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西夏王朝的军事实力?

朱兴子


看了其他老师的回答获益匪浅,以前主要修明清历史,现在扩充其他朝代学习。先向其他老师学习后,谈谈对其他老师回答的看法。

(1)书面华丽,战力并非很强

看了看前面几位老师的回答,特别是对于西夏军制问题地介绍挺好。特别是“庭州行者”还谈了西夏的战绩问题,得出了:书面华丽,实际作战并非很强的观点。我基本同意。

诸如铁鹞子等军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很牛,然而,因为其他几位老师都说了,而且也都差不多,我再说就多余了。

所以,我们谈谈如何评价军事实力的问题。目前的回答者只是谈纯粹的军事,没有进行扩展说明,我就对其进行说明。

(2)几场战争经过点评

宋夏之间的百余年战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夏国建立前的尔虞我诈式权术战争;其二:宋仁宗和李元昊的战争;其三:宋神宗灭夏之战;其四:宋徽宗的拉锯战。

宋太宗宋真宗时期,李继迁、李德明父子时叛时降,借辽宋攻守以搏自己的利益。宋太宗偷鸡不成蚀把米、宋真宗时期则要求西夏周边各降服宋的势力不要侵扰,换取西夏不扰边。在这一时期,采用的是“完全弱势战术”:诈降迷惑、诱敌深入、以地域换取时机。这点在本质上和匈奴与华夏(汉)的千年战争、突厥、契丹、蒙古等采用的战略是类似的。

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属于正规军之战,但这种正规之战仍然离不开上述战术。

1040年到1042年三年之战:李元昊在延川、三川、好水川、丰州、定川诸战中皆大胜。

1081年到1084年“灭夏”之战:最典型战役“永乐城之败”。将宋朝君臣对武将的不信任、轻视展现得淋漓尽致。派了一个神棍、腐儒徐禧指挥战斗,造成整个军队被昏聩的战略战术所耽误。

(3)战力强弱不仅靠军事,更靠政治领导者,军力好但打不出好的结果取得好的业绩,战力再强管啥用

作为依托西夏立国的军事达到了军事存在的目标,而且,西夏的军事成果比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劣势下要强大得多。

很难想象,以宋的治国情况处于西夏的地理位置,其军事、立国时间能否坚持那么长。

(4)以辽国在1074年派北宋要求割占河东之地要求为例,讲述“北宋君臣的昏聩”,军队在厉害政治昏聩也玩完。同理,西夏军力虽中等偏上,但却打出了上等战绩

面对辽国以西夏的挑衅作为讹诈手段,文彦博、富弼等人批评北宋在王安石主政期间,积极整顿军队,让辽国觉得我们想破坏《澶渊之盟》,所以辽国才会先发制人,跑到宋朝要求割河东之地给他们,防止我们进攻。因此,这一切都是王安石的错儿。

由此可见,妥协苟安、放弃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历史责任等已经成为主流儒家文臣的思想基因。加强国防战力本身竟成为破坏《澶渊之盟》的罪证!

当统治阶层一切以“荣华富贵”“诗书礼仪”,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和治国铁律后,军事能力其实并不重要——保命即可。


坐古谈今


既然要说西夏的军事实力,自然得先说说西夏军队的军力配置、装备以及用兵特点。大概有一丁点长,需要点耐心才能点开。

西夏是全民兵役制,15岁-60岁都要服役,有正军和负担者之分,正军就是常规的战斗部队,负担者就是随军杂役。平时习于劳作,有战事全民皆兵。

除了正军之外,还有善弓的五千人,号六班直;炮手二百人,号泼喜军;十万人数的擒生军;俘虏的汉人勇者号撞令郎;更有铁骑三千的铁鹞子以及在山间行走如平地的步跋子。

六班直,又叫卫戍军,由党项贵族子弟中挑选能骑善射组成轮番宿卫的军队,有质子军的性质,共有五千人,号御园内六班直。

泼喜军,虽然人数不多,威力却很猛,这是一支特殊的兵种,就是炮兵,把小型的旋风炮架在骆驼峰上,什么旋风炮呢,其实就是抛石机,高大的骆驼双峰背着抛石机,把鞍袋里的石头射击到敌军对面,想象一下威力,拳头大小的石头又快又猛的发射出去,不管你穿什么甲重都要受到重击,宋军用“纵石如拳”来解释旋风炮的威力,在冷兵器时代,这个都算高科技了。

