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奪門之變是怎麼回事?

伸手碰星星


朱祁鈺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帶著五十萬大軍北征瓦剌,本來以為瓦剌軍會不戰而退,誰知道,土木堡一戰,明軍慘敗,連自己都被瓦剌俘虜。明朝大臣于謙等人,為了在最大程度上削弱皇帝被俘的影響,向皇太后提議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這樣身在敵營的英宗就被退位了,雖然後來瓦剌送回來英宗,但是本來註定要在太上皇的位置上待到死的明英宗,卻在景泰八年重新奪得了帝位。這是一次意外,還是必然。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石亨

首先,明英宗有十分強大的後族支持。當時的孫太后是英宗的親生母親,因此,孫太后為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可謂煞費苦心。在土木之變之變的第六天,孫太后深知自己的兒子暫時是回不來了,於是當機立斷立親孫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企圖把孫子扶上皇位。但是當時朱見深在兩週歲,值此國家危難之際,如果幼主繼位,那麼國家的前途更加渺茫。於是,滿朝大臣議論紛紛,以于謙為代表的一批大臣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來勸說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孫太后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同意了大臣的意見。然而,她也時刻想著重新扶持自己的兒子登基。等到石亨、曹吉祥等人準備發動政變時,孫太后密下懿旨表示支持,懿旨說:“天子疾大漸,殆弗興,天位久虛。上皇居南內,於今八年,聖德無虧,天意有在,以奸臣擅謀,閟而不聞,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統,將不利於國家。”有了太后的懿旨,石亨等人自然更加方便行事了。

明英宗(劇照)

其次,郕王朱祁鈺即位後的做法不僅令英宗朝的一些舊臣失望,也令一些忠臣大臣寒心。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鈺即位後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打擊英宗朝的舊臣,這種做法令這些舊臣心中一直存有迎英宗復辟的想法。另外,朱祁鈺的有些做法確實有失大度。比如在易儲問題上,當時的太子是英宗皇帝的兒子朱見深,但是哪有皇帝不想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呢,卻傳給侄兒呢!然而滿朝大臣明知皇帝心思,卻沒有一人主動提及這件事,朱祁鈺為了獲得大臣支持,分賜給內閣學士每人黃金五十兩、白銀百兩。堂堂皇帝為了一己私慾,竟然行賄賂之事,以至於當時的老臣王臣說:“此何等事,吾輩愧死矣”。

最後,朱祁鈺的親生兒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後不久就一命嗚呼,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駕崩是遲早的事,到時必然要選立新君。朱祁鈺無後,到時新君很可能還落在英宗一脈上,因此,這也給了石亨等人發動政變的勇氣。

參考文獻

1. 任中原編著:中國通史

2. 《明英宗實錄》

3. 張廷玉:《明史》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季我努學社


一、兵敗土木堡。

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太師也先率騎兵兵分四路,攻擊遼東、甘肅、宣府、大同,戰爭全面爆發。本來朝廷已派出駙馬井源出兵大同,但死太監、帝師王振把持朝政,他慫恿少不更事的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二十萬大軍竟準備不到五天就倉促出征了!兵部尚書鄺埜、四朝元老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一同出征,朱祁鈺監國,兵部侍郎于禁代理兵部事宜。

結果由於不懂軍事的王振瞎指揮,全軍覆沒,朱祁鎮被活捉,只有石亨逃回。從以下奏摺中可知損失之大:

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近日於土木堡拾所遺軍器,得盔六千餘頂,甲五千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九月十二日)

臣宣府總兵楊洪報:於土木所遺軍器,得盔三幹八百餘頂,甲一百二十餘領,圓牌二百九十餘面,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支,大炮八百尊。(九月十三日)

朱元璋、朱棣要是泉下有知,定會敲碎棺材板!

