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北宋为什么“吞不掉”西夏?

玩味的历史


开始是不想吞,后来西夏成了气候就吞不了了。

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与北边的辽朝(契丹人所建)互称南北朝。在宋辽交恶期间,辽人还鄙夷地称宋朝为“伪宋”。与此同时,活动于西北的党项人不甘寂寞,强行在宋辽之间插一扛子,硬生生把南北朝对峙挤成了三国鼎立。西夏在三国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战斗力足够强悍,经常把宋、辽打得灰头土脸。辽兴宗耶律宗真伐夏失败,险些被活捉。

西夏的疆域并不大,西以约今甘肃与新疆接壤处为界,北以今内蒙古与外蒙古接壤处为界,南约以祁连山与吐蕃、回纥诸部为界,东约以陕西北部的长城、宁夏南部、黄河北岸与北宋为界。
说到西夏的开疆扩土,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西夏名气最大的皇帝李元昊。李元昊一直被认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的祖父和父亲,才是西夏真正的开国皇帝。这有些类似建立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如果没有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两代三人的和,司马炎早不知道哪凉快去了。
咱们看看李氏祖孙的庙号就略知其情了。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庙号太祖,父亲李德明庙号太宗,而他本人的庙号只是景宗。
事实上,在西夏疆域的定型过程中,夏太宗李德明起到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其子李元昊。李元昊对西夏最大的贡献,是在宋辽两大强国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下来,并加以壮大。而西夏疆域的定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首功之人,这个人无疑应该是李德明。
李德明是李继迁的长子,生于公元981年。公元1004年,他继承父亲李继迁王位的时候不过24岁(虚岁),但李德明的所作所为,证明了李继迁把王位传给他是正确的。
西夏的前身,是唐朝末年的定难军节度使,有五州之地,辖区约有内蒙古西南部、陕西西北部。公元982年五月,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献土于宋太宗。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却不甘心祖业沦丧,起兵反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李继迁据有宁夏黄河东岸的灵州(灵武),以及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威),声势大振。但在1004年初,在刚下凉州后,李继迁就被反对他的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用计射死。李德明继位后,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定难军(与后文的“夏国”或“夏人”同一个概念)位于大西北,这里土地相对贫瘠,财赋困难。李继迁实行的是游击战术,农业生产基本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下,李继迁二十多年来到处用兵,定难军处境非常困难。宋人也看出了这一点,认为夏人处境日益窘迫,内部形势非常不稳。
李德明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向宋称臣,以放缓宋朝对定难军的进攻。否则,以宋朝的国力,如果全力进攻的话,他们未必撑得住。李德明的应对策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向宋请和,向西扩边。”
1004年,北宋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夏国此时没有在外部“拉帮结派”的空间,只能向宋请和。但是夏国的西边却杂乱无序,各部出没,没有一个强大如宋辽的势力。宋真宗赵恒也不想再用兵西北,给李德明,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所以李德明就足够的外部空间向西用兵。
李德明盯上了凉州,在当时的大西北,有两个较强的势力,一个是李德明的夏国,另一个就是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回鹘势力。甘州势力的实力强,有条件以凉州为战略跳板,向东进攻夏国。凉州之于夏国,就相当于潼关之于长安,镇江之于南京,都是门户所在。站在夏国角度,不吃掉甘州势力,大不了夏国地盘小一点。但是,如果不吃掉凉州,甘州势力随时能堵在夏国的大门口,李德明还能睡踏实吗?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九月,李德明率军亲征凉州。要知道,夹在甘州与夏国之间的凉州是夏国的门户,也是甘州的门户。甘州当然不会让唇亡齿寒的事发生,出兵援助凉州,李德明暂时还打不过,只好退兵。
李德明想得到凉州,又一时拿不下来,怎么办?他的办法是“围魏救赵”,直接攻打甘州,只要拿下甘州,凉州就成了无根之水。
甘州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甘州势力控制的地区,水草丰盛,早就被李继迁盯上了。但是现实很快就在李德明的头上浇了一盆冰凉的洗脚水,夏兵三次攻打甘州,都惨遭失败。第三次还是李德明亲征,也被打了回去。
李德明及时调整了战略,还是按地理顺序次第取凉、甘。再说凉州实力弱于甘州,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壮大自己的实力,再与甘州决战。可事与愿违。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十一月,甘州直接吞并凉州,给夏国的西部防线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李德明并没有急于进攻凉州,而是想办法积蓄财力,他知道战争打的其实就是后勤,是钱粮。夏国向宋称臣,用虚名加常见的骆驼、马匹,换了来了北宋赏赐的大量钱财物资。
有了钱,李德明就有了再次用兵的本钱。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李德明进攻甘州。不过,李德明并没有就近进攻凉州,而是绕过凉州,向西拿下了甘州。带兵的是谁呢?正是李德明最器重的长子李元昊。李元昊趁夜色偷袭甘州,一举拿下。
甘州自古就是西北兵家争夺的重镇,史称甘州“东近黄河,南扼青海,西低弱水(今甘肃中部的黑河),北抵居延(今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附近的嘎顺淖尔、苏泊淖尔)”。占据甘州后,夏国等于打开了向北进入蒙古高原,向南进入青藏高原,向西进入西域的大门。
甘州以西还有个势力,就是割据瓜州、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曹贤顺识时务,于1030年降夏,反正打不过,不如趁早投降。夏国拿下甘州、瓜沙,把困守凉州的甘州势力围个水泄不通。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一切水到渠成,夏国太子李元昊率兵拿下凉州。夏国势力逐步统一河西地区,羽翼渐丰,已可与宋辽成鼎足之势。夏国拿下河西,最痛苦的莫过于宋朝,因为宋朝就此失去了与西域联系的丝绸之路,只能走海上丝绸之路。

