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承诺7年丶让妳寂寞7年


当邓艾大老远的“偷渡”到蜀国时,蜀国灭亡基本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蜀国之所以多年来一直在三国竞争中处于劣势,除了前期较为“保守”的思想外,后期人才的匮乏以及无端北伐造成的国力丧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今天的主人公诸葛瞻,从字面上来看他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从实力上来看,诸葛瞻并没有像父辈那样身上有多少亮点,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的他也多少为自己的年轻付了代价。

诸葛亮生诸葛瞻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在诸葛瞻还没成年丞相就去世了,作为大咖之后诸葛瞻自然会受到独特有待,而诸葛瞻也天资聪颖,人气颇高。但遗憾的事,就算你再聪明再机智,单单局限于理论上的知识并不能保全自己,所以纵使诸葛瞻在打绵竹之战时已经三十多岁“高龄”了,但没有实战经验的他一出场就指挥这场关键战役,着实有点委屈他。

魏军来袭时,蜀军人心惶惶,尚书郎黄崇建议诸葛瞻尽快占领要地,在关键的路线上布置好路障和埋伏,这样不仅能大大的提升邓艾攻城的难度,也可以为多路大军的呼应争取时间。诸葛瞻对黄崇的建议也表示了认可,但后来一想这样兵力会过于分散,如果被魏军逐个击破,这诸葛一氏的颜面可就都被我丢了,于是他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所以邓艾一路向西直达目标。

论两军将士的状态,长途跋涉而来的魏军自然不能和以逸待劳的蜀军相比,而双方的兵力差距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所以我们也能看到诸葛瞻的先头几仗还是很占优势的。但诸葛瞻的部队虽打着御林军的旗号,其真实水平却并不能高看,一些老弱残兵和大赦出来的囚犯也别太高看他们。可别觉得邓艾种了小半辈子田就不懂人情世故了,在上升到国家荣誉层面时,邓艾的口才优势就突显出来了,于是他可能也瞬间不口吃了,几番激励魏军士气大振。而在私下邓艾也派士兵散布谣言,搞的蜀军心态失衡,诸葛瞻的压力瞬间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点,于是在魏军的攻势下,诸葛瞻战死,成都岌岌可危。

所以我们不能说诸葛瞻是个无能之辈,只是他的才能用错了地点,自己有自恃清高,不愿意采纳众人的意见,于内诸葛瞻也公开质疑姜维(虽说姜维北伐确实损耗了国力),内外异心,气数已尽,一切都是天意。


你们知道诸葛果不…咋不来救她哥…


逻辑文史游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说的正是诸葛瞻。

蜀魏绵竹之战,还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

第一,诸葛瞻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根本不会打仗。

打仗这种事情,经验非常重要,偏偏诸葛瞻没有任何经验,不败才怪呢。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因为他爹诸葛亮的德行人品太好。蜀国的人民思念诸葛亮,爱屋及乌,对诸葛瞻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但是因为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纪还很小,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真才实学。长大以后,一直待在成都,又没有机会到前线历练。因此,对于打仗这种非常专业的事情,诸葛瞻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而他的对手邓艾,却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经验丰富、胆略过人。

让诸葛瞻去抵挡邓艾,就好比让太极雷雷去打泰森,能好的了吗?

因为没有经验,而且优柔寡断。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连续犯了两个大错,最终失败。

第一个错误,没有抢险占领险要的地形。

邓艾偷渡阴平,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下一步就要冲出山区,进入成都平原。如果此时诸葛瞻能够派遣一直强有力的奇兵,抢先占领江油到绵竹的险要关口,凭险据守。就能挡住邓艾。邓艾前进不得,后无援兵,又无粮草。必然失败。

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

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了战机。把邓艾放进了成都平原。即便如此,事情尚有可为。

第二个错误,弃城野战。

如果诸葛瞻能够凭借绵竹坚固的城池,坚守不出。双方兵力相当。坚守绵竹一年半载也很有可能。其实只要坚守一个月,邓艾军中无粮,就会不战自败。姜维的援兵也会到来。

结果诸葛瞻放弃坚固的城池,摆开阵势,与魏军决战。此举正中邓艾下怀!因为魏军早已疲惫不堪,就靠着一口气在坚持。所以魏军利于速战,而蜀军利于持久。

诸葛瞻不懂其中的道理,一意孤行要出城野战。结果全军覆没。

第二,蜀军战斗力不如魏军。

蜀军的主力都在剑阁,由姜维率领。汉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蜀军。

成都兵少,只有三四万。而且都没有什么战斗经验,战斗力可想而知。

邓艾的魏军则不同,共有3万人。他们穿越了700里荒无人烟的山区,九死一生。到了绵竹,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只有拼死一战。置之死地而爆发出来的战斗力,那是十分惊人的。