二、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朱祁鈺攝政開朝會,于謙力排眾議,建議全城抵抗,誓死也不南遷。于謙這名國士下令自八月十九日帝國大軍集結北京,很快聚集二十二萬。八月二十三日,王振同黨侄子王山、毛貴、王長隨、馬順被殺,王山被割了上千刀才死。

隨後,九月六日,于謙等大臣扶朱祁鈺上位,此為景泰帝,英宗成了太上皇。

新兵部尚書于謙下達命令: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九門分派九員大將守護,于謙親守京城北門德勝門!並且下達軍戰連坐法,臨陣脫逃格殺勿論!于謙又向兵部侍郎吳寧下達命令: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結果也先被打得屁滾尿流,也先眼淚一把、鼻涕一把被迫撤退。于謙留芳百世。

三、太上皇回國被囚禁。

朱祁鈺登基,朱祁鎮的股票狂跌,後來被冷冷清清地接回,被囚禁於南宮。朱祁鈺下令不許放任何人去看望朱祁鎮,所有生活必需品由外界定期定時送入。

朱祁鈺居然把哥哥住所旁的樹也砍掉了!一個少監阮浪去服侍祁鎮,孤獨的祁鎮心靈大感慰藉,祁鎮把一個金繡袋、一把鍍金刀送給阮浪,大大咧咧的阮浪轉送王瑤,結果被王瑤自以為是朋友的錦衣衛盧忠向朱祁鈺告密,罪名是陰謀復辟,祁鈺好不得意,想趁機哥哥下殺手,誰知阮浪、王瑤至死未招供有什麼陰謀。祁鎮逃過一劫,兄弟倆勢同水火。

四、祁鈺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兄弟矛盾升級。

早在朱祁鈺被臨時推為皇帝之時,老謀深算的孫太后早已立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言明祁鈺後由見深即位,祁鈺當時答應了。

但祁鈺皇位穩固後,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景泰二年(公元1453年)朱見濟死了。

御史鍾同上書: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太了薨逝,遂知天命有在。意即:天意在祁鎮一支。郎中章綸又上奏摺:要求復立,還要朱祁鈺逢年過節向哥哥祁鎮請安。祁鈺抓捕後,一頓猛揍!全國掀起“復儲之議"。祁鈺火冒三丈,動用廷杖,鍾同當時見了閻王,章綸殘廢。

五、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鈺病重無法去主持郊祀,大臣們趁機上書讓他早立太子(見深)。

正月十一日,夜。侯爵石亨找到三個同謀,曹吉祥、張軏、徐有貞。徐有貞點撥派人聯繫南宮的朱祁鎮。

正月十四,朱祁鈺病重,朝堂上為立何人為皇位繼承人爭吵不休。祁鈺下達諭令:十七日再議,復立沂王(朱見深)之事,不行!

當夜,在石亨家中,軍師徐有貞提出計劃:

A、利用邊警消息,讓都督張軏率千人入京;

B、利用石亨保管的宮門鑰匙打開內城,放千人軍隊入城,以防朱祁鈺的軍隊反撲;

C、去南宮釋放朱祁鎮,帶太上皇入大內宮城,趁祁鈺病重,宣佈復位。

正月十六日,晨,于謙、王直、胡濙決定推舉朱見深復立太子。讓狀元商輅上書皇上,病重的朱見深估計會同意。

正月十六日,夜,徐有貞家中聚集了還鄉團的全體成員,天一亮,新太子將被選出,他們將撈不到一點油水。

這幫傢伙鋌而走險,結果如他們所願,太上皇復位!

許多大臣的命運由此改變!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關於“奪門之變”的來龍去脈,我們還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明朝正統14年(即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但是兵敗被俘,英宗皇帝因此成了瓦刺的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于謙等人在北京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朱祁鈺即位後,在於謙等大臣的輔佐下,擊退了瓦刺軍隊,保住了北京。

隨後代宗對明朝的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國力有所恢復。不過代宗皇帝卻不想從瓦刺迎回英宗,瓦刺在抓獲英宗一年後,因為多次被明軍大敗,所以也想放回英宗,同時藉機與明朝求和,不過代宗皇帝不想讓英宗回來,後來在於謙等朝臣的堅持下,代宗才勉強答應讓英宗回來。英宗回來後被尊為太上皇,但是沒有任何實權。同時,代宗派人把英宗安排在了南宮(即今天的北京南池子綢緞衚衕)內,實際上是在監視和軟禁英宗,南宮的居住環境很差,根據史料記載,英宗在南宮的時候“不特室宇秋溢,侍衛寂廖。”