擒生军大约有十万人,职责就是在作战中俘掠生口,并不负担作战任务,战斗能力较弱。

撞令郎的来源多是汉人俘虏中比较勇敢善战的,负责冲锋陷阵当炮灰,来减少党项人的伤亡,电影《敦煌》里面,那个汉人军队的队长朱王礼就是撞令郎的队长。

【朱王礼】

铁鹞子,又叫铁林军,西夏最著名的重装骑兵,元昊的王牌,大约有三千人,分十队,装备精良,都是一时悍将,战斗力很强。

【铁鹞子】

步跋子,又叫横山步跋子,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多用于击刺掩袭,经常和铁鹞子协同作战,铁鹞子在前,步跋子在后,配合的无比默契令对手丧胆。

如果按照兵种分,就是骑兵(铁鹞子)、步兵(步跋子)、炮兵(泼喜军),这也是夏军的三大王牌。

西夏人口不多,撑死150万左右,这些所有军种算下来,大致就是五十万到七十万的样子,也就是说,西夏能够作战的15岁到60岁之间的男子也就是这五十万到七十万这么多。其实西夏能够投入战斗,说打就可以走的兵员大概就是15万左右,这一点,宋人很多笔记都有记载可以为证。

西夏军的装备很不错,为什么呢?

他们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所以,马是大大的不缺的;而西夏以战争立国,军工生产水平很高,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当时也是闻名国际的,被称为最为利器的神臂弓,被誉为天下第一的西夏剑。西夏人制作的铁甲也是非常精良,因此,西夏军的装备都比较精良。

夏军的用兵特点是什么呢?

因为西夏比较弱小,基本上从不打对抗性的阵地战,就是说不和对手硬碰硬,扬长避短,发挥骑兵的特点,采用运动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还经常劫掠敌军的粮草,切断水源什么的,怎么让对手不战而溃就怎么来。

还有一条,诈降,从李继迁到李元昊,诈降多少回了,(李继迁怼曹光实、李元昊怼金明寨等等)还总是有效果啊,对手总是上当,让某看书的都看着着急。

开战的时候从来不计较土地的得失,就是诱敌深入,然后坚壁清野(这个可以参看神宗五路伐夏),打骚扰战直到对手疲惫不堪不战而溃;还特别善于使用间谍,努力做到知己知彼。

都是优点,就没缺点吗?

有,缺点非常致命,就是人少没钱后方供给有限,所以夏军从不打持久战,就喜欢速战速决,来去一阵风。就是因为这个缺点,所以根本不存在网上意淫的那样西夏会不会吃掉宋国的情况。如果不是金灭辽宋,西夏是必然会被宋国吃掉的。

【铁鹞子】

最后简单说一下夏军在不同时期的战斗力。

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父子三代时期,一直都是主动挑起战争的,总是处于积极进攻的状态,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打仗啊,抢劫啊,骚扰你啊,逼得你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独立的。

而宋国呢,就是一口没吞下这口果子,只好息事宁人,是消极对待的态度。因此,夏军这一方如愿的取得了灵州,扫平河西,并且在立国时期连胜三场,终于取得对手的承认,得以立国。

等到凉祚上台时因为和议的签订,双方都比较节制,并没有太大的战事。

随着凉祚死后,梁氏当政,为了巩固地位,只能穷兵黩武了,而对手宋国的新君神宗也希望收复河陇,修理西夏,因此战事再起。

这时候,宋人也从防御战略改为进攻战略,你攻我打的,你来打我,我坚壁清野,我去打你,攻不下城就劫掠一番回来。双方各有胜负,

夏军打赢了永乐城之战、灵州之战,宋人也得以开拓熙河,占据兰州等战绩。

夏人得益于自身的机动灵活性,还是优于行动缓慢还要被傻叉统治者遥控的宋军的。

但此时宋人已经有了左取西夏横山,右开河湟(按西夏方向说的)的战略步骤,通过一左一右形成一把伞状包围线,蚕食西夏。后来的史实证明了宋军的战略目的就是如此,夏军在战场上开始处于被动局面。没有亡国真要感谢金军灭宋啊!

