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古代地理大探險時代


“看待歷史還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角度,而不只是從近代勝利者的立場去觀察。”這是《絲綢之路》的作者寫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也是他整本書的核心思想。他在中文版序言中進一步寫道:“全球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在20世紀之前,我們的祖先就曾盡力收集各國的信息,並,派遣出各種特使和代表,探索哪裡是世界最佳的市場,探索如何抵達沙漠、山脈另一端的國度和城鎮。”


《絲綢之路》——古代地理大探險時代


世界的中心

是的,早在2000多年前,全球化就已經成為事實,那時候,通過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和西方,亞洲、歐洲、非洲這幾個早期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被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可能現在很多人一說起中東地區,腦海中的第一個詞就是“動亂”,長期以來因為近代西方殖民,以及美國霸權主義作祟的原因,中東地區一直處在戰火和動亂之中。但是,在17世紀,甚至是18世紀以前,這裡卻是人類文明的中樞,如果拋開民族主義的話,當時的中東和北非地區,確確實實是世界的中心,來自東方和西方的文明、商品、宗教甚至是人口在這裡相會、相聚,然後再次被運到遠方。

《絲綢之路》的作者在書中寫道“在公元8世紀和9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當時一位訪問阿拉伯帝國的中國旅行家(即杜環)對此地的繁華和富裕頗感震驚:‘郛郭之內,里閈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物品非常繁盛,什麼都有,世界各地的馬車來回奔跑,商品因為太多所以價格也比較便宜,駱駝、馬等交通公交充斥於街道,可以說是非常繁榮。如果說盛唐時期的長安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那麼同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則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絲綢之路》——古代地理大探險時代


地理大探險

然而,絲綢之路的開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經過了數代人的探索和運營。

在許多人看來,張騫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到公元前126年回到漢朝之後,絲綢之路就算是開通了。但是歷史的發展並沒有這麼簡單,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正如司馬遷所說是“鑿空”的壯舉,張騫回來之後,讓國人知道向西還有更廣袤的空間和眾多的國家和民族。張騫出使西域是東方民族展開地理大探險時代的開始,從今往後,越來越多的使者和商人西出陽關,又東歸故土,帶來許多國人以前從未知道的地理見聞和商貿產品。

而作為第一波探險者,亞歷山大東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公元前4世紀,在統一希臘,征服波斯之後,亞歷山大仍在不知疲倦地繼續征戰,他環繞興都庫什山脈而行,又沿印度河谷而下,不停得添置新的要塞並駐軍。到公元前323年32歲的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去世,他的東征速度和廣度令人難以置信。影響更深遠的一點是,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腳步,他身後留下了巨大的遺產,以及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華文明的交匯融合。

亞歷山大的東征,雖然為各個被征服地區和民族帶來破壞和痛苦,但是經過戰爭的強力粘合,地中海文明和中亞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各個原本相互獨立的民族開始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並試圖相互接觸。

而羅馬帝國在繼承希臘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繼承了其軍事遺產,他們對中亞及更遠的東方充滿憧憬,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即屋大維)也像當年的漢武帝劉徹一樣不斷派人前往東方,探索新疆域。

奧古斯都本人盡力去了解東方的新疆域。探險部隊被派往阿克蘇姆王國(位於今埃塞俄比亞)和薩巴王國(位於今也門);儘管羅馬仍忙於鞏固其在埃及的統治,但對亞喀巴灣的探索也在同時進行。到了公元前1年,奧古斯都下令對波斯灣兩岸進行詳細考察,就該地區的貿易活動寫出報告,並記錄海上航線如何與紅海相同。他還監督著經波斯深入到中亞內陸通道的實地考察。

正是在東西方兩大帝國的共同探索下,古代“絲綢之路”才慢慢成型,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當然這一探索是長久的,和經過數個世紀數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而這其中雄踞歐亞大陸北部的草原民族做出了巨大了貢獻,這一點留待下次揭曉。


\u0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