景泰四年,代宗皇帝的太子夭折,朝臣開始熱議儲君問題,不過代宗皇帝一直久拖未決,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皇帝生病,立儲之議再起,彼時,有人開始支持英宗復辟,其主要人物有宦官曹吉祥,右副都御史徐有貞,武將石亨等人,正月十六日晚,曹吉祥一夥胎著英宗出了南宮,直奔紫禁城,第二天英宗復辟,同時代宗皇帝被廢,不幾日英宗就派人勒死了代宗皇帝。

英宗復辟後,開始了復仇計劃,以發洩長期遭受冷落的不滿,其中大量代宗皇帝時期的大臣被殺,其中就包括于謙。英宗復辟後,宦官再度掌權,明朝政治有一次陷入黑暗。


青年史學家


明英宗

奪門之變本身就是個悲劇,而這個悲劇的禍根就在景泰帝繼位的時候種下了。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北狩,也先拿著當人質,到處訛詐明朝邊關將帥,乃至圍攻京城,敲詐財物,甚至以朝見英宗為藉口,誘朝廷大臣也去當人質。好在當時朝廷主意比較正,也先沒有得逞。

這時候明朝上下都比較恐慌,皇位空懸,覬覦的人也多。當時至少出現了三個人選,分別是英宗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憲宗,其次是英宗胞弟郕王,也就是景泰帝。除此之外,還有仁宗的兒子、宣宗的弟弟、英宗的叔叔襄王。

宣宗死的時候年齡不大,只有英宗和景泰帝兩個兒子。宣宗駕崩時,英宗還很小,當時就有人提議立襄王為皇帝。但這時候宣宗的生母也就是仁宗的皇后張皇后表示,堅定支持英宗登基。原因很簡單,英宗是她的親孫子,而襄王並不是她的親兒子。

英宗北授時,憲宗還年幼,而這時候朝廷上下都比較恐慌,正是所謂”國賴長君“的時候,所以他很快就被排除了。這時候又有人提出來迎立襄王,但英宗的養母、宣宗的孫皇后支持立宣宗的小兒子、英宗的弟弟郕王。

原因也簡單,郕王當皇帝,孫皇后好歹也還是皇太后,但是襄王是宣宗的弟弟,如果當了皇帝,孫皇后很尷尬,宣宗的位置也很尷尬。他又是英宗的叔叔,如果他上位,英宗基本上就沒啥指望能回來了。就算英宗回來,就更加尷尬了。總不能叔叔當皇帝,侄兒前任當太上皇吧?

孫皇后

孫皇后也不是英宗的生母。但是在宣宗的時候,先立的胡皇后無子,又無寵被廢,孫皇后悄悄抱養了宮人的兒子撫養,當成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英宗。所以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誰,史無明載。英宗登基後,她被尊為皇太后。

英宗本來就是孫皇后當初為了鞏固自己在後宮的地位抱來的,結果張太后去世後,英宗被王振誘導,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北狩,她又沒什麼依靠了。

如果英宗是這個年齡突然駕崩,國內外還比較太平,孫皇后的選擇其實想都不用想,當然會是立英宗的兒子憲宗。雖然英宗不是親生的兒子,怎麼說是自己撫養大的,也跟兒子差不多,兒子的兒子當然也就算是最接近親生的孫子了。

郕王就不同了,郕王出生時,英宗已經被確立為太子,所以郕王的生母吳賢妃也還在。如果郕王登基,那麼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就是他會尊稱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孫皇后雖然也是生母,但畢竟人家是皇帝的親孃,遠近親疏是不同的。

但問題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弄個娃娃皇帝,朝廷上下沒有主心骨,大明帝國能否安然渡過如此嚴重的政治危機,就很難說了。為大明帝國安危計,只能另立長君。襄王疏遠,憲宗年幼,那麼就立郕王好了。

