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二)

一,北宋的积贫积弱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北宋这样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与文化了,也没有哪个朝代像北宋这样具有高度的经济与商业繁荣,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说明一切。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里有一咏三叹足以与唐诗相比肩的宋词,这里有平民毕昇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这里有历史上不曾出现的广大的市民阶级,这里还有让整个世界都瞠目结舌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整个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之多。这样的数据,恐怕就连汉唐盛世都是无法比拟的。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北宋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是与其军事力量成绝对反比的。两宋军队的战斗力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差得是一踏糊涂,差劲得让人抓狂。

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唐朝灭亡开始讲起:

唐朝发展到了中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这一切都使得昔日强大无比的大唐王朝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其中,宦官专权简直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皇帝的废立、皇位的更迭竟然全由那些不长胡子的家伙把持着,怎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唐朝的灭亡归根结底还是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

自唐睿宗始建节度使以来,节度使这一官职便始终存在,是为一方军政大员,权力极大,在地方上不仅享有行政权与财税权,同时还享有军权,能够自主的招募军队。这样一来,便对中央政府的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安禄山之所以有能力起兵反唐,原因就在于他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有着足够的钱粮与马匹供应。

“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由节度使所造成的藩镇割据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成了愈演愈烈之势。中央权力被架空了,地方权力极大,形成割据局面。

到了唐昭宗时期,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梁王朱温手握大权,生杀予夺。这个朱温就是个节度使。他先杀了唐昭宗李晔,后又杀了他的儿子唐哀宗李柷,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自此,大唐结束了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格局。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二)

朱温


既然梁王朱温这个节度使都可以当皇帝,那么全国各地的节度使都开始纷纷称帝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时代开始了,其根源就在于藩镇割据造成的。

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建立了北宋。为了避免重蹈唐王朝的覆辙,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地方权力的举措。这就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下面我们一一来讲解:

首先是军权

有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宋太祖清醒地认识到,武将是无论如何也靠不住的,他自己不就是武将造反才抢得了后周的天下么?所谓“黄袍加身”,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为了防止武将造反,宋太祖首先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将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他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限制武将,比如说设置枢密使、实行更戌法。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削弱了宰相的军权,而且使武将与军队不直接接触,并且作为一名武将,你还得时时更换驻防之地,以免出现武将与士兵形成派系。好了,这样一来,打仗时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了,你想造反都不可能。并且,武将只有带兵权,却没有调兵权;而作为国家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有调兵权却无带兵权。这样,军权也就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了,武将专权的根基就被彻底铲除了。

其次,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宋太祖又规定,要在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禁军,这支禁军的人数是各地方人数的总和,多时竟达一百多万。为了让禁军拥有绝对的优势,他又规定将各地的精壮之士抽出来以充实禁军。这样一来,毫无疑问,就造成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极其低下。

还有,为了防止那些流民或者说无业游民影响社会治安,宋太祖又下令,将他们统统纳入地方军队。因此我们说,地方上的军队就像是由一群地痞流氓所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中央的禁军自然也好不到那些去,尽管人数庞大。

确切地说,宋太祖的治国理念是以文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首先,武将是不可靠的,文人由于熟读孔孟之道,应该是不会造反的。因此,在北宋,武将们的地位较之以前,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地位极其低下。相比较而言,两宋的文官们地位非常崇高,薪水高不说,宋太祖还下令不杀士大夫。北宋,那简直就成了士大夫的乐园。

所谓守内虚外,也就是说国家的主要敌人在内部,而不是外族的入侵,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的禁军,其核心目的是用来镇压内部的反抗的,至于说外族的入侵,其危害要远远小于内乱。当然,这是他赵匡胤认为的。

而强干弱枝,指的就是中央政府力量非常强大,而地方自主性很小,也没有多少权力。


其次是行政权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二)

宋太祖赵匡胤


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宋太祖不仅设置了枢密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权,还设置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当然,对地方行政长官宋太祖也不放心,在设置知州管辖地方的同时,又派通判作为知州的副手来帮助知州处理政事,其实说白了就是监督知州的。


第三,财政权

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据,为了割断地方形成割据的经济基础,宋太祖下令,将地方上赋税的一大半都收归中央,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的开支。

好了,这样一整套的制度下来,地方没兵了,精兵强将全在中央了,地方没钱了,钱全进入国库了,地方也没权了。

藩镇局面的根基被彻底铲除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唐王朝的藩镇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可是北宋也由此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恶果。所谓“冗”,也就是多的意思。这三多也就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下面我们一一来解释:

冗官,就是官多。北宋的国土面积要远远地小于唐朝,可是论官员数量恐怕是唐时的几倍之多。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官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北宋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是唐朝的几倍之多,这些被录取的都补充进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加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试所录取的官员;二,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为了削弱地方的权力,北宋增设了大量的新的官职。

冗官的恶果是造成北宋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症结所在,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加上北宋的官俸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由此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兵,毫无疑问,前面我已经解释了,其中光禁兵就有一百万之多。由于这些禁军缺乏训练,加之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武将又没地位,故而其战斗力极其低下。

战斗力低下也就罢了,可关键问题是养活如此一支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据相关专家统计,北宋光军费开支一项就占去了财政的一大半。

冗费,造成冗费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故而在对大辽、西夏的作战中屡屡失败,似乎对于这样的失败,北宋政府并不放在眼里,因为北宋的国策就是守内虚外。这样一来,就不得不用钱财来换取和平了,也就是每年要赠送给辽和西夏一大笔钱财,官话叫着“岁币”;二,禁军的军费开支,只此一项,就占去了北宋的大半收入;三,官员的俸禄。

此外还有宋真宗这个自恋狂竟也恬不知耻地去泰山封禅,要知道,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都没有去封禅,量你一懦弱的皇帝有何资格去封禅?不用我说,封禅所化去的费用如流水一般,他宋真宗真是个败家子。

所以,尽管北宋的财政收入都进入了中央,但国家却并没有钱,甚至国库每每的入不敷出。

除了以上“三多”之外,北宋还有其他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土地兼并。北宋政府实行土地私有化,那些个大地主、大官僚们采取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导致北宋出现了大量无地可种的流民,真可谓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二)

宋真宗


以上所有这一切都使北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说,英明神武的宋太祖、宋太宗尚可应付的话,那么北宋中后期的诸如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他们就难以应付了,社会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了。

因此我们说,北宋发展到了宋神宗时,整个大宋帝国已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了,不夸张的说,开始摇摇欲坠了。北宋的积贫积弱进入白热化的程度。

历史给一位年轻的皇帝宋神宗出了一道难题,也给我们的王安石出了一道难题。作为一个想很有作为的皇帝,作为一个想使国家富强的王安石,他们的信念与理想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历史的机遇与挑战让他们走在了一起,也就成就了一段千古君臣的千古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