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也許,你最初練體育的想法是因為個子小、體格弱,但是最終讓你下定決心的是看到球場上踢足球的一群人。本以為練習體育就是運動一下罷了,沒想到真正的訓練卻苦不堪言,每天光是體能訓練就讓人想要放棄。然而放棄是容易的,堅持卻是最難的。但在堅持的過程中,體格提升的同時,意志力、耐心也鍛鍊了出來,於是體育成了你一直堅持的習慣。

正是體育的自我超越才是最寶貴的。當你開始工作時會發現工作中的挫折、障礙、困難也需要體育中的“自我超越”。由此可見,體育精神更能推動學習的精神,借北大校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名言:“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先生則更直接:“不懂體育者,不可當校長”。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從清華看體育與學習

清華大學體育教育聞名於全國,“無體育不清華”成為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清華大學學制由5年變4年,許多課程相應縮短,但體育必修課卻從3年變為4年;陽光長跑每週至少3次,女生跑2000米,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男生3000米是體育必測項目;新生軍訓20天;從去年開始,清華大學規定不會游泳不能畢業……清華大學的這些規定都是強制性的,正是這些強制性體育,明顯改善了學生體質健康狀況。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清華為什麼青睞 “體育特長生”

2018年,就在大家都在談論中考、高考取消體育特長生政策時,清華大學公佈的自主招生簡章,對體質測試成績優秀者,除了國家規定的招生優惠政策外,還將給予額外的5分降分。

清華大學每年自主招生自主認定的優惠降分一般為10到60分,對自願參加體質測試成績優秀者將給予額外的5分降分,對個人而言,這相當於8%到50%的優惠幅度。在1分就能擠掉成千上萬人的高考獨木橋上,拿出5分的優惠,無異於開通了一條快捷通道。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說起清華大學的體育,扳起手指來還真是一樁樁一件件,新生“第一堂體育課”、新生20公里野營拉練、本科四年體育課、下午四點半“強迫運動”、每年男生測試3000米女生測1500米、每週參加2次陽光長跑、“赤足”運動會、人生啟航畢業長跑……作為一個工科院校,在教育部前四輪學科評估中,清華大學也一直穩居全國“體育學”前10位。其實,清華大學這些特立獨行,只是給了體育在教育中本應有的位置。

體育是什麼?體育是強身健體,體育是精神意志,體育是與智商、情商一起構成現代人完整人格的動商。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正是站在了智商、情商、動商三商一體的現代人才培養的高度上。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清華歷史上的體育鍛煉

近來,一則清華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游泳、否則不能畢業的新聞,引起眾多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其實,正如學校體育部負責人所回應的,這個要求並非新舉措,清華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過。清華大學對外證實,從2017級開始,該校學生必須通過游泳測試,否則不能獲得畢業證書,有特殊情況除外。清華大學認為,體育也是一種能力。事實上,重視體育是清華悠久的傳統,體育鍛煉蔚成風氣貫穿了清華的百年曆史。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1955年2月,《新清華》公佈各年級男女生勞衛制測驗計劃,內容有體操、跑步、跳、擲、爬繩、游泳、引體向上、俯臥推伸等。

建校初期的“強迫運動”

新世紀到來前,清華本科學制由五年改為四年,是否將過去的三年體育必修課相應減少?1998年,陳希召集教務處、體育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力主大學四年應該體育課不斷線。這一主張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學校的批准,在學制縮短的情況下,清華的體育課時不減反增。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2003和2006年,清華“游泳教學”和“大學體育”課分別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在延續了百餘年的傳統薰陶下,體育早已成為了學校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是清華人終身的必修課。

清華遏制體能下降的措施詳細而具體。同學們通過各自喜愛的運動形式,培養了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真正體現了清華全面育人的良好環境。

從清華看體育: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為什麼體育很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坦言:體育鍛煉是一種自強的精神、一種拼搏的氣質、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正是當年在清華園養成的良好鍛鍊習慣,才使得他在緊張的學術研究中能夠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體育是培養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