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什麼好的理財心得分享一下嗎?請講實例?

八位數花園


理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

做理財,先要看看你的資金未來有沒有計劃安排。理財有短期理財和長期理財,一年以上的都可以稱作長期理財。

如果你是追求靈活,想隨時取用,那麼可以做的理財包括短期借貸,比如P2P,不過這個雷比較多,風險比較大;然後還可以考慮貨幣基金,向支付寶、銀行都有賣的,收益一般都不高,不過就是時間比較靈活方便。另外,還可以做股票,不過股票需要非常專業的投資知識,而且也分短線、中線、長線。

長期理財就比較多,比如信託、私募股權,私募證券基金,公募類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其中信託一般都是固定收益類,收益還可以,風險不是很高,但門檻高。其他的,私募股權的風險最大,搞不好就打水漂,最後什麼都落不到;私募證券基金需要找準機構,認準基金經理水平,而且時間比較長,門檻也要100萬起;還有公募類股票、混合基金,這個門檻低些,但也比較考驗人的專業能力,得挑選好的基金品種。

另外,還有保險、奢侈品、收藏品等等,水比較深。

如果錢不多,想要靈活,不想擔太多風險,買點貨幣基金就可以了。想投資股票也可以,前提時投資能力過關。長期定投一隻基金也可以的,可以分散風險。


北京紅竹


講理財實例我在行,畢竟自己也做了幾年的理財,目前做得也還不錯,年化收益率20%左右。那麼下面就來分享下我的理財方案,希望看完覺得還可以的,就給個贊吧,我這可是毫無保留的分享了。

我2008年畢業來深圳工作,應該說一直到2016年,我都不關注理財,也不懂得理財,以為理財都是不靠譜的。後來和一個炒股的大學同學交流後,發現理財竟然那麼強大,他通過炒股理財賺了一大筆錢,實現了財富自由。

他炒股賺錢後,又在我們廣西各大城市全款購買了八套房產,這些年隨便一套固定資產的市值都比我現在的存款多。就因為他大學就開始炒股,早早重視理財,所以十年之後讓我望塵莫及。

好了言歸正傳,回到本話題。跟我同學交流後,我就開始炒期貨,因為股票我也炒了多年,那時都是隨便玩玩,所以也沒賺到錢。2015年開始進入一家做期貨量化高頻交易的公司上班,主要負責開發高頻交易系統。從那時開始,自己慢慢的瞭解了期貨,認識到期貨更適合自己。

於是我2016年開始開了期貨賬戶,自己也開始炒起了期貨。不過頭兩年都是在摸索,所以也沒賺到錢,還虧了幾萬塊。不過今年開始,每個月都賺錢了。目前不但把前面幾年虧的錢都賺了回來,還淨賺了一些,到目前為止年化收益率30%左右。未來炒期貨,年化收益做到20%左右差不多。期貨市場是一個高槓杆的市場,一般十倍槓桿,為了規避風險,我不會用太多倍槓桿,一般用個三倍差不多。



除了自己炒期貨,我還把部分資金拿去購買公募基金。我從2018年開始定投了幾隻公墓基金,雖然2018年沒賺錢,還虧了20%。不過今年基本都漲了50%左右,所以年化收益還是有15%左右。

除了上面兩個理財,我還有一份資金投資於我朋友的私募基金。我朋友,他之前做了10多年的商品期貨量化研究員,他寫的策略也給公司賺過不少錢。不過策略分成只有20%,於是他2017年開始出來單幹。

剛開始做的時候,也遇到不少問題,因為在公司的時候,公司有很多資源。那時公司光是IT開發人員都有十幾個,再加上十幾個研究員,公司年化收益最高也只是做到了52%左右。不過那時公司已經是幾個億的資金規模了,在期貨市場一年靠幾個億賺兩三個億也是非常厲害的了。

他出來後找了一個也是已經離職的IT一起合作,策略由他寫,交易系統由IT人員負責,第一年投入300萬左右。一年後賺了50%,也就是賺了150萬左右。然後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投入資金加大到1000萬,收益率也有51%。然後今年投資資金1500萬,到現在為止收益率是52%,如果往後一個多月不出現大的回撤,那麼今年收益50%也問題不大。


