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很多東西往往是在失去後,才會意識到可貴。在2020年的冬春交界,這感悟尤其深刻。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時間凝固,也順手奪走了很多看似尋常的美好,比如熱鬧的歡聚、窗外自由的風,以及種類繁多的美味。彷彿一夜之間,中國人就失去了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方式。


但冬天終將過去。春天會遲到,卻永不缺席。


有個有趣的細節,突破了人們的固有認知:隔離期間,讓人們漸漸感到拐點將至的,是率先回到正常節奏的外賣小哥,他們的騎行路線,既連接著豐富的美食與渴望的胃,也連接著被打斷的生活與正常的往昔時光。


對了,騎手們如今有了個正式的新名字,叫“網約配送員”。


新騎手的希望,新騎手的痛苦


“一個月零3天了,2月3日那天開始的。”張琦低著頭,手指摸索著電瓶車的鑰匙,“沒辦法了,總得吃飯吧。”


張琦是河南人,上一份工作在北京,做程序員,升職無望後,聽網友的建議來了江蘇揚州,如今,他是一名美團外賣騎手。


“本來以為揚州名氣這麼大,機會總是有些的,但這裡真沒幾個公司招程序員。”張琦說,他拿積蓄長租了個公寓,發現真相時,後悔已經晚了。


年節恰逢疫情,工作機會更是少得可憐,看著不斷累積的信用卡賬單,張琦一咬牙,決定送外賣。


從吃外賣,到送外賣。轉變不像說起來那麼簡單。


一方面是技能上的,張琦逼著自己看地圖,熟悉城市,也試圖用理工科的思維做送外賣的時間管理。但還是有些手忙腳亂,送餐超時過幾次,飯菜也曾打翻過,這跟寫代碼完全不一樣。


更重要的轉變,來自心理。


“一開始覺得不好接受,畢竟從辦公室到奔波在路上,從雙休到風雨無阻,誰的心理都會有落差。”張琦說,“都不好意思跟家裡說。”


幸好,如今的騎手張琦,轉過了這道彎,他很可能長期做下去,“都一樣,都是工作,累點怕什麼,能掙到錢就好,怕累當什麼騎手啊。”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賈鵬飛不認識張琦,但他們有很多共同點:


都是年輕人,很缺錢;都因為疫情丟了工作;也是在2月3日成為了一名美團騎手。


“正月初十嘛,清楚的很。”陝西寶雞人賈鵬飛描述著那一天的特殊:“那一天本來要回上海的。那一天送了7單。”


去年年底時,賈鵬飛還是上海市青浦區的一名按摩師,回家過完年,就回不去了。“給老闆打電話問開工時間,老闆半天沒說話。我馬上懂了。”


掛了電話,賈鵬飛就開始找工作,畢竟有家有口。不過,因為疫情,小城寶雞近乎靜止,就在賈鵬飛瀕臨絕望時,一位老同學告訴他,去美團,當騎手。


上班第一天上午,騎手站長給賈鵬飛安排了一位師傅,教會他操作流程,下午,賈鵬飛就開始獨立上崗了。


眼前的故鄉讓他陌生,到處是封鎖,街上沒有人,最繁忙的區域是醫院。


賈鵬飛的第一單是碗米線,他將它送到了目的地——一家工廠的員工宿舍,等待3分鐘後,取餐人從樓裡跑出來,隔著鐵門收走了賈鵬飛手中的塑料袋。


新任騎手似乎聽到了一聲“謝謝”,但又不確定。這跟他做過的所有工作都不一樣。


過去的四五年時間裡,賈鵬飛曾經做過建築工人、磨眼鏡片工人、按摩師,這些工作都不像現在這樣“孤單”。


疫情讓這位4歲孩子的父親重新審視人生和工作的關係,但近一個月的送餐生涯,依然沒能讓他下定決心。


“看收入還不錯,但又擔心不是長久之計,而且,歲數漸漸大了,也怕別人笑話。”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疫情帶來的經濟寒冬中,老闆,或者說創業者比員工更難過。


高鵬是雲南省昆明市一家洗車場的“老闆”,但他在2020年的春天,決定騎上車,去送外賣。


“沒什麼好顧慮的,活下去最重要。”


2015年,高鵬和表哥合夥開了一家洗車場,這位90後在名義上,成了“老闆”。不過,他既是老闆,也做運營,繁忙時,還要親自上手去洗車。去年底,洗車場的本錢基本回籠,高鵬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產業。


誰曾想,疫情之下,洗車場成了包袱。


“房租、工資、稅收,有一堆支出,卻沒了收入,誰會在這時來洗車呢?”高鵬算了一筆賬,往年初七開工前後,一天能洗七八十輛車,今年自然是一輛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妻子懷孕四個月了,高鵬不想孩子出生時,自己負債累累,他考慮了很久,決定去做一個外賣小哥。


站點就在隔壁小區,高鵬熟悉這一帶的街巷,昆明的城市規模也遠大於揚州和寶雞,他上手很快,最多的一天,跑了36單,這樣跑一個月,能有近萬元收入。


但妻子並不理解高鵬的決定,尤其是疫情逐漸嚴重,高鵬的妻子十分擔心。


“別跑了,回家吧。”妻子在電話裡說,但高鵬還是不甘心,他覺得“臨陣脫逃不負責任”,妻子坳不過他,只好時刻守著手機,關注丈夫的消息。


如今,一個月過去了,高鵬做騎手的收入還不錯,不過,眼看著疫情快要結束,他還會迴歸到自己的事業。


騎手生涯很辛苦,妻子一直擔心,但高鵬自有收穫。


“送外賣一個月,我學會了很多,比如在崗一天就要敬業一天,不要怕小事瑣碎,另外,還真正從人情冷暖中,學會了人情世故。”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美團發佈數據,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美團外賣配送平臺新招聘7.5萬名勞動力成為外賣騎手。就像受疫情影響而入行的張琦、賈鵬飛和高鵬一樣,這些新增騎手中37.6%來自餐飲等生活服務業,27.2%來自制造業企業,13.8%來自小微創業者。