拿下凉州一个月后,52岁的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于1038年称帝建夏,成为北宋的西北劲敌。西夏之所以强势,有一大半的基础是李德明打下的,如同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的基础,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打下的。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

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

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

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

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

西夏的作战策略。

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

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


陵西散人


西夏这个国家无论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或是经济实力相比同时期的辽国、金国、北宋、南宋都是弹丸小国级别的,为何就是这样一个夹在几大强国之中的弹丸小国,却让周边诸国颇为头疼?尤其是北宋,终北宋一朝一百多年,北宋政府始终是无法彻底消除西夏的威胁,北宋为何无法灭亡西夏?一句话:错失良机、坐视做大。

宋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对西夏的管理上处理得当,其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关系:让夏州首领世袭罔替。此阶段是宋夏关系比较平稳的阶段。宋太宗时期:宋太宗在灭亡了北汉同时妄图恢复汉、唐旧疆土,对西夏采取了吞并的政策,他忽略了夏州地方政权统治其地已经二百多年、根深蒂固、民众皈依的实际情况。此时宋夏发生摩擦不断战争频繁。宋仁宗时期:元昊于宋仁宗在位时公然称帝建国,与宋庭分庭抗礼。宋夏之间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后,双方皆损失巨大,签订和议,西夏皇帝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封号“夏国国王”宋神宗-宋徽宗时期: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宋夏再此阶段未有大规模战乱。神宗即位后,曾趁西夏发生变乱而五路大军伐夏,但是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后勤补给跟不上,只是占领了一些城池,并未灭亡西夏。徽宗年间,宋军攻陷西夏横山地区,使西夏丧失天险,随后北宋被金国灭亡,西夏趁机夺回横山地区,南宋建立后,国土中间为金国阻隔,已经不与西夏接壤。



北宋一朝169年,终究没有灭亡西夏,反而让西夏越做越大,这固然有北宋的重文轻武、文恬武嬉的原因,也有北宋错失良机、缺乏战略眼光的原因,更是因为西夏政权确实顽强。

西夏在与宋辽两国鼎足而立时,采取了“骑墙术”。西夏统治者在清醒的看到自身实力不如辽宋两国时便主动采取了左右摇摆的政策,下下经常参与辽国对宋朝的军事行动,尽管很多时候这并非出自真心实意,但是西夏却不得不为之,因为只有抱紧辽国这条大腿才能保证西夏在被宋朝打击时能留有后路,在辽国灭亡后,西夏随即倒向了新兴的金朝。这实际上是西夏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夏军队的英勇善战也是北宋不能将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党项人全民皆兵,立国前后的百年时间里,党项人经历多无数次战争的锻炼,已经使得他们变得英勇善战了。这样一支队伍对军事力量一直薄弱的北宋来说无一不是一个强敌。


