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戴衢亨:一代狀元名相

◆ ◆ ◆

文 |石祿生

1


在古代科舉制下,狀元,即進士一甲第一名,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科舉成就。歷史上的狀元人物,並不見得都能在官場上功成名就;但他們憑藉狀元的名頭,就能享譽好幾代人。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狀元難考,難於上青天。歷史上大部分狀元考取這一功名時,通常年紀都已到了三四十歲,智力和學識正處於人生巔峰狀態。但也有不少很年輕就考取了狀元的,這種人的IQ值往往接近140,殊為罕見。

歷史上的年輕狀元,取得功名時一般在什麼歲數呢?我們按朝代來扒拉扒拉:

唐代最年輕的狀元叫莫宣卿,廣東人,17歲時考取了頭名,他也是整個中國古代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莫宣卿


宋代最年輕的狀元叫程宿,浙江人,他考取頭名時18歲。

元代科舉制度不具有代表性,在此忽略。直接跳至明代:最年輕的狀元叫費宏,江西人,取得殿試第一名時20歲。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那麼清代最年輕的狀元又是誰呢?並列最年輕的有兩位:于敏中和戴衢亨,分別是江蘇人和江西人,同為23歲時考取狀元。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于敏中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最年輕的兩位狀元,于敏中和戴衢亨,他們竟然還是“師徒”關係。這裡的“師徒”關係為什麼要加引號呢?

因為他們不是正宗的師生,而是考官和考生的關係,出於這種關係,一般世人也把後者看作是前者的門生。古代由考而仕的官場裙帶關係,很多就是這樣形成的。

有關於敏中,暫時按下不表。本文的主人公是戴衢亨。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戴衢亨


福建品藏天下牌匾館,藏有一塊戴衢亨的題詞匾額,上書:“金萱世茂”。萱是一種宿根草本植物,古代通常用來比喻母親;“椿”則指父。顯而易見,此匾是用來誇讚受匾人的母親的,大概是祝壽匾吧。這點不贅述。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清·嘉慶九年(1804)【金萱世茂】匾戴衢亨題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關鍵是,戴衢亨書寫這塊匾額,是送給他的一位老鄉的。當時(題匾時間嘉慶九年)戴衢亨在皇帝身邊大紅大紫、如日中天,卻能為一名籍籍無名的老鄉題匾,可見其對家鄉情深。

既然這是老鄉之情催生出來的牌匾,那麼一併也談談戴衢亨的家鄉和身世:

戴衢亨祖上的籍貫在安徽休寧縣,但到了他的祖父輩,舉家遷至今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生活。

也就是說,戴衢亨一家子是名副其實的客家人。今贛州市,95%以上的人口,他們的祖上都是像戴家那樣由別處遷徙而來的客家人。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說到戴家,不得不說,從科舉角度看,在清代中期,戴衢亨的家庭,放眼整個中國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科舉望族:

戴衢亨本人是清代最年輕的狀元,而他的父親戴第元、叔叔戴均元、哥哥戴心亨,也都是進士出身。所謂“西江四戴”的名號,就是這麼來的。


2


既然戴衢亨的父親、叔叔、哥哥都是進士,他們自然是學霸了。在三個學霸的薰陶和輔導下,可想而知,戴衢亨當然更是學霸中的戰鬥機了。

戴衢亨早年跟隨在各地做官的父親生活,讀書的本領自然得到了真傳。但到了考科舉的時候,他不得不回到家鄉。原因很簡單: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清代可不允許“高考”移民,你籍貫在哪裡,就得回到哪裡去參加(縣級)縣試、(市級)府試、(省級)鄉試, 分別考取童生、秀才、舉人的身份,才有資格參加全國會試。

於是從十五歲起,戴衢亨回到家鄉贛州大餘縣,接連三年參加了縣試、院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為什麼呢?難道他的水平不行嗎?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當然不是戴衢亨的水平問題。真正的原因是縣裡的主要官員,不知道是因為水平太差讀不出戴衢亨文章裡的玄機,還是因為這官員跟戴家不對付,反正這位主官每次都把戴衢亨剔出錄取名單。

後來跟戴衢亨一起考試的一眾考生看不過去了:這個人明明是騷年天才,怎麼就連個童生名額都不給他呢?於是大家捐資為戴衢亨買了個秀才身份。這下戴衢亨就有了資格參加全省鄉試了。

