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母爱羁绊》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告白》是一部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推理性小说,作者湊佳苗是日本当红的推理小说家,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08年该书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日本本屋大赏等多个奖项,从而也奠定了她在日本推理小说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电影则是10年上映,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导演中岛哲也执导,实力派女演员松隆子参演,得到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极高的肯定,一举斩获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

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边倒的好评不同,《告白》经上映便火速引起了热门话题效应,但褒赞与批评呈现了两极化。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电影《告白》主要讲述由松隆子扮演的单亲中学女老师,发现自己班级里的两个学生合谋杀了自己4岁女儿,鉴于日本14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判刑,随后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向两人复仇的故事。由于电影的画面中涉及校园暴力,内容上也颇具争议,所以《告白》被判定为15岁以下观众不得观看。

但这并没有影响影片的票房,据报道该电影当时在日本国内的票房突破了20亿日元(约人民币1.52亿)。电影的卖座,也让出版两年的原著销量猛增,攀升畅销书第一的宝座。

两个“完美”少年:A有杀意,却没有杀人;B无杀意,却杀了人

故事中的两个少年,为何会把毒手伸向年幼的孩子?这极大的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天才少年A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模范生,具有碾压众人的超高智商,生物能考满分,自己搭建网站,公开各项发明,自诩“天才小学生”。他研究各种发明中,防盗钱包还在“全国中学生科技展”中获奖,是备受瞩目完美少年。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但,他信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被选中的非凡人物为了新世界的成长,拥有僭越现行社会规范的权利。”的强者逻辑,藐视一切平庸的人或物,觉得他们不配活在世上,对生命没有敬畏感,虐杀小动物,就连唯一给他支持的北月,因为一句:恋母,他也能毫不犹豫的把其杀掉。

自卑少年B资质平庸,是妈妈心中的完美小孩。但真实的自己,无论多么努力,最多算个中等。心地善良但性格孤僻偏激,在校期间,B曾在网球社与教练男老师户仓发生争吵,后怒而退出网球社。

某天,B在校外打电玩时与一群学生起争执被围殴,被警察发现并告知老师。考虑到学生性别的关系,森口老师请户仓老师帮忙,B对此大为恼火,误以为老师被家庭拖累,把自己的孩子看的比学生重要。加上B出入电玩游乐场违反校规,被罚清理游泳池。为此,恨上森口老师。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受“露西娜杀人事件”的启发,A想杀人引发关注,通过改造防盗钱包,企图用活人做实验。于是,有意接近性格偏激的B,让B选择惩戒对象,出于报复,B把目标锁定为森口老师的女儿。

A的电击确实让小爱美瞬间倒地,但只是把她电晕了。A看着慌乱中的B,一番羞辱并嘲讽他是“失败的作品”,B为了证明自己做到了天才少年A未做到的事,于是,将快要苏醒的孩子抛向泳池,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推理性小说,剧情一直在层层推进,随着不断变换角色的独白,直到犯罪的当事人亲自出场阐述,才理清了犯罪的源头。两个“完美”少年的犯罪,都指向了生命中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妈妈。

“完美少年”的背后是母爱的缺失与纵容

1、修哉妈妈: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

完美少年A——修哉的妈妈梦想是成为发明家,但与一个普通人结婚生子之后,梦想变得遥不可及。“阿修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妈妈无法完成的梦想就指望阿修了。”成了妈妈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妈妈给了他高智商,却没有给予他一个正常的童年,与妈妈在一起时,修哉都是在迎合妈妈的期待。当别的孩子还在听妈妈讲童话故事时,妈妈给他每天讲的都是工程学内容:电流、电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妈妈的爱好也成了他的爱好,她用自己所学教孩子拆闹钟,拆电视机......于是,在修哉的心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各个部分的组装与拼凑,包括小动物还有人。

他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认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别的人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他曾在心里这样想:“也就是说,在我周围,都是些死了也不足为惜的人。很遗憾,其中也包括我父亲”。

但,修哉的妈妈最终还是为了理想离开他,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而被灌输理想、继承愿望的孩子,却永远被困在了期望被妈妈关注的牢笼里,无法解脱。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妈妈在修哉的心里已经被“神话”,他不允许任何人反驳,连自己都不可以。父母离婚,妈妈一去不复回,也让他彻底走向偏执,重新赢得妈妈的关注,成了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当得知妈妈已经结婚又重新怀孕的消息,他感觉自己被妈妈彻底抛弃,也丧失了活着的唯一希望。最后,他不惜在毕业典礼上装置炸弹,想要与众人同归于尽,以引发更大的轰动,试图最后来博取妈妈一点点的关注。

2、直树妈妈:极力称赞自己的孩子,灌输其都是世界的错

自卑少年B——直树自小被妈妈溺爱,在妈妈的称赞中长大,孩子资质平庸,但她总是想方设法的夸赞,最后连“善良”都成了妈妈天天称赞的优点。但生性懦弱的直树,在妈妈的影响之下,他无法真正的认识自己,陷入了被妈妈肯定,但又被外界极力否定的现实中,这也使得他的性格变得孤僻极端。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在直树妈妈的眼里,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与她的宝贝儿子无关。