一般而言,皇帝外出親征時,被留下”監國“的人,一般也都會被大臣默認為皇帝已經默認了這個人是有資格在特殊情況下繼位的。襄王之所以先後三次被提出來當作繼承人,就是宣宗在親征漢王時襄王和鄭王奉命留下監國。而英宗親征瓦剌時,留下監國的人也是郕王。對出發時的英宗而言,這個決定其實並不奇怪,只是因為自己的兒子還太小而弟弟郕王已經成年了而已,都是和他血緣上比較親近的人,而且這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但對大臣和留守的人來說,在英宗被俘之後,就會出現繼承權之爭。

孫皇后在《明史·后妃傳》上的形象一般,至少沒有”賢“這種最常見但也是對後宮妃嬪最高的評價。但很顯然的是,她是很精明的,在關鍵時刻也很有主意。在胡皇后以無子請求遜位的時候,孫皇后就曾表示謙虛,說皇后現在生病,說不定哪天病好了就生了兒子呢?這顯然是在精明強幹的宣宗面前賣乖固寵的手法。

英宗被俘之後,北京人心惶惶,孫皇后自然很清楚,這時候如果她非要堅持立英宗的兒子,危險是比較大的,但立郕王她又於心不甘,所以,她做了一個看上去折中的決定,同意立郕王為帝,但同時指定立英宗之子也就是後來的憲宗為太子。

這就是說,她做了一個”隔代指定繼承人“的決定。為自己選擇繼承人,這是任何一個主權者自然而然的權力,天經地義。不要說貴為天子的皇帝,就是普通老百姓,以誰為自己的財產繼承人,也是他的權利。當這個權利也不完整的時候,意味著什麼?

這種隔代制定繼承人的做法,孫皇后當然不是第一個。

明宣宗

宣宗的父親仁宗就因為過於仁厚,成祖並不喜歡,成祖更喜歡陰險狡詐而且好勇鬥狠的漢王高煦,曾多次明確表示想要易儲。但在這個關鍵時刻,仁宗皇后張皇后很會做人,很得成祖夫婦歡心,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解縉在成祖諮詢意見時很委婉的說了句”好聖孫“,也就是說,雖然仁宗並不像你,但是孫子很像你啊,這不是一樣的嗎?所以,成祖在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立宣宗為皇太孫,也就是說,為仁宗指定了繼承人。

這種隔代指定繼承人的做法意味著:第一,公開表明自己並不喜歡現在這個繼承人,只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第二,現在的皇帝的權力是要受到約束的,主權是不完整的;第三,也是更為明顯的,隔代指定的繼承人才是自己真正願意承認的繼承人,只不過是他現在因為各種原因,還不能繼位,所以由目前的繼承人臨時性的看守而已;第四,向繼承人明確表示,這不是屬於你的東西,早晚要還回去的。

仁宗與景泰帝不同的是,仁宗短命,而景泰帝卻不短命。

仁宗登基後,宣宗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太子。但仁宗只有十個月就駕崩了,宣宗就順利上位了。雖然仁宗以仁厚著稱,但那是他當太子的時候,還沒有享受過皇權在手生殺予奪帶來的快感。他登基後,曾因為大臣在朝會上當面和他爭論,他就下令把這個大臣給囚禁起來,直到臨死還惦記著這件事。如果他當皇帝時間長一點,宣宗是否還能保得住他的太子位,就不一定了。

也可以參考宣宗本人的做法。宣宗的第一個皇后胡皇后,是永樂十五年,由宣宗的爺爺親自主持給他娶的,而且指定立為皇太孫妃。也就是說,胡皇后之於宣宗,和宣宗的太子位之於仁宗,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成祖指定的。但宣宗並沒有因此就特別客氣,而是在他登基才三年的時候,就下詔廢黜了胡皇后,另立孫貴妃為皇后。

