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千古人傑:王安石的傳奇故事(二)

一,北宋的積貧積弱

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像北宋這樣具有高度發達的科技與文化了,也沒有哪個朝代像北宋這樣具有高度的經濟與商業繁榮,一幅《清明上河圖》,足以說明一切。


一代千古人傑:王安石的傳奇故事(二)

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裡有一詠三嘆足以與唐詩相比肩的宋詞,這裡有平民畢昇的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這裡有歷史上不曾出現的廣大的市民階級,這裡還有讓整個世界都瞠目結舌的國民生產總值,當時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了整個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之多。這樣的數據,恐怕就連漢唐盛世都是無法比擬的。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北宋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是與其軍事力量成絕對反比的。兩宋軍隊的戰鬥力只怕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差得是一踏糊塗,差勁得讓人抓狂。

究其原因,我們還得從唐朝滅亡開始講起:

唐朝發展到了中後期,政治黑暗、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這一切都使得昔日強大無比的大唐王朝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其中,宦官專權簡直就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了,皇帝的廢立、皇位的更迭竟然全由那些不長鬍子的傢伙把持著,怎不令人扼腕嘆息!然而,唐朝的滅亡歸根結底還是由藩鎮割據所造成的。

自唐睿宗始建節度使以來,節度使這一官職便始終存在,是為一方軍政大員,權力極大,在地方上不僅享有行政權與財稅權,同時還享有軍權,能夠自主的招募軍隊。這樣一來,便對中央政府的集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安祿山之所以有能力起兵反唐,原因就在於他是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有著足夠的錢糧與馬匹供應。

“安史之亂”被平息之後,由節度使所造成的藩鎮割據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成了愈演愈烈之勢。中央權力被架空了,地方權力極大,形成割據局面。

到了唐昭宗時期,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梁王朱溫手握大權,生殺予奪。這個朱溫就是個節度使。他先殺了唐昭宗李曄,後又殺了他的兒子唐哀宗李柷,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自此,大唐結束了289年的統治,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紛亂格局。


一代千古人傑:王安石的傳奇故事(二)

朱溫


既然梁王朱溫這個節度使都可以當皇帝,那麼全國各地的節度使都開始紛紛稱帝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時代開始了,其根源就在於藩鎮割據造成的。

後來後周大將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建立了北宋。為了避免重蹈唐王朝的覆轍,宋太祖趙匡胤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地方權力的舉措。這就為北宋的積貧積弱埋下了禍根。

下面我們一一來講解:

首先是軍權

有了唐朝滅亡的教訓,宋太祖清醒地認識到,武將是無論如何也靠不住的,他自己不就是武將造反才搶得了後周的天下麼?所謂“黃袍加身”,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為了防止武將造反,宋太祖首先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將兵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又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限制武將,比如說設置樞密使、實行更戌法。通過這些舉措,不僅削弱了宰相的軍權,而且使武將與軍隊不直接接觸,並且作為一名武將,你還得時時更換駐防之地,以免出現武將與士兵形成派系。好了,這樣一來,打仗時就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了,你想造反都不可能。並且,武將只有帶兵權,卻沒有調兵權;而作為國家最高的軍事管理機構樞密院,有調兵權卻無帶兵權。這樣,軍權也就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了,武將專權的根基就被徹底剷除了。

其次,為了防止地方勢力過大,宋太祖又規定,要在中央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禁軍,這支禁軍的人數是各地方人數的總和,多時竟達一百多萬。為了讓禁軍擁有絕對的優勢,他又規定將各地的精壯之士抽出來以充實禁軍。這樣一來,毫無疑問,就造成了地方軍隊的戰鬥力極其低下。

還有,為了防止那些流民或者說無業遊民影響社會治安,宋太祖又下令,將他們統統納入地方軍隊。因此我們說,地方上的軍隊就像是由一群地痞流氓所組成的烏合之眾。而中央的禁軍自然也好不到那些去,儘管人數龐大。

確切地說,宋太祖的治國理念是以文治武,守內虛外,強幹弱枝。首先,武將是不可靠的,文人由於熟讀孔孟之道,應該是不會造反的。因此,在北宋,武將們的地位較之以前,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地位極其低下。相比較而言,兩宋的文官們地位非常崇高,薪水高不說,宋太祖還下令不殺士大夫。北宋,那簡直就成了士大夫的樂園。