優秀的老司機,都是在賽車道上才見水平的。戴衢亨參加鄉試後,一發不可收拾:先是鄉試拿了個第一;接著第二年在乾隆皇帝巡幸天津的時候,奉召參加會試,又得了個第一名。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會試過後,乾隆皇帝很賞識戴衢亨,直接授予他內閣中書的職位,從此戴衢亨步入仕途。又過了一年,戴衢亨就職軍機處,任軍機章京,也就是軍機大臣的屬官。這一年戴衢亨才21歲。

才區區二十一歲,戴衢亨就成了軍機大臣的助手,這是什麼概念?幾乎所有的朝廷重大決策,都在他的視線裡了。

但戴衢亨更厲害的還在後頭。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帶職參加了殿試。這一次考試,主副考官加在內一共7名考官,全都是清朝狀元,包括于敏中、王傑等,堪稱最頂級的考試。如果能取得功名,其中的象徵意義,不同凡響。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偏偏戴衢亨就中了狀元。在七名前狀元的眼皮底下,考得了狀元,科舉之路上,還有比這個更大的榮譽了嗎?沒有了。而且經此一考,戴衢亨自然而然成為了主考官于敏中的門生。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當然了,據說戴衢亨得了狀元,是運氣給他的:他本來是名列第二名的,但由於名列第一的考生,其密封卷封得太嚴實,考官在拆卷的時候半天拆不開,乾隆皇帝等不及了,就指令第二份卷宗的考生為第一,這就是戴衢亨。這不是狗屎運是什麼?

“據說”者,野史也,戴衢亨靠運氣得狀元的傳聞,當不得真。再說即便是真的,歷史也只記得結果:戴衢亨的狀元身份,就此蓋章定論了。

狀元回鄉,自然揚眉吐氣。江西省的主政官員有感於戴衢亨為本省帶來的巨大榮譽,特地將一座建於明代的石拱橋命名為“狀元橋”。此橋至今為南昌市的一處著名地名。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而戴衢亨氣不過當年大餘縣的主考官“有眼不識泰山”,屢屢不讓他縣試過關,因此在多年以後,他在一次回鄉時寫了一首打油詩:“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再無名,人眼不開天眼見;八十日裡,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又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


3


前文說過,歷史上的科舉狀元,不見得都能成為政壇大佬,後來在政壇籍籍無名者有的是。就拿戴衢亨來說,他得了狀元后,乾隆皇帝並沒有因此更重用他。

乾隆本來就極賞識戴衢亨,而戴的主考官于敏中又是乾隆極為倚重的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愛屋及烏之下,戴衢亨更受乾隆寵愛才對啊。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起初確是如此:乾隆還專門寫過詩,讚譽戴衢亨和于敏中這對“師徒”,是百年一遇的人才,將兩者相提並論。

但在戴衢亨考取狀元的第二年,于敏中死了,戴衢亨剛攀上不久的裙帶關係就斷了。這事肯定有影響,畢竟戴衢亨還年輕,失去“靠山”會差很多。此其一。

其二,于敏中生前跟軍機大臣同僚和紳不對付,前者一死 ,本來就大權獨攬的和紳自然不會對於敏中的“門生”戴衢亨好臉色看。地球人都知道的,和紳不點頭,幾乎沒有誰能在乾隆朝中獲得提拔。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其三,又過了幾年,坊間陸續有于敏中生前貪腐的傳聞,乾隆將信將疑,對於敏中的好感度就下降了,連帶對戴衢亨也好感不多了。直到乾隆五十一年,甘肅監糧冒賑大案爆發,牽連到了生前主政的于敏中,導致乾隆帝大怒,將於敏中撤出了賢良祠。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以上種種,導致了戴衢亨在乾隆帝眼皮底下,再沒有獲得像樣的提拔機會,軍機章京這種無權無勢的屬官職位,一做就是很多年。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退居太上皇之位,嘉慶作為皇帝登上了歷史舞臺。戴衢亨從此迎來了政治鴻運期。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嘉慶


初登皇位的嘉慶當然沒什麼實權,大權還是牢牢把握在和紳手裡,搞定太上皇乾隆,和紳照樣當他的“二皇帝”。但和紳倒也不至於阻止戴衢亨按照嘉慶皇帝的旨意,參與一些重大朝廷慶典活動的籌辦工作,譬如大典文書的起草等。

