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辛亥革命先驅吳祿貞出生

1880年3月6日(農曆1880年1月26日),辛亥革命先驅吳祿貞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辛亥革命先驅吳祿貞出生

吳祿貞


吳祿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是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在清軍內部發動和領導武裝起義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少年立志救國救民,從青年時代就追隨孫中山先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他策動北方新軍響應武昌起義,準備北上,一舉推翻清王朝的前夕,卻慘遭反革命勢力暗殺,年僅32歲。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事業。他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大通起義

吳祿貞,字綬卿,湖北省雲夢縣吳家臺人。因家道衰落,棄學入湖北工程營當兵。不久考入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武備學堂。由於在武備學堂學業優秀,被官費保送至日本士官學校深造,是我國第一期留日士官生。

吳祿貞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之際,正值孫中山先生流亡日本,他毅然加入興中會,成為早期興中會會員之一,後又加入同盟會。1900年,國內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孫中山先生在日本鎌倉召開會議,研究了國內形勢,決定配合義和團運動,在珠江和長江流域同時發動起義,順乎潮流,推翻清朝統治,完成創立“合眾政府”的宏願。當時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群情激昂,躍躍欲試。吳祿貞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邀集好友傅慈祥、戢元丞等密謀策劃,他們相約向孫中山請示方略。當時孫中山先生已派史堅如赴長江佈置起義事宜,勉勵他們可共同進行。心急如火的熱血青年們,一時苦於經費無著,無法行動。後得知唐才常從康有為處領到一筆經費,準備回國組織自立軍,發動起義。吳祿貞雖與其並無來往,但素聞其名,起義主張不謀而合,遂隨唐回國,參加自立軍謀事。孫中山先生親自為唐才常、吳祿貞等餞行。

唐才常把自立軍總部設在漢口,派吳祿貞、秦鼎彝到安徽桐城重要碼頭大通,為前軍指揮。豈料,康有為扣留起義款項不發,軍餉無著,起義日期推遲。當時清軍封鎖長江沿岸,信使不能到達,吳祿貞不知起義延期,如期率領緝私、水師、巡防諸營,佔據大通厘金局、鹽局,與清軍展開血戰。大通起義軍勇猛異常,逼得兩江總督劉坤一大呼青陽、蕪湖、南陵、銅陵吃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為之震動。大通起義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救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七晝夜,傷亡慘重,最後遭到失敗。唐才常、傅慈祥等人被捕,慘遭殺害。吳祿貞虎口脫險,逃亡上海,潛回日本復學。

播種武昌

1902年4月,吳祿貞士官學校畢業後回到武昌。張之洞知道吳祿貞曾參加自立軍起義,立即把吳關進將弁學堂的禁閉室,讓吳“反省”。幾天後才放出來,他訓斥吳忘恩負義,隨賊作亂。吳祿貞並沒有屈服,竟“口若懸河,慷慨論天下事”,使張之洞瞠目結舌。一向標榜自己維新的洋務派重臣張之洞為了籠絡人心,達到收服吳祿貞的目的,又改變面孔,稱吳為“奇才”。先後派吳在標下擔任學務處會辦、營務處幫辦、將弁學堂護軍總教習和普通學堂會辦等重要軍職。這種以賞代罰的結果使吳祿貞獲得了在軍隊中開展革命的條件。他早出晚歸,聯絡會黨,深夜翻印革命書籍,分發給來訪的愛國青年和同事。當時劉敬庵在武漢組織以“革命排滿”為宗旨的科學講習所和日知會,吳祿貞都是積極的參加者和支持者,並捐銀數十兩作該所經費。興中會會員黃興醞釀在湖南組織華興會。黃興素慕吳祿貞的革命精神,遂親筆寫信約吳赴長沙“商議在湖南籌劃革命準備事項”。吳祿貞又約好友李書誠、耿覲秋同往,1903年冬到長沙。黃興假借慶祝生日,置酒席作掩護,偕同陳天華、宋教仁、吳祿貞等二十多人舉行秘密會議,商討建華興會事宜。自此,吳祿貞來往於武漢長沙之間,一方面繼續武漢的革命活動,暗中聯絡力量,一方面協助黃興等籌劃武裝起義,準備建立速成武備學堂為革命培養軍事人才。1904年2月15日正式建會(興中會)於長沙連陛街,舉黃興為會長。吳祿貞是這些革命活動的主要參加者和領導者之一。