历史课课代表


前期没能力,后期没时间,当然灭不了。

北宋前期灭不了西夏有一个重要因素:后勤供应问题,没有之一。

其他方面的劣势或战略性失误都比不上这个致命的因素。

太宗和神宗事情的两次大规模的攻打西夏,无功而返,都是后勤保障不利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古代的后期补给方式和向导方式都非常的落后,这一只是要命的问题,若是碰到特殊地形更是让人绝望。

神宗时期伐西夏

宋军讨伐西夏的路线主要在陕北,要穿越沙漠、戈壁等,极其容易迷路且半路无法进行补给,途中粮食最多带几十天,到达指定地点后,如果不能迅速占领城池,就会马上断粮。而在戈壁、沙漠地区顿兵坚城是十分不利的,极容易遭打灾难行的后果。神宗五路伐夏失败,后勤运量的民夫死的比士兵还多,可见位置大军的后勤远比军事行动本身消耗更大。而西夏那边只要以逸待劳,能宋军过来时,他们收缩兵力,然后坚壁清野、守住重点城池就行。

神宗后期、哲宗、徽宗时期

神宗后期到徽宗前期,北宋的地堡流浅攻战术掐住了西夏的命门,解决了最为重要的后勤补给问题,尤其收复河湟后对西夏已经形成半包围形态。府州折家军、河东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等几路军队从东北、东、南、东南、西南方向包围了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兴州、灵州一带(西夏称“兴庆府”及“西平府”),那时形式一片良好。

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扩建筑堡、步步为营,再加上大好的包围形式。再给北宋一、二十年时间,灭掉西夏如瓮中捉鳖。因为西夏对筑堡的骚扰效果甚微,加上西夏国力衰落,经不起持久战。

但历史总是跟汉人过不去,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又出现了海上之盟、靖康之变。陕西精锐被征调勤王,结果还被朝廷的昏招给玩了,然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派张浚主持陕西,又出了一次昏招,富平之战直接把陕西给弄丢了,从此之后宋朝与陕西不再接壤。


如果没有这上面的事件发生,宋徽宗可能就把西夏归到宋朝的版图了。而宋徽宗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会改写,西夏的产马地就属于宋朝的,那真的是大功一件。再修生养息几年时间,宋朝就有大规模的骑兵,把精锐从山西调到河北驻防,在这样的国防力量下,不管是契丹还是女真,都得乖乖在家里没事打孩子玩。

但历史不能假设,宋朝覆灭了。纯正的汉人血统在那个年代已经消亡了。


大国布衣



西夏占据沙州(敦煌)、瓜州,控制着河西地区,以兴庆府(宁夏银川)为首都。西夏国的男子十五岁至六十岁尽数为兵,党项精兵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与北宋相比,西夏还是个小政权,西夏与北宋在历经七年之久的消耗战后,结成君臣之礼,西夏向北宋称臣,划定边境线,北宋每年向西夏赠送巨额的岁赐。北宋在面子上得到了满足,而西夏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件事史称为“庆历议和”。北宋不能制服西夏,更“吞不掉”西夏。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纵横于亚欧大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蒙古军在攻打西夏时,每一座城池都血战到最后,沙州、瓜州,到兴庆府,对于西夏久攻不下,最后成吉思汗在西夏投降之前,莫名的死去了,蒙古人对西夏进行了杀戮和屠城。所以,以当时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几十万大军也“吞不掉”西夏!


西夏国的建立者为李元昊,国号为大夏,是以党项族为立国中坚,同时又吸收了羌、回鹘、吐谷浑、汉族等多种族的国家。因为“夏”是中华的雅称,所以北宋不予承认,称其为“西夏”。李元昊的称霸,是建立在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人奋斗的基础上,李元昊不能说是开创者,只是将祖父与父亲的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李元昊称帝后,便开始了与北宋的全面战争,北宋连吃败仗,派韩琦、范仲淹等能干的文臣前往前线防守,北宋为对付西夏的攻势,在西北派出了五十多万的军队,进行武备森严的防区,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几十万的庞大军团给北宋带来巨额的财政负担,西夏国也难以承受长期的战争。当时的契丹出来斡旋,北宋与西夏议和。



