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文坎村有個紅色“乳童石”

在崇山峻嶺、風景秀麗的皖歙南鄉杞梓里鎮共和村,有著迷人的自然景觀,如搖鈴柱,老鷹巖,百步階,仙人洞,還有文坎村“紅色”奇石景觀——“石母乳童子”。——題記

歙南文坎村有个红色“乳童石”

乳童石旁多景觀

“石母乳童子”在文坎村左側山壠上。該石高約16米,上面疊有一個4米來高的球形的圓石,下面有12米來高的石壁柱,經過風雨的剝蝕,白石中蘊綴黃黑色的青苔,巨巖與後面有一個5米高的小石壁柱,構成一個天然空隙——石洞,與綿延山脈融為一體,真是意趣無窮。

遠遠望去,這個疊加的石巖,宛如一個穿著白色薄紗的少 婦,背朝西南,面向東北,上身半掩半裸半蹲著,靦腆地抱扶一個嬰兒,曲腿盤坐在大山陡坡的農田上,給“石童子”餵乳。這是一尊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純潔少 婦乳嬰圖。在“少 婦”腹部石與童子石之間有一個大巖洞,即寬2米多,高3米多,深5、6米。傳說這個岩石小窟竟是菩薩顯靈、匿孕續家、藏丁保命、躲避戰亂的“紅色”寶地,它讓該地百姓得以繁衍生息,躬耕山野,不斷興盛起來。

據說,清末民初之時,皖南山區一遇上久晴不雨,人們就慌啦,怕年情歉收,無法維持生計。於是,金竹、共和、農合一帶的青年壯漢,要到五十公里外的白石巖村接菩薩——求雨。接來木質的金光燦燦菩薩被壯漢馱在雙肩上,走在隊伍前頭。接菩薩的隊伍有幾百人,前呼後擁,旗幡飄舞,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一路香火點燃不斷。當他們經過大山如屏的共和村,走到文坎村時,就會夜幕降臨,便會餐風露宿,將“觀音菩薩”擺在“乳童石”的巖洞裡,不讓其沾土,不讓其受露。待旦明曦,再接其到金竹。這樣細緻真誠接駕,菩薩定能顯靈,為當地百姓降一場及時雨,潤澤萬物生靈,帶來吉祥如歌的兆頭。

站在該村,眺望對面景觀,縱向平坦的深山“衝彈石塢”將大山分為兩半,如一本攤開的書卷,供該地居民日夜拜讀,自然的薰陶。該村學子勤奮學習,重視讀書,每家在外工作的較多,美名曰:書香門第,教師之村。

該村對面山巔在解放前後則是內地航空要道——大航尖,磨坦舟崗,衝彈石尖,築有鐵塔,上面插著三面彩旗供飛機飛行導航。那右邊半山腰上有一個突兀懸崖柱石,如待發的炮彈,名曰“衝彈石”,其深山塢由此得名“衝彈石塢”。那崖石長滿著石耳、石塔衣、爬山虎等清涼解毒的珍貴藥材,與夏家墳山凹處的“搖鈴柱”遙遙相對,有“仙人扁擔一擔挑,隔雲天上能分曉;除去民間百姓病,都說自然出神招”的蹊蹺說法。那衝彈石、搖鈴柱兩座石崖則是古時候求醫問藥的好出處,難怪文坎村永勝孺人吳金時娘娘懂得上百種治病救人的草藥。

為何取名文坎村?原來,紅色古村落金竹,古時候山多地遠,勞作不方便,常為鄰村山林使用權產生糾葛,已超七代的方氏永聖公毅然在如今的文坎村搭棚建茅草舍,甘於寂寞,緩解鄰里山場矛盾。該村如一條門檻將大山攔腰一分為二,“舍”上為金竹區域,“舍”外為岔口鎮朱村管轄範圍。於是,該村遂得村名——門檻舍,昔日爭執化為烏有,該村成了“行客”必經的驛站,遂在區域劃分時也成了兩鎮三鄉區分的接壤標誌符號。

隨著時光的推移,門檻舍,遂又諧音成“文坎舍”,即八卦中的坎卦,險阻重重,應當謹慎行事,誠懇地維持多方聯繫,採用突破艱險的原則,做到互利雙贏,共同克服困難,演變成“文坎村”。

村史悠悠話滄桑

如今的文坎村,有18戶,60餘人,地地處偏僻,在半山腰上依山築房,為原英坑鄉、唐裡鄉、井潭鄉接壤之處,則是通往三鄉的便捷要塞。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反動派常是白天抄家,更深抓丁。那時,當週邊青壯年男子聽到狗叫時,便是心驚擔顫,聞聲而逃。即從屋後悄悄爬上山壟,躲在秘密的乳童石窟裡,一隱身可能就是幾天幾夜,甚至半個月。那裡,居高臨下,可以遠觀四五里路朱村外的動靜。一旦搶、抓、打風聲停下,躲避者的村民就悄悄回家,重返昔日耕作生活。