漫行西北

1904年吳祿貞赴京,受任練兵處馬隊監督。到任後,計劃仍以當年在湖北新軍中散播革命種子的辦法,訓練一批軍事骨幹,派充近畿各軍下級軍官。但當時督辦練兵的是滿洲貴族、軍機大臣鐵良,他素知吳祿貞志在革命,徵調其來京只不過欲利用他的軍事才識,讓他紙上談兵,編編軍事教材而已。任他為馬隊監督,也只是籠以名位,只派他幹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牽涉機密和權力的工作根本不讓他插手。吳祿貞心情非常鬱悶。

此時,沙俄一面派兵侵擾我國新疆伊犁地區,一面又與英國勾結,陰謀瓜分我國西藏,西北各省邊防危機頻現,需要練兵處派員視察防務。吳祿貞趁機提出前往。鐵良對吳祿貞本來就不悅,就順水推舟,把這一苦差事交給他辦。吳祿貞苦悶中得以自由,立即向正在湖北創辦本邑學堂的同鄉、在日留學時結為知己的好友周維楨發出邀請,電招同往。

吳祿貞於1906年秋,離開北京,路經河南,向陝、甘行進。沿途見聞,著有《西征草》一集。吳祿貞是個有懷必吐、性豪氣爽的青年愛國將領,一到西安就向布政使樊增祥講了自己的感想,宣傳革新弊政之必要。樊暗下把吳、周的言行連夜派人呈奏陝甘總督升允。升允聽到有人敢在他管轄的地方宣傳革命,下令讓樊把吳祿貞和周維楨抓起來,待奏準後就地正法。幸得良弼等從中斡旋,才保全性命,被押解回京。這次西北之行,使吳祿貞受到很大的震動和教育。他不僅有機會了解到全國的形勢,也更加感到革命的艱難。

吳祿貞回到北京後,處境更加艱難,但他絲毫沒有動搖革命的信念。教訓使他學會了應付敵人,也更加知道熱愛和掩護革命同志的重要性。1906年,清政府下令通緝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同盟會領導人宋教仁,他暗中送給宋五百元,幫助其由海參崴轉赴日本;1907年初,日知會在湖北遭到破壞,劉敬庵、胡瑛等九人被張之洞逮捕入獄,生命危在旦夕。經吳祿貞走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的門路,才使劉、胡等人平安無事。1908年,熊成基安慶起義失敗後逃往東北,吳祿貞先後籌集一千餘元交方培良攜往接濟。這些,都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力量。

延吉建功

1907年4月,徐世昌出任東北三省總督,吳祿貞隨徐到奉天,擔任教練處總辦。這時恰值宋教仁奉同盟會東京本部之命以辦實業為名,赴東北聯絡義軍,發展同盟會,成立遼東支部。吳祿貞和蘭天蔚、張紹曾等參加了遼東支部的領導工作,成為宋教仁的得力助手。吳、蘭、張三人,同學於日本士官學校,因成績優異被譽為“士官三傑”,而且深相結納。這時三人同於行伍,張、蘭又握有兵權(張為第二十鎮統制,蘭為第二混成協協統),在新軍中頗有影響,革命黨得以在新軍中廣為活動。

1907年春夏之交,侵朝日本總監伊藤博文以延吉(即延邊)地區是“間島”為由,派中佐齋藤率兵侵入我國龍驚村。宋教仁在韓登舉處得知日本參謀本部蓄謀以“間島”為藉口,打開我國吉林東南的天然屏障和軍事要衝,進而霸佔東北,並組織“長白山會”,製造假證據,遂和同盟會同志商定,化名貞村,裝扮成日本人打入該會,獲其全部陰謀和假證,查詢國內外大量確鑿資料寫成《間島問題》一書,吳祿貞對這些活動都是瞭解和支持的。清政府得知宋著有《間島問題》一書,想讓其出面談判。革命黨人因宋教仁為清政府所遙緝之人,恐遭不測,阻其成行。而清政府各官員都懼怕日本,不敢出面,遂派吳祿貞前往。