随着宋神宗的死,元佑党人的主动退却,让西夏得以喘息的机会,再次生龙活虎起来。直到哲宗亲政,开始把神宗时期的战略优势不断扩大,宋徽宗时期,宋军在夏军的左右厢已经建立起绝对的战略优势,虽然夏军经常给与宋军痛击,也经常发动抢劫式的反击,但是,元昊时代的那种以胜迫和的手段再也玩不了,在战略上已经成为防守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亡,嗯,还得感谢金军。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李华瑞《宋夏关系》、李蔚《简明西夏史》、吴天墀《西夏史稿》等等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吧!谢谢!


猴格大人


评价一个王朝的军事实力,大体上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要看其军队的纸面实力,也就是军队的数量,装备情况这些能够直观了解其军队的信息;第二就是要看其具体的作战能力,这一点就要引入其与其他国家的战争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西夏的军事制度与军队组成。

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而党项族本身是游牧民族,但是在唐朝时期开始接受汉化,所以在军事制度方面,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印记,也吸收借鉴了中原王朝的一些制度。

首先,党项人,或者是西夏实行的是征兵制,在最初,凡是年龄在15岁至60岁之间的健康男性都是征兵的对象。同时,征兵的原则为二丁抽一,即一家如果有两的男丁,那么其中一个必须参军,而另一个则要去军队中担任负赡兵,即军中的杂役。

另一种征兵方式则是以部族为单位,没有战事的时候进行农业牧业的生产,而一旦有战争,这些部族受到征召,就成为军队。而在出征前,西夏的皇帝和各部族的组长要进行刺血盟誓,共同商讨计划,这体现了其游牧民族的印记。

而这些都是常备军的征召方式,除此之外,西夏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宋朝人滕甫如是评价西夏的军事制度:“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这里头说的就是西夏的非常备军。这些西夏人平时从事生产,当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上阵。

在具体的军事管理体系上,西夏更多地借鉴了当时中原的北宋王朝。比如设置枢密院作为调兵机构,在地方的军事体系构建上,将西夏全境分为左、右两厢,共设十二监军司,各立军名,驻防在各军事要地。

所以,可以看出,西夏的军事制度中,游牧民族的特点和中原王朝的元素,兼而有之。

在军队方面,西夏军队的精锐是重装骑兵和山地步兵,再辅以一般的作战部队和皇帝的禁卫军,这主要是西夏国内的 地形决定的。西夏地处于西北地区,其内部地形复杂既有贺兰山,祁连山等山地,也有河套平原等平原地形,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作战需要,所以发展出了这种军队建设方式。其主要军队有这么几种:

其一,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铁鹞子。

铁鹞子是重甲骑兵,具体的装备如下:士兵和战马都身披重甲,数十匹战马用铁链连接起来。铁鹞子由于是精锐部队,所以人数并不多,一共十个小队,一个小队三百人,一共三千人。在作战时,这支部队主要任务就是冲阵,因为重甲刀枪不入,加上十几匹战马连在一起,这一冲击的威力可想而知。

其二,山地部队步跋子。这支部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山地作战,其特点就是来去如风,身手敏捷。这支部队的主要对手就是宋军,宋军在与之作战的过程中没少吃苦头。

其三,就是远程攻击部队,泼喜军。这支部队建立的时间比较晚,据推测应该是在和宋朝作战的过程中,从宋朝学来了黑科技从而建立的。这支部队的人数不多,只有二百人,但是其武器却是杀伤力很大的投石机和旋风砲。而且西夏人将宋朝的投石机改小尺寸,便于携带,用骆驼运输。

其四,专门抓俘虏的军队,擒生军。这支军队的实力很强,由十万精锐组成,主要负责在战场上抓俘虏,抓回来之后将之作为奴隶。

其五,禁卫军质子军。质子军,顾名思义,是由质子组成。所谓质子,就是西夏贵族和各个部落的首领之子。李元昊将其统一编制为禁军,一来这些人的素养较高,服从命令,二来是为了控制各个部落的酋长,使之不敢造反,因为其子侄相当于李元昊的人质。