疫情就像催化劑,加劇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某些反應,“外賣小哥”的辛苦、收穫和壓力,這些新入行者在短時間內有著更明顯的體悟,在他們看來,這一行門檻低,自由度高,辛苦,但只要肯吃苦收入還不錯,就是在說出自己職業的那一刻似乎沒有白領體面,社會地位也不高。


這對於這些城市的擺渡人而言,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是時候提高騎手的職業尊嚴了。

中國社會為什麼需要更多且更好的外賣小哥?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其中有一個叫“網約配送員”,其範圍就包含了口耳相傳的“外賣小哥”和“騎手”。這是官方語境首次定義這個群體,這也意味著對外賣行業的重視與關注。


近年來,外賣行業發展迅猛。2019年12月17日,美團研究院和中國飯店協會聯合發佈《中國外賣產業調查研究報告(2019年前三季度)》,報告指出,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外賣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預計2019年全年外賣行業交易額將達到6035億元,比前一年增長30.8%,對於促進就業、繁榮地方經濟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據DCCI發佈的《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9Q1)》統計,從2015年到2018年,網絡外賣用戶規模增長了2.9億人,達到3.6億人,網絡外賣服務在網民中的使用率高達49.0%。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其實,外賣對於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並不需要用數字來佐證——幾年以來,外賣已經成為中國人最習以為常的食物獲取來源之一,白領日常的午餐、臨時起意的下午茶、深夜追劇時的美食慰藉……這片戰場上,昔日的便捷食品八寶粥已經不見蹤影,方便麵只能瑟瑟發抖。


外賣是如此方便、豐富、便宜,以至於在疫情來臨時,宅在家中的人們翹首以盼的就是給自己“救命”“續命”的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


小哥有很多,截止到2019年10月,就有超過370萬人騎手從美團獲得收入;小哥也總不夠,很多從業者都只將這段經歷當成臨時性職業。


這正是中國外賣行業面臨的困境。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企業曾經試圖改善這個問題,以美團為例,就試圖通過為騎手分梯隊的方式來實現長期就業與靈活就業相結合。


在美團騎手,大致可以分成專送和眾包兩種模式:


專送騎手是專職的,有專門的區域負責送餐,平臺派送的單子要送完才能下班,收入來源於基本工資加送單獎勵;眾包屬於兼職,門檻更低,時間更自由,根據接單數量獲取報酬。據美團調研數據,疫情新增7.5萬騎手中,有六成是眾包騎手。


支撐這個行業不僅要有長期職業,也需要有靈活就業相補充。從長遠來看,任何一個職業想要長久,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收入滿意,被尊重和認可。


這正是“網約配送員”在2020年初被正名的原因。


在陌生人社會,利他比利己更有用


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瀕臨破產,68歲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臨危受命,開始了一段堪稱奇蹟的“日航拯救往事。”


稻盛和夫的手段有很多,也不用一一展開,但他的理念只有一個,“日航集團應追求員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幸福,這樣,員工自然會向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儘管這聽起來很像一碗雞湯,但稻盛和夫確實再次成功了,就像把京瓷和KDDI帶入世界五百強一樣。再次乘坐日航的飛機後,稻盛和夫驚喜地跟身邊的同伴講,“賓至如歸,如沐春風”。果然,第二年的日航就實現了盈利。


這正是“利他主義”在商業世界中的成功體現,而當下的中國,一個由大量陌生人協作產生效能的社會,也需要“利他主義”。


外賣小哥被“正名”背後:社會需求劇變,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這次為外賣小哥“正名”,是一次利他的嘗試,也是一個服務型政府的擔當,而將外賣騎手這個職業正規化,必然有助於整個配送行業的發展:可以想象,未來的外賣小哥有自己的服務準則,並不斷推陳出新;這個職業獲得了社會的保障,讓從業者愈發安心;越來越多人將之當成一個正常的長期職業,致力於提升服務,最終會提高整個行業的標準;流通的通暢,也讓上游商家利益獲得保障,進而餐飲外賣行業獲得了升級的機會。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且無需等太久,有時,要解開一團亂麻,只要找到線頭。


中國人習慣網購,用了15年左右;習慣外賣,用了不到10年;習慣共享經濟,如今還不到5年。這像極了計算機領域的“摩爾定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生活方式出現,而且這個時間會急速縮短。


經濟在發展,社會需求在不斷髮生變化,可以預見的是,這種變化會越來越快。身處其中的人很難感受這種變化,只有跳出來審視,才能認清趨勢。而把握形勢者,才能贏得未來。


但從新職業來說,未來,像外賣小哥這樣先自發出現,後被認證的職業會越來越多,看起來,也會越來越稀奇古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工作人員可能要擦亮眼睛,加快速度了。不過,就算暫時還沒被認證,越來越多的職業也是好事,畢竟它們代表著中國經濟的活力。


更何況,鑑別一個職業好壞的樸素標準從來都沒有變過——多勞者多得,勞動最光榮,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