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在大明的歷史上,有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有的人斥他為賣國賊,恨之入骨;有的人稱他為民族英雄,頂禮膜拜。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的分歧如此之大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悲劇性的英雄人物——袁崇煥。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萬曆47年(1619年),35歲時中進士,出任福建邵武知縣,從此踏入仕途。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此時的明朝東北邊患正起,萬曆46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號,起兵兩萬反明,先佔撫順以東諸堡,隨即佔領撫順、清河等地,並且在萬曆47年(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中,從三月初一到初五僅五天的時間,以少勝多,連克大明三路大軍,在明和後金的對決中佔得先機,震驚了大明朝野。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少有志向,投筆從戎

這種社會大背景下,袁崇煥對軍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喜歡討論兵法、邊關的戰事,也表現出了對鎮守邊關的強烈嚮往。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進京述職接受考核的過程中,具有軍事才能、被列入考核上等的他博得了御史侯恂喜歡,被推薦並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職,這樣,袁崇煥邁出了軍事生涯的第一步。

不久,廣寧被後金佔領,朝廷決定派人鎮守山海關,加固對後金的防守。袁崇煥聽到這個消息,一個人到山海關外考察地形,回來後毛遂自薦,自信滿滿地說: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人便可守關。朝臣一片讚揚,於是袁崇煥被破格提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袁崇煥鎮守邊關的政治夢想得以實現。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經營遼東,構建關——寧——錦防線

當時許多明將認為山海關外無險可守,袁崇煥卻看中了遼西走廊的寧遠。他提出:“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寧遠,關外要害也。

寧遠東距錦州兩百里,西距山海關兩百里,在遼西走廊的中間,是山海關安全屏障,而山海關穩固,京師自然高枕無憂。

史書上記載:寧遠“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

他親自制定築城標準,歷時一年時間,修復了隆慶年間因地震坍塌的寧遠城(今興城古城),寧遠固若金湯,鎮守遼西,拱衛山海關,後來又經過袁崇煥和孫承宗的不懈努力,構築了寧遠、錦州為主體,杏山、松山、右屯、大淩河、小淩河等城遙相呼應的防線,這樣,防線又西進200裡,寧遠又成了內城。這些堅固的城池像一把把利劍屹立遼東,震懾著後金。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寧遠、寧錦大捷,威懾敵軍,鼓舞士氣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十三萬大軍向寧遠城發起進攻。當時,寧遠城守軍連同民眾不足兩萬人,面對數倍於己的強大對手,袁崇煥毫無懼色,他刺血為書,激勵將士奮勇殺敵。他與守城將士“憑堅城,用大炮”,經過三天的激烈戰鬥,遭到重創的後金被迫撤軍。此戰被稱為寧遠之戰或寧遠保衛戰,是明與後金開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勝利。這次戰役殺傷後金1.7萬人,但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使大明增強了戰勝敵人的信心。袁崇煥因此提為遼東巡撫。

《清太祖實錄》記載,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野史載:努爾哈赤被炮重傷,抑鬱而亡。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努爾哈赤後,袁崇煥的對手換成了努爾哈赤最厲害的八兒子——皇太極

明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後金軍圍攻錦州。巡撫袁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尤世祿、祖大壽統率,繞到後金軍後,再遣水師從東面牽制,尤世祿、祖大壽等將要出動時,後金軍已抵達寧遠城下。崇煥與中官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戰,列營濠內,用大炮轟擊後金軍。而尤世祿、祖大壽等大戰城外,士卒多戰死,仍力戰不退。後金軍於是增兵攻錦州,士卒損傷無數,錦州終不可破。六月五日,後金撤軍退到瀋陽。史稱“寧錦大捷”。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寧遠、寧錦大捷其實是陣地戰的勝利,袁崇煥仗的是城堅炮利,也就是防守中打退敵人,這種勝利,只是鼓舞士氣,不能改變戰局,如果兩軍野戰,明軍對擅長騎射的八旗軍毫無勝算可言。

寧錦大捷後,袁崇煥受到魏忠賢打壓,憤然辭職,回到老家。

二度出山,口吐狂言,埋下禍根

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崩,崇禎即位,剷除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並在平臺召見他問平遼大計,袁崇煥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崇禎帝很高興,說:“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

