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遼督師袁崇煥,為何反對在膠東半島設立登萊巡撫?

在明朝末年,山東省境內曾設有兩個巡撫,一個是駐地在濟南的山東巡撫,主管山東內地,一個是駐地在登州的登萊巡撫,轄區主要為登州、萊州兩府(後期青州也一度納入)。

登萊巡撫的設置,主要是軍事用意。

薊遼督師袁崇煥,為何反對在膠東半島設立登萊巡撫?

明末,後金在關外興起,遼瀋失陷之後,為了防止後金進一步擴張,明廷構築起海陸兩大防線。陸上就是以山海關、寧遠、錦州為中心的關寧防線,海上就是以旅順、皮島以及膠東半島的登州、萊州為依託的登萊防線。因為兩者之間有一定距離,為了方便指揮,兩邊各有巡撫,陸上為遼東巡撫,海上為登萊巡撫。

據《明史·職官志》記載,登萊巡撫一職,設置於明天啟元年,全稱為“巡撫登萊地方贊理軍務”。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整個天啟年間,雖然官員換了好幾任,但登萊巡撫這個職位一直沒有變化。不過,到了崇禎朝之後,情況發生了改變。

薊遼督師袁崇煥,為何反對在膠東半島設立登萊巡撫?

崇禎二年,時任登萊巡撫孫國楨去職,這時明廷並沒有選派繼任者,而是下令停設登萊巡撫。

明廷為何會下這樣一道命令?是因為登萊防線不重要了麼?事實並非如此。根據《明史》的記載,崇禎二年,登萊巡撫的停設,是因為明廷採納了袁崇煥的建議。

袁崇煥,眾所周知,是明末的抗清名將,關寧防線的構築,他有很大的功勞。那麼,他為何要建議停設登萊巡撫呢?

薊遼督師袁崇煥,為何反對在膠東半島設立登萊巡撫?

屁股決定腦袋,袁崇煥的建議,主要與他當時的身份有關。

袁崇煥在天啟年間雖然多次擊敗後金軍,但在末年卻遭到冷遇。崇禎皇帝繼任之後,聽取朝臣建議,認為袁崇煥為經略遼東的不二人選,召他入朝商討對策。袁崇煥喊出“五年復遼”的口號之後,崇禎皇帝相當高興,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用現在的詞來說,袁崇煥相當於環渤海區域的總管。

指揮軍務,關鍵在於事權統一。袁崇煥認為,自己是督師,下面再有兩個巡撫,指揮起來並不方便。因此建議朝廷裁撤在遼東和登萊設立的巡撫。

當時,遼東巡撫為畢自肅,登萊巡撫為孫國楨。《明史•袁崇煥傳》載:“自肅既死,崇煥請停巡撫,及登萊巡撫孫國楨免,崇煥又請罷不設。”當時明廷正要倚靠袁崇煥,因此這兩條建議均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從史料記載來看,當時去職的登萊巡撫孫國楨,與魏忠賢的閹黨有些瓜葛,《明史•魏忠賢傳》記載:“總督張我續及孫國楨……輩,佞詞累牘,不顧羞恥。忠賢亦時加恩澤以報之。”也就是說,孫國楨經常上表阿諛魏忠賢,他之所以能擔任登萊巡撫,未必是因為有能力,而是沾了魏忠賢的光。因此,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之後,朝廷整肅閹黨,孫國楨很有可能是受此波及而去職。

薊遼督師袁崇煥,為何反對在膠東半島設立登萊巡撫?

登萊巡撫停設之後,袁崇煥統一了事權,以往他的活動區域主要是在關寧,這時也逐漸開始泛舟海上。崇禎二年,袁崇煥率軍進入登萊防區,在雙島(遼東旅順境內)與毛文龍見面,持尚方寶劍誅殺之,解決了他認為的“尾大不掉”問題。

薊遼督師袁崇煥,為何反對在膠東半島設立登萊巡撫?

然而,沒有後顧之憂的後金軍,趁此機會入塞襲擾京師。崇禎皇帝遷怒於袁崇煥,將之下獄,最終處死。

人亡政息,袁崇煥死後,崇禎三年,明廷下令重新設立登萊巡撫。但好景不長,崇禎四年、五年,在登萊巡撫孫元化任上,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孔有德之亂。可以說,明末很多大事件,都直接或間接與登萊巡撫有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