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频频刷新三观,令人深感痛惜。

且不说远的,今年2月25日,四川眉州13岁少年因家庭琐事和妈妈发生争吵后,将其杀害,手段残忍。一个刚刚花季的少年,到底心理扭曲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对生养自己的母亲下手?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哪里?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告白》就是这样一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小说,豆瓣评分8.8,由日本著名悬疑作家凑佳苗所写,这是她的成名处女作,获过多次大奖,可称得上是女性作家中的“东野圭吾”。书中主要围绕着日本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以及通过对两个少年犯罪原因的拷问,质疑当今日本教育的弊端,以及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等等,非常有借鉴意义。


中学女教师森口悠子是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4岁的女儿爱美。一天,她带孩子来自己工作的学校,却不幸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是意外。但悠子追查后发现爱美不是死于意外,而是被自己的两个学生刻意杀害。但这两个凶手才13岁,未成年人犯罪,不入刑,法律无法还逝者一个公道。于是悠子决定亲手报复,用步步紧逼的心理折磨将两个男孩推到绝境,再次成为杀人犯,引起轰动。


小说之所以取名叫做《告白》,是由于凑佳苗所采用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全书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分别以复仇者、杀人者、杀人者家属的角度来展开,层层抽丝剥茧揭开真相。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电影截图


杀人者:什么样的心理让两个男孩动了杀机?

渡边修哉:

修哉是那种学霸式的男孩,年级第一随便拿,自高自大个性孤傲。从小父母离异,妈妈是一位非常有文化的电子工程博士,而父亲只是个平庸的电子器材商人。两人意外相遇,生下修哉,从小修哉就是听着妈妈每天给他讲“电流、电压”等等电子方面的知识成长起来的孩子,妈妈放弃学业陪伴他的成长,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修哉身上。


但在他十岁那年,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妈妈回到大学任教,从此断了联系。对母爱的渴求,让修哉十分痛苦。他渴望得到妈妈的消息,想做出一番轰动的事情来让妈妈回到他身边。他用自己发明的电子防盗钱包参加了科技展得了奖,希望妈妈能看到,可惜失望了。

我即便做了出色的事,上了报纸,母亲也没有注意到。要是……要是我也成为罪犯的话,母亲会不会赶来看我呢……

这样的想法让修哉演变得疯狂,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即使是成为杀人犯,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他最初的“犯罪动机”。可怜又可悲!

修哉不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是凶手,相反却非常渴望自己做的事情被宣传,没有达到目的后,又杀害了美月,只因为她嘲笑一句“恋母情节”,而后又想策划一场大爆炸,企图杀死更多人。

对于孩子来说,最害怕的就是被父母忽略,如果以正向的方法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变为各种破坏,以期得到负向关注,唯独不能被忽视和抛弃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下村直树:

直树是个非常胆小懦弱又心思敏感的孩子,一直以来拼命地学习,但只能保持中等水平。生活中妈妈对他保护过度,而父亲则不闻不问。上中学后母亲甚至会偷偷地给学校写信,提各种意见,让他特别讨厌,又不敢说出来。直树的妈妈总是夸他“善良”,这个赞扬让他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善良就是愚蠢和悲惨的代名词。


直树被坏孩子欺负,而班主任悠子因为要照顾孩子没能去接他,令其怀恨在心。当修哉刻意接近他的时候,非常开心,立刻成为他的帮凶。这种被认同感让他很开心。于是,他给修哉出主意,要教训下让自己讨厌的人。两人选中了老师的女儿爱美。当爱美倒下时,修哉达到目的,以为孩子死了,很轻蔑地甩掉了直树,讥笑他是失败品。直树无法接受这一切,于是决定隐藏事实,将孩子抛到游泳池里去,甚至在发现孩子还活着时,依然痛下杀手。


你做不到的事情被我做到了的快感超过了杀人的恐惧感。


无法面对失败、自尊心强的孩子,往往会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他们最害怕的是被人说“不行”。这种认同感、超越感,就是直树的杀人动机。


两个男孩的命运都跟母亲有莫大的关系,修哉的母亲抛弃了他,将他当做阻碍自身进步的累赘,甚至说过,“要是没有你就好了”这样的话,让修哉对自身充满厌恶,对人世感到失望。而直树的母亲则一味地溺爱,不肯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总是干涉他的学习和生活,否定一切,造成直树的懦弱个性。这两个生命里都有着母爱缺陷的男孩一拍即合,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复仇者: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就是最好的方式吗?

青少年犯罪成高发态势,但因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这些没有达到年龄的少年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让受害者家属内心愤怒不平。


2019年大连杀害8岁女童案,13岁少年弑母案,这一系列轰动案件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人们纷纷呼吁降低刑事责任的年龄。这些孩子太可怕,他们已经不再是孩子,而是手拿屠刀的小恶魔。


在日本也同样如此。


你们知道《少年法》吗?