老师当众表扬了考试前三名的学生,她就给校长写信说森口老师不适合担任班主任;

儿子出去打电玩与高中生打架,是别人欺负他,受学校的处罚,则是明明不是他的错,倒霉的却总是他;

就连儿子与别人合谋杀人,她也觉得这是别人教唆他,他是个纯粹的受害者,他肯定是被威胁了。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在妈妈的灌输之下,善良的少年,无法平衡“妈妈期待中的他”与“现实中的他”,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越发期待被人认可,而现实却屡屡遭困。当爱美被电击倒地之后,修哉的嘲讽,让极度自卑的他,感到备受耻辱,为了向修哉证明自己不是“废人”,便亲手杀了已经苏醒的的爱美。

美国心理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在《母爱的羁绊》中曾说: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毫无疑问,妈妈是爱孩子的,修哉的妈妈为了孩子,可以放弃重返梦想的机会;直树妈妈事无巨细的照料他的生活,关心他的一举一动。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但这两个妈妈同样也将伤害无以复加的带给了孩子,两个少年,在母爱的影响下变得人格扭曲:一个沉浸在完成妈妈的梦想,死也要重新赢得妈妈的关注;另外一个在妈妈的称赞与推卸责任中迷失了自我。都把人命视如草芥一般,演变成了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

父母期待中的“完美”,给予我们的现实启迪

1、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而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在现实家庭教育中,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相对会倾注更多的精力,也因此,妈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受到的指引更多。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曾指出: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成了父母对外炫耀的谈资。怕被丈夫谴责对孩子不上心,被周边的人嘲笑孩子不够聪明,很多妈妈执迷于严厉角色的扮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但凡孩子稍微不如自己的预期,便把负面的情绪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父母爱护孩子,望子成龙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把自身的焦虑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已经无形中把孩子变成了父母手中的木偶。遭到情感忽视的孩子,变得更加无助彷徨,这在很大程度让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达成父母的愿望,自己便没有价值。被忽略的情绪,才是横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孩子的无助与焦虑,乃至反叛的情绪应当被看见,而不是一味的被抹杀,孩子自身的情感需要也应该被尊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于让父母与孩子,得到相互尊重,而非发起对任何一方的操控与指责。

2、接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生命的延伸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这是来自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一首诗,名字叫做《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很好的诠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正确的关系应当如何: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延伸;TA应当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而非父母思想的继承与延续。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去年,北大学生弑母案,因为吴谢宇的被抓而再度引起公众的讨论。事发之后,连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惊讶万分: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为什么会手刃自己相依为命的妈妈?他却说自己是在让妈妈得到解脱。

随着,身份背景的披露,他的身世也被公众所了解,父亲的离世,让独立的妈妈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确实表现出了比一般孩子都优秀的天赋,从中学一路读到北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霸,据周边熟人反映,他自小就有非比寻常的毅力,主动学习从不让妈妈催促,懂事有礼貌。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可在我看来,若非天性被压抑的太久无法释放,他怎么会对自己的妈妈作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来呢?超越年龄的定力,越是表现的懂事,越要拼命的压抑自我,来满足妈妈的期待。最后以至于会选择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于我而言,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远比TA压抑自己的天性、拼命迎合父母换来“完美”要重要的多的多

3、教会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在其著作《母爱的羁绊》中这样说道:

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身体力行。对待孩子和他人要诚实、善意、同情、正直,借此让孩子看到这些品质;要照顾好自己,以此让他们懂得自尊和自爱的重要性;要借用邻居、电视和电影上、学校里和日常八卦中的例子来和孩子讨论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影响,与TA的一生休戚相关。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就像直树的妈妈,事无巨细的关心儿子,无论他遭受什么事情,总是替他善后,给他找一堆的托词,就是不肯承认那是他自己的问题。哪怕儿子承认杀了人,她还在帮他推卸责任:你当时一定是惊慌失措,而非故意。在得到儿子亲口承认,就是有意要杀人的时候,她彻底崩溃,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让他最终误入歧途。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她试图与儿子同归于尽,却不幸被失控的儿子误杀致死。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价值观的培养,父母无疑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对待世界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的身体力行。TA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对错的概念,摔倒了呜呜大哭,你扶起来,拍打着地说道:都怪你,把我们宝宝绊倒了。TA上学了,与小朋友起了争执,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去指责对方。渐渐长大,发现孩子变得难以管束,明明是TA自己的问题,不但不承认,反倒遇事只会怨天尤人,甚至颐指气使的来指责父母。等到那个时候,才捶胸顿足的哭喊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失败,不是太晚了吗?

何不趁TA还小的时候,教会TA正确的归因,客观的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呢?

结语:

就像儿歌中唱的那样:如果我什么都听你的,又怎么会比你强呢?孩子就像你手上的风筝,拽的越紧,它就无法飞的更高。它本就属于天空,一味的把它攥在在手里,你又怎么能见它自由翱翔的模样?

《告白》:扭曲的母爱,造就了2个“完美”少年的不归路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最终我认为,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合而为一,是一回事。

为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从小培养TA正确的价值观,也正是教育道路上重建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