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10:辛亥革命

參考書:《中國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著,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年。


前言:該讀書筆記是建立在筆者閱讀了《中國近代史》的基礎上所編輯的文章,後期會隨著筆者對中國近代史的深入瞭解而不斷更新。


《辛丑條約》的訂立,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的關係,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覺醒的是知識分子。這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紛紛發起反帝愛國運動,建立革命書刊,傳播民主革命思想,但後來都被清政府鎮壓。目前國內的形勢是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孫中山也成立同盟會,發出十六字綱領,也就是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推翻清朝,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民權主義即推翻封建專制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是個不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雖然主張民族主義,但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的號召;它主張民權主義,但沒有利用廣大工農群眾的力量,這也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它主張民生主義,但農民並沒有獲得實際的土地。從中可見,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敢肆意地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叫囂。

在建立同盟會之前,孫中山便成立了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的口號,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所以說,興中會是同盟會的組織基礎。

對於是否發起辛亥革命,改革派和改良派之間就用什麼手段、建立起一種什麼樣的資本主義制度衝突不斷,這兩個派別的分裂和對立,正是中國資產階級不成熟的表現。改革派的目的在於以暴力的手段反滿王朝,而改良派不希望冒險,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改革派的目的在於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國家,而改良派主張君主立憲制。

同盟會成立之後,資產階級革命派便積極地開展各項革命活動。一邊創辦報刊,一邊武裝起義。儘管多次武裝起義失敗,仍然堅持鬥爭,振奮人心,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同盟會內部原本就很不一致,有來自興中會的、光復會的、立憲派的、舊官僚的等等,彼此之間很難融合,加上同盟會多次武裝起義失敗,更是加劇了革命黨人內部的分歧。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日益發展的同時,群眾性的反抗鬥爭也日益高漲。有抗捐抗糧鬥爭,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反洋教鬥爭。這個時候的工人階級還未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未來會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辛亥革命的失敗也正是因為同盟會沒有好好地利用廣大的群眾力量。

對於民主革命運動和群眾反抗鬥爭的持續高漲,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但慈溪太后對立憲抱著敷衍拖延的態度,所建立的責任內閣,實際上是集權的工具,除此之外,也沒有任何立憲的措施。對此,立憲派,也就是改良派,發起國會請願運動,逼迫清政府加快立憲的步伐。雖然立憲派支持立憲,但還是站在清政府那邊,反對革命,維護清政府。結果請願失敗,清政府以九年預備期滿、國民教育普及之後才召開國會為理由拒絕了立憲派的請求。

國民請願運動具有民主運動的性質。立憲派以和平的方式迫使清政府開放政權,進入民主政治的統治,沒有侵犯皇室尊嚴的意思,但清朝統治者頑固不靈。

清朝統治者所推出的責任內閣,也就是皇室內閣,不僅集權,還賣國,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各階級人士紛紛倒向反清的革命陣營。於是革命黨人趁著革命形勢大好,於1911年10月10日發起了武昌起義,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掀起了反封建、維護共和制度的革命運動,就連少數民族地區也作出了響應。清政府在這樣的革命洪流中土崩瓦解,但這樣的革命力量是分散的,缺乏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所以同盟會的組織很不健全,沒有把革命進一步推向統一的革命。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沒有凝聚成一個堅強的整體力量,所以他們十分害怕帝國主義會出面干涉,帝國主義一旦干涉,他們會因為太過分散而被一一擊垮,又非常恐懼農民群眾會把反封建鬥爭繼續深入開展下去,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所以希望早早結束,取得廉價的勝利。所以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剛取得局部的政權,便站到人民群眾的對立面,鎮壓群眾的起義,他們也不可能引導民主革命走向真正的勝利。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共和政府,是這次革命的目標,也是聯合各省共同對清政府進行鬥爭的迫切需要。於是,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但革命派把希望寄託在袁世凱身上,也向封建買辦勢力表示妥協,所以孫中山只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才是他們想要推上去的人,但由於同盟會在其中佔有的比例比立憲黨人、舊官僚士紳等人的全部人數都要多,所以袁世凱才沒有順利就職。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之後,革命黨人普遍地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爭取袁世凱反正和清帝退位,以便早早結束革命,同時,他們還爭取得到帝國主義的承認。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天真地以為,只要南京臨時政府承擔了清政府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締約和賠款,保護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就能得到帝國主義的認可。

清政府面臨武昌起義的壓迫,給袁世凱施壓,解決同盟會這個麻煩。帝國主義面臨革命形勢的飛躍發展和清朝統治的土崩瓦解,使得他們感到公開進行武裝干涉,已經很難達到他們的目的。於是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利用袁世凱取代清朝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最後,袁世凱成功的當上了南京臨時政府的臨時大總統,並且革命派內部由於妥協思想佔領上風,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孫中山頒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臨時政府的北遷和孫中山的辭職,標誌著革命的失敗,也表明了孫中山企圖通過一張約法來實現其資產階級議會政治,使中國走上民主的道路,是很幼稚的想法。

袁世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控制內閣,並用鐵血手腕來撲滅民主的勢力。袁世凱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支持下,很是囂張,國民黨人在二次革命中失敗,孫中山等人被冠以亂黨的名目,被通緝。

辛亥革命確實取得了推翻清朝的勝利果實,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歷史進入了袁世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期。下面我將繼續講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