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1、為什麼要按能力劃分知識的學習?

  縱觀各重點小學面試題目,所考察內容都在七大能力範圍。這是與孩子的年齡認知特點相關的,現階段孩子的學習不僅僅應該重視知識的累積和疊加,更多的需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去學會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應發展思維能力。

  學而思七大能力課程按能力將知識進行細緻劃分,旨在孩子能夠通過集中式的接觸,對某一能力建立深入的理解,同時便於孩子的能力培養。

  2、為什麼把表達能力和其他思維能力放在一起學習?

   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表達不僅僅是華麗的辭藻,在5-6歲階段,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對於所要表達內容是否能夠做到有條理、有邏輯,是否能夠進行清楚、完整的表達。將表達與其他思維能力一起,重點學習如何梳理表達的邏輯性,同時把表達放在非常靠前的講次,這樣在後面每一講的課堂中可以進行鍛鍊。


  “七大能力”課程大綱解讀

  邏輯推理:思維能力高低的體現

  運算能力:數學學習必備技能

  空間想象:幾何和邏輯的基石

動手操作:實踐發展思維

  記憶能力:知識留存及發展的基礎

  觀察能力:決定學習潛力

  表達能力:邏輯的外在體現


1、邏輯推理:思維能力高低的體現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邏輯推理•釋義】

  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觀察、類比、聯想等)。概括思維、判斷思維、推理思維共同構成了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一種處理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問題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是把不同排列順序的意識進行相關性的推導,是邏輯思維能力的體現。

  【階段•要求】

  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小學教育的這個過程,正好處於人類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三次環境轉換的第二次轉換期(孩子由天生的具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時期)。幼小銜接是孩子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承上啟下的環節所以這個過程中合理、正確的培育孩子的邏輯思維。

  【訓練•方法】

  邏輯思維並不神秘,並不是只有只有福爾摩斯那樣的大偵探才算邏輯思維。比如2-3歲的孩子通過爬臺階,數蘋果明白2在1後面,3比1多,更進一步的2和1在一起跟3就一樣多,這都是邏輯思維。

  講故事鍛鍊邏輯思維:逐漸看一些有前後邏輯以及因果關係的故事,故事中間可以提問也可以讓孩子複述,逐步引導孩子思考。

  數字本源認識鍛鍊孩子思維:數字的本源理解對於孩子邏輯思維很有幫助,比如,豆子和紐扣混在一起,數數看看誰抓的多,平時在生活中注意觀察,通過具體問題一步步引導,鼓勵思考,從而教會思考,培養孩子真正探索的興趣,充分調動孩子的內在動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引導,同時也可以採取定量的孩子感興趣的題目定向的訓練。

  【邏輯推理•加油站】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4種小動物比輕重,每種小動物都和其他兩種小動物做比較。從圖中你能看出誰輕誰重嗎?快給它們的體重排個順序吧!(從重到輕寫上1~4)


2、運算能力:數學學習必備技能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運算•釋義】

  所謂運算,是指根據數學法則進行計算。計算是一種複雜的智力活動,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成為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因為運算不僅僅關係孩子的數學學習的進展,同時也實實在在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階段•要求】

  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孩子數學學習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學前孩子,從各學校面試題目看,要求是20以內的加減法,不以數字變大為難孩子,重在應用和數學法則的理解基礎上的各種理解應用。

  1、基本數數,如,從13數到31等;

  2、基本計算,如,7+11= ;

  3、按規律填圖,如,一個黑珠,兩個白珠,一個黑珠,兩個白珠,(),兩個白珠;

  4、計算理解應用,如,樹上有8只鳥,飛走5只,又飛來3只,樹上有幾隻鳥?

  【訓練•方法】

  市場上訓練計算能力的書籍很多,家長可酌情進行訓練,把握好由簡單到難的尺度。可以針對10以內的和20以內的加減法分段對孩子進行訓練,速度要先緩後快,逐漸提高孩子的反應能力和對數字的敏感度。對於加法和減法的實際理解應用是重點。

計算能力也是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計算能力的培養,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而且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因此,孩子計算能力應該給與相當的重視。

  【運算•加油站】

  池塘裡有14只小鴨子在游泳,後來走了8只,還剩下幾隻呢?

