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錢哪去了?

浴火重生71258033


經濟低迷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都覺得錢不夠用,連銀行有時也覺得不夠用,於是管理部門經常採用“降準”、“降息”等措施來放錢……

那麼錢到底去哪兒呢?不外乎如下幾個原因。

經濟低迷時期,收入減少

這點是影響循環的主要因素,經濟的週期輪動性導致的低迷期來臨,個人和企業的收入減少是關鍵。

正常的經濟循環是個“進出平衡”的良態系統,當收入項出現問題之後,各種影響造成的問題便會陸續出現。

黑網貸、失信者等等近期社會惡疾,無不與此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還貸款

企業貸、房貸、車貸、消費貸、經營貸、各種貸,辛辛苦苦掙來的錢,開始是以“可以用的錢”存在的。可是貸款必須還的呀,社會大量還貸的錢,每月進入銀行之後,便成不可流通之態了。

如果銀行此時也處在嚴格的金融監管、銀根緊縮狀態之下,來自還貸的錢空閒出來的貸款額度,不能重新以貸款形式等額髮放出去,那麼,社會可流通資金就變少了。多了一個渠道掐斷了源頭。這也好理解:個人、企業收入減少了,銀行怎麼放心貸款給你呢?——不良循環,就是這樣積攢起來的。

微觀上面,貸款戶手裡的錢還貸之後沒錢了,人們手裡錢少了。

宏觀上面,銀行將貸款收了之後不能再放或者只能放一小部分出去,社會上錢自然也少了。

生產流通領域

社會生產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經濟低迷時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因為銷售不暢,會持續吸收、積累大量的資金。

微觀上表現為,具體企業儘管銷售下滑,但是常規供應鏈的投入卻不能斷,生產之後的產品積壓會增多,諸如此類都會消耗該企業的資金。尤其是第一產業,如養殖、種植業,銷售不暢的時候,其資金的積壓總量是非常之大、期限也會很長的。

宏觀上表現為,產能過甚,就業人數減少,由此導致的格子發放減少,也加大了老百姓手中“錢少”的負擔。

避險的資金屬性對流通渠道的分流

財富的“二八定律”中,佔20%的富人資金額度達到80%,他們的資金使用更為“理智”。當一個行業、領域出現收益不佳時,會自發朝著其他穩妥安全的渠道流動,在經濟疲軟時期,明顯就是“輕實業、重理財”。

這種避險情緒導致的後果是,原本應該投向流通領域的錢,慢慢轉移到了諸如黃金、債券、基金等領域,形成“沉澱下來”的局面,從而導致了社會上可流通的錢變少。

其他社會化生活領域的消耗分流

社會是個持續不斷運轉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在消耗著資金,能產生效益的環節減少之後,循環的“流暢程度”便會受阻。

如養老、教育、公共事業……等等,此類的消耗,基本不以經濟的興衰為轉移的,充其量額度上稍許萎縮一點而已,如社會來源跟不上(民眾、企業收入減少必然影響財政稅收),而社會化生活上的資金需求減少量又極小,那麼也會一定程度形成“錢少”的局面。

總而言之,社會經濟,是一個螺旋式循環上升的過程,在某一歷史時期、某個別的領域告訴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須要配套的循環節點同步跟上,才會上升到下一個層級。

因此,當下這些“錢都去哪兒了”的局面,是社會化發展的正常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我們國家強大的調控能力,下一個繁榮時間很快會到來的!


檀紙間


中國人一向都有儲蓄的傳統,但是最近幾年老百姓在銀行的存款增速相比以前確實下降了,那麼,老百姓的存款去了哪裡呢?我認為可能流向了以下幾個地方:

一、房貸、車貸:

可以說現在很多人都有房貸、車貸,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餘額40.5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較2008年增長7.1倍。其中,2008—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3.0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短短十年時間增長了7倍!

除了房貸,車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網上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車貸規模已從2014年的0.6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39萬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2倍多,房貸、車貸吞噬了很多人的家庭存款!

二、教育支出增加:

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2016年總的教育經費為3.89萬億,這還沒算各種培訓班、興趣班的經費支出,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教育支出為5000元左右,而到了2013年時已經上升到近2萬元,現在2019年估計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更高(具體數據不詳)!

三、醫療支出:

據網上統計的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6584.1億元,2014年衛生總費用為35378.9億元,短短十多年時間,增長了近6倍,2018年的衛生醫療支出目前沒找到數據,應該會更多!