自努爾哈赤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起兵反明,已近十年,大明不斷潰敗失地,袁崇煥的“五年平遼"窄一聽讓人興奮,但也讓人疑惑。會間休息時,給事中許譽卿詢問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詳細方略。

沒想到袁崇煥回答,是用這種話來安慰皇上,“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許譽卿大驚:“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

 袁崇煥大話說出,也意識到不妥,就向皇帝要條件:戶部要供錢、工部要供器、兵部要供兵。崇禎帝說,朕全答應你,封你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兼登萊、天津防務,另再賜你尚方寶劍,先斬後三奏。

這看似一唱一和的對話,其實己經走進了一個死衚衕:皇帝滿足你的條件和你的承諾一致的,甚至條件遠遠高於你的承諾,但是皇帝的條件絕對能做到,而你的承諾就是一個未知數了,當條件和承諾不一致時,危險也就來了,君無戲言,袁崇煥是知道的,但袁崇煥也為自己的"戲言"後怕,他必須改變策略,兌現承諾。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大刀闊斧治遼東,設計誅殺毛文龍

袁崇煥二次出山,可以說是壓力山大了,原來只是打仗,甚至打個勝仗就朝野歡呼,這次可是帶著目標來的,"五年平遼"的目標對屢戰屢敗的大明可是難於上青天啊。

這裡毛文龍要出場了,早在天啟年問,毛文龍率197勇士深入後金後方,收復失地,並在鴨綠江口外的一個叫皮島的地方建立了根據地,皮島原來荒無人煙,毛文龍在這裡招兵買馬,發展貿易,愣是建成了一個繁華的小鎮。朝廷大為高興,封他平遼總兵官,官居一品,坐鎮東江,並賜尚方寶劍。

說實話,由於東江身處敵後,進可攻,退可守,有力的牽制了後金南下。毛文龍自恃功高,很狂望,謊報戰功,冒領軍餉(不到三萬兵領十萬人軍餉),做生意賺錢,儼然是一方諸侯,很輕視袁崇煥。

這樣在遼東,便有兩虎,一個是薊遼都師,全權遼東軍務,一個皮島島主,一品大員,飛揚跋扈,我行我素。

袁崇煥要做的,統一軍令,一致抗金,但毛文龍卻傲慢無禮;袁崇煥要節約軍餉,企圖派人監督毛文龍,被毛文龍嚴詞拒絕;袁崇煥甚至有同皇太極議和的打算,曲線平遼東,也算實現了承諾(這個或許、應該、一定有),但毛文龍的利益就是和後金打仗,只要打,就有存在的必要,就有利可圖。所以,袁崇煥和毛文龍有了激烈的衝突,毛文龍必須死。崇禎二年,袁崇煥在雙島矯詔殺了毛文龍。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然而殺毛文龍卻成了袁崇煥的人生敗筆,皮島的作用太大了,毛文龍一死,皮島也名存實亡,皇太極無後顧之憂,不久繞道打到了北京,而毛文龍手下大將也憤然投降後金,在滅大明中起了很大作用。也為自己的死製造了藉口。

崇禎二年,皇太極突然進逼北京,這讓崇禎皇帝著實嚇了一跳,本來疑心很重的皇帝猜忌頓起:說好了五年平遼,可兩年時間寸土未收,反讓敵人打到北京,難道袁崇煥降了後金?朝中大臣也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此時後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袁崇煥百口莫辯,關押幾個月後以謀逆罪、擅殺大將等罪名被凌遲。

他被自己人凌遲,卻被敵對方讚賞,賣國賊?民族英雄?


歷史上對袁崇煥評價一直有爭議,南明皇帝給袁崇煥平了反,而真正讓袁崇煥以民族英雄揚名的是乾隆皇帝。幾百年過去了,歷史的銷煙己淡去,但歷史會有一個公正的評價:袁崇煥高調做事、格局稍小確使他付出了生命和尊嚴的代價,但是當時江河日下的大明不是袁崇煥能救得了的。

歷史是最公正的評價師,無論早晚,袁崇煥做為一代悲情的英雄應該被人熟記,不信你再讀一下袁崇煥臨刑前的一首詩,你會不會有潸然淚下的感覺呢?

臨刑口占

袁崇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