我是去年開始投資到他那邊,到現在差不多兩年了,每年收益50%左右,不過收益是五五分,所以我自己拿到的收益是25%左右。

以上三個就是我目前的理財方案,目前年化收益20%左右,希望這個收益能長期保持下去,那麼以後就可以靠理財賺錢了。


月牙亮投


做外匯。

外匯市場24小時開放,這對於上班族想兼職炒匯的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事,你可以任意選擇交易的時間。因為你可以選擇任何你希望交易的時間:上午,中午,晚上,早餐時間,或者在你睡覺的時候。

外匯:買賣的是國家的貨幣,如美元、英鎊、日元、歐元等。賺取外匯波動帶來的差價。資金靈活度高,變現性高,是目前賺錢最快,並且最簡單的投資。

外匯市場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而且已經成為全球利潤最高的投資理財產品。有些投資者,能在一月之內從3萬賺到十幾萬。

放眼天下,有哪一種投資比外匯操作還要簡單快速。

外匯市場是一個永不停息的現金市場,不僅可以讓你安心投資獲利,更可以讓你24小時隨心買賣。獲利迅速,小資金也能成為大贏家。


清風


理財的目的是通過閒置的資金得到增資,但每一個人對理財的目標收益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要求實現資金翻倍,有的人只需要求跑贏通貨膨脹...但在隨著年複利的威力下,年利率的不同,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最後收益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用手機做了一個表格,本金一萬,年利率2%、7%、20%,十年後收益情況

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資產品類如銀行儲蓄、房產、黃金、債券、股票,以及銀行理財、各類基金等衍生產品。

1,銀行儲蓄:投資理財的起點

對於很多人來說,銀行意味著安全和可靠,因此銀行的存款利率也就成為多數國人的機會成本。把錢存入銀行是最省心的選擇,問題是:百分之二到三的年利率,還沒跑贏GDP,還沒跑贏通貨膨脹怎麼實現財富增值?

2,房地產:當下討論房價是要冒很大錯判風險的,很多磚家的臉在過去十幾年一直被打得啪啪作響,對於不少國人堅信的“宇宙第一配置”,我們需要把分析的時間週期拉得足夠長,因為房地產走完一個週期一般長達20年左右。2018年,三四線城市的庫存依然巨大,熱點城市的房產又受到調控政策的打壓,房價很難再像過去幾年那樣大漲,部分樓盤可能還會因為開發商的資金原因而出現降價。因此,除了對有購房資格和實力的剛需購房者,現在的樓市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選擇。

3,黃金:黃金被稱為“沒有國界的貨幣”,被認為是在任何環境下最重要最安全的資產。從古至今,黃金都被看作是永恆價值的代表。黃金在交易市場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值,因此,如果遇到特殊時期,比如戰爭、金融危機等,提前囤黃金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然而這不但需要投資者擁有卓越的商業眼光和預見性,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才行。

4,債券:資產配置的“安全墊”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投資債券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高於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債券價格的變動買賣債券,賺取差價。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也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目前我國債券的利率一般都要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如果家庭資產要配置債券,剛性兌付的國債或債券基金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債基的收益千差萬別,要認真比較,不要只看當年收益,要看成立以來的歷史表現,尤其是要仔細對比混合債基在牛熊市中的表現,近一兩年新成立沒有歷史業績參考的堅決排除在外。為成立時間最長(大部分10年以上)大部分債基的年化收益在4-6%之間,最高的年化收益8.15%,最低的2.8%,均值為5.36%。但是債券市場價格經常變動,如果這種價格變動趨勢沒有按照預測發展的話,就可能導致損失。因為債券發行者在協議中承諾的利息或本金的償還,都是事先約定的,一旦發生通貨膨脹,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就有可能賺回來的利息還不夠抵償通貨膨脹率,這就相當於虧錢了。債券市場價格經常變動,如果這種價格變動趨勢沒有按照預測發展的話,就可能導致損失。因為債券發行者在協議中承諾的利息或本金的償還,都是事先約定的,一旦發生通貨膨脹,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就有可能賺回來的利息還不夠抵償通貨膨脹率,這就相當於虧錢了。