四、投資理財分流了一部分資金:

我們以銀行理財為例,2013年的時候,銀行理財資金餘額為10.24萬億元,而到了2017年的時候,銀行理財資金已達28.88萬億,5年時間增長了2倍多,隨著老百姓的理財意識越來越強,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存款用來做投資理財了,這還沒算進入股市、黃金外匯等其他領域的資金!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其實現在的人越來越瞭解一個道理,那就是錢不是用來存的,而是用來投資,換取相同價值物品的,所以說,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群,選擇投資,換取食物,提前享受生活等方式增加財富的價值,而不是去存錢。

舉個例子:

一個老人44年前存入銀行1200元,44年後取出變為了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而當時的1200元堪稱一筆“鉅款”。上世紀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1角3分錢1斤,豬肉7角錢1斤。當年家裡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錢左右的伙食費。

但是如今呢?可能還不夠一個退休工人的一個月退休金!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黃金,放到現在也價值百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放到現在市值已經超過千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一套房子,現在大概已經大富大貴了吧;

然而,44年前,如果用1200元村人銀行,現在拿出來,可能只是可以買一輛電動車;

所以說,當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錢不是用來存的這個道理之後,那麼銀行的儲戶自然就減少了很多!

那麼錢都去哪裡了呢?其實根據近五年的調查統計,中國70%以上的資金存量還有貸款流出都基本去了房地產市場。

目前國際上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比例30比70.中國房地產和金融目前比例是77比23。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大量的資金囤積在地產時差上,其實是相當不健康的一種表現,但是我們相信,這種比例一定會改變。大家去想象一下。如果改變,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居民儲蓄增速下滑幅度較大。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雖然2018年的居民儲蓄增速數據尚未公佈,不過多數專家表示並不樂觀,未來居民儲蓄增速仍將維持個位數增幅。

中國人愛存錢,這是世人皆知的秘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到2005年更達到51%,高於全球平均儲蓄率19.7%兩倍不止。而近些年來,居民儲蓄率持續下滑,引發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現在問題是,銀行儲戶減少、存款也減少了,那這些錢都流到哪裡去了呢?首先,,居民儲蓄的下滑,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速放緩。過去我國經濟呈現兩位數增長,居民收入也同步大幅提升。而現在GDP增速只達到6.4%,那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就會下降,收入增速放緩了,存款減少了,這也是很正常的。

同時,現在90後年輕人與其父輩習慣節約存錢不同,每個月拿來的工資,基本上都消費掉了,有的人還信用卡透支消費。在這些年輕人看來,人生苦短,應該及時享樂。而且90後這一代年輕人也越來越不愛存錢,即使有點結餘的資金,都放在餘額寶裡面了。

再者,現在居民存錢的越來越少了,一些中年人喜歡買互金理財產品,甚至現在連一些老年人要把銀行存款提出來,購買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產品來對抗通脹。現在雖然P2P理財在經過幾次暴雷之後,參與的人減少了,但是銀行理財產品很少有違約現象發生,而且收益率也在4-5%之間,所以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成為中老年人青睞。

再次,貨幣基金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規模不斷走高,成為居民投資的熱門選擇。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貨幣基金資產規模仍為7.1萬億元,到2018年8月其規模已達8.4萬億元,8個月增長18.31%。本來貨幣基金裡的大部分資金都是銀行存款,現在都轉到貨幣基金裡。銀行存款增速肯定是大幅放緩。

最後,高房價也導致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大幅放緩。自2015年以來,商品房銷售額同比持續處於兩位數的高增狀態,同期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也開始出現明顯下降。也就是說,近年來居民家庭把存在銀行裡儲蓄拿出來付了房貸首付,然後再每個月歸還房款,已經沒有太多的錢再去存銀行了。所以,居民購房除了推高中國社會的負債水平,也是降低儲蓄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麼,居民存款的大量流失,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呢?對此,我們認為有二個:一是,本來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可以為居民提供應對突發事件的緩衝空間和較強的安全邊際。而居民儲蓄快速減少,居民負債水平驟然上升,這樣會加大整個社會的債務的償還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3年至2017年,家庭債務佔GDP比重由33%升至49%。2018年超過50%以上已沒有懸念。

另一方面,居民儲蓄減少,會加大銀行的融資成本,目前各種理財產品融資成本至少高出存款2%以上,而這些高出來的成本都要轉嫁到實體經濟之上。如今的實體經濟又主要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獲得資金,這會增加實體經濟的負擔。

雖然,居民存款增速在快速下滑,不過也並非沒有一點利好消息,監管部門近期一直聲稱,銀行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到2020年就要實行不保本不保息,這樣有可能使一部分厭惡風險的理財資金再回流到儲蓄存款中來。未來投資者的收益高低應與風險掛鉤,投資高風險的獲取高收益,而投資低風險的則,則獲取低收益。厭惡風險的資金可以有部分迴流到銀行儲蓄中來。


不執著財經


銀行儲戶減少是必然的,銀行作為最早的金融機構,一成不變,是要受到其他興起的機構搶客戶的。

馬雲就曾經說過如果銀行不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事實證明馬雲確實也會在這麼幹的,餘額寶的用戶佔了年輕人很大的市場

