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頻頻刷新三觀,令人深感痛惜。

且不說遠的,今年2月25日,四川眉州13歲少年因家庭瑣事和媽媽發生爭吵後,將其殺害,手段殘忍。一個剛剛花季的少年,到底心理扭曲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會對生養自己的母親下手?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哪裡?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告白》就是這樣一部探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小說,豆瓣評分8.8,由日本著名懸疑作家湊佳苗所寫,這是她的成名處女作,獲過多次大獎,可稱得上是女性作家中的“東野圭吾”。書中主要圍繞著日本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不合理之處,以及通過對兩個少年犯罪原因的拷問,質疑當今日本教育的弊端,以及青少年成長的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等等,非常有借鑑意義。


中學女教師森口悠子是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4歲的女兒愛美。一天,她帶孩子來自己工作的學校,卻不幸溺水身亡,警方認定是意外。但悠子追查後發現愛美不是死於意外,而是被自己的兩個學生刻意殺害。但這兩個兇手才13歲,未成年人犯罪,不入刑,法律無法還逝者一個公道。於是悠子決定親手報復,用步步緊逼的心理折磨將兩個男孩推到絕境,再次成為殺人犯,引起轟動。


小說之所以取名叫做《告白》,是由於湊佳苗所採用的寫作手法非常獨特,全書都是採用第一人稱來寫,分別以復仇者、殺人者、殺人者家屬的角度來展開,層層抽絲剝繭揭開真相。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電影截圖


殺人者:什麼樣的心理讓兩個男孩動了殺機?

渡邊修哉:

修哉是那種學霸式的男孩,年級第一隨便拿,自高自大個性孤傲。從小父母離異,媽媽是一位非常有文化的電子工程博士,而父親只是個平庸的電子器材商人。兩人意外相遇,生下修哉,從小修哉就是聽著媽媽每天給他講“電流、電壓”等等電子方面的知識成長起來的孩子,媽媽放棄學業陪伴他的成長,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修哉身上。


但在他十歲那年,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媽媽回到大學任教,從此斷了聯繫。對母愛的渴求,讓修哉十分痛苦。他渴望得到媽媽的消息,想做出一番轟動的事情來讓媽媽回到他身邊。他用自己發明的電子防盜錢包參加了科技展得了獎,希望媽媽能看到,可惜失望了。

我即便做了出色的事,上了報紙,母親也沒有注意到。要是……要是我也成為罪犯的話,母親會不會趕來看我呢……

這樣的想法讓修哉演變得瘋狂,為了引起母親的關注,即使是成為殺人犯,也在所不惜,這就是他最初的“犯罪動機”。可憐又可悲!

修哉不害怕被人發現自己是兇手,相反卻非常渴望自己做的事情被宣傳,沒有達到目的後,又殺害了美月,只因為她嘲笑一句“戀母情節”,而後又想策劃一場大爆炸,企圖殺死更多人。

對於孩子來說,最害怕的就是被父母忽略,如果以正向的方法得不到關注的時候,他們就會轉變為各種破壞,以期得到負向關注,唯獨不能被忽視和拋棄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下村直樹:

直樹是個非常膽小懦弱又心思敏感的孩子,一直以來拼命地學習,但只能保持中等水平。生活中媽媽對他保護過度,而父親則不聞不問。上中學後母親甚至會偷偷地給學校寫信,提各種意見,讓他特別討厭,又不敢說出來。直樹的媽媽總是誇他“善良”,這個讚揚讓他非常反感,在他看來,善良就是愚蠢和悲慘的代名詞。


直樹被壞孩子欺負,而班主任悠子因為要照顧孩子沒能去接他,令其懷恨在心。當修哉刻意接近他的時候,非常開心,立刻成為他的幫兇。這種被認同感讓他很開心。於是,他給修哉出主意,要教訓下讓自己討厭的人。兩人選中了老師的女兒愛美。當愛美倒下時,修哉達到目的,以為孩子死了,很輕蔑地甩掉了直樹,譏笑他是失敗品。直樹無法接受這一切,於是決定隱藏事實,將孩子拋到游泳池裡去,甚至在發現孩子還活著時,依然痛下殺手。