  考核能力:運算能力+理解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解析:在孩子真正理解減法的含義基礎上,可以輕鬆列出減法算式14-8。同時退位減法是孩子的一個難點,往往通過掰手指一個一個數,通過破十法更能保證準確率。思考過程如下圖: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3、空間想象:幾何和邏輯的基石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空間想象•釋義】

  空間想象能力就是大腦通過觀察、觸摸,以及實踐經驗得到的一種能思考物體形狀、位置的能力。

  在進行閱讀書籍等平面圖像的情況下,由於這些平面展示平臺只能表現二維畫面來描述立體的物體,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雙眼效應能從兩個角度看物體產生立體感,而書籍等二維平面圖像則不能利用到雙眼效應。那麼這就需要去思考事物的具體形狀、位置。這種想象就是空間想象,而想的與事實是否一致,就是空間想象能力的體現。

  【階段•要求】

  1、圖形計數,孩子能認識形狀,說出特點;

  2、 拼圖和展開圖,能夠通過觀察自己完成構圖,並能建立平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繫;

  3、能夠拼立體圖形。

  【訓練•方法】

  越來越多的小學面試題目涉及空間想象能力的考察,這也反映了當前教育界對於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視。應對於此很多家長辛苦的收集很多空間想象的面試題目或者書,按著孩子一個一個逐一做題,但是收效甚微,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幼升小家長,也困擾著初中、高中的那個一見立體幾何就暈菜孩子的家長們。

  其實一定量的題目練習是有效的,尤其是對於孩子見識不同的空間類型有幫助,但是在孩子5-6歲剛剛開始逐步建立空間想象能力的時候,單純做題對孩子來說助益不大。

  空間想象是建立在孩子對事物的具象熟悉基礎上的,多接觸,多動手,多思考是建立空間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徑。比如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家長可使用手邊方便拿到的各種長方體、立方體的包裝盒,帶著孩子一起剪開,折起,並多角度觀察,很快孩子就能建立立體和平面的對應概念。魔方缺角,怎樣的形狀能正好補齊拼好,這建立在孩子對於小立體拼成大圖形的真實操作,多玩積木,或者在淘寶上買一堆小立體方塊,隨意或者定向的拼圖形,對孩子空間想象的發展,遠好過純做題目。

  在孩子腦袋裡沒有具體形狀就沒辦法建立正確的空間圖形,所以實物教具讓孩子觀察,帶孩子多玩玩拼圖,讓孩子根據這些圖形拼圖,在這個拼接的過程中給孩子講這些圖形的特色;還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尋找這些圖形的影子,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圖形,這才是發展孩子空間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徑。 

  【空間想象•加油站】

  數一數,下圖一共用了多少個小立方體?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解析:立體圖形計數。在小朋友想象時,對於藏起來看不見的很容易數錯,通過從立體模型的搭建深入理解構造的原理,用孩子喜歡的星星點燈法進行計數,能夠快速且正確的完成。本圖共有1+2+2+3+3+3=14個。


4、動手操作:實踐發展思維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動手操作•釋義】

  動手操作顧名思義,這一項考察是對孩子身體協調等發展的考察,動手操作反過來促進孩子入學後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顯然,數學學科的特點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矛盾的。要解決這個矛盾,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需要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進行輔助。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

  【階段•要求】

  5歲多,孩子已經能很好的控制身體,不太容易摔跤。在大肌肉運動,如單足跳、跳繩、跳舞等可以肢體配合完成;精細動作如繫鞋帶、串珠子或者學樂器等,手眼協調的投接球等活動也可順利完成。這一階段,是孩子抽象思維迅速發展的起步期,很多內容的學習,需要配合操作來建立實際感知,深化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

  【訓練•方法】

  給孩子創造動手練習的環境、材料以及機會!

