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請一定要讀讀這本小說

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很簡單,卻又不簡單,終此一生,又有幾個人能夠找到真正的自己呢?

與許多書籍不同的是,這本小說,它沒有講道理,也沒有一句話在告訴你,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成為自己。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個普通的早晨,爸爸、媽媽、哥哥、妹妹,每個人按照日常的節奏打算去上班、上學…,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莉迪亞,家中排行老二,父母的掌上明珠,早已在凌晨死去…

故事就這樣展開,是誰殺死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是誰剝奪了這個家庭的幸福?

父親內疚不已,母親一心想要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有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於是全書就從父母的結合開始說起,講到了種族差異、人性的弱點,講到了他們的幸福以及岌岌可危的家庭關係,更加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伴隨父母關係發生變化,兒女性格的波盪起伏…

《無聲告白》: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請一定要讀讀這本小說


為什麼我會說推薦為人父母去讀一讀呢,原因有二:

其一,當你把自己的期望、夢想強加到兒女身上時,你以為自己看到了希望、有了明天,殊不知一個迷失自己的孩子或許不能夠茁壯的成長。

莉迪亞就是如此,爸爸是黃種人,他從小就因為不能與身邊的白種人交朋友而耿耿於懷、有著深深的自卑,當然他不認為自己自卑,他也不認為自己比任何人差,大學教授、身份光鮮,為他塑造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因此,當他和莉迪亞的母親,一個白種人結婚時,他從來沒有提及過自己的家庭、已過世的父母,他認為一切都過去了。然而,當莉迪亞的外婆對這樁婚事提出異議時,哪怕就那麼幾句話,他深深的自卑就埋在了心底…

當莉迪亞在一次事件,成為夫妻二人的掌上明珠後,爸爸每天最關心的是“你在學校裡怎麼樣啊,有沒有交到新朋友,某某最近在忙什麼,下次可以請她來家裡玩…”,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沒有朋友的莉迪亞,每天晚上假裝給同學打電話,聊的不亦樂乎…

媽媽的癥結是自己大學沒有畢業就結婚生子了,她渴望實現自己的醫生夢,因此她給莉迪亞買了很多書,她認為自己的女兒不能像自己一般相夫教子、圍著鍋臺轉,她應該活出她自己…

就這樣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莉迪亞,從沒有快樂過,為了父母的喜樂,她一直活在壓抑中,最終走上了自己的不歸路。

當然,小說是藝術化的生活,但道理卻顯而易見,故事中作者從沒有講過任何道理,但就像書名一般——無聲告白,莉迪亞的死說明了一切。

其二,父母的關係是否和諧?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直接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夠健康成長。

莉迪亞為什麼會成為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為什麼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她身上?小小年紀的她為什麼又接過來了如此重任?

一切都源於那次事故,在她五歲那年,外婆去世了,外婆從小對母親的教育就是學女工、相夫教子,當母親突然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時,她決定重拾學業,在職業上有所發展。

於是,悄不聲息的,沒有留下任何言語,母親就這樣走了,一連三個月,毫無音訊。父親帶著兩個幼年的孩子,一片淒涼。每個人都在反思,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對,把母親氣走了嗎?

當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不得已回來時,對五歲的莉迪亞來說,她異常珍惜這份團圓,不在惹父母生氣,他們開心就好。

就這樣小小年紀的孩子承擔了本不該她承擔的壓力,變成了小大人。慢慢的當她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的時候,悲劇就發生了。

閱讀過程中,我一直想知道兇手是誰,是隔壁的壞小子嗎?讀到最後才恍然大悟,或許有種族的背景,但最最重要的還是這樣一對父母、這樣一個家庭導致了少女的死亡。

《無聲告白》: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請一定要讀讀這本小說


無聲的告白,小說通過無聲的方式,通過一個少女之死,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我想重要的還是對父母的告誡:

一是,正確認識你自己,不要放棄自我的成長,而把所有希望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莉迪亞的母親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第三次懷孕之後,對醫學的追求完全放棄了,致力於培養莉迪亞,買各種高深的書籍,提前學習不同課程…

這不正與當下的許多父母相似嗎?或許上輔導班、聽課程我們不能全全否定,但至少不要自己每天買買買、打遊戲,強迫孩子學習。

在我的朋友圈裡有這樣一個大學同學,她目前在做幼兒教育,自己每天很忙,年幼的兒子被帶動的,主動寫作業、讀課外書、做運動,勁頭兒不比母親差。

或許身體力行才是最好的教育,而不是我曾經苦過、累過,現在輪到你了。學無止境,當你不放棄自己,一直在成長的時候,耳濡目染中也會對幼小的他(她)、他們(她們)產生積極影響。

二是,為人處事要講究方式方法,你不再是孤身一人,一切請考慮後果。

當莉迪亞的母親決定去完成學業的時候,這點可以理解,但是一走了之、玩消失遊戲,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

說走就走、說回來就回來,從來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以致於當她認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自己最愛的孩子竟選擇了輕生。

這究竟是誰的錯呢?倘若沒有她的兒戲、不負責任,又怎麼會有如此結局。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性格的形成都是父母一點一滴中匯聚而成的,請謹記,你不再是一個人,不能太任性,萬事請留有餘地。

三是,一個家庭要想幸福美滿,唯有愛。

這個家庭裡除了莉迪亞,還有哥哥和妹妹,哥哥愛好天文,父母從未關心,妹妹小小年紀永遠是站在角落裡的人。

哥哥想逃離這個家,因此當他終於考上大學的時候,感受到了釋放,也正是因為他要離開,莉迪亞沒有了救命稻草,選擇了輕生。

一個家庭,一個沒有愛的家庭,就彷彿是驛站一般,生活在裡邊的人找不到歸屬感,壓抑的空氣令人想要逃離。

或許幸福一直都很簡單,不是大富大貴,不是魚翅燕窩,而是一家人健健康康的,用愛築起一個港灣,躲風避雨,很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