除此之外,西夏的军队还包括所谓的强弩军,即专门以弩为武器的军队,以及撞令郎,即被俘虏的异族组成的部队,利用其打头阵以减少党项军队的伤亡,还有其他的常规步兵骑兵。

西夏的军队种类大抵就是以上这些。分析历史上王朝军队的水平,自然不能只看其装备情况,还要看其具体的战绩。西夏一共和北宋,辽国,金国,蒙古以及吐蕃交过手。由于吐蕃人在当时已经没落,和西夏交手的河湟地区的吐蕃人都是零散的部落而不是统一的政权,所以在此不列举。下面,笔者将简略地列举西夏与除吐蕃以外的其他军队交手的情况。

首先是西夏与宋朝

宋夏战争,严格意义上应该从李元昊建立西夏,正式称帝算起,而此时西夏的军队建设也逐渐趋于完善。李元昊称帝时,宋朝正处于宋仁宗在位时期。当时宋夏战争的主要形势是宋朝处于绝对的被动。

在宋仁宗时期,宋朝与西夏最著名的战争就是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三川口之战,是由于李元昊兵围延州,宋朝派大将刘平、石元孙救援,但是却遭到了李元昊重兵的围困,最终两位大将被俘身死,宋军损失惨重,但是宋朝保住了延州。

好水川之战,是李元昊派十万大军南下佯攻宋朝的怀远城,而大军埋伏在好水川。韩琦不听范仲淹的劝阻,派大将任福带领五万人去援救。最终任福的军队被李元昊诱敌深入,进入埋伏,全军覆没,任福本人也战死。此役宋朝损失巨大。

虽然宋朝也在对西夏的作战中取得过一些胜利,比如张亢解麟州之围,击退李元昊十万大军,但是这都不足以改变整体局势。后来由于两国在战争中的损耗都不小,所以最终议和。

后来在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宋神宗先是派大将王韶攻取的河湟之地,从南方包围西夏。后来又发兵五路,意图一举将西夏剿灭。但由于在永乐城之战中,宋军大败,两万宋军全军覆没,导致了这次行动的失败。

宋哲宗,宋徽宗时期,北宋对西夏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出击。公元1114年,种师道等人攻下了横山,西夏国都屏障尽失,宋朝本可趁此机会一举灭掉西夏,但是由于宋徽宗决议联合金国消灭辽国,于是西北的军事行动停止。后来北宋被金国灭亡,西夏趁机收复了被北宋夺取的土地。

宋夏战争初期,由于宋朝对于李元昊的实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加上西北本身就不是防御的重点,由此导致了对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随着宋军与西夏战争频率的增高,北宋的西北军队逐渐适应了西夏的战争方式,加上西军在与西夏的对抗中战斗力逐渐提高,所以宋夏战争后期,可以说宋朝握有绝对的优势。

接下来是西夏与辽国的战争

辽国与西夏的战争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辽兴宗耶律宗真时期。这场战争的起因有三个:其一,耶律宗真的姐姐兴平公主被许配给李元昊,但李元昊对兴平公主冷落。公主重病时,李元昊不闻不问,直到公主去世,李元昊才向辽兴宗汇报;其二,辽国境内辽夏交界处的党项部族,经常叛逃到西夏,辽国要求西夏交还回这些叛逃的党项人,但李元昊不肯;其三,重熙增币后,由于辽兴宗,每年多敲诈了宋朝二十万岁币,于是开始命令李元昊,让他停止攻击宋朝,李元昊不听。

基于以上原因,两国正式撕破脸皮。

公元1044年,辽兴宗亲自率领十万辽军渡过黄河杀入西夏境内。李元昊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一路坚壁清野。而辽军本身就是以战养战,即通过对被侵略国的抢劫来维持军需,李元昊的坚壁清野导致了辽军补给不足,因此战马也大量死亡。最后,在河曲之战中,李元昊突袭辽军,再加上风沙的缘故,辽军大败,辽兴宗仅以身免,逃回云州。