但景泰帝不但不短命,而且在他為核心的大明帝國中央的領導之下,安然渡過了英宗北狩帶來的嚴重的政治和軍事危機。要知道,他登基的時候,面臨的不僅是乘勝而來的強大敵人,而且朝廷比較重要的文武大臣都被英宗帶著親征去了,留下的都是原來並不在帝國核心決策權的文武官員。長期駐紮在北京的明帝國精銳京軍也被英宗帶走了,也先扣關時,北京的城防相當空虛。就是這樣一個基本盤,當時才二十三歲的景泰帝居然也翻盤了,成功抵禦了來勢洶洶的也先,使大明帝國危而復安。也就是說,景泰帝無論是對大明帝國的社稷而言,還是對朱家的皇權而言,都是有大功的。

對這樣一個皇帝來說,他自然不甘心被人當作傀儡和皇位的臨時看守。所以,景泰三年,他下詔廢掉了太子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見濟為太子。同時,他還做了兩個重要的事情,一個是廢黜了反對廢掉現任太子立自己兒子見濟為太子的皇后汪氏,另立新太子見濟的生母杭氏為皇后。此外,為了安慰已經迴鑾被幽禁在南宮的太上皇英宗,另立英宗的兩個兒子為親王。

夏五月甲午,廢皇太子見深為沂王,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廢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為皇后。封上皇子見清榮王,見淳許王。

他做出這樣的決定的用意非常明顯。第一,表明國家局勢已經基本恢復穩定;第二,朝廷已經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可以無視大臣的反對來廢立太子和皇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向朝廷內外公開表明,現在他才是這個龐大帝國的核心,並不是臨時看守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他說了算。

此前,在英宗迴鑾之後,他無視大臣的反覆請求,拒絕去南宮朝見英宗,也拒絕大臣朝見英宗,並且,為了防止有人以英宗復位為藉口發動政變,乾脆將英宗幽禁在南宮,不僅鎖了南宮的門,連鎖芯都灌了鉛,讓人打不開。而且,他尊孫太后為上聖皇太后,而尊他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也就是說,他不僅不會把皇位還給英宗,而且也廢除了孫太后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的發言權。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的是,他什麼都算到了,卻沒有想到,他自己的兒子見濟在被立為太子之後僅僅過了一年多點,就夭折了。而他只有這一個兒子,沒有其他兒子。而且,有史料稱,景帝后宮挺混亂,比較好色,甚至從教坊司多次找過妓女,其中著名的就是李惜兒。但他如此廣種,卻沒有什麼太子之外的收穫。

到景泰八年,他病重的時候,還沒有太子。群臣請立太子,他”不聽“。這裡的原因不難理解。群臣所謂的請立太子,意思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求他恢復英宗的兒子憲宗的太子位。但他這時候才三十歲,多少還有些僥倖心理,覺得自己還是有康復的可能,於是表示拒絕。

一般而言,碰到這種情況,自然而然的選擇就是從自己的親兄弟的兒子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但他麻煩的地方在於,他唯一的親兄弟英宗也當過皇帝,而且還在世,英宗的長子又曾經做過太子,而且是被他自己廢黜的。如果他不想打自己的臉,那麼就只有在英宗其他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如果他反對英宗一系的近支繼承,那麼就是當時又有人提出的,迎立襄王。如果他肯就坡下驢,在這個與他執政的八年相始終的太子問題上向大臣妥協,那麼立憲宗為太子相對而言是比較順理成章的,而且也符合當時大臣的期待。

明景帝

他還沒來得及在這個問題上做出安排,他意料之外的政變發生了,也就是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後,宣佈將景泰帝的帝位廢黜,恢復為郕王,連他生前為自己營建的陵寢都被銷燬了。一個月後,郕王薨,沒有能進入帝王陵寢,而是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至於景泰帝究竟是自己病死的,還是英宗下了黑手,沒有定論。一直到憲宗繼位,才又給他恢復了帝號。