所以蜀军败了。因为诸葛瞻的失误。

但是,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等一起战死沙场,也算是满门忠烈、为国尽忠了。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早已经过世,无法参加绵竹之战。


上将嗳福斯


先说结论:邓艾能战善战,诸葛瞻草包一个。

邓艾在偷渡阴平之前,进行了战斗总动员,魏军将士士气高涨,大呼:愿听军令,万死不辞!

可见,即使再艰难,魏军将士在邓艾的率领和激励下,为了建功立业求富贵,也是一往无前,所以才能偷渡阴平成功,仿佛从天而降般的出现在蜀汉腹地。

猝不及防的蜀将马邈投降立刻大惊失色之下,不战而降,献出了江油城。

以此为据点,邓艾立即将陆续赶来的魏军士兵进行整合,又迅速攻破涪陵及绵竹,

蜀汉君臣大惊,派出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仅存的兵力迎战邓艾。

不知道是不是诸葛亮常年在外无心教导诸葛瞻,诸葛瞻的武功计谋实在是平庸至极,而且极为自负。

邓艾常年和姜维打仗,胜负参半,足智多谋,实战经验丰富。以姜维尚且和邓艾打个平手,诸葛瞻简直跟邓艾提鞋都不配。

公子哥诸葛瞻在涪城却步不前,部将黄崇多次劝他急速行军快速占据险要地势,阻止魏军进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并没有采纳,黄崇因此流涕。

这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邓艾长驱直入,大败诸葛瞻。最后黄崇被杀。诸葛瞻尽力反抗,最后与儿子诸葛尚皆战死,邓艾将蜀军尸体筑为京观 。

蜀汉最后一点机动兵力就这样被草包将军诸葛瞻断送了。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个人——赵括。

诸葛瞻简直就是翻版赵括,坑死他老丈人刘禅了。

不久,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燕赵节度使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邓艾能够以一支偏师迫降刘禅?堂堂蜀国难道就抵挡不了一支深入蜀国腹地的孤军吗?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为什么会崩溃?邓艾到底带了多少人呢?让我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邓艾入蜀到底带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兵分三路,其中邓艾领军3万余人,从狄道进攻姜维。诸葛绪领军3万余人,从祁山进兵至阴平,断姜维归路。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维,使姜维不能东进回汉中。第三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十万人,目标是夺取汉中。

汉中最重要的关口是阳安关,看下图,防守汉中,第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条栈道,其次是据守阳安关。当姜维知道魏军到来时,急忙甩掉邓艾,急行军奔赴阴平,在这里遇到诸葛绪堵截。没有办法,姜维佯装向北进军,攻击诸葛绪尾部敌军,诸葛绪掉头回击,姜维急忙率军回撤从阴平急行军通过,等到诸葛绪回过神,姜维已经早于一天前过去了。

姜维没有料到的是魏军的主力,大概十万余人已经进入汉中腹地,正在攻打阳安关。姜维还没有到达阳安关,就已经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军。阳安关失守,没有办法,姜维和张翼和董厥汇合之后退守剑门关,据险防守。至此,魏军和蜀军进入对峙状态,我们可以在此时分析一下双方的兵力布置情况。

先说魏军,魏军的情况很简单,此时邓艾率领三万余人追击到阴平后停止,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奔赴剑门关和钟会合兵。也就是说,此时魏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邓艾的3万余人,后来偷渡阴平,另一部分是钟会的12万余人,在剑门关和姜维对峙。那么蜀军兵力分布是什么情况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蜀军的兵力分布司马昭最清楚,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蜀军共兵力9万人,姜维领军5万人,当时滞留在沓中。汉中的汉城、乐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余3万人分布在成都、绵竹、江油、涪县、雒城这几个地方。

(司马昭)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考虑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应该不少于2万。也就是说绵竹、江油、涪县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几千人而已。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邓艾三万人偷渡阴平到达江油后,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了。魏军太多,马邈没有准备,而且兵力严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败是必然的。