由于少年身心未发育成熟,由国家代替家长制定的最有益于他们改过自新之法。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个未满十六岁的少年杀了人,但只要家庭法院同意,就连少年院都不用进。说什么小孩子是纯真的,这是什么时代的神话了?由于钻《少年法》的空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四五岁孩子的恶性犯罪频发。


悠子老师知道法律是无力的,她决定亲手为女儿报仇。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在离职前发放的最后一次牛奶里,她将患有艾滋病的丈夫樱宫老师的血液注射到修哉和直树两人的牛奶里,并且将二人杀人的过程在班级里公之于众,让众人的谴责和鄙夷来凌迟他们的身心。


悠子离开后,修哉依然照常上学,但被同学孤立殴打侮辱,美月靠近他,给其温暖同情,却因为一句玩笑话就被修哉掐死;而胆小的直树则以为自己真得了艾滋病,躲在家里不肯上学,每日都活在恐惧和疯狂里,最后亲手杀了自己的妈妈才解脱。


悠子的报复是杀人不见血,两个男孩最终走向不归路。


母爱的疯狂,让悠子毫不犹豫地以暴制暴,但丈夫樱宫却选择了宽恕。他偷偷地调换了含有艾滋病血液的牛奶,希望妻子能回头是岸。因为少年时他也曾是个不学无术的浪子,成年之后才痛改前非,因此他始终相信这些“坏孩子”也会醒悟,变好的。复仇并不是解开心结,走向新生的好主意。他希望悠子能放下一切,重新生活,放过他人也是放过自己。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杀人者家属:做为父母该反思些什么?


对母爱的偏执让修哉走上不归路,妈妈的溺爱则令直树最终精神失常。这两个孩子都是可悲的,做为父母,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该反思些什么,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1、孩子不是累赘,不是拖累

人最不能选择的就是自己的出生,所以生孩子是成年人自己的决定,既然要生,就得负起责任。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和选择,要拿捏清楚。修哉的妈妈当年放弃学业生下孩子后,又心有不甘。于是经常表达出嫌弃的话语,“要不是你,我就可以去深造了。”因此敏感的修哉从小就有着深深的负罪感。


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妈妈会如此对待孩子,将种种不如意都发泄在孩子身上。《王贵与安娜》中,安娜怀了二胎后,正赶上考大学,为此她跟王贵争吵,要打掉孩子。虽然最后一刻,放弃了想法。但孩子出生后总是哭闹,各种烦恼接踵而至,安娜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哭哭哭!都是因为你,我才上不了大学!”甚至直接给孩子起名“二多子”。

孩子是弱小并无辜的,他们的人生观没有形成之前,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模板。心理学上有个“贴标签效应”,你对孩子说的话,最后都会变成他的思想。他会将所有的原罪归于自身,形成低自尊人格。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2、溺爱是育儿的另一个坑

溺爱是另一个育儿的坑,坑的是孩子的一辈子。直树从小到大就是被妈妈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不仅在家里细心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还干涉到了学校。

直树抱怨了一下悠子老师,妈妈就偷偷地写匿名信到学校去反映情况,要求调换老师。凡事都以孩子的要求至上。因此直树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个性偏执、小心眼,一点点的不如意都成为报复的理由。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提到:

溺爱是父母向孩子索要要的一种控制方式。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遵守规则的能力,失去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失去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他们无法进入关系和社会组织或社会情境,无法完成社会化,也无法从家庭或父母那里走出去。


悠子到家里挑明杀人真相之后,直树妈妈非但没有教育孩子承担责任,反倒怨恨悠子。直树患上心病,不敢去学校上课,整天待在家里。妈妈也任由其自闭,还想着怎么样跟学校请假,蒙混过关。最终,直树离社会越来越远,把自己逼疯,亲手杀死妈妈。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3、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不要自欺欺人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很平凡的,生活中像修哉这样聪明的孩子还是很少很少的,直树就是如此。


即便我现在的状况,距离妈妈的期望也差得很远呢。妈妈对我的期望,是让我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就像她的弟弟功治舅舅那样。虽然我这么没出息,但妈妈总是很骄傲地对亲戚和邻居夸我“善良”。“善良”到底是什么呢?……妈妈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夸奖的地方,所以只能能“善良”这个词语来自欺欺人的。这样花,不如不要夸奖的好。理由是,我虽然不喜欢垫底,但也不会因为没当上第一而沮丧的。


谁都想自己的孩子样样出色,但天才可遇而不可求。学渣是也许是来报恩的呢?还记得之前网上那个数学考0分的男孩吗?他虽然数学不好,但是却在厨艺上很有天赋,每天回家都会做一桌子好菜给爸爸妈妈。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长,何须比较?


李白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爱的只是孩子本身,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豆瓣8.8分《告白》:别让畸形的母爱成为孩子的毒药!

来自网络

4、忽视是最可怕的伤害

这世界上有一种伤害叫做“忽视”,孩子宁可天天挨打,也不要被忽视。网上那个被亲妈虐待得浑身是伤的男孩,依然想要留在妈妈身边,他说:“我不想没有妈妈,最多被她打一顿”。孩子对母爱的渴求让人动容。


修哉也是如此。爸爸再婚后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庭,将他一个人丢在奶奶留下的小屋里生活。而妈妈离开后就不再来看他,甚至在修哉努力得到发明奖,连一句问候都没有。她已经完完全全地将这个孩子从生活中清除。


这份对母爱的畸形渴望,深深地扭曲了修哉的心灵,得不到母亲的认可,活着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不再珍惜,别人的生命也就如草芥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杀人也就如同儿戏。


父母离婚,最受伤的是孩子。双方都再婚后,他就成了弃儿。被父母抛弃,从小就没有体会过什么是温暖的孩子,他哪里有心理能量去爱别人?《何以家为》中的小男孩赞恩,从父母身上没有学会什么是爱,却从陌生的黑人女子泰格斯身上得到温暖,所以在泰格斯失踪后,一个人拉扯着小男孩尤纳斯艰难生活,而不是直接抛弃。实在没办法,才将他卖掉。


说到底未成年人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家庭,做父母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不如不生。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涂上什么样的生命底色,全看父母。

愿每个孩子都活在阳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