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

战国时期与杀神白起在长平交锋的战国大将赵括,英勇无畏,为国捐躯。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成王败寇,被污蔑为"纸上谈兵"。

一代名将,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


纸的发明是汉朝的时候,战国时期哪里会有有纸。

长平之战,秦赵对决,赵军主动进攻,带领45万大军,采用“中心开花”战术,40多天了后,赵国粮草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军中已出现吃死尸,但赵军士气依然高涨,不断冲锋,大量杀伤秦军。赵括身先士卒,冲杀在前线,不幸中箭身亡。

一代名将,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


主帅殉国,赵军士气全无,后期集体投降。由此可见,赵括作为主心骨的作用,凝聚力非凡。

长平之战之前,赵国上将廉颇正带着45万将士和秦国对峙,每日所费粮草巨大,而且这种对峙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导致赵国国内空虚,已经支持不下去了,求和又不成,换将是必然选择,目的是改变对峙局面,力求突破。

赵国主将换成赵括,不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而是由于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赵胜大力推荐?赵括成为长平之战的主将,皆因赵括英勇多谋。

一代名将,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


赵括指挥45万大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和60万的秦军死磕,这样的人,不愧一代猛将?

战后,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长平一战秦国死伤过半,国内空,也就是说秦国死伤在30万以上。

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公元前98年后的事情,那是长平之战162年后的事了,就像我们现在谈鸦片战争差不多,所以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公平。

一代名将,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


司马迁的史记有不真实的地方。白起坑杀的赵军绝对没有45万,现代学者考证认为:最多不超过15万,而且不全是活着坑杀的,至少几万人是战死之后埋入坑中。

赵括还留了30万老兵在外围,撤退计划周全,战后基本得以保存。

一年后的邯郸保卫战,赵国凭什么能坚持下来?司马迁也说:邯郸保卫战守城的主力,正是长平之战的老兵。

一代名将,本可以青史留名,无奈……


商殃变法之后,赵国的综合国力远远不如秦国,只能奋勇一搏,耗不起,这些不是赵括的责任。

况且,赵括已战死沙场,这还有什么可指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