你做不到的事情被我做到了的快感超過了殺人的恐懼感。


無法面對失敗、自尊心強的孩子,往往會做出失去理智的行為。他們最害怕的是被人說“不行”。這種認同感、超越感,就是直樹的殺人動機。


兩個男孩的命運都跟母親有莫大的關係,修哉的母親拋棄了他,將他當做阻礙自身進步的累贅,甚至說過,“要是沒有你就好了”這樣的話,讓修哉對自身充滿厭惡,對人世感到失望。而直樹的母親則一味地溺愛,不肯接納孩子的本來面目,總是干涉他的學習和生活,否定一切,造成直樹的懦弱個性。這兩個生命裡都有著母愛缺陷的男孩一拍即合,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復仇者:以暴制暴、以牙還牙,就是最好的方式嗎?

青少年犯罪成高發態勢,但因為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這些沒有達到年齡的少年犯,並沒有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讓受害者家屬內心憤怒不平。


2019年大連殺害8歲女童案,13歲少年弒母案,這一系列轟動案件觸動了公眾的敏感神經,人們紛紛呼籲降低刑事責任的年齡。這些孩子太可怕,他們已經不再是孩子,而是手拿屠刀的小惡魔。


在日本也同樣如此。


你們知道《少年法》嗎?

由於少年身心未發育成熟,由國家代替家長制定的最有益於他們改過自新之法。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有個未滿十六歲的少年殺了人,但只要家庭法院同意,就連少年院都不用進。說什麼小孩子是純真的,這是什麼時代的神話了?由於鑽《少年法》的空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十四五歲孩子的惡性犯罪頻發。


悠子老師知道法律是無力的,她決定親手為女兒報仇。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在離職前發放的最後一次牛奶裡,她將患有艾滋病的丈夫櫻宮老師的血液注射到修哉和直樹兩人的牛奶裡,並且將二人殺人的過程在班級裡公之於眾,讓眾人的譴責和鄙夷來凌遲他們的身心。


悠子離開後,修哉依然照常上學,但被同學孤立毆打侮辱,美月靠近他,給其溫暖同情,卻因為一句玩笑話就被修哉掐死;而膽小的直樹則以為自己真得了艾滋病,躲在家裡不肯上學,每日都活在恐懼和瘋狂裡,最後親手殺了自己的媽媽才解脫。


悠子的報復是殺人不見血,兩個男孩最終走向不歸路。


母愛的瘋狂,讓悠子毫不猶豫地以暴制暴,但丈夫櫻宮卻選擇了寬恕。他偷偷地調換了含有艾滋病血液的牛奶,希望妻子能回頭是岸。因為少年時他也曾是個不學無術的浪子,成年之後才痛改前非,因此他始終相信這些“壞孩子”也會醒悟,變好的。復仇並不是解開心結,走向新生的好主意。他希望悠子能放下一切,重新生活,放過他人也是放過自己。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殺人者家屬:做為父母該反思些什麼?


對母愛的偏執讓修哉走上不歸路,媽媽的溺愛則令直樹最終精神失常。這兩個孩子都是可悲的,做為父母,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該反思些什麼,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1、孩子不是累贅,不是拖累

人最不能選擇的就是自己的出生,所以生孩子是成年人自己的決定,既然要生,就得負起責任。事業與家庭,如何平衡和選擇,要拿捏清楚。修哉的媽媽當年放棄學業生下孩子後,又心有不甘。於是經常表達出嫌棄的話語,“要不是你,我就可以去深造了。”因此敏感的修哉從小就有著深深的負罪感。


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媽媽會如此對待孩子,將種種不如意都發洩在孩子身上。《王貴與安娜》中,安娜懷了二胎後,正趕上考大學,為此她跟王貴爭吵,要打掉孩子。雖然最後一刻,放棄了想法。但孩子出生後總是哭鬧,各種煩惱接踵而至,安娜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哭哭哭!都是因為你,我才上不了大學!”甚至直接給孩子起名“二多子”。

