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雖然知識不能100%改變命運,但至少能讓我們遇事不慌,多一些淡定。

春光明媚,正是讀書好時節!

【1】淺與深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我是在這麼多年吃了很多虧的基礎上才慢慢明白背後的深意——嚴格來說“吃虧讓人清醒,讀史使人明智”才更完整。

其實很多人說“喜歡”歷史,倒不如說是喜歡“歷史故事”,最好再圖文並茂一些,就像咱們小時候愛讀的連環畫。當然,這類通俗且有品質的讀物永遠都是時代的寵兒,比如【陳磊】(“二混子”)的《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雖然它肯定不能與各種“大部頭”比深度,但這種深入淺出的“嘻哈幽默”,的確能讓人常讀常新,從而喚起人們學習的興趣。

我想,作為一本“敲門磚”讀物,《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絕對是優秀的,但如果讀者想建立一種更恢弘的“大歷史觀”,真的需要數年的深度閱讀積累才能達成。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2】“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似乎東西方歷史是割裂的,好像兩個平行宇宙——就像,你可能會忽略【牛頓】(1643—1727)與【康熙】(1654—1722)其實是一個時代的人

實際上,東西方的歷史與文明一直在交匯——以一種間接方式相互影響。

本來是有機會產生“面對面”的可能,話說,那還是公元97年(漢和帝永元九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止步于波斯灣一帶。

大秦,即古羅馬帝國,如果當年甘英打通了當時歐亞大陸最強盛的兩大帝國的聯繫,人類文明進程又將如何被改寫還不知道。

之後,東西方的交流依舊通過一條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相互促進著。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說來也有趣,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的“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首次出現於德國學者李希霍芬1877年的著作《中國》一書——沒錯,它並不是咱們自己起的名字。

可能對於很多人而言,這條當時連接最東邊的長安與最西邊的羅馬,只是一條貿易通道。誠然,以當時的文明發展程度,它的確是東西方交流的唯一(陸上)捷徑。

那些冒險者(商人)會身披又長又厚的防沙袍子、牽著排成線的駱駝,跋山涉水,越過沙漠和戈壁,一邊提防著沿途的強盜、一邊保護著價值連城的貨品,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將東方的奢侈品(絲綢、瓷器等)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似乎僅此而已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沒錯,在我沒有深讀這本出版於2016年的《絲綢之路》時,我也以為這本書僅僅是講述不同時代的東西方貿易變化。

然而,在幾個不眠之夜通讀完這本厚達550頁的書後,我意識到自己對於這條“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這麼多年一直在洗滌、沉澱、進化的【歷史觀】也進行了一次迭代。

當然,這種【迭代】並不是因為這本書提出了什麼石破天驚的觀點,而是對於我這樣對東西方歷史已經有十幾年閱讀和反思積澱的人來說,“絲綢之路”的概念又讓我將各個歷史結點上的事進行了一種奇妙的串聯——正如副標題“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說的一樣。

其實讀歷史這麼多年,有個問題一直會讓我困擾,世間的征戰殺伐究竟是為了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又是為了什麼?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不少社會學理論認為這是出於“生命遞延”的考慮,即為了後代擁有更好的生存條件,必須要設置好更優秀的物質和精神基礎。最俗的例子或許就是,男娃希望女娃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更重要的是年輕、性格好;而女娃則希望男娃又高又帥又有錢,量化的還有“3個180”的標準。

這個概念是建立在【資源稀缺】成立的基礎上。

而引申到大歷史上,就可以理解為每一次歷史的重大變革都是【稀缺資源的再分配】,而無數“資源再分配”事件,在“大航海時代”未來臨前,都是以“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為中心軸展開的。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人體的神經分佈圖,脊神經相當於中心的“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而分佈周圍的各種神經的各種“變動”,則引發了一個個歷史事件,相當於是“絲綢之路的分支”(The Tiny Silk Road)。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當然,這本書《絲綢之路》的作者彼得·弗蘭科潘,是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將圍繞“絲綢之路”上的資源分配(利益爭奪)歷程,分成了“24條路”,再加上首尾的“第一章 絲綢之路的誕生”和“結語 新絲綢之路”合計26個歷史片段,時間跨度從第1條絲綢之路誕生的約公元前2-3世紀到2016年前後。