5 ,基金:基金的分類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將證券投資基金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1)根據基金單位是否可增加或贖回,可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不上市交易(這要看情況),通過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申購和贖回,基金規模不固定;封閉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續期,一般在證券交易場所上市交易,投資者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基金單位。

(2)根據組織形態的不同,可分為公司型基金和契約型基金。基金通過發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資基金公司的形式設立,通常稱為公司型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和投資人三方通過基金契約設立,通常稱為契約型基金。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均為契約型基金。

(3)根據投資風險與收益的不同,可分為成長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

(4)根據投資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貨基金等

6,股票:股票不僅僅是可以買賣的證券,更是一張對公司所有權的憑證。投資股票實際上是投資一家公司,隨著公司價值的增長,作為部分所有者,我們持有部分的價值也會隨之增長。如果我們以股東形式投資,支持了這個公司,那麼我們在公司價值增長的過程中分得我們應得的一份利益,這條道路是可持續複製的,如果這樣理解股票,恭喜你,找到了投資的方向!

總結:以高回報,跑贏通貨膨脹、GDP,基金和股票投資理財為首選,基金以股票基金:以醫療指數基金、和滬深300寬指數基金估值在正常20倍以下,定期定額定投,長期堅持下去,10年20年後會有豐富的回報,對於股票,一般人先把指數基金弄懂後,理解股票是對公司所有權的憑證後,慢慢學習,自上而下選擇行業,投資公司!


山民財務自由札記


我從家庭資產配置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具備隨取隨用的錢,大約是3-6個月的生活費。

其次要有防備風險的錢,保證風險來臨時我們的生活不被改變,也就是通過購買商業保險轉嫁風險,重大疾病,醫療,意外,壽險等,每月保費支出大約佔每月工資的10%左右。

錢生錢的錢,我把他細分成幾部分,例如購買房產財富保值增值,還有一部分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基金,股票等等,實現家庭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抵禦通貨膨脹。

我的理財經歷是買房,銀行理財,股票,基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投資品種就好。





我是海霞姐姐


對於普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幾乎是離不開投資理財的需求。不過,對於投資理財,仍需要根據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判斷與鑑別。在實際情況下,假如家庭擁有50萬資產,如果屬於穩健型的投資者,可以把資產劃分為幾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把50%的資產投放至銀行理財,儲蓄國債,用作固定理財的收益部分;第二部分則是把30%的資產投放至基金類產品,如對接核心市場指數的指數基金、混合型基金等,或長期專注於國有銀行及優質白馬藍籌股進行定投,以實現收益率的突破。此外,第三部分則是可以考慮到短期閒置資金的使用,如把10%至15%的資產投放至貨幣基金,盤活短期閒置資產。最後的資金,則可以用作應急資金或用作購買重疾險等保險產品,以提升家庭的生活保障。


郭施亮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da320009eb632b74127d\

成蹊妹妹


這是2017年時對基金投資的研究心得。

這個策略在2018年時需要遵循“A股大盤跌幅超過10%時,請離場”,在2019年時同樣有效。


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從投資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我們選擇相信社會財富是一個正態分佈的眾數世界,還是選擇相信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冪法則世界。

過去的一年,我選擇成為冪法則的信奉者,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大量與人有關的隨機變量都會呈現重尾甚至冪律分佈。過去的一年,我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股票市場”來驗證這個理論,結果符合預期。

冪律分佈也叫長尾部理論

如果將這個理論方法套用到未來,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我決定製定一個簡單的檢驗方法,套驗在過去15年的股市歷史。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果人性不發生變化,經驗就能夠得到複製。


假定一個投資理念:如果強者恆強,那麼從某個投資產品的某一段時期的“優質”表現,來預測這種優質的表現在未來更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能夠延續。