所謂守內虛外,也就是說國家的主要敵人在內部,而不是外族的入侵,建立一支數量龐大的禁軍,其核心目的是用來鎮壓內部的反抗的,至於說外族的入侵,其危害要遠遠小於內亂。當然,這是他趙匡胤認為的。

而強幹弱枝,指的就是中央政府力量非常強大,而地方自主性很小,也沒有多少權力。


其次是行政權


一代千古人傑:王安石的傳奇故事(二)

宋太祖趙匡胤


為了防止宰相專權,宋太祖不僅設置了樞密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權,還設置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來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置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財政權。當然,對地方行政長官宋太祖也不放心,在設置知州管轄地方的同時,又派通判作為知州的副手來幫助知州處理政事,其實說白了就是監督知州的。


第三,財政權

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據,為了割斷地方形成割據的經濟基礎,宋太祖下令,將地方上賦稅的一大半都收歸中央,只留一小部分作為地方的開支。

好了,這樣一整套的制度下來,地方沒兵了,精兵強將全在中央了,地方沒錢了,錢全進入國庫了,地方也沒權了。

藩鎮局面的根基被徹底剷除了。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唐王朝的藩鎮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可是北宋也由此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惡果。所謂“冗”,也就是多的意思。這三多也就造成了北宋的積貧積弱。


下面我們一一來解釋:

冗官,就是官多。北宋的國土面積要遠遠地小於唐朝,可是論官員數量恐怕是唐時的幾倍之多。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官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北宋科舉考試的錄取率是唐朝的幾倍之多,這些被錄取的都補充進了北宋的官僚機構,加上還有各種各樣的考試所錄取的官員;二,為了分割宰相的權力,為了削弱地方的權力,北宋增設了大量的新的官職。

冗官的惡果是造成北宋行政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癥結所在,如此龐大的官員隊伍,加上北宋的官俸又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由此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冗兵,毫無疑問,前面我已經解釋了,其中光禁兵就有一百萬之多。由於這些禁軍缺乏訓練,加之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武將又沒地位,故而其戰鬥力極其低下。

戰鬥力低下也就罷了,可關鍵問題是養活如此一支龐大的軍隊,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據相關專家統計,北宋光軍費開支一項就佔去了財政的一大半。

冗費,造成冗費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由於軍隊戰鬥力低下,故而在對大遼、西夏的作戰中屢屢失敗,似乎對於這樣的失敗,北宋政府並不放在眼裡,因為北宋的國策就是守內虛外。這樣一來,就不得不用錢財來換取和平了,也就是每年要贈送給遼和西夏一大筆錢財,官話叫著“歲幣”;二,禁軍的軍費開支,只此一項,就佔去了北宋的大半收入;三,官員的俸祿。

此外還有宋真宗這個自戀狂竟也恬不知恥地去泰山封禪,要知道,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都沒有去封禪,量你一懦弱的皇帝有何資格去封禪?不用我說,封禪所化去的費用如流水一般,他宋真宗真是個敗家子。

所以,儘管北宋的財政收入都進入了中央,但國家卻並沒有錢,甚至國庫每每的入不敷出。

除了以上“三多”之外,北宋還有其他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諸如土地兼併。北宋政府實行土地私有化,那些個大地主、大官僚們採取各種手段兼併土地,導致北宋出現了大量無地可種的流民,真可謂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一代千古人傑:王安石的傳奇故事(二)

宋真宗


以上所有這一切都使北宋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如果說,英明神武的宋太祖、宋太宗尚可應付的話,那麼北宋中後期的諸如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他們就難以應付了,社會矛盾開始顯現出來了。

因此我們說,北宋發展到了宋神宗時,整個大宋帝國已經面臨著空前嚴重的危機了,不誇張的說,開始搖搖欲墜了。北宋的積貧積弱進入白熱化的程度。

歷史給一位年輕的皇帝宋神宗出了一道難題,也給我們的王安石出了一道難題。作為一個想很有作為的皇帝,作為一個想使國家富強的王安石,他們的信念與理想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歷史的機遇與挑戰讓他們走在了一起,也就成就了一段千古君臣的千古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