回到问题,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和邓艾大战,双方兵力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刚才讲了,成都守军大概不少于2万。但是等到刘禅知道魏军进攻汉中时,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维,张翼和董厥去支援阳安关,这三人带走的兵力不会少于1万。因此,此时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至多为1万人。

而邓艾率领的3万余人和姜维几乎没有交战,因此也没有什么损失。偷渡阴平后仍然是原来的3万余人,而非题目中的一两万人。那么双方交战是什么情况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邓艾让自己的儿子邓忠和师纂率军迎战诸葛瞻,结果第一战失败而归,两人还感叹道:打不过蜀军呀!邓艾气急败坏,怒喊道:千里行军,只为最后一战,哪里有打过打不过的道理!于是下令,再有敢于撤退者,格杀勿论。于是魏军再次进军,胜利,斩杀诸葛瞻及所有蜀军。

那么为什么诸葛瞻率领的蜀军以逸待劳,反而打不过千里行军的疲惫之师呢?有个词叫哀兵必胜,刚开始的一战,魏军疲劳,蜀军士气高昂,因此不敌。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只会全军覆没,没有别的路可走。

因此,邓艾才如此气急败坏的大怒,邓艾为了鼓舞士气,让全军战士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亲自擂鼓,激起了全体魏军的求生欲望和士气,因此第二战,魏军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当诸葛瞻列阵于绵竹城外和邓艾军一对一对敌时的真实情况,那么诸葛瞻只能这样打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有。

按照实际情况分析,蜀军人数不敌魏军,应该据险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带和魏军对阵,是非常吃亏的。早在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出兵时,黄崇就建议,应该迅速抵达涪县,据险防守,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但是诸葛瞻没有听,反而率兵退守绵竹,在绵竹城外和魏军对阵,焉能不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之所以打不过疲惫的魏军,首先是因为兵力不足,根据分析,御林军人数只有1万余人,而魏军有3万余人。其次是诸葛瞻军事指挥能力堪忧,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据险防守,反而退守绵竹,把优势让给对方。第三是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会全军覆没。因此求胜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军必须胜,哀兵必胜,最后全军奋力拼搏,终于击溃了蜀国最后一道屏障,诸葛瞻的御林军。迎接他们的是刘禅的投降,也算是险中取胜吧!


每日趣评


诸葛瞻这个人忠心可嘉,但要说能力,他挺对不起“诸葛”这个姓氏。

诸葛家族是屡出贤能智慧之士的,但这个诸葛瞻的水平却比马谡都要差得很远。

都说邓艾偷渡阴平,奇计远袭,此计甚高,其实邓艾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果说成功率,恐怕胜算都不足两成。

机遇对双方来说都是对等的。邓艾虽然偷过蜀军防线算是成功了,但要想直取成都,他还差得远呢!

现在的形势其实对蜀汉一方更加有利。为什么呢?因为邓艾这实际上是一支孤军,完全没有后勤支援,深入敌境的部队。

远袭,讲求的是出敌不意,直插要害,速战速决,尽量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


长途跋涉,穿越险地,这样的部队有几个特点:


1.人数不可能多。人多了速度就慢,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2.装备不可能完整。都是轻装前进,装备多了就带不动,拖延时间,更不可能携带完备的攻坚战具;

3.缺少后勤支持。翻山涉水,穿林过沼,只能由作战部队自己携带最基本的补给,后勤部队完全跟不上;

4.没有友军配合。秘密行进的路线很少,不可能满足几支部队同时进行大穿插,地理条件也不允许。

这样的一支孤军劳师远袭,最怕的是什么呢?最怕的就是遇到了僵持战。真的耗不起。



知道了这支部队的特点,就好办了。最正确的应对策略就是占据险要,死守关隘,坚拒不战。

就算来袭之敌攻破了一两处关卡,也不要理睬他,仍然坚守不出,依托地形,节节抵抗。尽量把时间拖长,决不能主动求战。

远袭的敌军根本就耗不起,一天就是一天的消耗。粮草怎么办?只能去抢掠,还得从有限的兵力中分派出一部分去。兵力一分散,进攻力就更弱了。


战斗总要有人力和物力的损耗,武器和箭矢从哪里补充?受伤人员怎么安置?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根本就不需要打,就耗也耗死他了。