在皇帝身邊,有些事做起來,看著沒有實權,但影響力很大,而且極富象徵意義或政治走勢寓意。在嘉慶看來,戴衢亨很重要;最關鍵的一點是,戴衢亨是乾隆可以倚重,將來協助對付和紳之人。


4


嘉慶四年,太上皇乾隆駕崩了,和紳失去了保護傘。眾所周知,在處理完乾隆的喪事後,嘉慶皇帝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展開了打擊和紳的工作。而在處理和紳的過程中,戴衢亨自始至終都是嘉慶的得力助手。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從此,戴衢亨正式成為嘉慶皇帝眼中的重臣,予求予取,如日中天。可以說,當初乾隆有多麼恩寵和紳,嘉慶就有多麼倚重戴衢亨。世人甚至心有疑問:“戴衢亨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和紳?”

但世人的疑慮是多餘的。戴衢亨跟和紳有本質的不同:

和紳是靠說好話、做貼心事兒,千方百計哄乾隆皇帝開心,而得到恩寵的;而戴衢亨在嘉慶跟前完全是個“直人”,專揀有益於嘉慶治理天下的事說,這些話大部分都忠言逆耳,根本沒什麼悅耳的“好話”。

戴衢亨對嘉慶的出發點是這樣的:“臣不是為了哄你開心,說好話讓你心花怒放,才為您效命的;臣是為助您治理天下而來。”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戴衢亨書寫的對聯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實事求是,戴衢亨這種書生氣思維,假如在歷代皇帝面前,可能十之八九會惹禍上身,高層前途更是不要想。但他生來運氣好,繼眾考生自發為他捐錢買秀才身份、撞大運“由名列第二順位至第一”取得狀元之後,他又有幸遇到了嘉慶皇帝:

嘉慶帝十分聽得進戴衢亨的話,後者說得對的,他大部分都能夠聽取;後者說得不對的,他一笑了之,也不怪罪戴衢亨。嘉慶皇帝是這麼評價戴衢亨的:“克盡忠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以上所述就是戴衢亨為人之“直”的一面。為人之直,其實不難,戴衢亨在嘉慶皇帝面前,只要確保沒有殺頭之憂,守得住心理底線:“大不了辭官不做。”如此,便就能做到“言無不盡”了。當然前提是嘉慶皇帝聽得進去,如他聽不進去,戴衢亨也就不說了。

難的是戴衢亨還知道為人之“曲”。在朝廷同僚中,戴衢亨以“曲”為綱,幾乎不談論他人是非。這一點想來容易,真正做到則需要極大的隱忍之心。唯此一點,才是處世高人的典範,值得我們今人學習之。

亦因如此,戴衢亨內外兼修,得以在嘉慶時期的政壇中長久屹立不倒。從嘉慶二年至死,戴衢亨都身兼軍機大臣之高位。從內閣學士到體仁閣大學士,從太子少保到太子少師再到太子太師,戴衢亨幾乎享受到了嘉慶皇帝所能給予的所有政治榮耀或待遇。

當然了,戴衢亨也不是沒有經歷過政治風險。嘉慶十四年,戴衢亨受到了諫官花傑的強力彈劾,起因有兩件事: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一是戴衢亨在主考會試時,擇優推薦了其祖籍“老鄉”考生洪瑩為狀元,花傑誣其營私舞弊;二是大鹽商查有圻有違法亂紀,哄抬價格之嚴重行為,而他的身份是戴衢亨的親家。花傑認為戴衢亨包庇查有圻。

這兩件事,任何一件,都讓人百口難辯,戴衢亨很有可能就此倒臺。但後來呢,根據案情,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戴衢亨的清白;更重要的是,嘉慶皇帝一如既往地相信戴衢亨,並全力保護他,使之免於身敗名裂。

嘉慶十六年,嘉慶皇帝指令戴衢亨陪同他巡幸五臺山,證明戴衢亨仍然是嘉慶帝眼中的“自己人”。但在遊歷途中,戴衢亨得了急病,先行回京。戴衢亨最終不治而亡,享年五十七。

這個客家人了不得!“狀元橋”因他而命名

在戴衢亨的葬禮上,嘉慶皇帝親臨現場祭奠他。此足見嘉慶對戴衢亨確抱有真情。死後的戴衢亨,得到了死人才有的最高的政治待遇:入祀賢良祠。戴衢亨的狀元人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