同情项羽,反而得胜利的刘邦,置于口诛笔伐的境地!

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大概可以代表后代文人们对项羽的态度吧!


扬州小兔子


“王”与“寇”,与喜欢不喜欢没有必然联系。梁山好汉也是“寇”,可是,他们的故事却世代传颂。

不管是“王”,还是“寇”,他们的故事,让老百姓产生了共鸣,都会产生同情、喜欢、崇敬和爱戴的情感反应。反之,就会厌恶、唾弃、憎恨他们的。项羽就是前者,而刘邦所玩弄的某些无赖、混混的套路,则是老百姓所不齿的。

人们之所以喜欢项羽,是因为他做人光明磊落,具有令人钦佩的英雄气概。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万人敌”,取秦王而代之。他为人仗义,重情守信,即使有机会灭掉刘邦,也不用小人手段取胜。项羽失败了,就不愿意苟活,认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才自刎以谢天下的。

同时,项羽又是个忠于爱情的男人。他对虞姬的情感至死不渝,而且一生只爱虞姬一人。刘邦则对感兴趣的女人,见一个爱一个。

项羽是英雄,不是政治家,所以失败了。刘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即使成了王,也没有办法掩盖他的那些不良行径。

喜欢项羽的多,但是,愿意做项羽的人并不多。喜欢刘邦的人没有喜欢项羽的多,但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刘邦做人秉性的,却不少。你说为什么呢?


磊珞


宋朝李清照写过一首诗叫《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前后共用了四年时间。以项羽兵败垓下,自杀而亡结束。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历史上喜欢刘邦的人远远没有喜欢项羽的人多,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从他们两个人的几件事分别说起!

刘邦虽然成功了,可是他为人不检点。在和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面对项羽拿刘邦的父亲威胁他,竟恬不知耻的说,你我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烹杀他的话,请分一杯肉羹给我!还有就是在被项羽追赶,逃亡的路上,因为马车跑的太慢,竟然把自己的子女多次踢下车去,在吕雉被项家军俘虏后,刘邦还经常给其他女人鬼混,品德上有污点。

而项羽的缺点是任人唯亲,分工不均,刚愎自用。可是他多次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大败章邯40万大军。彭城之战以3万精兵大败刘邦56万汉军,如此战绩在历史上的确少见!而且他一生只爱虞姬一人,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失败了,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烽火戏诸侯5213


1.刘邦是政治强者,项羽是英雄王者。前者适合政治客观,后者适合个人崇拜。而众所周知,客观就要经得起挑剔,崇拜?你喜欢就好。

2.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对失败者,人们又往往抱有遗憾和同情。不要小看同情,它的力量有时候可以颠倒黑白。

3.人们喜欢假设并不存在的结果,然后在这结果里加上自己主观情绪脑补一出感同身受的大戏。实际获得心理滋润的是自己,不是别人,也并非事实。

4.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评判人物时应当客观辩证。刘邦如果真有那么不堪,就不会有那么多忠臣良将为他前仆后继;项羽如果真那么完美,也不会败走乌江自刎散场。

5.成败都有它自身不可逆转的客观因素存在,当王者对上王者,谁能胜出往往取决于小节,而并非大局。

6.刘邦是个合格的政治家,项羽是合格的大丈夫。跟豪气干云的大丈夫比起来,政治家的嘴脸总是油腻又骚包。所以……你懂的!





捡历史的小豆子


楚汉相争。为什么人们喜欢项羽。刘项二人的性格差别,项羽是真道,刘邦有邪念,项羽虽败了死了,人民还是怀念他,刘邦虽赢了他的为人百姓厌恶。

。项羽由于大度,如在鸿门宴上听范增之揀,不费吹灰之力杀了刘邦,就设有九里山之败,自勿乌江,项羽为什么有良好机会不杀项羽,他认为;乘人之危,杀了他,胜则不武,这种人的思想在历史上是少见,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看好

。因为刘邦是多面人物,善于隨机形变。比:如:在需要韩信時,能低三下四搭髙台拜将,超常规地君拜臣,行三拜九叩首之大礼(历史上君拜臣也是刘邦首创),韩信功劳髙封三齐王,还保璋他往后偶而犯错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到了建国后韩信手握重兵己派不上用张的時侯,他要变脸了,因自已限于脸面,有吕雉(吕太后)出面令箫何将韩骗到京城被押,不讲任何理由,将他押之未央宫楼上,告诉韩信:这里上不见上,下不见地,武器是竹扦,都没有违反高祖封尝,在这里请你归天。韩信説且慢,我有二句话要说,吕后同意,韩信说:‘狡兔死走狗亨,飞鸟尽良弓藏’。然后行刑,将他用竹扦戳死。这样的君主何人不恨。