孩子是弱小並無辜的,他們的人生觀沒有形成之前,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模板。心理學上有個“貼標籤效應”,你對孩子說的話,最後都會變成他的思想。他會將所有的原罪歸於自身,形成低自尊人格。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2、溺愛是育兒的另一個坑

溺愛是另一個育兒的坑,坑的是孩子的一輩子。直樹從小到大就是被媽媽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不僅在家裡細心呵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還干涉到了學校。

直樹抱怨了一下悠子老師,媽媽就偷偷地寫匿名信到學校去反映情況,要求調換老師。凡事都以孩子的要求至上。因此直樹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機會。個性偏執、小心眼,一點點的不如意都成為報復的理由。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裡提到:

溺愛是父母向孩子索要要的一種控制方式。溺愛的結果是使孩子失去遵守規則的能力,失去和他人相處的能力,失去自己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他們無法進入關係和社會組織或社會情境,無法完成社會化,也無法從家庭或父母那裡走出去。


悠子到家裡挑明殺人真相之後,直樹媽媽非但沒有教育孩子承擔責任,反倒怨恨悠子。直樹患上心病,不敢去學校上課,整天待在家裡。媽媽也任由其自閉,還想著怎麼樣跟學校請假,矇混過關。最終,直樹離社會越來越遠,把自己逼瘋,親手殺死媽媽。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3、接納孩子的本來面目,不要自欺欺人

其實很多孩子都是很平凡的,生活中像修哉這樣聰明的孩子還是很少很少的,直樹就是如此。


即便我現在的狀況,距離媽媽的期望也差得很遠呢。媽媽對我的期望,是讓我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就像她的弟弟功治舅舅那樣。雖然我這麼沒出息,但媽媽總是很驕傲地對親戚和鄰居誇我“善良”。“善良”到底是什麼呢?……媽媽是因為我沒有什麼特別可以誇獎的地方,所以只能能“善良”這個詞語來自欺欺人的。這樣花,不如不要誇獎的好。理由是,我雖然不喜歡墊底,但也不會因為沒當上第一而沮喪的。


誰都想自己的孩子樣樣出色,但天才可遇而不可求。學渣是也許是來報恩的呢?還記得之前網上那個數學考0分的男孩嗎?他雖然數學不好,但是卻在廚藝上很有天賦,每天回家都會做一桌子好菜給爸爸媽媽。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長,何須比較?


李白也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要愛的只是孩子本身,而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豆瓣8.8分《告白》:別讓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的毒藥!

來自網絡

4、忽視是最可怕的傷害

這世界上有一種傷害叫做“忽視”,孩子寧可天天捱打,也不要被忽視。網上那個被親媽虐待得渾身是傷的男孩,依然想要留在媽媽身邊,他說:“我不想沒有媽媽,最多被她打一頓”。孩子對母愛的渴求讓人動容。


修哉也是如此。爸爸再婚後只顧著自己的小家庭,將他一個人丟在奶奶留下的小屋裡生活。而媽媽離開後就不再來看他,甚至在修哉努力得到發明獎,連一句問候都沒有。她已經完完全全地將這個孩子從生活中清除。


這份對母愛的畸形渴望,深深地扭曲了修哉的心靈,得不到母親的認可,活著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不再珍惜,別人的生命也就如草芥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殺人也就如同兒戲。


父母離婚,最受傷的是孩子。雙方都再婚後,他就成了棄兒。被父母拋棄,從小就沒有體會過什麼是溫暖的孩子,他哪裡有心理能量去愛別人?《何以家為》中的小男孩贊恩,從父母身上沒有學會什麼是愛,卻從陌生的黑人女子泰格斯身上得到溫暖,所以在泰格斯失蹤後,一個人拉扯著小男孩尤納斯艱難生活,而不是直接拋棄。實在沒辦法,才將他賣掉。


說到底未成年人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家庭,做父母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不如不生。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塗上什麼樣的生命底色,全看父母。

願每個孩子都活在陽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