而在徐有貞、石亨發動奪門之變之前,他們曾經向孫太后請示,孫太后表示同意他們這麼幹,幫英宗復位。雖然無論孫太后是否同意,他們都會這麼幹,但有這個程序很重要,因為這個程序標誌著他們的行動的正當性、合法性。當初群臣表請郕王繼位,郕王遜謝,群臣正是在請示孫太后之後,以太后的名義敦請,郕王才繼位成了景泰帝。而英宗復辟成功後,她又恢復了皇太后的地位,景泰帝的生母又被剝奪了皇太后封號,改稱宣廟賢妃。

所以,皇太后、皇后這種身份平時看著似乎用處不大,但在關係到皇位繼承的時候,她們的決定往往是能夠左右結果的。這也是皇后之所以與天子同為生民父母的意義所在,就因為她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皇帝的主權,在某些關鍵的”決定時刻“,她們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而孫太后幸運的地方在於,她和英宗的身體健康狀況都還可以,熬到了景泰帝病危,皇權繼承出現了危機,而他們也等來了恢復權力的機會。雖然孫太后為景泰帝指定的繼承人未能順利繼承景泰帝的皇權,但英宗復辟的結果對她而言,要比憲宗繼位更好。

更重要的是,景泰帝被廢之後,以親王之禮下葬,憲宗雖然為他恢復了帝號,也修繕了陵寢,但沒有為他確立廟號,後來也未將他遷葬明朝帝陵所在,這就意味著,憲宗之後的明朝諸帝也未承認他的領導核心地位,而是把他當作臨時性的帝位看守者。也就是說,景泰帝在位期間為之奮鬥的最大目標並未達成,他的地位甚至不如嘉靖帝的生父興獻王,興獻王還有睿宗的廟號,可以拊主太廟,而景泰帝卻不能。


蕭武


明朝的奪門之變其實就是一次權力爭奪。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瓦剌進犯,太監王振力勸明英宗帶兵親征,於是貿貿然地就出徵了,然而整個過程就是災難性的。這場慘敗的主要責任人就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太監王振。王振已經成為大明朝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等他還想當個軍事家的時候,就鬧出了土木堡的滔天大禍。號稱50萬的明軍面對幾萬瓦剌鐵騎,居然徹底崩潰掉,主力被全殲,皇帝被捉走,軍事家王振被打死。之後,國不能一日無君,明英宗的弟弟被推上了皇位,原本說好等英宗回來就歸位的。可是之後,英宗真的被瓦剌釋放。當時的弟弟,即景泰帝並不願意歸還皇位,就只能變相的軟禁英宗在宮中。

然而,景泰帝一直都沒有繼承人,而且身體每況愈下。直到快不行的時候,朝中有人提出要迎接景泰帝的侄子來繼位。這個時候,英宗被推到了歷史的前面,要趕緊復辟。因為這不僅僅是權力的爭奪,很有可能是性命攸關。

景泰八年(1457),英宗朱祁鎮在將領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的迎立下復辟,改年號為天順,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的發生相當偶然。許多因素碰巧湊在了一起,才促成了這件事。如果景泰帝身體健康,奪門絕不可能發生。如果景泰帝的兒子沒有死,奪門事件也絕對不可能發生。如果元月十七日早朝提前召開了,落實了太子問題,那麼奪門事件也不會發生。但就在這個關鍵點上,它爆發了。


國家人文歷史


“奪門之變”就是太上皇奪了皇帝的皇位,拗口嗎?我簡單的給您解釋一下來龍去脈。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不聽大臣的勸告,聽信小人讒言親征瓦刺,被俘,英宗被瓦剌作為政治條件要換取明朝的利益,于謙力排眾議,為了社稷選擇放棄英宗擁立朱祁鈺,瓦剌因此惱羞成怒進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率領軍隊發起北京保衛戰,後來勝利擊潰瓦剌。

英宗因此變得不值錢,養之無用,瓦剌又兵敗,想求和的瓦剌就選擇讓朱祁鎮回北京。英宗就變成了兄弟輩的太上皇被軟禁起來。


代宗皇帝朱祁鈺太子的夭折成了英宗復辟關鍵,當時代宗生病,需要選擇接班人。石亨等人都支持朱祁鎮,一夥人將朱祁鎮接出來直奔皇宮,守將不開門,朱祁鎮大喊,我是太上皇,守將最終害怕妥協。第二天英宗復辟,同時代宗皇帝被廢。