雖然兩千多年的文明長卷在我們面前緩緩鋪開,頗為宏偉,但這本書所闡述的歷史還是集中在歐亞交界的大部分區域,對西歐、北美的描述相對較少,東亞部分則更少。

當然,你不能指望一本主基調是歷史通俗的讀物能囊括所有的歷史,也不能苛求書中的每個細節都100%還原了史實。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想真正讀懂這本書,我覺得恐怕需要讀者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否則,面對書中洋洋灑灑論述,一定會抱怨沒有註釋和考證——抱歉,我覺得讀歷史論文、讀史書(如《漢書》、《資治通鑑》)和讀歷史通俗讀物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兒。

至少,你可以先翻一翻斯塔夫裡阿諾斯 (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 的《全球通史》,對這個世界上曾經發生過什麼有個大致的瞭解。

另外,關於歷史觀中的【資源論】、【利益論】等,並非由《絲綢之路》首次提出,事實上,我在其他作品也看過,只是閱讀了《絲綢之路》後,不經意中發現認知又提升了一層。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3】民族的,自然是世界的

該數的簡介是這麼說的“兩千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軍隊、商人、學者、僧侶、奴隸,往來在這條道路上,創造並傳遞著財富、智慧、宗教、藝術、戰爭、疾病和災難”

可以毫不誇張的講,因為東西方的貿易往來,原本割裂的地域文化因為“外來種”的加入而大發溢彩。

既然咱們“民以食為天”,其實現在隨處可見的胡蘿蔔、黃瓜以及很多人的萬惡之源——香菜,都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進入中原大地。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另外,就要聊到中國西北部的佛像和石窟壁畫,如果有幸遇見有點水平的講解員,對方可能會教你分辨哪些風格偏波斯,哪些風格偏“胡風”,哪些又是咱自個兒的“style”!

再比如享譽中外的“青花瓷”,尤其是元代的青花瓷,會常見蓮花瓣紋,這是因為源自蒙古人那邊的佛教信仰;而火焰花紋,則是因為中東地區的宗教信仰(拜火教)需求——元代很多瓷器都是用於出口來著(貿易順差)。

沒錯,雖然元朝統治者在中原廣袤地區的統治不是那麼好,但元代的對外(海外)貿易真的是世界一流。

從某個角度看,很多戰亂也是因為貿易線上的利益分配,更不用說葡萄牙和西班牙當年為了開闢通往東方的新航線,只是因為阿拉伯人在絲綢之路的重要結點上搞了個“貿易中轉站”,以前的陸路貿易效率低(時常有戰亂、還有土匪強盜)、提點高(有中間商賺差價),逼著南歐人掀開了地理大發現時代。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絲綢之路》從開頭一直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這一段,我有一種感覺,就是“貿易真的是個好東西”,因為利益的驅動,文明和文化被迫進行交互,而多元化的【文明】就像“混血兒”往往更看好一樣,會讓原來的【文明】更加燦爛。

但這種交互並不總是和諧的,比如十字軍的東征,說起來是為了聖城耶路撒冷,根源還是利益。教宗和國王雖然分別擁有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權力,但享受生活的物質(奢侈品),還是依賴中東和遠東的那些工匠和商人們。

反正中世紀的歐洲那麼多(閒)人,發動他們去強取豪奪,贏了就能獲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及貿易特權,輸了也能消耗(精力)過剩的人口——教宗和國王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於是,榮耀與血腥在那條“絲綢之路”上被陽光一次次照耀著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4】黑死病、信仰危機和全面重生

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使得全世界人民都瞬間陷入一種“水深火熱”中——這可以稱得上是世紀初的一場大瘟疫了吧?

事實上,人類的文明史,就是與大自然不斷抗爭的歷史,旱災、洪災、瘟疫,相對出名的肯定是橫跨14世紀到18世紀的鼠疫,也就是黑死病了吧。

雖然今天的疫情與曾經的黑死病不可同日而語,但處境又何其相似,被病毒肆虐的大陸就像被墨水印染的宣紙,鋪陳出一片關於【死亡】的恐怖感。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絲綢之路》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相似且輪迴的歷史。雖然沒有人知道鼠疫是怎麼開始的,甚至也沒有人知道它是怎麼結束的——但它就是在1347至1353年間,讓約2500萬歐洲(大陸)人化為枯骨。

