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0年至981年北宋討伐安南黎桓的軍事行動為什麼會失敗?

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這個名稱來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並於939年建立政權,是為吳朝。但吳朝政局處於不穩狀態,出現十二使君割據的分裂局面。968年,割據華閭洞的丁部領平定十二使君之亂,統一安南後,便即皇帝位,建立丁朝。


979年,因安南丁朝國王丁部領及其子丁璉被殺,嗣君丁璇年僅 6歲,任丁朝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丁朝全國軍隊最高統帥)的黎桓遂篡奪大權,自稱副王,並擊敗丁朝舊臣阮訇等的反抗,鞏固了其地位。

當安南境內內亂之際,北方的宋朝卻處於武力鼎盛之時,979 年宋太宗御駕親征,一舉滅了北漢,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統一。雄心勃勃的宋太宗是絕不甘心讓千餘年來就是中國郡縣的安南獲得自主的,因此安南境內的內亂,為宋太宗提供了一個重新將其納入版圖的好機會。

公元980年至981年北宋討伐安南黎桓的軍事行動為什麼會失敗?


宋太宗


980年,宋太宗看到安南丁朝國王被弒,以“吊伐”為名,下詔以侯仁寶為交州(安南)路水陸轉運使,孫全興、郝士浚、陳欽祚、崔亮為邕州路兵馬都部署,劉澄、賈湜、王僎為廉州路兵馬部署,水陸並進征討交州。

面對宋朝軍隊的進逼,野心勃勃的黎桓此時卻以“主上年幼不能御外侮”為由,乘機稱帝自立,建立前黎朝(980年——1009年)。


981年北宋大舉入侵前黎朝,侯仁寶、孫全興兵至諒山,陳欽祚兵至西結,劉澄兵至白藤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宋軍最終以失敗告終,此後安南除明朝永樂大帝時期短暫處於中原王朝統治之下,其餘時間都是處於獨立狀態。


那公元980年至981年北宋討伐安南黎桓的軍事行動為什麼會失敗?


第一,當時安南統治者黎桓正確應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和揚長避短,發動叢林游擊戰和水戰。


來自北方的宋朝軍隊擅長陸戰,而南方的安南軍隊擅長水戰。安南統治者黎桓利用白藤江的地理優勢,運用吳權“植樁桿江”的辦法,派輕舟誘宋朝的水軍入伏擊圈,打敗了宋朝水軍。

又利用宋軍將領侯仁寶缺乏統兵經驗和輕敵冒進、急於立功的特點,用詐降誘敵的辦法殲滅侯仁寶的軍隊並殺死侯仁寶,迫使宋軍退兵,取得戰爭的勝利。

公元980年至981年北宋討伐安南黎桓的軍事行動為什麼會失敗?


宋朝軍隊劇照


第二,安南的多山、多水等嚴酷的自然條件,對擅長馬軍和步軍作戰的而拙於水軍作戰的北宋王朝軍隊非常不利。


宋朝名臣張方平在《討嶺南利害九事》中對嶺南戰爭地理形勢有精闢的論述“彼蠻之舉事,非謂其眾可以抗王師,非謂其智謀可以勝中國,而敢為暴害至是者,負山海之險林藪之深,可以出為寇,患難以入與戰鬥,乘我無備,因而得逞……”


第三,安南所處中南半島,自古因潮溼炎熱多瘴癘,是宋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北宋王朝的軍隊大都是長江以北的士兵,對於嶺南、交州(安南)酷暑難耐的氣候,以及在北方不流行的傳染病痢疾、虐疾,往往沒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嚴重影響了宋軍的戰鬥力。在之後北宋對安南李朝的一次軍事行動中,就因此損失巨大。


1075年末1076年初,安南李朝大將李常傑率兵十萬侵擾宋朝後撤退,宋朝決定反擊,派大降郭逵和趙卨經過近一年的準備,於1076年末至1077年初統兵十萬、民夫二十萬對李朝進行反擊。在這次宋朝與安南李朝的戰爭中,由於“安南扼富良江,兵(指宋兵)不得進,瘴死者十餘萬人”,宋軍不得不撤退。


不光是宋朝對安南用兵因瘴癘損兵折將,之後其它中原王朝對中南半島國家用兵,也同樣因此摔了跟頭。

明萬曆年間,明軍征討與安南氣候環境相近的緬甸,均因“暴瘴退師”,“瘴作而還”。


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恆率大軍由騰越徵緬甸,尚未交戰副將阿里袞染瘴而死,士卒染瘴得病死大半,水陸軍三萬一千人僅存一萬三千人,傅恆本人亦病,只得撤軍。


第四,北宋倉促出兵,軍隊之間缺少配合,沒能協同作戰。


戰爭開始時,攻入安南諒山的宋朝陸軍取得了一些勝利,“王師進討破賊萬餘眾,斬首兩千餘級。”981年三月,“又破賊於白藤江口,斬首千餘級。獲戰艦兩百艘,甲冑萬計。”


於是宋將侯仁寶率陸軍部隊先行,雖然侯仁寶多次催促,宋將孫全興等卻屯兵花步(安南地名)不進,以待水軍。宋朝水、陸軍消息溝通不暢,原打算在花步會合,孫全興在花步等劉澄(宋朝水軍將領)七十多天。劉澄到後,率水軍與陸軍並進,由水路抵多羅村,沒有遇見敵人,便又返回花步。這樣先行的宋陸軍侯仁寶部便失去支援,孤軍深入。安南統治者黎桓先用吳權在白藤江“植樁桿江”的打法擊敗宋軍的水軍,又以詐降引誘侯仁寶,消滅了侯仁寶的軍隊。這樣宋軍便遭到了失敗,不得不班師。

公元980年至981年北宋討伐安南黎桓的軍事行動為什麼會失敗?


宋朝水師戰艦復原模型


第五,不利的周邊形勢是使得北宋不敢傾全國之力連續討伐安南黎桓,同時也造成了討伐安南的宋朝一直放不開手。


此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特別是契丹人建立的北方強大遼國的牽制,無疑是北宋不敢大規模對安南用兵的原因。


北宋建國並陸續平定南方諸國後,曾企圖在979 年,趁滅北漢之勢一舉收復後晉皇帝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結果以失敗告終。北宋在高梁河與岐溝關兩次對契丹戰爭失敗後,放棄了收復幽雲失地的計劃,轉而在北部國防前線步步設防,對契丹採取防禦政策。由於契丹的強大,不僅在北方君臨於諸夷之上,同時也對北宋構成嚴重威脅,這就決定了北宋的重北輕南戰略佈署,不可能在南部邊疆投入過多兵力。


長久以來,北宋面臨了相當嚴峻的周邊局勢的考驗,北有契丹鐵騎虎視耽耽,西北有新興的党項人不時侵擾,西南還有吐蕃諸部和大理王朝。

北宋若對安南黎桓持續動用重兵征討,難保北方的契丹人和党項人不在此時對北宋發動戰爭,這樣北宋豈不是陷入兩線戰爭的境地,對北宋王朝的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