结语: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互相侵扰的战争,宋朝不得不派出几十万的军队常驻陕西一带,这给北宋财政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北宋与契丹结成“澶渊之盟”,每年要向契丹赠岁赐,“庆历议和”后,又增加了对西夏的岁赐,可以说北宋是一个为了赢得面子,负担沉重的国家。这样就形成了契丹、北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李元昊生性暴戾,好大喜功,桀骜不羁的性格,也为他带来杀身之祸,李元昊在他46岁的时候,为子所弑。李元昊为西夏制立了国家体制,创制了西夏文,西夏近二百年的历史,基本是由李元昊一手奠定,李元昊是西夏建国的英主、一代枭雄。


黑土边疆


不是无法根除,而是大环境背景和皇帝以及中书省大臣的胡闹中断了这一过程。

根据历史课本的说法,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一直都是西夏压着北宋打,然后以此来抨击北宋军事孱弱。然而这种观念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如果真的去关注宋夏战争,就会发现,如果宋徽宗不胡闹,金国没有崛起,那么只要再有个七八年,北宋将重新占据河套地区,所谓的战马不足这个问题就会彻底解决。



的确,在仁宗时期李元昊造反独立开始,北宋曾一度连吃败仗。一方面是因为宋军战斗力的下滑,以及骑兵不足,机动性不够。另一方面也是李元昊确实很会打仗,善于利用地形发动奇袭宋军。像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就是典型的奇兵致胜。


但是定川寨之战后,西夏的问题就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和大宋一比,西夏的的国力孱弱,物资人口不足,如果和大宋长期打下去,垮台的必然是西夏。

所以庆历和议对于西夏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1064年,西夏最后一次主动对大宋发起进攻,失败之后,西夏转攻为守,大宋的主场开始了。


1081年,宋神宗趁西夏国政大乱,五路出兵意在消灭西夏,虽然最后没有达到终极目的,但是攻占了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西夏的重要军事据点,并且将兰州重新划归到大宋的统治之下。

1092年,宋军击败西夏倾国而来的大军,并且首次击败敌军的中军大帐。西夏精锐损失惨重,宋军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至此,宋军并没有放弃收复整个河套地区的夙愿。但是随后宋徽宗的一波骚操作,却断送了这个机会。

1120年方腊起义,为了镇压方腊,徽宗调动2万西军前去镇压。随后又和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将西军精锐又调动两万混编进伐辽大军。结果失败之后,让金国意识到了大宋的软弱。随后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西夏趁机夺回失地,大宋西路军几十年的成果,也就这样付之一炬了……


火器工坊


1038年北宋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离北宋自立,去宋封号,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自立后,立即通过书信告知北宋政府。闻训后,宋仁宗大惊,朝廷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仁宗下诏削去李元昊的官爵,兴师问罪。至此,宋夏之间战火连绵,烽烟四起,开启了长达70余年的拉锯战。纵观历史,总结北宋未能消灭西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前期两国实力相当,西夏愿意称臣

在宋夏战争初期,西夏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在景宗李元昊的带领下,西夏部队不断地对北宋发动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大战役均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由于李元昊好大喜功,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民间的贸易往来中断。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西夏国内出现了空前的矛盾。虽然北宋此时依然坚持要消灭西夏,但也想与西夏议和。1049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合约规定西夏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这样西夏又成了北宋的藩属国,战火平息。这次平等和议使宋夏得到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二、变法失败、多线作战,内忧外患、疲惫不堪

宋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北宋从战略防守变成了战略进攻,兴师问罪、攻城略地,侵占了西夏大片领地。


王安石的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老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哲宗即位后,启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加之长城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北宋倍感威胁。辽国发动多次边境战争,此外南方的交趾国、熙河路羌、蕃部族都发动了反宋战争。导致北宋多线作战,疲惫不堪,不得已停止了灭夏的步伐。1099年,西夏向北宋求和,确立疆界,重归和平。


三、时运不济、西夏得以喘息

1119年,北宋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领兵出肖关。“取永和寨、割沓城、鸣沙会、大败夏人而还”。这次战争宋军大获全胜,夺取了横山地区,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

此时,金朝在北方崛起,打败了强大的辽国。不断对宋朝发动战争,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获得生机。


