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急功近利的崇祯帝听信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豪言,在北方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堡垒,可最终,清军绕道蒙古直抵北京城下。虽说清军最终撤退,但这也标志着明朝经营辽东的彻底失败。同时也意味着明朝在辽东的巨额话费全都打了水漂。

此时的明朝是无兵无钱,面对国内步步紧逼的李自成大军,崇祯帝焦头烂额,还好这时一个人的出现再次给了明朝一线生机,此人正是孙传庭。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孙传庭

孙传庭,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高中进士。

在天启年间凭借功名来到了北京任职。此时权臣魏忠贤当道,因不满魏忠贤的压迫与排挤,两年后孙传庭辞官离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在继位之初他就铲除了危害深重的魏忠贤,国家政治为之一新。到了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孙传庭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中,出任验封郎中,后越级升为顺天府府丞。


当时,明末的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地的起义军势力日渐壮大。眼见明军节节败退,孙传庭主动请缨,请求前往陕甘起义军势力最大的地区平叛。于是孙传庭被任命为而来新一任的

陕西巡抚。虽然孙传庭得到了带兵出征的机会,但此时的明朝已经是无兵也无钱了。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明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明督师兵部尚书孙公传》记载,崇祯帝没有给孙传庭一兵一卒,而招兵所需的钱财也只是给了区区6万

,这些钱对于兵火连天的西北战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孙传庭却并未多言,带着这仅有的一点“资本”动身前往了战火纷飞之地。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孙传庭的三把火首先就烧到了屯田上边。原来,在研究了双方的情况后,孙传庭认识到,这场战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结束的。而加入两军进入长期的对峙,那么粮食供应就是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的古代,解决粮食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组织士兵屯田。而当时的陕西屯田形势却并不乐观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问题愈发凸显,各地的屯田大都被兼并了。而这些被兼并的土地大都已经荒芜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传庭不得不首先着手清理屯田实数。他先是传召陕西的士绅、官吏,告诉他们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将自己的屯田交还给国家。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明潼关城遗址

除此之外,孙传庭还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原有屯田只抽税,同时他还利用陕西地广人稀的特点,鼓励百姓种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他的这一措施调动了人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时间陕西兴起了一股屯田卫国的风气。


在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后,陕西前线的紧迫形势终于有了好转。据《孙传庭疏牍·鉴劳录》记载:“于先、后、左三卫,清出课银一十四万五千二百四十二两零;于右护卫清出本色麦米豆一万三千五百五十六石零。今夏课银已完,而本色亦见行征收。”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明朝军队

在陕西前线的经济取得好转之后,孙传庭便开始着手加强军事力量。在他最初来到陕西时,曾带着3000刚刚招募的新兵,这些人此时已经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了。再加上来到陕西新募的军队,此时孙传庭的手下已经有了12000人左右的军队。然而这样的实力还远远不是动辄十几万的农民军的对手。


为了解决用兵危机,孙传庭开始在当地募兵,每一批兵源他都要亲自选拔,要求极为严格。同时孙传庭还设置了一系列奖拔制度,优胜劣汰,军队中只看能力不看出身。经过这样的改革,孙传庭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了和农民军硬碰硬的实力。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孙传庭

当然,即便是朝廷的军队数量再多,也多不过农民军,为了能够巩固取得的成果以及抵挡农民军的再次入侵,孙传庭在当地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尤其是在地理位置险要的潼关地区,孙传庭更是不遗余力的修建了坚固的工事。

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血染潼关,为明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李自成进北京

这些工事在日后与李自成军队作战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差点就将李自成消灭。一时间明朝的内部战争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遗憾的是,在崇祯十六年,镇守陕西多年的孙传庭不幸战死,他所经营的陕西防御体系也随之宣告瓦解,李自成最终可以打出陕西,最终一路攻入北京,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孙传庭疏牍·鉴劳录》

《明督师兵部尚书孙公传》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