而第二次则是在李元昊死后,辽国讨伐西夏。这次战争初期比较顺利,但后来也是被反攻,总体而言可以说是平手。

西夏与周边国家的作战大抵如此。至于和金国,则是在金灭辽时,西夏派兵支援辽国,被金军大败而归;对蒙古的作战,更是惨不忍睹,基本上没有胜利过。最终,西夏被蒙古灭国。

最后总结一下:西夏的军队纸面实力的确不错,但是实战并没有能够体现出其应有的战斗力。比如后期对北宋的西军,对金国的骑兵,对蒙古的骑兵,基本上没有优势,均是处于劣势。而对契丹的两次大胜,也主要是由于契丹指挥不力。

综上,总结而言,西夏的军事实力看起来很华丽,但实战并不是很强势。


庭州行者


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国家,而党项人则是古羌人集团中的一个分支,原本是在青藏高原东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后来因为吐谷浑与吐蕃的崛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被唐王朝迁徙到黄土高原一带。在后来唐末的黄巢起义中,党项人勤王有功,其首领拓拔思恭被封为夏州节度使,统领黄土高原之上的四州之地,党项人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后来到了宋朝时期,李继迁不满北宋的做法,而逃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附近的地斤泽,自立反宋,后经过李继迁,李德明和李元昊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党项人终于在公元1038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西夏。而在这个过程中,西夏人也组建了一直强大的军队。西夏全民皆兵,且兵种齐全,有“铁鹞子”,也就像是《隋唐英雄传》中王世充手下的铁甲军一样,战马和士兵都身披重甲,很难是他们受到伤害。
还有“步跋子”,这支部队全由横山党项人组建而成,他们熟悉黄土高原地形,脚力惊人,来无影去无踪,是李元昊打游击战的主力部队。同时,李元昊还组建了“强弩兵”,当时西夏的冷锻技术十分先进,打造出来的弓弩射程很远,远程杀伤力惊人,就跟当年秦军的弓弩兵一样,使人闻风丧胆。
李元昊本就是个天才般的军事指挥人才,再加上合理搭配组建的诸多兵种,在李元昊的指挥下,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每战之前,必先是强弩兵远程射杀,然后铁鹞子发起冲锋,最后是步跋子进行战场收割,一套流程走下来,敌军非死即伤,溃不成军。

因此在这样的强强组合之下,西夏相继取得对宋朝的好水川及三川口之战,并打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将10万契丹军队打的落花流水。使得辽与宋不得不承认李元昊称帝的现实,由此拉开西夏,辽,宋三国鼎立的局面。


由此可见,西夏,党项人,作为曾经草原上的民族,古羌集团的分支,任然保留着草原人英勇善战的特点,特别是那种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的血性,更是在后来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中表现得淋漓精致,让不可一世的蒙古人遭受不小的损失。

西夏的激烈抵抗,是成吉思汗自西征以来从未有遇到过的,也是蒙古军队自西征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而这,还只是在西夏国力严重衰竭,兵源严重短缺下,西夏军队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


Ko文史迷离


西夏,1038年建国,1227年亡国,一个在北宋,辽,金,南宋,蒙古几个大政权中活下来的小政权,没有一点硬实力是不可能的,而这个硬实力就是军事实力。



西夏骑兵被称作“铁鹞子”,是重装骑兵,选拔方式为世袭,父亲将铠甲传给儿子,使得勇士的鲜血一直在家族中流淌,并且,它有严格的赏罚制度,对临阵脱逃或者战争中作战不利的部队惩罚也很重,步兵称作“步跋子”是一些走路轻足善走之人组成的部队。西夏常备军队20万,战时动员有50万,全盛时的军力有80万,按照西夏人口按照夏仁宗统计是280万,是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家,这样的制度使得它几乎是全员皆兵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导致西夏在对外战争中士兵作战勇猛,且全民皆兵又有利于人心军心的统一,同一时期的宋朝往往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使其就范,毕竟西夏地穷资源少。西夏军事实力有多强,通过一下几次战役可以表现。



宋夏战役

宋宝元二年(1040)七月,李元昊派兵包围延州,宋大将刘平,石元孙增援,在三元口遭到夏军偷袭,虽夏军损失惨重,但因为人数差异,宋军退到三川口,李元昊写信让刘平投降,刘平誓死不降,随后西夏增援,刘平,石元孙最终被俘,随后不久在好水川以主力伏击任福率领的宋军,定川寨之战宋军牺牲九千多人,牺牲将领15人,这三大战役致使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形成。