開通餘額寶不需要費用,也不收年費,錢存餘額寶上利息還比銀行要高,轉賬也非常方便,和支付寶綁定就行,餘額寶被盜還能先理賠,服務態度都比銀行好的多。而且還安全,很少有出現餘額寶的負面新聞。銀行的負面新聞倒是不少,什麼錢剛存進去就不見了,被客戶經理挪用虧空了拿不回來了,儲戶存了幾十年最後本金都沒了,各類負面新聞不斷。

現在去外面消費基本都是用支付寶和微信掃碼支付,很少有人用銀行卡來支付了,這也是時代的改變。

銀行霸權主義比較強,去銀行辦業務都是要排隊,人也比較多,設置的VIP室只能對存款大的客戶開放,小客戶只能去排隊處理,時間也非常長,往往辦一個業務要等上半天,很多人都不願去銀行,還不如將錢存在支付寶和微信上,方便取出,利息也可觀。

銀行儲戶減少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負債率比較高,尤其是90後的信用卡透支嚴重,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常常刷爆信用卡,然後辦理很多信用卡互相補缺口

本身就是負債了,哪裡還有錢去存銀行呢

就算不負債的也有各種的壓力,房貸,車貸,日常開銷,醫療,出行等等的各種費用的支出,大部分人是要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計的,而工資的收入固定,現在的貨幣在貶值,同樣的工資能買到的產品在變少了。

所以人們手裡沒有多少閒錢了,也就沒有銀行存款了

現在的金融投資也盛行,股票,期貨,黃金等等的理財產品很多,大量的資金湧入了資本市場,在這裡面博弈比利息要高的多

曾經的壟斷行業,在未來肯定還是要被後起力量分一杯羹的


靈和睿


首先,糾正題主一點,銀行儲戶並沒有減少。

1、這不是信口說的,比如工商銀行2017年的年報顯示,其個人客戶數量為5.67億,而2018年的年報則顯示,工行的個人客戶數量變為6.07億,一年淨增4000萬人,考慮到存款和貸款的相對穩定和平衡關係,足以說明工行的儲戶數量並沒有減少。

2、再選一家小銀行,比如江陰農商行。2018年的儲戶數量和存款總額相比2017年也是增加的。

3、再選一家西部地區銀行,貴陽銀行。下圖是他們客戶存款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其對私客戶存款無論是活期還是定期都是大幅增加的,如果說銀行儲戶數量還大幅減少的話,是很難取得這樣的成績的。

4、最後再看全國的總數。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顯示:2018年12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177.5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2萬億元,全國人均存款5萬+,尤其是2018年存錢的人明顯又變多了。

其次,2018年為何存錢的人變多了?

餘額寶的橫空出世,的確讓馬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銀行,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漸被喚醒,理財成了全民共識,存款是窮人補貼富人的觀點也越來越被大家接受,後來P2P又開始野蠻生長,加上這些年物價尤其是房價漲得實在太猛了,錢放在銀行裡就在不斷貶值。。。。

在以上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銀行開始存款大搬家了,尤其是2014-2017年,的確有存款不斷減少的趨勢和跡象,但是2018年情況又不一樣了。一方面是國家加大了金融去槓桿的力度,無論是股市、還是P2P,還是一般的理財產品,收益都不是很好,加上房住不炒,很多城市房價也開始有了調整的跡象,P2P不斷暴雷的背景之下,存款開始迴流了,最關鍵的是大家發現餘額寶的利息好像也沒之前那麼搞了,而且還有這樣那樣的限制條件....

再次,未來,財富的配置會越來越多元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中國人的投資理念也會越來越國際化,中國的資本市場最終也畢竟會和中國的經濟實力相匹配,中國資本未來走向世界,到處收割的局面未嘗不會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款佔國民財富比例也肯定會越來越小,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所以啊,錢並沒有變少,錢也沒有走,它們只是換了另外的存在方式而已。


遁逃者


樓主您好,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錢都去了哪裡?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並不意味著這個錢從人間蒸發了,其實更多的錢大家都用於投資理財或者是流入到了一些二級的股票市場當中去了。

也很少有人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所面臨的結果,就是得到的利息普遍是比較偏低的,甚至來講它是跑不贏,通過膨脹的這個增長的,所以說把錢存在銀行當中,它是一個貶值的狀態,所以說這樣一來更多的人不願意把自己多餘的一些財富存在銀行當中。

尤其是一些活期儲蓄,因為活期儲蓄意味著它的收益率便是比較偏低的,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物價不斷的增長,居民消費指數的不斷增長,如果說你把錢僅僅只是存在銀行以活期利率來計算的話,那麼實際上若干年以後他是一個貶值的狀態,所以更多的人他不願意去存一些活期或者是定期儲蓄,他更多的人可能是去一些購買理財產品,這樣的話獲得收益和回報,相應的也會高一些.