如果后主刘禅派上的主将是王平、张翼、廖化这种类型的老家伙,邓艾绝对死翘翘了。王平、廖化是绝对不会出战的,就凭城据守,双方一寸一寸,一天一天地煎熬。

等到消息传到姜维的前线大营,随便派支部队来,往邓艾屁股后面一卡,关门打狗,瓮中捉鳖。打都不用打,半个月,邓艾父子和他这群士兵们就都能变成野猴子,除了翘起尾巴上山采摘野果,没有任何活路。

本来这并不是坏事,这对蜀国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把邓艾弄死了,魏国这次全面进攻就彻底完蛋了。凭钟会那两下子,过不了姜维那一关。到时候从哪来的就得回哪去,几十万人马的消耗会让司马昭哭出来。


但诸葛瞻的水平实在是太差,一辈子没掌过兵,好不容易手底下能管俩喽啰了,太过兴奋,被幸福冲昏了头脑(如果有头脑的话)。

诸葛瞻主动求战。

如果说他输了头阵也算,也许他会警惕起来,或者被吓破了胆,龟缩不出,蜀国还有救。倒霉的是,他头一把小赢了。

这下子,诸葛瞻就胆壮了,认为邓艾这支疲兵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诸葛瞻就放胆率大队人马冲了出来。

邓艾的部队那是从千难万险中好不容易钻过来的,可能是弱兵吗?那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经过险恶环境淘汰剩下的最机灵、最强悍的敢战之士。


诸葛瞻大军很快陷入了邓艾的埋伏圈,被杀了个落花流水。保卫成都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就被白白断送掉了,最后的屏障被打开,邓艾大军直扑城下。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刘禅派诸葛瞻这么一个勇士领兵出征,还不如派个怯战的懦夫去,坚壁死守,不敢出战,也能把邓艾耗死。

只能说是天意,蜀汉该亡。有时候害死大家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忠勇之辈。


馋嘴肥猫铲史官


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疲惫之师?这个问题需要分三点说,一是双方的军队人数、二是诸葛瞻的军事能力、三是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

一、绵竹之战前的形势

263年,曹魏发兵18万,兵分三路,进攻蜀汉。邓艾所部有三万之众,从陇西出兵,击溃姜维后在阴平桥头驻扎。此时姜维退兵至剑阁关据守,与钟会十多万兵马相持近一个月。钟会所部粮草不继,有退兵的打算,此时邓艾决定偷渡阴平,打算绕过姜维,直逼成都,钟会派田章跟进。


邓艾翻过崇山峻岭到达江油,与田章所部汇合后迫降了江油太守马邈。此时诸葛瞻在绵竹列阵,以逸待劳,绵竹之战一触即发。

二、双方的军队人数

绵竹之战时双方到底有多少人兵马?这个说法很多,下面就来分析看看:

1、曹魏到达绵竹的有两股部队,一股是邓艾所部,一股是田章所部。邓艾部队出发时不超过三万人,而且在路上减员比较严重(按一半计算),我估计到达绵竹时大概有一万五千左右。田章所部大概有5000,因为田章击溃了江油太守马邈埋伏的三校兵马,一校的兵力为1000。所以邓艾在绵竹之战时的部队有2万人左右。

2、诸葛瞻的部队有多少呢?我认为人数不比邓艾高多少,最多也就持平。诸葛瞻的部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御林军和囚徒。诸葛瞻的军职是卫将军,职能是掌管禁军,所以统率御林军很好理解。那么囚徒是哪来的?史载,263年蜀汉为了应对曹魏的进攻,进行全国大赦,诸葛瞻的部队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囚徒拼凑。


所以双方的兵力不会有很大差距,而诸葛瞻的优势是以逸待劳,主场作战。

三、诸葛瞻的军事能力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绵竹之战时34岁,官至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诸葛瞻是从骑都尉起步的,骑都尉是御林军的基层军官,卫将军是掌管禁军最高的官职,也就是说诸葛瞻是从御林军成长起来的,他对蜀汉御林军非常熟悉。但诸葛瞻在绵竹之战前并没有实战经验,绵竹之战是他的第一次大考。

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诸葛瞻先驻扎在涪县。这时黄崇建议诸葛瞻占据险要位置,把邓艾消灭在大山之中。而诸葛瞻优柔寡断,没有采用黄崇的建议,而邓艾在攻破江油后未加修整,一口气走出了山区,到达成都平原。诸葛瞻只能从涪县南下,在绵竹列阵。

诸葛瞻以逸待劳,形势占优,邓艾初次交战不利。但在邓艾的激励下,所部士兵士气大振,诸葛瞻军全线溃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最终战死。