  生活上: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5歲多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進行一些生活勞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繫鞋帶、扣扣子、整理玩具、和媽媽一起疊自己洗乾淨的衣服……這些簡單的勞動不但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提供小肌肉的鍛鍊,得到動手能力的機會;不僅自己的事情,這個時候孩子還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擦桌子、掃地、摘簡單的菜……這些活動對孩子來說不僅不是負擔,而是孩子能公平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勞動,除了增加親子關係還能帶給孩子成就感。

  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順應孩子喜歡的定向找一些遊戲練習。比如拿來一些廢紙讓他撕紙花或者剪紙花,給他一些木頭和棍子讓他敲,買來蠟筆教他學畫畫,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讓他配蓋,為他準備一些積木和自制拼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動手又動腦。孩子在動手時學會了技巧和專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上:提供環境和材料

  到了5歲之後,很多家庭考慮孩子入學,會逐漸加入“學習”相關的內容,其實無論是生活上還是遊戲中的鍛鍊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學習,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孩子練習寫字也會比較靈活。無論加入何種學習上的操作,都要切記一點,給孩子機會做,不催促、不教訓,給孩子時間逐步練習。

  【動手操作•加油站】

  下面哪個是死扣呢?在死扣上打“×”。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解析:生活常識類操作問題。題目所考查內容建立在孩子動手操作的基礎上,通過動手觀察繩子或紙條的疊加對應關係。


5、記憶能力:知識留存及發展的基礎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記憶力•釋義】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再現(回憶)三個基本環節。記憶力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有著不同的分類形式。

  按心理活動是否帶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類,記憶的類型有: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結合記憶過程,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無意識記、無意回憶、有意識記和有意回憶四種。

  【階段•要求】

  幼兒時期孩子的記憶力以無意記憶為主,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記憶力的一個特點是容易遺忘,因此一般人記不住3歲以前的事情,心理學稱之為“人類幼年健忘”。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能引起他的情緒反映的事物重複多次後能夠不費力的記住,如喜愛的玩具、動物、道路、詞彙等等,但現在還是無意記憶、形象記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4歲以後,孩子的記憶力就有可能終生難忘,但是,由於思維的具體形象性,這時的記憶基本上還是屬於形象記憶。

  在5-6歲時,孩子記憶的有意性就有了明顯的發展,他不僅能識記和回憶需要的材料,還可以運用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加強記憶。這個時期,家長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有意記憶,它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因為靠無意記憶所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片斷的,是不完善的。

  【訓練•方法】

  整個幼年的記憶特點是形象性,孩子識記形象直觀的材料,要比識記抽象的原理和詞彙容易得多。而在識記詞彙的過程中,生動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讓孩子接受。不過,在5-6歲的孩子中,詞語記憶的發展已經大於形象記憶了。

  記憶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形象記憶的特點,有意識地利用新鮮生動的實體,培養他的記憶力,要堅持不懈地培養,才有可能讓孩子的記憶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記憶能力,它是人們積累知識、經驗的最有效的武器。

  5歲以上的孩子通常能夠讀些簡單的兒童讀物,做基礎的加減法,這時的記憶力會承載更多的任務,孩子也有能力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那麼,媽媽可以用這樣的語句和孩子交流,“寶貝,你自己上樓去睡房的衣櫃裡拿雙乾淨襪子,再準備好換洗的衣服,然後去衛生間洗澡,千萬別忘了把髮卡摘下來。洗完澡,到廚房找我,好嗎?”這樣一系列的囑託正是在潛移默化地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當然,孩子不一定能同時記住所有的事情,但這種鍛鍊是有益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在某個領域有驚人的記憶力,比如一個酷愛球類運動的小男孩,能夠記得自己喜愛的球員的身高、體重、血型、愛好,他有自己的一套記憶方法。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記憶過程,並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方法運用到對其他知識的記憶中去。

  【記憶•加油站】

  仔細看圖,記住圖畫內容。1分鐘後,用空白格紙提問寶貝不同位置畫的是什麼?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解析:這是一道記憶多個物品的題目,同時記住12個毫無關聯的物品對小朋友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記憶時可以對圖像內容進行按行分組,再發揮自己的聯想能力,把物品間“編個小故事”建立聯繫,這樣能夠幫助小朋友們記憶。如:第一行“小兔子用鉛筆在本子上畫畫”;第二行從右向,“小熊坐公交車去吃蘋果”;第三行從右向“小朋友在向日葵前踢球,然後吃麵包”;第四行右向,“小松鼠舉著傘吹喇叭”。


6、觀察能力:決定學習潛力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觀察•釋義】

  觀察力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認識客觀事物或者現象的能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觀察力與學習能力密不可分,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是發展孩子智力的基礎。