之後不久朱祁鈺就死了,于謙因放棄朱祁鎮被記恨,亦死。于謙也只能如他自己的詩一樣“粉身碎骨渾不怕,但留清白在人間”了。可憐于謙為了大明卻死於非命。


泊圖泊途


《明史》記載:正統末年,京師發生乾旱,街巷小兒做土龍來祈禱下雨,一邊拜,一邊喝道:“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一時之間,街頭巷尾,傳唱不已。沒過多久,便有了監國即位之事,後來又有了英宗復辟之舉。後人說,雨帝就是與帝;城隍就是“郕王”朱祁鈺。再來土地就是復辟。想不到,這首歌謠竟然預測了正統年後十數年的大明朝局的變化。下面我給大家仔細講講奪門之變(南宮復辟)之事。

一、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嚮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邊報傳至朝廷,滿朝皆驚。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明英宗決定親率大軍出征,令皇弟朱祁鈺監國。結果,五十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全軍覆沒,王振被部將所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二、朱祁鈺臨危稱帝

消息傳至京城,朝野震驚,京城人心惶惶,朝中大臣紛紛建議南遷,唯獨于謙一人為了保住京城百姓,要求拒守京城,最後在孫太后等人的全力支持下,擁立郕王朱祁鈺為代皇帝,由於謙全權負責京城保衛戰。于謙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終於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全面勝利。

三、英宗回朝,被囚禁南宮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又多次擊敗瓦剌,於是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表示願意與大明重新修好,願意放回朱祁鎮以表誠意。明朝文武大臣聞言後,紛紛喜出望外,只有景泰帝滿臉的不高興。《明史》記載:

“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 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
(《明史》)

意思是說,大臣王直等人紛紛商量採取什麼儀式迎接太上皇朱祁鎮,但是景泰帝卻不高興,說道:“我本來不想登基稱帝,當時是你們要我當這皇帝的。”于謙看透了景泰帝的心思,從容地說道,“如今帝位已定,怎麼還有可能改變呢?太上皇我們還是要接的,如果他有什麼其他想法,我有話說。”景泰帝見其如此說話,便笑著同意接回明英宗朱祁鎮了。

可是,當使者楊善迎回太上皇時,朱祁鈺親自到東安門迎接,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兩人互拉雙手,淚涕沾襟,噓寒問暖了一番,朱祁鈺隨即把哥哥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在這七年中,景泰帝變本加厲,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

四、易儲風波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風雨飄搖,孫太后為了穩定時局,命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乃是形式所迫,當時還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張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

可是朱祁鈺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保國有功,不僅不歸還皇位,還不顧朝臣的反對,在景泰三年(1452年),廢掉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料,次年,朱見濟便夭折身亡,太子之位一直空著。

五、奪門之變

景泰帝朱祁鈺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上。一時之間,眾臣議論紛紛,十六日,于謙聯合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

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 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官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害怕太上皇,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百官如往常一樣,於五更前還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聞宮中鐘鼓齊鳴,官門大開,眾臣入殿後,發現龍椅上並非景泰帝朱祁玉,而是太上皇朱祁鎮,一個個驚訝不已。徐有貞高聲宣佈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重病臥床的景泰帝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于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六、離奇去世

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明英宗下令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

明英宗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還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並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


清風明月話歷史



“奪門之變”又稱之為“南宮復辟”,“奪門之變”發生於明朝明代宗在位時期。

經過

土木堡之變時期,明英宗被瓦剌虜走時,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或是明景帝。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向瓦剌和議以及將英宗送返回京。

回京後,照理來說,明代宗應把帝位讓回給英宗,但朱祁鈺對此表示不願意,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皇位的是你們啊。”但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把英宗迎接回京。

儘管如此,景帝只願把他迎接回宗及成為太上皇。景泰八年(即1457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得到好處,於是有意把英宗復回帝位且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徐元玉等人行事。

