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地位的形成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說的是中國歷史上大移民的兩個主要集散地。

客家祖地地位的形成

古之石壁,泛指寧化之“西鄉”,包括禾口、淮土、方田、濟村四個鄉鎮的大部或一部,面積為200多平方公里。這裡地勢開闊,土地肥沃,古時森林茂密,遠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雅稱“玉屏”。至唐中葉更名“石壁”,1993年撤鄉改鎮把“禾口鄉”改為“石壁鎮”這裡北接長江流域,南連汀江流域,古代為南北要衝。自晉永嘉開始,中原居民為避戰亂或災荒,陸續南下,形成了有名的三次大移民。他們翻越武夷山,來到石壁及閩西汀江一帶定居,再播衍到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甚至漂洋過海,遍及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有一億多人口的客家民系。寧化是客家地區,她不僅有著典型的客家文化、語言,而且許多是在寧化形成,且流傳到其它客家地區。

客家祖地地位的形成

寧化境內明顯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語言的承前啟後的現象。寧化(或石壁)不僅被稱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海外和各地的客家人稱石壁為“客家祖地”、“客家搖籃”。石壁正是由於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學界的重視、仰慕,以致視為“聖地”、“圖騰”。

客家祖地地位的形成

早在清光緒年間,溫仲和就在《嘉應州志》中說:“梅州人民抗元的壯烈,地為之墟。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所有戚友詢其先世,皆來自寧化石壁人”。1912年,英國傳教士艮貝爾在《客家源流與遷移》中也有記載:“嶺東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稱其祖先系來自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者”。

客家祖地地位的形成

寧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1995年落成後,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並將每年公曆10月定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二十多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50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共100多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約1200個,20萬名代表海外80多個客屬團體。“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回祖地石壁尋根祭祖的絡繹不絕,年年攀升,寧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內外客家人公認為客家人的“麥加”,客家人的“朝聖中心”。

客家祖地地位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