  觀察是要有目的性的,一個人在進行感知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那隻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稱作觀察。只有當那種感知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時,它才能算是觀察。因此可以說,目的性是區分一般感知和觀察力的重要特點。觀察的這一特點就要求我們在引導寶寶學習觀察的時候,給出明確的目的和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看。

  【階段•要求】

  1、孩子喜歡觀察活的、運動著的物體,不喜歡觀察靜止的物體;

  2、孩子喜歡觀察顏色鮮豔的東西,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灰暗的東西;

  3、孩子喜歡看大而清晰的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圖像;

  4、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比如牆上掛的、桌上擺的等;

  5、物體的明顯特徵容易被觀察,而其他特徵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記得球的大小有差別,卻記不得色彩和圖案的差異。

  【訓練•方法】

  培養幼兒觀察力有4個原則:

  1、注重感知規律,鼓勵多種感知方式

  人類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的,因此要保護好孩子的感覺器官。觀察不只是用視覺完成,要鼓勵用聽覺、觸覺或其他知覺形式去觀察事物的區別。

  2、以孩子興趣為出發點鼓勵觀察

  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要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寶寶去觀察,去發現。比如:在戶外,若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對某一種植物非常感興趣,就要引導他去觀察思考這種植物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等等,通過觀察達到孩子求知慾的滿足,讓孩子樂於觀察。

  3、適當地表揚孩子的觀察

  孩子最初的觀察活動可能是無意識的。如果這時能得到家長的肯定,他的觀察行為就會得到強化,這樣有利於培養樂於觀察的良好習慣。

  4、教會孩子觀察方法,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能力

  有了觀察興趣,還必須在觀察方法上加以指導。孩子並不是天生善於觀察,寶寶的觀察條理性差,如果孩子不會用正確的方法觀察事物,而是東看看、西瞧瞧,就會把要觀察事物的重要特徵遺漏掉。不但達不到觀察目的,還會形成不良觀察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觀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帶著目的觀察,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順序觀察等,讓孩子學會了觀察方法,對於一切事物的認識就不再是老師讓我知道了什麼,而是我知道了什麼。

  5、培養孩子觀察力的小活動

  (1)在不同外觀的容器找東西

  準備一個紙盒子、一個奶粉罐子,把孩子感興趣的兩件東西分別放在紙盒子和奶粉罐子裡,放的時候要當著孩子的面,然後讓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再增加一個物品和相應的容器,三個玩具一起玩。

  (2)根據細節觀察,尋找玩具

  準備兩塊一模一樣的毛巾,給孩子看兩件玩具(兩件玩具有比較明顯的大小區別),先告訴孩子玩具的名稱,然後揹著孩子把玩具分別藏在毛巾下,讓孩子指指××玩具在哪邊。

  (3)理解輕重

  用一個小木錘和一個塑料空氣錘,分別錘打一塊麵團或橡皮泥團,敲擊的時候都是同樣的表情和動作,每次敲完以後讓孩子看看麵糰,反覆幾次後,問孩子哪個錘子敲在手上會特別疼?先讓孩子指出來,然後再讓孩子把手伸出來“驗證”。敲打孩子時,看孩子是否會有意識的躲避。

  (4)看看多(少)了什麼玩具

  在孩子面前擺放上幾件玩具,先讓孩子指認一下都有什麼玩具,然後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覺察出多(少)了什麼,並指出來或說出來。

  (5)看圖片念兒歌

  給孩子看小鴨子的圖片,讓孩子注意觀察鴨子的嘴巴是扁扁的,並提問孩子鴨子怎麼叫喚、怎麼吃東西。然後教孩子念兒歌:“鴨子的嘴巴扁扁的,鴨子高興就嘎、嘎、嘎;鴨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東西就嘎、嘎、嘎。”邊教孩子念,邊做動作,也可以給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兒歌跟隨做動作。

  (6)感知事物整體性

  提前準備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後製造一些缺損,比如小白兔(沒有耳朵)、人(沒有胳膊)、小汽車(少了輪子)、小飛機(少了翅膀)。先提問孩子:“這些是什麼?”等孩子回答以後再問孩子:“它們對不對?哪兒不對?少了什麼?”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遊戲,您可以把遊戲難度降低,設計一些對稱型缺損。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隻耳朵,小汽車只少了一個輪子。這樣易於孩子觀察出錯誤。