可以看出,诸葛瞻优柔寡断,其军事能力非常一般,不是一个帅才。但诸葛瞻所部初期占优,而最终全线溃败,和军队的素养也有很大关系。除开靠不住的囚徒,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也很成问题。

四、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

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我认为不高,因为这支部队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战。翻阅《三国志》,在绵竹之战前蜀汉御林军只参加了一次战斗,而且在这场战斗中御林军统率向宠阵亡。

向宠是蜀汉中领军,中领军的职能是统率禁军,也就是御林军。240年,向宠率兵征讨汉嘉蛮夷叛乱,在战斗中阵亡。阵亡后,所部将士抢回了向宠的尸体。御林军能让主帅阵亡,其战斗力可见一斑,所以此后御林军就再也没有上过前线,自此御林军或许就成了一种荣誉象征。

所以在绵竹之战时,虽然御林军以逸待劳,形势占优,但最终还是敌不过身经百战的邓艾所部。蜀汉御林军用全军覆没为自己谢幕。


石头说历史


喜欢《三国》的朋友对诸葛瞻和邓艾对阵的过程应该都了解:诸葛瞻本应该率领部队走涪城将邓艾疲惫之师堵在左担道上将其歼灭,然而,诸葛瞻不听黄崇等人劝阻,直接将邓艾放出山在平原上与之决战,结果大败。

邓艾所率兵士不仅少而且已经非常疲惫,并且粮草已断,为什么却可以把诸葛瞻的御林军打得落花流水呢?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诸葛瞻是官二代,根本没有实战经验。

在诸葛瞻8岁时诸葛孔明就死去了,所以刘禅对诸葛瞻是恩宠有加,在他17岁时就做了驸马;18岁时就任羽林中郎将;到了35岁时已经任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共掌朝政,官路是一路亨通。可以说诸葛瞻基本上是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更没有继承诸葛亮的军事天赋。在率军增援涪城之时,不仅犹犹豫豫,而且不听黄崇的建议,因此贻误战机,失去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在邓艾率军进攻时又不能死守涪城,最后败退绵竹。

原因之二:诸葛瞻所率御林军没有什么战斗经验,战斗力不强。

据《三国志》记载,240年,向宠率蜀汉御林军讨伐汉嘉蛮夷之地,向宠却在这次战斗中阵亡了,御林军除了有这次战斗经历外就是绵竹之战了,所以,可以说御林军根本没有实战经验,而且其战斗力不敢苟同。

原因之三:诸葛瞻对自己、对手认识不到位,轻敌了。

在绵竹之战之初,诸葛瞻的御林军占具优势,以逸待劳的打败了邓艾的魏军,但当魏军再次冲杀时,魏军的士兵完全是不要命的冲上来了,这可把蜀兵吓懵了,正所谓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由于蜀军缺乏对军队士气的训练,看到血流成河的战场时,士兵的意志开始崩溃,兵败是迟早的事,这完全和实力无关啦。


原因之四:蜀国后期政治腐败,刘禅已经无人可用。

诸葛瞻从未带过兵打过仗,是一个军事新手,却当上了主帅,上前线保家卫国,这足以说明刘禅可派之人没几个了,而且愿意为刘禅效力的也没几个了。据史书记载,刘禅已经开沉迷酒色,听信宦官之言,致使贤者渐退,诸葛瞻也只能是不成仁便成义,主动出击了。

原因之五:无名之辈对阵魏国名将。

此时,邓艾已经是魏国的第一名将了,姜维和邓艾的对阵战绩就是完败,诸葛瞻既没有带过兵也没打过仗,完全是名新手,让新手对阵名将,怎么可能打的过!最后的结局是:诸葛瞻被杀,其子诸葛尚冲入敌方阵地,力战而死。


小史坑


步摇自来~

1.(诸葛瞻所带部队)成员很可能是成都的守卫部队+临时征调的青年军+囚徒
2.除了部队成员、数量、战斗力等方面的硬性条件,指挥官的素质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你可以说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的部队是疲惫之师,但是田章带来援军部队就不能算是了。


诸葛瞻率领的未必是蜀汉的御林军,至少不是精锐部队

六年夏,魏大兴徒从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剌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三国志后主传》

蜀国的御敌之策是御敌于外围险要,魏国数道并攻,而刘禅把有资历的将领都派了出去支援姜维。

大赦是为了让囚徒当兵。

而从诸葛瞻部队的领导成员来看,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都是没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官二代、三代,靠祖父辈的功绩在成都做官,人生中第一次作战就是和邓艾这种老鸟。

