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宋朝出兵討伐交趾(越南)的戰爭內幕

戰爭背景

968 年,丁部領建立自主王國,擺脫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統治。僅僅 12 年後的 979 年,丁部領和丁璉被宮臣杜釋所弒,十道將軍黎桓等擁立丁部領年僅 6 歲的幼子丁璇為帝,並尊丁璇母親楊氏為皇太后。黎桓為副王,把持朝政大權。黎桓在消除異已後,更加肆意妄為,他把丁璇及其母楊太后囚於後宮,窺探宋朝的反應,擇機篡位。 北宋在建立後的第四年,於 963 年(宋乾德元年),出兵滅掉荊南,開始統一全國的步伐。然後,北宋按照“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針,於 971 年(開寶四年)滅南漢,978 年平定南方後,又於 979 年滅北漢,統一中國。但在宋太宗 980 年親征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爭中遭到大敗。史書載:“宋師大敗,帝乘驢車南走。”這對於雄才大略的宋太宗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宋軍需要一場勝利來重振士氣。恰恰這時宋太宗得到丁璇母子求救的信息後,“怒,乃議舉兵”。

帶你瞭解宋朝出兵討伐交趾(越南)的戰爭內幕


980 年,宋太宗派孫全興率陸軍從邕州,劉澄率水師從廉州,以太常博士侯仁寶為交州轉運使統領大軍徵交趾。黎桓聞宋軍將至,便讓大將軍範巨備配合自己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範巨備率諸將向丁璇的母親楊太后提議:“今主上幼弱,我眾雖竭死力御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冊十道(黎桓稱十道將軍)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以。”眾軍士聞之,鹹乎萬歲。楊太后見大勢已去,便同意黎桓即帝位。黎桓立即登基,率兵迎戰宋軍。宋軍先在白藤江口大敗黎軍,侯仁寶率前軍乘勝追擊。黎桓使用詐術誘侯仁寶深入,侯仁寶中計戰死。黎桓又以吳權之法,在白藤江設伏。宋水軍鑑於南漢軍的教訓,不敢冒進。陸軍見援軍遲遲不來,便退兵。黎桓在諒山支稜伏擊,宋軍死傷慘重,越南稱此役為“支稜大捷”。宋軍被迫收拾殘兵北返。 黎桓擔心宋軍再來,便於 982 年遣使出使宋朝“上表謝罪”。宋太宗於 986 年接受黎桓的“誠意”,封黎桓為檢校太保、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交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幹戶,仍賜號推誠順化功臣,承認了黎桓政權。但是,宋朝所給黎桓的封號都是“內職”,可見宋朝不承認交趾為獨立王國。

帶你瞭解宋朝出兵討伐交趾(越南)的戰爭內幕


宋朝出兵討伐黎桓的原因及性質

第一,宋朝出兵交趾出於封建宗藩道義。971 年,宋朝滅南漢後,丁部領便遣使與宋朝通好。之後,丁氏利用各種機會多次派人出使宋朝,宋朝也授予丁氏父子各種名號,承認交趾為“列藩”,雙方保持有良好的宗藩關係。在封建道義下,當丁氏社稷遭到黎桓的威脅發出求救時,宋朝作為其宗主國,有義務出兵相助。宋太宗曾經說過這次出兵是“朕思之甚熟,於興師伐叛皆有理而為之,且非無名之舉也,頃以一境,篡奪相繼,廣西轉運使有狀奏,言丁璿之家被賊遇害,亂靡有定,民將疇依況,累朝以來修貢不絕,為人主者忍不救之”。“復丁除黎”是宋朝出兵交趾的主因。

第二,宋朝出兵交趾符合宋太宗的戰略設想。黎桓篡丁氏王位時,宋朝剛剛統一中國的南方和中原,正處於軍力鼎盛時期,但在遭受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慘痛失敗後,宋軍急需一場勝利來重振士氣,恢復軍心,以便將來再戰北疆。宋軍在統一南方的行動中進展順利,於是便把交趾作為自己的練兵場。

第三,宋太宗有意趁機收復交趾。雄才大略的宋太宗是絕不甘心讓千餘年來就是中國郡縣的交趾在自己手中獲得獨立,因此要在合適的機會收復交趾。這在宋朝《討交州詔》中有所體現: “國家聲教所通,威靈鹹暨,顧乃跕鳶之境,未歸輿地之圖。矧茲一方,近接五嶺。唐末離亂,區內剖分,遂為僭偽之邦,因成聾瞽之俗。及番禺底定,正朔始頒。雖稽首以稱藩,頗繕兵而自固。事大之禮,當如是耶?弔民之行,蓋不得已。宜龔行於天討,用丕變於蠻陬。”

帶你瞭解宋朝出兵討伐交趾(越南)的戰爭內幕


總之,儘管宋朝出兵征討黎桓具有一定的主觀意圖,但在客觀上,宋朝作為宗主國,在得到丁璇母子的求援後,發兵保護正統的丁氏後裔,營救孤兒寡母,“復丁除黎”。因此,此次戰爭的性質應當是在古代越南出現篡位後,北宋中央朝廷為維護藩屬國正統王權所做的干預。這在今天看來是干涉別國內政,但在封建社會時,是符合封建禮義的,越南各朝之所以向中國王朝進貢請封,也正是出於在危難時刻得到宗主國援助的目的。至於宋太宗在“除黎”後是否會“復丁”,還是重新把交趾納為中國的郡縣,由於宋軍沒有能打敗黎桓,所以也就無從證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