再說金竹先民是何方人士、何時來定居的?說法有三:有說仙人賜狗指路到徽州金竹竹叢中繁衍生息的,有說先民帶著狗在冰天雪地打獵發現熱氣騰騰的充滿暖意的金竹林中擇居而棲息的。其實,來到至於金竹先民來自哪以及建村歷史現均難以考證。但當地人卻知道方氏這支是從三十里外的蘇村遷過來的,是柳亭山真應廟一系,其始祖為東漢年間雷公93世孫方儲,方氏先民是徽州拓荒者。從高岔同宗處粗略得知:金竹方氏從171世本富始祖,從“時”到現在“明”字輩已歷20代,據此推算方氏到金竹應當有四五百年啦。

是的,明末清初年間,河南郡“敦睦祠”(蘇村)支祠方氏牛松公為躲避戰亂,來到荒山野林、地勢高聳平坦、交通閉塞的金竹繁衍生息,距今已經有18世之多,在上金竹建起“厚德祠”,三進兩天井,後進上首即右邊有神龕“觀音”,下首即右邊設有上祖宗牌位。據93歲退休教師曾在金竹學校教書的方光潔回憶,正堂柱子上掛著木質鑲嵌景泰藍的古德家風家訓楹聯:“厚道源流遠,德基永固長。”是一幅嵌“厚德祠”祠堂名“厚德”兩字的名聯。

每年農曆臘月12月26日,牛松公子孫要輪流祭祀值年。輪到的家庭要要比賽養大肥豬,屠宰擺到祠堂裡,購買精緻美觀的果糖副食品,堂內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還要精選一對對生龍活虎、穩重精靈的禮生,戴禮帽,穿禮服,讀祭文。

每年農曆6月19日,方圓幾百裡的百姓,要到金竹“厚德祠”拜觀 世音。即南有大洲源周家村一帶、小洲源英富坑一帶的百姓,西有大嶺外唐裡、石潭、蘇村一帶村民,北有水竹坑、荷花型一代的居民,在炎熱的夏季,搖著扇子,成群結隊,成千上萬的人,來觀 世音面前叩拜祈福祉。西南兩面來客,他們都要經過必經之地門坎舍村。

解放後,文革時期,由於“破四舊、立四新”,神龕裡觀 世音被丟掉而成歷史上的憾事,“厚德祠”前面兩進,被改為村糧食茶葉加工廠,後來成為上金竹小學,如今改建成金竹行政村兩委會辦公樓。

人生無悔追信念

文坎村巨石“石母乳童子”,為何稱紅色“乳童石”? 在戰亂年代,因該村曾是游擊區,該石崖曾是站崗放哨、躲避生命、儲備糧食、過路行人休憩住宿的隱蔽洞穴。穿越時空隧道,該村村民經歷了幾多艱辛、幾多風雨、幾多心酸的淚花呀!這為地域歷史發展注入深刻的文化內涵。因該村子的石崖具有“紅色”元素,故稱紅色“乳童石”。

金竹是蘇區紅色古村落,有震驚江南的“金竹慘案”。金竹一帶,(即淳安、周家村、祝筒坦、蜈蚣形、田舍、朱村、金竹、文坎村、白石坪、夏家墳、英坑、瓦上、三陽坑、鴻飛、福泉山等地)即方誌敏領導下的革命烈士李春海發展革命的根據地。金竹暴動發生時間在1935年7月29日,中共歙南縣委代理書記張長生在朱村方增進家秘密主持會議,研究暴動計劃。

文砍村,太祖輩堂兄弟有四個,都是獨生子。俗話說,女的嫁外,男丁在家傳代。30餘歲的方氏恆林身強力壯,思維活躍,聽說一個外地人要發展地下組織,就秘密隨方誌敏派來的地下黨李春海同志離家同行而去,協助工作,於1933年春,參加了紅軍。第二年秋末傳來噩耗:一個不知名的好心人哽咽著說,恆林是個好人,不幸被反動派殺害。那個時代太恐怖了,頓時,嚇得我們整個村莊村民哭泣在心,滴血在心,不敢把議論掛在嘴上,只得避而不談,隱匿於心。文坎村民,不敢發出哀號,只能平安無事的不提此人,否則會因私藏共 匪,抄家燒掉房屋,甚至要斬草除根的。