根據目前的推測,鼠疫源自草原上的大沙鼠,並因為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線開始傳播。1346年,蒙古人(金帳汗國)曾因為貿易糾紛派大軍包裹了熱那亞的一座小城,不料,剽悍的蒙古人還未攻城,自己卻被肆虐的鼠疫擊敗了。

被迫撤退的蒙古人用投石機將因鼠疫而死的屍體投進城內,起因是希望這些屍體的腐臭味擊敗城裡的人,然而,腐臭味未能擊敗熱那亞人,鼠疫倒是讓曾經喧鬧的貿易樞紐成為一座空城——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第1次使用生化武器的記載。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之後,疫情一路向西,並因為地中海的貿易把死神帶到了英倫三島,當然,倫敦爆發鼠疫也不止一次,否則,沒有17世紀中葉的那場災難,偉大的牛頓也不會被迫在鄉間無所事事的時候,開始思考日後影響全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

我們都知道,這場黑死病之後,就是各種“劫後餘生”的“狂歡”。歐洲人對宗教的信仰出現崩塌,藝術的表達由中世紀的讚美上帝,轉為讚美現世。(文藝)復興運動與之後的啟蒙運動給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黑死病,或許就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我們也相信,在2020年的這場“瘟疫”後,全世界也將迎來一次“信仰危機”,或許,不少人會覺得,既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還不如縱情享受當下,於是,人文(娛樂)領域必然會引發一次前所未見的繁榮。

此外,《絲綢之路》中提及的關於新世紀的“一帶一路”,在這次“全球戰疫”的大背景下,勢必會促成國際間的深度交流與協作,而根據歷史,這些最終會落實到【貿易】上來,而貿易又不單單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物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技術、新科技成果,由此伴隨著的企業間的兼併、重組,對於中國而言,可能真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極為重要的轉折點。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5】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事實上,我想很多人讀完《絲綢之路》之後,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這本書與其他的大部頭歷史通俗作品又有什麼不同?

的確,如果用既有的歷史觀念看,這本書的脈絡似乎依舊是遵循地中海(古希臘羅馬)-西歐(中世紀、文藝復興)-北美(殖民時代、戰爭與和平)、世界一超多強的順序把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娓娓道來。

但是,正像我在一開始就提到的,以前我讀歷史會以為變革源於對權力的渴望,卻往往忽略了經濟利益(也就是貿易),而彼得·弗蘭科潘卻提示我們,“絲綢之路”隱喻的是貿易利益之上的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的相互糾葛——畢竟,權力多少還是要以經濟利益呈現。

事實上,書中也提到,“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並不是一個單一(single)概念,而是一個體系,也就是“絲綢之路(複數概念)”(The Silk Roads)。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如果不是阿拉伯人在絲綢之路上“設了點絆”,歐洲人也不會突然意識到要開闢新航道,於是,曾經絲綢之路的終點逐漸成為整個世界的中心。

與此同時,是曾經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原之地開始佈滿瘡痍,紛爭、分裂、統一、保守、封閉、落後接踵而來。

這種沒落感延續至今,以至於當代國人仍然難免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缺失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甚至最近幾年的一種趨勢是,似乎1個(群)外國人,只要發佈視頻,說“我是外國人+我愛中國+我愛中國美食”就能成為社交網紅,多麼諷刺和可笑啊

抱歉,這已經不是什麼“洋大人”的時代,這是我們每個有脊樑的中國人應該清醒的年代。

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進化的紐帶,血腥與榮耀永垂不朽!

曾經的“絲綢之路”,雖然沿途佈滿血腥,但不管是【silk】(絲綢)還是【china】(瓷器),都是【榮耀】的象徵——畢竟,我們的老祖宗是發端者。

創造大歷史的,是每個時代的人,這裡包括了載入史冊的精英,更是無數未曾留下姓名的老百姓。同時,當你讀通讀懂了《絲綢之路》後,會意識到,書中並沒有強調什麼“西方至上論”,全球化視野應該脫離地心引力在天空中鳥瞰文明遞延。

“絲綢之路”強調的是一種“互利、互惠、共建、共贏”的包容進取精神,這也是充滿了動盪和混亂的時代所需要的!

蓄勢待發的“一帶一路”也好,在疫情中展現出的“中華力量”也好,當下,中國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十字路口,希望每一位願意“以史為鑑、繼往開來”的有志者,能共同譜寫出一曲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全面繁榮昌盛的勝利頌歌!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