领导班子是这样临时拼凑出来的,可想士兵也不是什么精锐部队。

其成员很可能是成都的守卫部队+临时征调的青年军+囚徒


邓艾的部队 一方面尽是久战的精锐 一方面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少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

所以,邓艾的部队和钟会派来的田章部队会合,且使田章作为先锋部队。所以,你可以说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的部队是疲惫之师,但是田章带来的部队就不能算是了。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尽管军队素质并不如邓艾的好,但是诸葛瞻的部队只要使用得当,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三国志邓艾传》

至于为什么打不过?除了部队成员、数量、战斗力等方面的硬性条件,指挥官的素质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三国志诸葛亮传》


"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琅琊是诸葛亮的老家,邓艾这句话明显是用来激怒对手的。年轻的将领沉不住气,甚至斩杀了对方的使者,改变了据守的策略,出兵硬刚,最终兵败身亡。


驴在飞


完颜阿骨打的儿孙们,并未如史书所言被元朝全部灭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目前所知,在河南,北京,安徽,甘肃,福建,台湾一带,留存着他的苗裔们的支脉。

在东北,完颜后裔也陆续寻回衣钵

因为元帝国,完颜险些遭遇灭族

因为后金,完颜又因归并满族而蒙受非难

因为孙中山,完颜再受排挤

因为文革,完颜因所谓满族身份屡遭牵连

直到近些年,才逐渐验明正身,追溯家谱

无论如何,还是要认真感谢时局

才有了完颜姓氏的一代代传承

我所接触的每位完颜儿女

都很爱国、努力、上进

同时也习惯性地低调

铁马冰河已过

珍惜当下足矣

不争不怒

自信自强


完颜二贝勒


征西将军邓艾三万人马的主攻方向是进攻沓中以拖住姜维的主力,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劲卒走褒斜道和傥骆道攻击汉中,另外还有一路是雍州刺史诸葛绪带领一部兵马在西线以作牵制,钟会一路是伐蜀主力,其它两路是配合作战。



由于姜维在汉中布防的失策,钟会很轻易的夺取了汉中,姜维回援都没来得及,最后退守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魏军长途奔袭,其作战补给困难远远要大于蜀汉,剑阁天险一时又难以攻下,钟会打算撤军。此时推进到阴平道北口的邓艾提出从阴平道走山路奇袭涪城,如果成功可直插成都,正是因为路途艰难才能出其不意,到时姜维救援涪城,剑阁就不攻自破。

司马昭批准了邓艾的冒险计划,邓艾所部三万人马进入七百里长的阴平道,一路历尽艰险,这支特种作战部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迂回穿插任务。邓艾成功从阴平道走出来杀奔江油关时,蜀汉守军根本就不相信鬼神都不走的地方会出来一支魏军,江油关不战而降。此时邓艾的人马虽然在走阴平道时有折损,但没有遭到大的损失,在江油关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已经不是一支疲惫之师。



其实蜀国虽然弱小,但川路艰险,有足够的山险要塞可以凭借,如果采取合理可靠的防御策略,不是说金汤永固,至少能关起门来苟延残喘好一阵子,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蜀汉的汉中防守就是没有凭险阻塞,让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地带,把虎狼放进来再按原计划围歼已是痴人说梦。

邓艾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涪城,蜀汉派出应对邓艾大军的是三十六岁的诸葛亮儿子卫将军诸葛瞻。而正是这个诸葛瞻又上演了汉中防守的翻版,他不听尚书郎黄崇认为蜀军应该向前推进占据险要地势,千万不要把善于平原作战的魏军放进平原地带的劝告,诸葛瞻到了涪城就不挪窝了。



诸葛瞻倒不是怕死,他犹豫不决是担心分兵后涪城难守,没有想过放邓艾进来小小涪城更容易丢失。魏军毕竟客场作战,并且邓艾属于孤军深入,巴不得是速战速决。诸葛瞻如果据险防守把敌人拖入消耗战,姜维在剑阁方向也同样道理,那么很可能化被动为主动改观战局,而现实恰恰相反。


魏军顺利进入平原士气大振,诸葛瞻无险可守,失涪城退守成都北部重镇绵竹,最后诸葛瞻父子于绵竹战死殉国。由于蜀汉在汉中和涪城前线前后执行错误的战术,导致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