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书法家,当然我说的不是范振绪,而是曾经担任靖远师范学校校长的关振邦先生。关先生的墨宝,一直是靖远县机关单位、平民百姓家庭悬挂的重要作品,一方面关先生作品受人欢迎,另外一方面关先生为人随和,但求写字,只要方便,无不慨允。

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关先生的故事吧,去了解一下这位先生的故事。

人物简介

关振邦 (1926.4-2017.8)甘肃靖远人。1959年在北京教育行政学院高教政治课教师培训班进修。曾任中共靖远县委秘书、常委,靖远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靖远县书协主席、甘肃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在商品如潮的社会中,不为金钱所动,每有求字者,不取分文,得到同道和社会的赞誉。与此同时,先生不忘提携后进,以培育书画新人作为一种天职,自始自终,每有求学问道者,总热情款待,悉心指教,可谓桃李遍天下。省书协主席黎泉赞曰:“艺声兰蕙心声远,学海风烟情谊留”。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关振邦(1926.4-2017.8)

童年启蒙

我是1926年出生在东湾三合的,我的父亲是老三合人,我的母亲是陕西韩城刘家,当时刘家在韩城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尤其以书法著称,在当地很有名气。外祖父的书法在当时的韩城很有名气,甚至远在西安的人不远千里来求字的也不少。难得和可贵的是母亲能够识文断字读文章,还能书写一笔好字。自我出生后,母亲便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在母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对读书和书法很感兴趣。我的母亲生育了我和妹妹两个人,当时我们家的情况相比较来说还是可以的,生活比较富裕,这就让我有条件去接触书籍和学习书法。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范振绪(1872—1960)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让我开始描红,这也为我后来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当时靖远的大文人范振绪先生旅居靖远县城,我时常去范先生书房帮着压纸研墨,并不是提笔学写,范振绪先生也对我进行指点。

求学生涯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仪表 不俗,谈吐流利,而且字也写得非常好。当时的小学开设有大楷、小楷习字课。老师当时要求,两种练习每天一仿,必须完成。老师的板书和在作业上留下的批语,让我终身难忘。因为他的影响,我在小学就爱上了写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法学习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后来在兰州中学高中部读书,课余经常与同学研习书法。一直到1949年高中毕业。

1948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既然成为一名党员,就要按照党的要求去做,也参与了 一些党分派给我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先后在靖远县委和县政府做秘书,我的日常工作始终伴随着抄抄写写,这对我的写字练习无疑起到了延续的作用。

师范任职

我是1959年4 月从靖远县委调靖远师范学,调动后,组织决定派我到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习。那次学习是由中宣部主办的全国高校政治课教师学习会(靖远师范在大跃进中是戴帽的靖远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 9月份回校上班,我接张翊岚校长的班。当时正是中央在大跃进后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政策的时节,恢复了靖远师范的中师建制,将大专班并入定西师专,靖远师范的任务是培训小学教师。我每周安排一定课时听教师讲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我学习的好机会。大跃进后,一切都在调整阶段,学校秩序还比较稳定,学校正在教改,教师受运动的影响,大多都不能大胆工作,但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靖远师范学校校门

到 1960年,大跃进的后果暴露出来了。我到校后时间不长,粮食非常紧缺,实行供给制,干部每月28 斤粮,学生每月31斤粮。到 1960 年底,教师的 28斤粮降到18斤,还提倡 “瓜菜代”,老师都说吃不饱。在这个困难时期,我觉得如何吃饱肚子是个大问题,所以在学校有一点农场底子的基础上,我又下乡到高湾公社,同公社书记高得望与大队协商要了二百多亩荒地。一方面把农场办好,多种些时效的蔬菜,补助师生的伙食;一方面开荒,那年雨水好,种了二百多亩洋芋,对师生伙食就是很大的补助。后来困难越来越大,国库空虚,教师每月18斤粮,老师灶上大师傅把洋芋切成条条卷在面圈圈里吃,再就是把洋芋蒸熟吃。学生停了供应粮,困难就更大了,学生家里粮食就有困难,何况学生是七个县的,回家背粮实在困难。有个定西县女生张定英回家背粮, 在火车上险遭歹人欺凌,学生回校后给我汇报,我为此暗暗流泪。

师范故事

到了1962年,两个班的学生毕业了,不能分配,那时国家实行精简干部政策,再由于白银市成立,学校划归白银管理,白银市当时不管分配,向定西教育局请示,定西地区说,我们已把学校交给白银市了,再不能管学生分配了。这样两家谁也不管,眼看两班学生毕业了,分配不能落实,我这个当校长的怎么办? 当时开毕业生座谈会,我到会给学生讲话,因为以往的毕业生座谈会是学生将要走上工作岗位,个个喜气洋洋,有的学生还穿上新衣服, 买上糖果招待老师。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的靖远师范学校校门