辽夏战役

1044年,辽兴宗亲率10万人,分三路进攻夏贺兰山地区,李元昊请降,辽不答应,随后夏采取焦土政策,对辽经过区域寸土不留,辽没有补给,随后李元昊采取偷袭,将辽打败,这次战役对辽影响较大,辽从辽兴宗开始衰落。

金夏战役是蒙古军强迫夏与金打消耗战,金哀宗是一位明主,可惜国运至此,公元1234年金灭亡,夏也无奈,如果不答应蒙古可能会被灭国,虽然是可能但也让夏襄宗害怕不已,再加上夏襄宗本来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皇帝,还有昏君的倾向,所以夏军力也就下来了,神宗继续坚持连蒙抗金,国力继续被消耗。

蒙古夏战役

蒙古与夏战役持续了22年,共进攻了夏四次,第四次夏献宗与金等其他蒙古部落联盟,企图一起进攻成吉思汗,被识破后蒙古军一路攻城掠地,西夏大将和典也怯律积极抵抗,最后由成吉思汗亲自平定,夏献宗由于过度忧郁不久逝世,夏末帝登基,1226年嵬名令公率军10万援助灵州,兵败逃回中兴府,1226年底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中兴府,1227年西夏投降灭亡,西夏被灭族,党项族消失在民族大潮流中,蒙古虽然有屠城的习惯,但将党项一个民族灭掉也是少见,由此可见党项族对蒙古打击有多大。

西夏一直存活在三国之中,虽然有策略的问题,但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存活两百多年没有军事这样的硬实力怕是也难鼎力,西夏整体军力应该比宋强,比金,蒙古弱,毕竟当时蒙古军打败了天下无敌手,与蒙古成吉思汗活在一个蓝天下,也只能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慕容祁连山


  提到西夏军队,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名满前天下的“铁鹞子”。

  这支由李元昊一手创立的重骑兵部队,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不过,这支3000人的重装骑兵只是西夏庞大军力的一部分,除“铁鹞子”外,西夏还有“步跋子”、“强弩兵”、“擒生军”、“炮兵”。“步跋子”和“强弩兵”没有明确的数字记载,但是“擒生军”有十万人,炮兵约200人。这些部队,极有可能是西夏的中央禁军。同时,李元昊为了应对契丹、吐蕃、背诵的边疆防御,设立的十二监军司,在某种程度上与宋朝的驻防厢军相似。而且在其军队中,有大量的“私人”、“役人”、“虞人”、“刑徒、苦役”等,属军中辅助人员和杂役。所以,西夏的军队大概在50万常备军。

  这50万大军的征集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称西夏“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为了保证对军队数量的补充,还规定10岁以上的男童必须做军籍的登记,如果进行隐瞒则会遭到相应的惩处。而西夏军队的征兵体制,根据《天盛律令》的记载,西夏国“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

  当然,西夏建立这样完备的军事体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最初党项人并没有设立常备军,几乎是全民皆兵。上马控弦则为兵,上马牧羊则为民。所以,当时的对党项人的记载是“每姓别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余骑。”到了拓跋思恭时期,党项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军事组织。史载党项常备兵有衙兵、部族兵和汉兵三部分。到了李德明时期,党项的常备军已达10万人,不仅在兵种上有了骑兵、步兵的区别。在军队的组成上不仅有党项族士兵,更将虏获的汉族青年纳入军队,形成了汉兵。等到元昊征服甘州等地的回鹘部落,以及很多吐蕃部落后,更是“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

  所以,西夏靠一整套完备的军事体制,在辽、宋的夹缝中获得生存,而且在多次与宋、辽的作战中获得得了胜利。


潞州节度


西夏王朝应该是一个军阀集合体。它是以王族兵为核心,部落兵为主体的聚合形式,平时兵为各主,战时集结随王族出征。区别于游牧部落的是,它的地盘划分是以官职和其辖地构成,基本是固定的,你任什么职,就可以把你的兵带到那个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