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幕幕極具震懾人心的鏡頭將戰爭與信仰、人性勾連在一起

辛亥革命是一場勝利的革命,也是一場失敗的革命,顯著的兩面性使其註定成為一個難以處理的敏感題材。如果偏向於表現舊官僚兼新軍閥袁世凱竊國而失敗的一面,不符合主旋律的要求;如果偏向於表現革命黨奮勇拼搏、創立民國的一面,雖然滿足了弘揚主旋律的要求,但卻無法真實地再現辛亥革命的本來面目,不能成為一部成功的作品。因此,面對這樣一個兩難的題材,拿捏的力道具有相當的藝術性,很慶幸張黎給了我們一個驚喜。

一幕幕極具震懾人心的鏡頭將戰爭與信仰、人性勾連在一起

辛亥革命

導演明智地拋棄了前兩部獻禮片長跨度的表現方式。《建國大業》選取了1945年重慶談判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四年時間,而《建黨偉業》更是跨越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十年。按此推演,《辛亥革命》完全可以從1900年庚子國難開始鋪墊,加入清末新政、預備立憲、革命黨與立憲派鬥爭等情節,但導演沒有這樣選擇,而是將鏡頭僅僅對準1911年黃花崗起義到1912年清帝退位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長時間跨度帶來的凌亂已被多次證明,恰恰是短跨度能夠給導演帶來更大的表現空間,拿捏細節,展現力道。

一幕幕極具震懾人心的鏡頭將戰爭與信仰、人性勾連在一起

辛亥革命

影片最難拿捏的莫過於兩面三刀的袁世凱,而故事最為精彩的也是這個袁世凱,他一直作為一條暗線貫穿全片,與革命黨構成的明線相呼應、相對照。影片上映後,孫淳的表演廣受好評,特別是與英國公使朱爾典暗通款曲、金鑾殿上恐嚇隆裕太后等細節的處理著實精彩,可惜沒有加入用優待條例誘惑隆裕太后的情節,不然就更加完美了。但是,真正表現導演功力的實際上是袁克定的表演。袁世凱老道沉穩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演員的表現空間,而袁克定的多次出場雖然都顯得輕浮張揚,狼狽退場,但導演通過這種方式巧妙地將袁世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全部抖落了出來,同時再次凸顯出袁世凱的陰險老辣。當然,導演還是別出心裁地給袁世凱安排了兩場張揚戲,隆裕太后被嚇到後袁世凱出宮時的翩翩起舞,清帝退位後在新聞界面前剪辮子的公開表演,再老道的政客畢竟也有情不自禁的時刻,也藉此暗示了革命的失敗,兼顧了辛亥革命的兩面性。

一幕幕極具震懾人心的鏡頭將戰爭與信仰、人性勾連在一起

辛亥革命

相對於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對年輕革命黨的描繪簡直就是單向度、直線型的表演,特別是對孫中山和黃興兩大主力的表現更是抓住了重點。作為天才的革命煽動家,導演專門給孫中山安排了大量的演講戲,特別是對四國銀行團的演講將孫中山的演說才能的表現推向極致,儘管這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武昌起義後,工於算計的西方列強主動選擇了觀望,做出了金融中立的決定,孫中山赴歐實際上是為革命政府籌款,但失敗而歸。相對於孫中山,黃興的長項在於軍事,因此導演將黃興的戲份幾乎全部安排在戰場上,可謂各得其所。

一幕幕極具震懾人心的鏡頭將戰爭與信仰、人性勾連在一起

辛亥革命

與《人間正道是滄桑》一樣,導演精心編排了兩組人物的情感戲,林覺民與陳意映,黃興與許宗漢。畢竟歷史的基點在於人,個體的感受是對歷史最真實的註解,也是歷史的鮮活之所在。區別於傳統主旋律影片將重現重大歷史事件作為唯一的任務,影片更加註重個體的生存狀態和切身感受,不論是革命領袖、王公貴族、軍閥官僚,還是普通的革命青年、新軍士兵,浮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歷史的佈景,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也許是影片更大的價值所在。

一幕幕極具震懾人心的鏡頭將戰爭與信仰、人性勾連在一起

辛亥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