在“奪門之變”發生前夕,徐元玉想出了“以備非常為名,納兵入大內”的


諾子魚樂


明朝的奪門之變其實就是一次權力爭奪。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蒙古人分支)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嚮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但兵敗英宗皇帝被俘,50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全軍覆沒,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明英宗)


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于謙等人在北京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朱祁鈺即位後對明朝的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國力有所恢復。明軍又多次擊敗瓦剌,於是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表示願意與大明重新修好,願意放回朱祁鎮以表誠意。景泰皇帝迫於于謙等朝臣的壓力,勉強答應讓英宗回來。


英宗回來後被尊為太上皇,朱祁鈺隨即把哥哥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帝無視大臣哀求,拒見英宗同時為防止大臣以英宗復位為藉口發動政變,乾脆將英宗幽禁在南宮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


景泰帝登基時,朝廷重要的文武大臣和長期駐紮在北京的明帝國精銳京軍都被英宗帶去親征,只留下非帝國核心決策權的文武官員。也先扣關時,北京的城防相當空虛。這種危情下當時才23歲的景泰帝居然成功抵禦了來勢洶洶的也先,使大明帝國危而復安。景泰帝無論是對大明帝國社稷,還是對朱家皇權而言,都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明代宗)

他為坐穩皇位和傳位給自己兒子,景泰三年(1452年)他下詔廢掉了太子見深,立自己的兒子見濟為太子。同時,他還廢黜了反對廢現任立新太子的皇后汪氏,另立新太子見濟的生母杭氏為皇后。

不料次年,朱見濟(太宗唯一兒子)便夭折身亡,太子之位一直空著。


景泰帝朱祁鈺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上。


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 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將南官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奪門之變)


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連他生前為自己營建的陵寢都被銷燬了。明英宗論復辟功,對石亨、徐有貞等人分別加官進爵,同時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


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沒有能進入帝王陵寢,而是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至於景泰帝究竟是自己病死的,還是英宗下了黑手,沒有定論。


一直到憲宗繼位,才又給他恢復了帝號。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賜教、轉發、點贊,祝您萬事順遂。


美麗青春您真痘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朝代宗朱祁鈺時,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朱祁鎮

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蒙古人分支)俘虜,其弟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景泰帝。(目的是讓瓦剌人失去皇帝這個籌碼。)

之後,在於謙帶領下明軍成功抗擊瓦剌,並與瓦剌議和,瓦剌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北京。朱祁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權力使人改變,之前朱祁鈺的確不想當皇帝,當了之後就不願意放手了。)

朱祁鈺

他還廢了太子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個朱見濟沒幾年就病死了,朱祁鈺也沒有別的兒子,之後太子位懸空。)朱祁鎮回到北京,居於南宮,被尊為太上皇。(實際成為階下囚)南宮宮門不但上鎖,而且灌鉛,食物僅能從小洞遞入。這個太上皇衣食各方面的待遇都很差。

景泰七年,將領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迎接朱祁鎮復位。(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投機)石亨與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合謀行事。

景泰八年,朱祁鈺重病。一個月黑風高夜,石亨等人開始動手,順利地到達了南宮。眾人用巨木在南宮牆上撞了一個洞,一擁而入。

朱祁鎮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朱祁鈺派人來殺自己(這個可能性確實存在),驚慌失措。不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之後眾人簇擁著朱祁鎮直奔皇宮,將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

眾臣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泰帝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鎮。朱祁鎮宣佈:“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眾朝臣只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時,朱祁鈺正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片刻後,宦官奏說是太上皇復位,朱祁鈺連說:“好,好,好。 ”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

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論復辟功,對石亨、徐有貞等人分別加官進爵。廢朱祁鈺仍為郕王。不久,朱祁鈺去世,以親王名義下葬,諡曰戾。(即朱祁鎮不承認朱祁鈺曾經當過皇帝,所以明十三陵裡沒有朱祁鈺的墓,這兩兄弟的仇怨極深,都是皇帝之位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