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书法

曾遇见一个书者,笔画稳健,字形古拙,法度严谨,笔转锋回之间,足见其功力之深,我深受影响,甚至还以其作品为范。五年后再见,落笔宣上,我大为诧异,虽笔画更加沉稳,整体观之却多了几分江湖书法之感,不堪久赏。又有前些年喧嚣网络的书法神童,楷书真字,令不少习书者汗颜。而今再曝作品,虽自诩自成风格,却已然落入俗套。究其原因,盖是在书法“道”的层面上出了问题。为人做事,当以道驭术,就书法而言,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就书法而言,如将笔法、结字、章法、墨法等以“术”概之,那么“道”,便是整体的文化底蕴与素养。

问“道”书法

近年书坛乱象丛生,其出现的重要原因,便是“道”的缺失。一些所谓的“书法家”以创新为名,创造了一大批的射书,盲书,反书,丑书,这些自称书家之人,或以发辫蘸墨,或用嘴叼笔,手舞足蹈,犹跳梁小丑,而寻其早年之作,很多竟颇有章法,一笔一划皆有出处,奈何竟沦为江湖杂耍。而就所谓的“正统”体系而言,恐怕芸芸习书者也是重视技巧者多,重视道法者少。专注皮囊着多,在乎灵魂者少。书法除了在乎笔法技艺的提升之余,亦需要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否则,只会是徒有匠心,而无灵气。所谓专攻一域,可以开凿渠塘。全面共进,方可酿成江海。如是而已! 东汉文学家赵壹在其著作《非草书》中,批评当时社会上苦练书法的风气,“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其中深意,便是说书法之成,并非依靠手头技艺的钻研琢磨。同样的道理,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亦有表述“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问“道”书法

中国书法背后,有着一整套文化体系。历朝历代的碑帖,都可照见一代人的精神系统与生命气象。所谓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艺术本该技进于道,今人却埋头伏案,惟在手头功夫上苦苦揣摩。于是,书法的魂魄渐行渐远,一笔一划,提按顿挫间,纵使笔画再稳健老练,也少了一份吞吐江海的气度,少了一份收放开阖的气象。而今之书坛,也多是一些临池不辍,苦习碑帖的汉字工匠,鲜有能称“家”之人。

尝思考,为何今人书法难于超越古人,原因便在于笔法技艺之外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古今人的精神系统,生命气象已经大不相同。古人立天人之际,讲究顺乎造化,讲究通情达理,讲究修行通感并常常反求诸己,于是天人合一,气象生发,铺宣行笔之际,技巧自心而悟。今人则去道重术,以目取巧,即便是笔耕不辍,也难模前人神韵。

问“道”书法

事实上,技疏于道,作皮囊文章,岂止书法一端。残阳如血,我想站在塬上呼号一声:

魂兮归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