老龚166916589


按理说,刘邦起于布衣,却能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者第一人,可谓颇为难得,应当被后来人当成传奇的崇拜对象才是。

然而,大多数世人并不喜欢"胜利者"刘邦,更喜欢“失败者”项羽,为项羽感觉可惜。甚至宋朝女词人李清照还因为同情项羽而写下“生当做人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

中国有三句著名的古话:成王败寇,不以成败论英雄,君子往往斗不过小人!项羽与刘邦就是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最好见证,虽然成王败寇,但我们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

因为一个人除了社会地位这个标签外,还有一个标签叫“人格魅力”,这个更加真实的标签在左右着世人内心的那杆秤!

项羽,属龙,出身于楚国贵族,从小就气质不凡、能力卓越,文武双全,志向远大,才气过人,威猛无双。为人忠厚豁达,光明磊落,重情重义,有底线有原则,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真性情的大英雄真男人!

刘邦属蛇,摩羯座,富有城府心机,深谙人性,善于笼络人心,奸诈虚伪,圆滑狡黠,阴狠猜忌,冷血无情,好色轻浮,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底线无原则。如果不是后来起兵当上皇帝,成为“胜利者”,刘邦的一生或许可以用“泼皮无赖”来概括!

 

刘邦虽然赢了,但是因为他的作风、能力、性格等,饱受后人诟病。项羽虽然输了,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人真心佩服。

项羽善良仁义、重情重义。 被困垓下时,项羽四面楚歌,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女人和一起出生入死的战马。长歌当哭,霸王别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真男人,虞美人跟这样情意绵绵的大丈夫应该死而无憾了。项羽曾经抓住了刘邦一家老小做人质威胁刘邦,刘邦却无动于衷,说你煮了的话要分我一杯羹。项羽始终待他们都很好,最后还把他们都还给了刘邦。而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吕稚对情敌戚姬阴狠施人彘酷刑,真可以称的上是一对歹毒狠人。

气盖一世。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爱。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英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所以说项羽是气盖一世的大英雄。

忠厚豁达 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把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去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所以我说项羽是忠厚豁达的男子汉。

只可惜,当时的项羽太年轻了。太过仁义,重感情,年轻气盛,年少成名,他没有那么多心机,不懂得阴谋诡计,加上一直生活在胜利的光辉里,自然刚愎自用,还有些自负,最后失败了。

虽然项羽最后失败了,没有成就帝业,但是他豪气冲天,重义气,又情深意重,是顶天立地的一条男子汉。

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大英雄,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称之为英雄的人。

他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

很多人因此说项羽性格做不成帝王,只能做一个英雄。这些人忘了项羽自杀时不过才31岁。请问各位31岁之前懂啥?谁31岁之前就能做到老谋深算,城府高深,腹黑高手?而刘邦比他大23岁,50多岁了,当然经历丰富。

所以准确来说,30岁之前的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更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和战友的并肩作站的友情,身先士卒的豪情,和虞姬刻骨铭心生、死相随的爱情,也足够让人喜欢了。

如果再历练10年8年的,假以时日,到40岁左右,项羽未必只是一个英雄,当一个心智成熟沉稳、睿智圆滑的帝王不是不可能。

从命理学看,属龙人一生起伏坎坷,历经艰难困苦,方能有所成就,40岁才能正式开运。可惜30岁就自杀的项羽当时心智不成熟,不懂这些人生哲理。

项羽年少成名,走的太顺了,没有经历艰难挫折的历练,不懂要想真正有大成就,上天必然会让他跌个大跟头,这是对他的历练。兵败垓下就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如果经受住这个考验,未来就一片光明。经受不住,人生自此刹车。

如果他明白这些,在兵败时过江东,重新招兵买马,积蓄实力,寻找机会,卷土重来,我相信他一定会战胜刘邦的。哪怕再打上10年才登帝位也不晚,那时不过才40岁,人生正年富力强,阅历丰富,而刘邦已经64岁了,熬也熬死了。

可是他太年轻了,缺少阅历,没有参透上天的考验,不愿听从谋士之言,不愿逃回江东再做图谋。选择了自刎,自己退出了比赛,将江山乖乖让给了刘邦。

所以,刘邦这样的人最终能够取得天下,这让许多人为项羽感到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