吳祿貞為了掌握敵情和證據資料,反覆研究宋教仁著的《間島問題》一書和有關文獻記載,常常通宵達旦,思考良策。他帶著好友周維楨、隨員李恩榮和六名測繪生來到延吉。一面深入民間調查,進行實地勘查,廣泛收集證據;一面向曾經抗擊過日本侵略軍的“綠林好漢”曉以國家大義,把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在短時間內組織了一支抗禦日寇的武裝,從而取得了戰勝日本人的主動權。

進犯延吉的日軍指揮官是齋藤季治郎中佐,此人系吳祿貞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時的教官。雙方几經談判,均無果而終。日方劍拔弩張,虎視眈眈;我方嚴陣以待,針鋒相對。歷經數日,齋藤始終未敢逾越雷池半步,無可奈何地撤兵。

在清朝末年,吳祿貞不畏強暴,用浩然的民族之氣戰勝日本侵略者,保持了國土完整,在國內外的一切愛國人士中博得了一片讚譽。被授命為正參領、吉林邊務幫辦之職,佩邊務大臣印。

1909年1月,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又向清政府外交部遞交了一份對延吉地區中朝邊界的“節略”,歪曲事實,強詞奪理,想對軟弱可欺的清政府上層施加壓力,實現其侵吞我國領土的野心。吳祿貞等代清政府外交部起草文稿,依照證據,逐條駁斥日本政府的“節略”。日本被迫於1909年9月4日,簽訂了《圖們江中朝界務條款》。

吳祿貞在延吉三年,興學校、辦醫院、建軍營,經營農、林、礦各業,頗具規模。以功補蒙古正紅旗副都統。延吉邊務的成就,使吳祿貞在清末的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出任統制

1910年4月,吳祿貞被派往德、法兩國觀操,11月回國。李書城等建議吳設法出任巡撫,以期取得實權,開展革命。同盟會員黃愷元慨然出銀2萬兩,賄送慶親王奕劻,吳祿貞於12月23日被任命為陸軍第六鎮統制。

第六鎮是袁世凱的嫡系,軍官多為小站舊人。吳祿貞到職後,立即進行改革,首先請任同盟會員張世膺為參謀,李書城為標統,陸軍部尚書蔭昌不批;復請令將“煙癮過重,行同盜賊”的協統周符麟撤職,也不批覆。吳祿貞忍無可忍,徑行下令撤了周的職務。但蔭昌隨即以該鎮原標統吳鴻昌升任協統。吳祿貞憤憤不平,乃常留居北京,與蔣方震、李書城等飲酒賦詩,藉以消除胸中積憤,並觀察清政府內部變化。

清政府原預定1911年l0月在河北永平府舉行秋操,吳與士官同學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及同盟會員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秘密約定在秋操時相機起義,先滅禁衛軍,然後直搗北京。清政府有所聞,下令停止第六鎮參加,因而起義計劃未能實現。不久,武昌起義,吳祿貞自請率師南下“平亂”,欲藉此擺脫羈絆,與民軍會師,再轉旗北伐。蔭昌不許,並抽走吳祿貞所轄第十一協,編入第一軍開赴武漢前線,分散了六鎮的一半兵力,並令吳祿貞率餘部留保定待命。

10月29日,駐紮在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等發出通電,要求清政府立憲。清政府以事發腋肘,惶恐不安,急派海軍大臣載洵前往疏解,無效;再派吳祿貞前往。吳祿貞乘機與張紹曾會商,主張共同會師北京,推翻清政府,同時,與關外藍天蔚、徐鏡心等亦有聯繫。