云端醉星辰


北宋一直灭亡不了西夏,不是国力问题,根本上还是国家体制问题、战略问题和人为因素。

前期主要是和辽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无暇顾及,太祖、太宗忙着打下燕云十六州和澶渊之盟,没有精力去管西夏,两线作战,暂时让其发展壮大。

从宋神宗之后,宋辽之间数百年平安无事,宋国开始处理西夏的问题,但是也遇到困难。主要的困难就是没有骑兵和后勤保障不足,一旦遇到西夏军队坚壁清野,就很难寻找到他们的主力,加上西北地区又多沙漠、多风沙、气候条件复杂,要一劳永逸的消灭西夏主力是很困难的事,占领这些荒漠区又成本很大。再加上西夏是一个高度汉化又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王朝,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独特的官制,在中央有十七万军队,地方军队加起来五十多万,全民皆兵,堪称战斗民族,很难攻克,成吉思汗就在这里碰到了硬钉子。

在历史上宋朝曾经有几次机会攻克西夏,一是李元昊叛宋的时候,他的叔父跑到宋朝,这可是西夏军队和国内情况的活地图,但是宋朝政府将其全部礼送回李元昊那里,导致亲宋派的覆灭;二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北宋本来已经通过稳扎稳打,鲸吞蚕食的方式逐渐对西夏形成战略包围和钳制,但是司马光当政之后又把占到的地盘还给了西夏,给西夏以喘息之机。宋徽宗时期,宋朝再一次确立对西夏的战略优势,但是宋金联合灭辽的战争爆发,接下来又发生了靖康之耻,宋朝永远失去了吞并西夏的机会。


青年史学家


北宋被西夏建立政权完全是自作虐不可活!按着当时的情况,只要给狄青足够的支持不罢他的官,狄青完全可以在西夏建立初期政权不稳之时灭掉西夏,但是北宋从皇帝到大臣都防着武将,使得西夏趁机做大做强。

北宋绝对是猪,他们防武将如防贼。在北宋时期武将的领兵不得超过10000人,像北宋明将狄青的部队最多也只有7000人,然后最后还被削减兵力,只有4300人,这是北宋国防的第一个问题所在,那就是没大将。比如,在整个北宋时期就没有一个能够统领超过10000兵力以上规模大会战打大战的将军,真要打大仗只能随便派个太监当监军去指挥作战,而打起仗来也是各自为战。比如北宋被灭国的时候,指挥作战的童贯等人竟连自己多少兵力都不知道。

北宋第二个被称为猪的地方同样是对武将的防备。比如,武将不仅仅被限制领兵不得超过10000人,年限也有限制,他们被强制3年一调防,5年必须换将领。这使得军队将领对自己的士兵不熟悉,布防地也不熟悉,兵民很难协同。这是北宋军事弱的另外一个大原因。


优己


看到“始终无法斩除”,我笑了。

除了教科书,还应该多读别的历史书,否则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梳理一下宋夏战争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夏胜宋败

这一阶段最为我们所知,因为拜教科书所赐,很多人一提起宋夏战争章嘴就莱: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大败仗,宋朝被战魔李元昊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原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宋朝君臣大怒,宋夏战争爆发。

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战宋朝惨败,但西夏也是惨胜,双方议和,史称“庆历和议”。

2宋夏相持

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侵略庆州,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不久去世,西夏开始由攻转守。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

熙宁年间,王韶率领宋军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

熙宁四年 ( 1071) ,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已取得战略进攻的据点,但被西夏军队攻破二城。

*

元丰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 ( 1081) ,西夏内乱,宋神宗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宋军进攻到西夏首都灵州城下,但被夏军放黄河水,淹没宋军营地,宋军被迫撤军。

虽然没有灭亡西夏,但宋军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战略优势更大。

*

永乐城之战

元丰五年(1082年)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 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

西夏兵三十万围攻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最终攻破永乐城,宋军二十万多士卒役夫阵亡。

*

平夏城之战

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夏胜,第二次宋胜。宋取得了对夏在战略上的完全战略优势,控制了横山地区,夏陷入困境。

3.战略反攻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军在大太监童贯、名将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

宣和元年(1119年),宋军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的危险,西夏崇宗被迫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干顺。

宋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罢兵息战。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1127年北宋灭亡,少则10年,多则20年,西夏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