懂社保


儲戶有沒有減少這個不得而知,畢竟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數,但是從銀行每年不斷新增發的銀行卡數量來說,儲戶應該是沒有減少的。

存款呢?按照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最近四年(2015-2018)來我國商業銀行中居民的儲蓄存款餘額分別為54.61萬億、59.77萬億、64.37萬億及72.44萬億,所以居民的儲蓄存款並沒有減少,還在一直不斷的增長,只不過是增長速度略有下降而已。

錢去哪裡了?

儲戶的錢,之所以會持續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貨幣的超發,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我國的目前的貨幣供應量M2已經遠遠超過我國的GDP絕對額,達到到了一倍以上的水平,如果從超發的貨幣方面來考慮,居民的儲蓄存款其實並沒有增多,反而是有所減少,畢竟增長的幅度趕不上M2增發的幅度。那麼錢去哪裡了?

其實民眾手中的錢,主要就是由私轉公,目前幾大支出為:住房、教育以及醫療,住房把儲戶的錢掏給了開發商,一個房貸鎖定了儲戶與銀行20年以上的關係;教育把儲戶的錢掏給了學校以及培訓機構;醫療把儲戶的錢掏給了各類公私立醫院,所以儲戶的錢並非無緣無故消失了,而是從個人的賬戶裡,轉移到企業的對公賬戶裡去了。

其實居民總儲蓄存款一直在增加,我認為更關鍵的還是在先富的一批人,廣大的底層人士,算上車貸、房貸、家庭開支,大部分基本上屬於月光一族,甚至入不敷出,哪還有錢存在銀行,褲兜比臉乾淨的事情都常常有發生,哪還有儲蓄可說。


鯉行者


隨著支付寶微信的便捷使用,越來越少的人會直接把錢存在銀行儲戶裡了,銀行卡甚至成為了很多人取現的中轉站,特別是在較為發達的城市裡,交易多是使用二維碼掃碼進行的,資金也都在微信和支付寶中流轉,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的銀行出儲戶自然就減少了,那麼錢呢?自然是都到支付寶和微信合作的銀行賬戶裡去了!


實盤股巢


我作為銀行從業者看到的情況是銀行存款每年都在增加,只不過增速放緩了,並沒有題主說的存款減少那麼嚴重。

從上述央行公佈的近十年存款數值來看也大體符合我的看法。下面我們就從這張圖來簡單分析一下,銀行存款變化的原因。

2010年-2014年,存款增速大體穩定,符合銀行的特點,老百姓每年的收入都大部分存入了銀行。

2014-2015年,存款明顯放緩。那是因為餘額寶等一些活期理財橫空出世。銀行的活期存款幾乎沒有收益,定期存款又不能在保證利息的前提下隨時支取。餘額寶等活期理財產品的出現打響了與銀行爭奪客戶的第一槍。

2015年-2016年,銀行存款增速有小幅度的提升。我覺得它的快速增長主要源自於存款保險條例的出臺,存款保險條例的出臺堅定了存款客戶的信心,也吸引了一大批風險厭惡型的客戶。

2016年-2017年,存款增速再次放緩,這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1. 全國房市的不斷增長。2016年前後,有些城市的房價甚至出現了一天一價的局面。老百姓都把錢取出來買房了,自然會造成存款的下降。

  2. p2p理財作為挑戰銀行的第二梯隊也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p2p最開始是在行使銀行的職能,作為信用中介的存在。收益那麼高,如果平臺運作妥當也不會出問題,老百姓都在p2p暴雷以前把錢從銀行取出放在了p2p平臺中。

2018年前後,存款開始大規模提速,似乎市面上的錢開始往銀行湧。我推測主要有三個原因:

  1. 2018年存款提速主要是因為資管新規出臺,市場上各種暴雷事件頻發。銀行成為了投資者的避險場所,投資者又重新將資金撤回到銀行體系以內。

  2. 股市不景氣,貿易戰的不穩定因素,導致投資者沒有太多好的投資工具。銀行存款收益雖然低,但好在保險。這也為2019年開春股市轉牛,銀行存款減少,埋下了伏筆。

  3. 銀行在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以後,也痛定思痛,開始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完善自身存款產品。存款產品體驗的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存款客戶迴流。餘額寶的活期理財在銀行成了基礎標配理財。想要隨存隨取,利息不受影響,不光支付寶,銀行也可以。

總結:

總的來說,銀行存款還是在不斷上升的,某些月份也許會下降,但是很快就又提升上來。這其實也表明了銀行存款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基本上市場上有風險出現的時候,銀行便成為了資金的避風港。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不妨關注我,銀行研究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