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關注“笑薇讀書”,每天帶你一起學習和成長。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看過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他記得來自原生家庭的點滴,童年時的痛苦經歷,或者他人的言語評價。


我們常以為忘卻了這些記憶,其實它們深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選擇,找到他,療愈她。”

每個人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甚至牽絆他的一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就講述了一個有關原生家庭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17歲前從未上過學,後來通過自學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併成為了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劍橋大學博士。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教育改變了塔拉的命運,重塑了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卻也使她與家人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她被視作背叛家庭的人,父母不理解她,更不接納她。這讓她開始思考,教育對於自己的意義,並一直努力尋求與原生家庭之間的和解。

此書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全美銷量破百萬冊。

比爾•蓋茨評價它: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01.與眾不同的家庭

塔拉出生在一個非常極端的家庭,父親在美國愛達荷州經營著一個廢料場,性格偏執狂熱,是家裡的絕對權威,母親順從隱忍,是草藥師兼助產士。

17歲以前,塔拉和哥哥姐姐們每天都在父親的廢料場幹活。

工作之餘,全家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囤積大量食物和燃料,比如桃子罐頭和汽油,因為父親認為,世界末日終將來臨, 到時候,只有他們能生存下去。

孩子們幾乎都沒有出生證明,因為都是在家裡出生的。生病了,也不允許去醫院看病,母親會告訴他們,“藥是一種特殊的毒藥,永遠不會被排出身體”。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塔拉和她的哥哥姐姐沒有去學校上過一天學,因為父親不相信政府和一切公共機構,學校就是專門給人洗腦用的,用他的話來說,“這跟把他們交給魔鬼沒什麼區別”。

父親還把體會苦難當做上帝的旨意。即便是人為的因素導致災難發生,他也會虔誠地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塔拉的父親不購買汽車保險、開車也不繫安全帶,在進行危險的高空操作時,更不採取任何安全措施。所在,在塔拉的成長中,車禍、工程事故、燒傷、腦震盪總是頻繁地發生.....

“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警覺的狀態和持續的恐懼之中。


爸爸總是把信念置於安全之前。因為他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在經歷了第一次車禍、第二次車禍、垃圾箱療傷、著火、托盤墜落這些事件後,他仍堅持相信自己是對的。


付出代價的是我們。”

如果說,父親是塔拉的生命中一股難以掙脫的精神強力,那麼哥哥肖恩則是她對家庭恐懼的來源。

肖恩控制慾極強且殘忍暴力。每當塔拉在家時,他總會出其不意地把塔拉毒打一頓,揪住她的頭髮,在地上拖,甚至把她的頭塞進馬桶,儘管她並沒有做錯什麼.....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慶幸的是,當塔拉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哥哥泰勒彷彿她人生的燈塔。

當其他兄弟姐妹在互相打鬧時,泰勒帶著塔拉躲在房間裡一起聽音樂,那是塔拉曾經最幸福的時光,後來,泰勒離開家去外面上學,他告訴妹妹:

“外面還有一個世界,塔拉。”


“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邊灌輸他的觀點,世界就會看起來不大一樣。”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呢?

為了掙脫束縛,塔拉開始自學,並參加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最終被美國最大的教會大學楊百翰大學錄取,踏出了改變命運的關鍵一步.......


02.重塑自我之路

然而,象牙塔裡的新生活並沒有想象中美好。

她不知道教科書是用來幹嘛的,以為歐洲是一個國家,她以為猶太大屠殺只是死了五六個人,第一次考試就拿了不及格;

她穿著寬大的衣服,因為父親從小教育她,“正派的女人永遠都不能露出腳踝以上的任何部位。”而室友卻穿著吊帶,喝著口樂,這讓她簡直難以置信;

她如廁後從不洗手,因為在她的觀念裡,保持潔淨是虛偽的。

總之,她就像是一個異類,與周圍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更糟糕的是,因為父親不肯在經濟上幫助她,為了支付學費和生活開銷,她只能瘋狂打工以維持學業。保潔員、便利店的店員,她都幹過。

與此同時,塔拉非常刻苦地學習,每天晚上看書到兩三點,最終,她從不及格成為了全優生,從半額獎學金到全額獎學金,她終於可以不用擔心上不起學了。

因為學習優異,她拿到了蓋茨獎學金,被送到劍橋大學交流,拿到了碩士學位,並一路成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劍橋大學博士。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從山裡沒上過學的女孩,到頭頂名校博士學歷光環,塔拉的命運似乎徹底改變了,正如她在書中寫道: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求學期間,塔拉開始大量閱讀,從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她開始意識到了父親的侷限,以及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的荒謬,她開始反思教育對自己的意義,以及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03.背叛家庭的人

教育重塑了一個嶄新的塔拉,卻也拉大了她與原生家庭之間的裂痕。

儘管她取得了足夠耀眼的成績,然而,接受了新思想和科學觀念的塔拉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並被告知整個家族。

她曾試圖通過姐姐和母親勸說父親,修復過去的傷痕,然後並沒有得到支持。

讀博期間,因為與家人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塔拉無心學習上進,每天沉溺於電視劇自我放逐。教育帶她走出了大山,卻無法撫平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此後的很多年裡,她和父母都沒有見過面。即便後來她多次回到家鄉,請求見母親出來見一面,依然遭到了狠心拒絕。 因為單獨見女兒,是對丈夫的不尊重。

有人說,塔拉的故事向我們詮釋了教育的力量,但我認為, 它更揭示了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麼深遠。

正如塔拉所說,自己無意塑造一個勵志的美國夢, “學位和證書”只是“一種體面的虛空”,她想要表達的是Educated帶來的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得到的和失去的)。

“作為一個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竟被允許去那樣的地方讀書,我應該感激涕零才是,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我已開始思考教育讓我付出的代價,開始對它心生怨恨。”

父母是我們最初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者,即便後來我們接受了很多新的想法和觀念,但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回家的路,尋求父母的認同。

和塔拉相比,我們是幸運的。


04.

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是震撼的,我無法相信在發達的美國,竟然發生著如此荒誕的故事。可是,這就是塔拉真實的人生經歷。

她17歲前從未上過學,28歲成劍橋博士,卻被父母視為“家庭叛徒”

此書中文版書名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聖經 ,這句話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

塔拉逃離了大山和父母,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重塑自我,正是對她人生的最佳寓意。


這是一條充滿荊棘、未知的路, 甚至最終讓她走向了家庭的對立面。

也許到最後,塔拉都沒有成為家人所希望的樣子,但她卻活成了自己的英雄。

所以,在我看來,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並非成功勵志書,而是關於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桎梏和束縛,重新尋找自我、重塑自我的心靈之書。

相信每個認真生活的你,都不想錯過它。


更多文章:


作者:笑薇,多平臺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愛讀書,愛寫作,愛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