今年的座谈会,学生个个愁眉苦脸,学生说:“我们十年寒窗学出来了,还站在棒槌上,没人要了。”我给学生讲话,开始说了两句话,我就暗暗地抽泣起来了,最后我在学生面前痛哭了一阵,学生亦在下面暗泣。我这个人易动感情,在那样的情况下我控制不住自己,我想学生的灾与难,就是我的灾我的难。 会后,学生都离校回家等待分配。我仍定西一趟白银一趟地跑。白银市每一次人代会上,我以人民代表资格提了提案,小组会上亦提了意见,当时的教育局长寇来宾说:“关校长为学生分配问题这样激动,我给管文教的刘市长汇报解决。”会后,定西、白银都无音信。

后来组织调我到省党校学习,我们到党校学习了一段后,省委陈曾巩书记来校给学员作报告,当时有些干部在运动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有怨气,陈书记讲完话后,接着说:“同志们有啥意见,不论是个人问题还是工作问题,都可来找我谈,我周四、六在党校某楼某号房办公。如觉见我不方便,还可给我写信,我一定认真作答复。”我当时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觉得我这个校长最大的问 题,就是两个班的学生不能分配,我就把事情 的原委,给陈书记写了封信谈了。陈书记办事可认真了,我学习后回到学校,陈书记的批示已经下来了,陈书记批到教育厅,由教育厅与白银市、定西地区共同研究与各县协调分配,于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在第二年春天就都分配了 (陈书记批复教育厅的文件,现存学校档案室)。个别学生因家庭问题,县人事部 门未分配,后来落实政策又分配了。这个我比什么都高兴,我这个校长最大问题解决 了,我的干劲又来了。

在当时情况下,因为物资供应非常紧缺, 老师学生营养都不好,学校女生管理员黄爱华给我汇报,女生都不来例假,她们与校医研究认为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于是我跑商业局批了几十斤大肉,回来后,由老师灶大师高妈把肉做好,由女生管理员给每个女生一人一碗炒肉,作为营养补助。

再回师范

我在靖远师范文革前工作近十年(文革中恢复组织生活后调糜滩中学五年),文革后又调回靖远师范工作约十年,我一如既往对学生生活比较关心,经常抓学生伙食, 差不多每天都要到大灶看看学生吃饭,经常与管理人员、炊事员研究怎样让学生吃好,把有限的东西做得好一点,在这一点上学生都拥护我,学生毕业多年了,有的都当了领导了,有的都是校长了,有的已经退休了, 还到我家来看我,都提及此事。

师范学生都是农民子女,我视学生就如我的子女,痛学生之所痛。为了学生,我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学生有话愿意给我说,如有的学生因为婚姻问题都来找我谈。有个学生结了婚才发现对方有残疾也找我谈,我说:“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行就离了吧。”这个学生马上离了婚,后来又找了个对象结婚了,这个学生后来当了领导,对我可亲热了。

第二次我到靖远师范后,重点抓了两件事: 一件是落实老师的政策,在当地党委与定西教育局领导下,平反了老师中的冤假错案, 纠正了错划的右派。 再一件是抓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一方面巩固学校教师队伍,又把因为运动调到乡下的老教师调回学校教学。另一方面就是巩固新分配的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又吸收了优秀的老师加入党组织,为学校新时期领导班子增加了新的血液,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我1986年离休时,新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形成,已初具规模,他们的领导和教 学工作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老有所乐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书法集首发仪式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书法集首发仪式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书法集首发仪式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关振邦书法作品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关振邦书法作品


口述历史:甘肃白银靖远知名校长、书法家关振邦的故事

关振邦书法作品


退休后,我每天坚持写字,有时候坐在阳台上读书。 孩子们有空的时候,常来陪我,也有人委 托熟人来找我写字,身体允许,我还是会答应的,约定时间,按照要求按时写好。 我工作时候的同事,有时候也和我来聊天。很多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真刻。

靖远的天空很晴朗,乌兰山越发地青翠。

特此说明:本文系老马根据关先生亲属口述以及资料整理成文的,为此感谢欧志宏、关尚庆、高振茂、陈建平诸君对于本文完成提供的帮助,在采用《靖远文史》第十二辑中文章时略作调整,特此致谢。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两年了,也是对先生的一种怀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