燕晉聯軍

1911年10月29日,山西宣佈獨立,殺巡撫陸鍾琦,舉閻錫山為都督。清政府大驚,10月30日陸軍部直接下令第六鎮協統吳鴻昌,駐保定的六鎮所屬各部,速往石家莊防堵山西兵變,攻打娘子關。當時正在灤州的吳祿貞聞訊,深知吳鴻昌等是不會為他所用的,秘密派周維楨先行一步,赴晉“議聯軍事”,讓副官王孝縝特意找到從南方來京參加秋操的革命黨人何遂。吳祿貞開誠佈公,分析了革命形勢,講了自己的計劃,邀他共舉大事。他在安排好和張紹曾等人的聯繫後,11月3日取道保定,找到同盟會河北支部負責人郝仲青,講了自己的計劃,邀他們配合行動。郝仲青向吳祿貞介紹了山西同盟會在革命軍的情況,答應全力相助,吳祿貞才急忙趕赴石家莊。

吳祿貞一到石家莊,周維楨就向他彙報了見閻錫山的情況,說:“吳公果助義師者,當搬旗軍攻固關,晉擊其前,公擊其後,旗軍殲,燕晉聯軍之事乃可言也。”吳祿貞聽後,立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便於應付變局,他拒絕到軍需官早已安排好的公館去住,而下榻在火車站站長辦公室旁的票房。

吳祿貞這些革命活動,雖然進行得很秘密,但已被清政府暗布的奸細探知。清政府用兵之際,恐其聯晉生變,就用高官撫慰其心。11月4日,任命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令其迅速接任,加緊對山西革命軍進剿。吳祿貞不為高官厚祿所動,4日上午,有一列由北京運往湖北前線鎮壓起義軍的軍火輜重列車進站,吳祿貞當機立斷,下令派兵強行扣留。同時以極其強硬的態度電奏清政府。在吳祿貞革命行動的影響下,晉軍也開始主動找吳祿貞聯絡。5日,何遂與山西革命軍聯繫後向吳祿貞彙報:閻錫山答應聯合,邀你前去會談。6日,吳祿貞草草吃畢午飯,就帶領張世膺、何遂、孔庚、吳鴻昌等乘火車親赴娘子關。

娘子關戒備森嚴,如臨大敵。閻錫山帶著他的大批衛隊,由太原來到這裡,將信將疑,吳祿貞只有幾位親信幕僚,沒有前呼後擁的衛隊。簡直就不像身統大軍的統制,更沒有半點巡撫的勢頭。吳祿貞一把拉著閻的雙手,鄭重而又親切地說道:“我是來同你一起革命的,不是來當巡撫的,請你千萬放心!”滿天疑雲,被他幾句話驅散盡了。閻錫山集合全體將士,舉行盛大歡迎會,請他講話。他的講話深入淺出,jīng闢獨到,句句在理。博得了將士們的滿堂喝彩。最後還說:“現在,清廷派我做山西巡撫,要我帶兵打你們,這完全是夢想,對我的侮辱。我是革命黨,絕不是他們用高官厚祿所能收買得了的。今天,只有你們公推的閻都督,才真是你們山西的主人。我是來幫你們帶兵打仗的,只會上前線去同敵人戰鬥,決不會到太原去做巡撫。”閻錫山在一旁聽得出神,不禁振臂高呼:“我們一致擁護吳統制做我們的最高統帥!”全場將士歡聲雷動。歡迎大會結束後,舉行了以吳、閻為首的最高軍事會議,山西和六鎮兩方面的一些重要幕僚人物,如山西民軍副都督溫壽泉,六鎮參謀何遂等人,都參加了會議。會上一致決定,把灤州張、藍兩軍,山西義軍和第六鎮合併起來,成立燕晉聯軍,推舉吳祿貞為聯軍大都督,張昭曾、閻錫山為聯軍副都督,溫壽泉為聯軍參謀長。並決定由山西義軍即日抽派三營,開赴石家莊,同六鎮會師起義。

車站遇刺

吳祿貞完成與山西義軍聯合的任務後,於當晚回到石家莊。吳祿貞的一切活動,種種佈置,已為袁世凱和北京政府安置在六鎮的坐探偵悉。袁世凱雖身居前線,駐軍孝感,而上控清廷,下制異己之計劃,卻早有成算,奪取軍政大權,即在指顧之間。若使吳祿貞直搗北京,顛覆清廷,則其滿盤計劃落空,前功盡棄。