  【觀察•加油站】

  請找出與圓圈裡小魚完全相同的幾條魚,並打上對勾。

  涉及能力:觀察能力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解析:將圖形化整為零,有序觀察。觀察過程中,不符合的及時進行排除。1、6、13、19與示例相同。


7、表達能力:邏輯的外在體現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表達•釋義】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表達能力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對於學前的孩子來說,表達能力定向是指口頭表達能力。

  表達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首先,語言是邏輯的輸出,邏輯是思維能力的體現。如果一個孩子語言清晰流暢,用詞準確,表達能力極強,那麼孩子肯定差不了。

  其次,交際依靠表達。孩子進入小學,進入一個新的交際圈,表達自然就顯得重要起來。通常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獲得了別人的肯定,自然就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學校悶不做聲的孩子,很難讓老師、同學在短時間內瞭解他、喜歡他;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別人很可能會覺得他笨,認為他懂的少。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害怕到學校去。在入學前,給孩子機會表達,幫助他組織語言,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大人們責無旁貸。

  【階段•要求】

  Step1:自如的表達自己:5歲孩子基本的語言能力已經發展完全了。5歲半的寶寶一般已掌握了2200-2500個詞彙,能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強烈的語言要求,樂於談論每一件事。語言的發展與智力和情感的發展互相關聯,表達的複雜化同時也顯示了寶寶的複雜個性。到6歲的時候,寶寶在成人正確的引導下,能夠發清全部語音,聽懂一些較為複雜的句子,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Step2:角色扮演:寶寶能模仿大人的語氣講話。可以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簡單的角色。

  Step3:自己編故事:能比較完整地複述一個熟悉的故事,會自己編出一些原來沒有的情節,這預示著孩子的想象力更加豐富,記憶的正確性也有了提高,這時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但具體形象思維仍佔主導。

  【訓練•方法】

  1、多觀察•鼓勵說

  生活是言語發展基本源泉,幼兒的言語往往是將自己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事物用詞句來表達。現實是幼兒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新鮮的環境、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既充實了幼兒說話的內容,又為他們創設了說話的情境。

  生活中,引導孩子有目的的觀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激發他們說話的願望。例如,如春季來臨之際,為孩子準備小蝌蚪、花種子等,指導孩子親手培養、種植,並仔細觀察它們的動態、生長過程及變化特點等,有意識引導孩子觀察,並啟發其將看到、想到的都說出來,以達到其綜合表達能力的提高。

  2、多聽•鼓勵複述

  選擇一些故事性強、幽默有趣的故事,講給孩子聽,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積累,進而開始選擇朗誦文字性較強、情節豐富的故事,引導孩子複述。在複述過程中有意識引導孩子回憶故事主要情節,對一些新詞、新句加以強調,並讓孩子說出來,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讓孩子懂得如何去傾聽故事,而且還真正發揮故事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因為對故事內容感興趣,從而在獲得智力和情感上的滿足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故事中的生動語言。

  3、多思考•鼓勵聯繫

  學齡前孩子的好奇心強,因此培養孩子擴散性思維是語言教育的重要部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開始理解因果關係,比如,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後果。如果他打別的小朋友,他知道人家可能會哭,老師多半也要批評他。可以經常選擇富有想象力、創造性、積極誘發幼兒思維活動的問題,如:“天下雨了,你沒帶傘,該怎麼辦?”、“天上的白雲像什麼?”“……這些像什麼、是什麼、怎麼樣……”等大大激發了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而擴散性思維的培養又促進幼兒更自覺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為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4、多說•變換形式 

  在培養孩子口語表達能力過程中,進行擴詞、擴句、造句訓練,讓豐富的感性經驗運用於實際中,這是提高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手段。實際生活中,可以參考階段要求裡提到的複述、編故事、角色遊戲等,有機會說,並且是有趣、充滿想象力的說,進一步提高孩子口語表達能力。

  【表達•加油站】

  小朋友,請你仔細觀察下圖,發揮你的想象,講一個“送帽子”的故事吧!

  要求:情節合理,邏輯通順。


學前教育“七大能力”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

  解析:本題重點考察小朋友按事實完整表達的能力。過程會涉及到孩子對圖畫細節的觀察、送帽子理由的邏輯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