該村祖上人少,素日與大山外聯繫很少,則是樸實慎獨、孤陋寡聞的良民,乃被認為該地是“無是非之地”;該地處大山隘口,則成為當時秘密地下革命聯絡的“暗號點”;該村民則“風聲緊”就在乳童石的石崖洞裡躲起來,“風聲停了”就悄悄返家勞作,過著寄人籬下的動盪生活,其旨在積蓄力量,厚積薄發,東山再起。

目前,文坎村已有七代人啦,繁衍生息域內外總和已超過300餘人的家族。其中,該村近有四代人中有五位好男兒參加義務兵捍衛家鄉和國土,如祖上輩革命烈士方恆林老爺爺外,還有讓人敬佩的是,方氏炳章於1950年3月應徵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榮幸凱旋迴國,等。

據該村93歲退休教師方光潔介紹:革命烈士李春海在蘇區金竹進行地下活動,他個子高挑,說話和藹,常穿著一件舊大衣,寒冬臘月可以避風寒,素日夜晚可當被子蓋。李春海是江西德興縣中共黨代表,受贛東北蘇區黨、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方誌敏的的派遣,委以重任,於1931年秋從江西來到歙縣徽杭路兩側開展革命活動,被百姓稱為“大眾的好兒子”。

他為點燃工農紅軍火種,隱姓埋名,一邊挑貨郎擔經營手工裁縫,一邊走東闖西,秘密在皖浙一帶行建立蘇區,為百姓謀福祉。李春海最初先到績溪當幫工,後隨常在績溪做裁縫的外孫方光湖引路到英坑,來到桑梓地夏家墳村。他,幾經周折,聲東擊西,做小本生意,帶領金竹百姓組成自衛軍,受到百姓的由衷愛戴。

後來,夏家墳因牽連藏有共 匪的消息不脛而走,則方光湖家被燒,文坎村民聽到殘酷的“風聲”時,嚇得六神無主,立即躲進了“乳童石窟”,等事態風平浪靜才恢復素日規律生活。

幾經戰亂享太平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46年,新四軍派來吳邵海、王必芙、張爵益同志到英坑老區、紅色古村落金竹、大洲源竹筒坦開展革命活動,創建革命根據地。英坑再次成立地下黨組織,活躍在金竹、共和、瓦上、大洲源一帶,並於1948年建立了農會、婦會、民兵組織,開展減租、減息、抗丁、抗糧、抗稅活動,為新四軍開展籌糧借錢活動,先後攻打齊武、唐裡鄉公所。地下黨組織建立後,先後有黃根本等二十多人參加了新四軍隊伍,為歙縣解放事業助上一臂之力。

其中白石坪自然村,屬(原共和行政村,現已撤併)金竹行政村,坐落在杞梓里鎮與岔口鎮接壤處的深山塢的半山腰上,樹木參天,綠葉掩蔽,道路曲折狹窄,能目觀八方來客。但進入山塢,站在遠處地帶根本發現不了這個小村落,這成了新四軍救死扶傷、安全療養傷員的康復醫院的秘密腹地。1947年前後的歲月裡,有當地青年方元吉、方茂法為其秘密送信,接送傷員,聯繫借糧。後來,該醫院端隔兩年之後在悄無聲息中轉移了。

早在1945年7月,在竹筒坦一帶,周家村的周志安、竹筒坦張維一、鳳翔坦吳壽高、廟前張壽為業參加了革命隊伍,與張元桂等同志就從地方轉去唐輝部下,參加遊擊主力部隊;1946年上級佈置地方發展革命力量吸收新黨員和地方革命勢力。1947年12月13日,國 民黨歙縣縣長楊步梁帶領400餘人,對革命地進行清剿,殘酷殺害游擊隊員、交通員、民兵以及村民4人,燒燬民房42棟,製造了震驚全縣的“火燒竹筒坦事件”。據說文坎村民聽到“風聲”,立即躲在乳童石窟裡,半月不敢出來。

在那動盪年代,生兒育女是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如果有懷孕的婦女,為了避免夜驚受嚇,安全降生新生兒,會把乳童石窟作為躲生的安全庫。在那困苦的年代,即使當地人受盡匪兵的劫難,被抓被打,誰也不會把乳童石窟作為備戰備荒存糧避災藏命的機密透露半句。

如今,過往客人,都會駐足遠觀——紅色石母乳童子,看到飽經風霜的“乳童石”在歲月中流淌,回憶起它在歷史的塵封中熠熠綻放紅色光彩,由衷讚歎道:石母乳童石,你是生命港灣,為一域村民遮擋戰亂風塵,讓大山裡的百姓享受無盡的母愛;你,不僅是紅色古村落金竹故里的一道景觀,更是豐潤紅色歷史內涵的靜默見證者。(安徽省歙縣唐裡學校 方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