11月5日,被吳祿貞撤職而懷恨在心的原十二協協統周符麟和軍諮府第三廳廳長陳其採先後竄至石家莊進行秘密活動。何遂等人看到這些反常現象,立即向吳祿貞報告,希望他提高警惕。6日午後由北京到石家莊投奔吳祿貞的孔庚也從北京帶來消息,說軍諮府已開會,準備派人來石暗殺他,希望他加倍注意。但是,吳祿貞志大氣豪卻疏於警惕,何遂建議調山西革命軍來充當衛隊,或換個地方住,可是吳祿貞卻滿不在乎地說:“馬蕙田擔任警戒,他是我的心腹,靠得住。”騎兵營長兼警衛隊長馬蕙田(字步周)是吳祿貞一手提拔起來的軍官,因善於逢迎耍兩面派,長期得到吳祿貞的信任。吳祿貞萬萬沒有想到,就是自己所信任的人,貪圖二萬元的賞金出賣了他,充當了可恥的刺客。

7日凌晨,馬蕙田趁吳祿貞正和張世膺、周維楨等密謀軍機,警戒不嚴,以自己是警衛隊長的便利條件,帶上被誘騙的參謀夏文榮、隊官吳雲章、排長苗得林進來求見。馬蕙田跨進小院,支走衛兵,說:“來向大帥賀喜。”吳祿貞並無防備。馬蕙田打千下去,就從馬靴中拔出手槍來,朝吳祿貞猛擊一槍,吳祿貞一看來勢不對,一躲身隨手掏出槍,連發還擊,推窗跳到小院召喚衛兵。但遭到了馬蕙田早就佈置好的伏兵伏擊,負傷。他想跳牆出去,緊緊追來的馬蕙田等人猛烈射擊。吳祿貞身中數彈,跌倒在地。馬蕙田抽出短刀,趁機撲上去,割下了吳祿貞的首級。參謀長張世膺、副官長周維楨聞聲而出,亦被馬蕙田等開槍打死。

歷史上的今天:辛亥革命先驅吳祿貞出生

張世膺


吳祿貞被害,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損失,它使北方革命形勢驟然低落。閻錫山退回太原,張紹曾本不堅定,被清政府和袁世凱奪去兵權,退出軍界,雖然後來第二十鎮的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等革命同志發動“灤州起義”,轟動一時,終被袁世凱所撲滅,蘭天蔚在奉天起事,也因謀劃不周失敗。但是,在吳祿貞等革命黨人領導和影響下,在北方清軍內部爆發的這一系列革命鬥爭,都給予清政府和袁世凱等反革命勢力以沉重打擊,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辛亥年間的革命運動。

1912年1月1日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為表彰先烈,下令對吳祿貞以陸軍大將軍例賜卹。追贈吳祿貞的親密戰友、同時遇難的張世膺烈士為陸軍少將銜,周維楨烈士為陸軍大都尉銜。3月14日,黃興主持在上海張園舉行追悼吳祿貞活動。孫中山先生派員前往致祭,並親撰祭文。

1913年11月7日,在吳祿貞烈士遇難二週年之際,石家莊人民和山西人民在吳祿貞烈士犧牲的正太車站北邊修建了吳公祠和墓園。又在墓側起築了憑弔樓,上書輓聯:“迢迢石莊道上,悽絕憑弔樓頭;檻外蜂迴路轉,芳名萬古不朽。”三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塔屹立園內,吳祿貞居中,張、周分居左右。吳祿貞的漢白玉墓塔上,鐫刻著:“故燕晉聯軍大將軍綬卿吳公之墓”十四個大字。閻錫山為之書撰了碑銘,當時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副總統的黎元洪親為撰額。舉行葬禮那天,參加者萬餘人。南京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特派專使前來祭悼。

1982年,三烈士墓遷建於石家莊市長安公園。4月12日吳祿貞烈士的子女和親屬從國內外趕到石家莊,石家莊各界群眾代表在烈士墓前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掃墓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