選擇標的:2003年到2017年期間,中國股市中的開放式基金(需要剔除因巨量贖回而導致的淨值異常的基金,分級基金,etf,qdii,lof基金以及當年成立的基金)


研究方法:首先找出一個確定性的指標,將此指標作為投資標準,進行模擬驗證,具體的方法為

1. 選出當年第一季度的季度基金冠軍,並假設改基金在隨後的3個季度中仍然有超越股市平均水平的表現

2. 假設在第2季度的第一天買入,並且在第4季度的最後一天賣出,計算當年3個季度的收益回報率

3. 對比證明這種投資方式的有效性及成效性

研究的侷限性:

1. 研究時間跨度長,不考慮當年市場的波動情況

2. 不區分牛市,熊市和震盪市, 不研究趨勢的指標

3. 對股市認知的侷限性

下表為2003年至2017年基金季度冠軍與年度冠軍表現(數據來源天天基金網,實際數據上略有誤差)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個統計表,就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信息:

在過去的15個年中,購買第一季度冠軍基金的朋友,能買到當年的冠軍基金的機會有7次。對比目前市面上近2000多隻基金,這個方法讓你妥妥地進入TOP1。


第一季度的冠軍基金成為當年年度冠軍的概率為46.7%。並且這種結果出現的集中度非常高,分別是2017年,2016年,2015年,2007年,2005年,2004年和2003年。

但是我們還有超過53%的概率沒有選到冠軍啊,這樣的情況怎麼破?

在統計的15個年份中,TOP類基金的年初表現與年尾表現一致性非常高,也就是說,即使當年的第1季度冠軍基金沒有成為年度冠軍,但是其高盈利的表現仍然很好。


同時有5個年份,當年的冠軍基金是在第3季度末產生的。也就是到了第3季度末,對比一下你手上的基金與前3基金的累積冠軍基金的表現,如果收益差異在10%以內,恭喜你當年整體收益可以超越90%的投資者;如果差異率過大,則更換為前3季度累積冠軍基金,則這一年你的收益回報仍然可觀。


當然有人參與的市場永遠會有例外的情況,分別是2008年,2013年和2014年。

2008年為全球著名的股災年,這一年的表現是唯有債基一支獨秀,股票市場全軍覆沒。這樣的年份休息或者購買債券基金是最合適的。


2013年和2014年比較特殊,當年的冠軍基金都是在第4季度實現逆襲反超。在這樣的年份想要獲得確定性的高回報,需要累積一定的技術知識。

統計顯示,每年選擇首季度冠軍基金為投資標的,15年累積回報超過16倍


在過去15年中,首季度冠軍基金在後3個季度實現正收益的次數為12次,概率為80%;


在過去15年中,首季度冠軍基金在後3個季度實現累積絕對收益率為16.87倍,同期15年的指數收益率為2.99倍(注意,有經驗的投資者理性上應該避開月線明顯下行的年份,即2008年/2011年/2012年/2016年,則理論上得到的絕對收益率可達到23.93倍)

通過統計發現,年度大盤下跌的年份,投資者事倍功半,年度大盤上漲的年份,投資者事半功倍。


如果當年指數下跌超過10%以上,99%的人應該離場;如果當年指數最大跌幅在0-10%,自認為是20%的投資者可以在其中參與,剩餘的普通投資者都應離場事實上,這些年度預測並不難找,每年年末各大證券機構都會發布自己對來年的預期。


你看懂了嗎? 是否還會問統計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商業如此,財富如此,階層如此,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都如此。而這個研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有確定性的規則,並且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


基金是股市的一個重要參與群體,但這個群體內部表現卻可能是數十倍之差,難道其中某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絕對地聰明或專業嗎?


這個世界與人有關的隨機變量都會呈現重尾甚至冪律分佈。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個隨機變量是什麼。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規則的運行方式,並且能夠觀察到它的變化。遵循市場規則,順勢而為也許會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馬斯特的成長漫談


不好意思,我對這個不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