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而這愛與傷害,總會被孩子繼承下來。——《母愛羈絆》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告白》是一部探討青少年犯罪問題的推理性小說,作者湊佳苗是日本當紅的推理小說家,本書是其經典代表作,08年該書一經推出,便獲得了日本本屋大賞等多個獎項,從而也奠定了她在日本推理小說界不可撼動的地位。

電影則是10年上映,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導演中島哲也執導,實力派女演員松隆子參演,得到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極高的肯定,一舉斬獲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剪輯4項大獎。

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一邊倒的好評不同,《告白》經上映便火速引起了熱門話題效應,但褒讚與批評呈現了兩極化。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電影《告白》主要講述由松隆子扮演的單親中學女老師,發現自己班級裡的兩個學生合謀殺了自己4歲女兒,鑑於日本14歲以下未成年人不能判刑,隨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向兩人復仇的故事。由於電影的畫面中涉及校園暴力,內容上也頗具爭議,所以《告白》被判定為15歲以下觀眾不得觀看。

但這並沒有影響影片的票房,據報道該電影當時在日本國內的票房突破了20億日元(約人民幣1.52億)。電影的賣座,也讓出版兩年的原著銷量猛增,攀升暢銷書第一的寶座。

兩個“完美”少年:A有殺意,卻沒有殺人;B無殺意,卻殺了人

故事中的兩個少年,為何會把毒手伸向年幼的孩子?這極大的引發了讀者的好奇心。

天才少年A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模範生,具有碾壓眾人的超高智商,生物能考滿分,自己搭建網站,公開各項發明,自詡“天才小學生”。他研究各種發明中,防盜錢包還在“全國中學生科技展”中獲獎,是備受矚目完美少年。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但,他信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被選中的非凡人物為了新世界的成長,擁有僭越現行社會規範的權利。”的強者邏輯,藐視一切平庸的人或物,覺得他們不配活在世上,對生命沒有敬畏感,虐殺小動物,就連唯一給他支持的北月,因為一句:戀母,他也能毫不猶豫的把其殺掉。

自卑少年B資質平庸,是媽媽心中的完美小孩。但真實的自己,無論多麼努力,最多算箇中等。心地善良但性格孤僻偏激,在校期間,B曾在網球社與教練男老師戶倉發生爭吵,後怒而退出網球社。

某天,B在校外打電玩時與一群學生起爭執被圍毆,被警察發現並告知老師。考慮到學生性別的關係,森口老師請戶倉老師幫忙,B對此大為惱火,誤以為老師被家庭拖累,把自己的孩子看的比學生重要。加上B出入電玩遊樂場違反校規,被罰清理游泳池。為此,恨上森口老師。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受“露西娜殺人事件”的啟發,A想殺人引發關注,通過改造防盜錢包,企圖用活人做實驗。於是,有意接近性格偏激的B,讓B選擇懲戒對象,出於報復,B把目標鎖定為森口老師的女兒。

A的電擊確實讓小愛美瞬間倒地,但只是把她電暈了。A看著慌亂中的B,一番羞辱並嘲諷他是“失敗的作品”,B為了證明自己做到了天才少年A未做到的事,於是,將快要甦醒的孩子拋向泳池,直接導致了她的死亡。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推理性小說,劇情一直在層層推進,隨著不斷變換角色的獨白,直到犯罪的當事人親自出場闡述,才理清了犯罪的源頭。兩個“完美”少年的犯罪,都指向了生命中對他們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媽媽。

“完美少年”的背後是母愛的缺失與縱容

1、修哉媽媽: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

完美少年A——修哉的媽媽夢想是成為發明家,但與一個普通人結婚生子之後,夢想變得遙不可及。“阿修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媽媽無法完成的夢想就指望阿修了。”成了媽媽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媽媽給了他高智商,卻沒有給予他一個正常的童年,與媽媽在一起時,修哉都是在迎合媽媽的期待。當別的孩子還在聽媽媽講童話故事時,媽媽給他每天講的都是工程學內容:電流、電壓、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戴維南定理、諾頓定理……媽媽的愛好也成了他的愛好,她用自己所學教孩子拆鬧鐘,拆電視機......於是,在修哉的心裡,所有的事物都是各個部分的組裝與拼湊,包括小動物還有人。

他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可,認為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別的人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他曾在心裡這樣想:“也就是說,在我周圍,都是些死了也不足為惜的人。很遺憾,其中也包括我父親”。

但,修哉的媽媽最終還是為了理想離開他,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而被灌輸理想、繼承願望的孩子,卻永遠被困在了期望被媽媽關注的牢籠裡,無法解脫。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媽媽在修哉的心裡已經被“神話”,他不允許任何人反駁,連自己都不可以。父母離婚,媽媽一去不復回,也讓他徹底走向偏執,重新贏得媽媽的關注,成了他活著的全部意義。當得知媽媽已經結婚又重新懷孕的消息,他感覺自己被媽媽徹底拋棄,也喪失了活著的唯一希望。最後,他不惜在畢業典禮上裝置炸彈,想要與眾人同歸於盡,以引發更大的轟動,試圖最後來博取媽媽一點點的關注。

2、直樹媽媽:極力稱讚自己的孩子,灌輸其都是世界的錯

自卑少年B——直樹自小被媽媽溺愛,在媽媽的稱讚中長大,孩子資質平庸,但她總是想方設法的誇讚,最後連“善良”都成了媽媽天天稱讚的優點。但生性懦弱的直樹,在媽媽的影響之下,他無法真正的認識自己,陷入了被媽媽肯定,但又被外界極力否定的現實中,這也使得他的性格變得孤僻極端。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在直樹媽媽的眼裡,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與她的寶貝兒子無關。

老師當眾表揚了考試前三名的學生,她就給校長寫信說森口老師不適合擔任班主任;

兒子出去打電玩與高中生打架,是別人欺負他,受學校的處罰,則是明明不是他的錯,倒黴的卻總是他;

就連兒子與別人合謀殺人,她也覺得這是別人教唆他,他是個純粹的受害者,他肯定是被威脅了。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在媽媽的灌輸之下,善良的少年,無法平衡“媽媽期待中的他”與“現實中的他”,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越發期待被人認可,而現實卻屢屢遭困。當愛美被電擊倒地之後,修哉的嘲諷,讓極度自卑的他,感到備受恥辱,為了向修哉證明自己不是“廢人”,便親手殺了已經甦醒的的愛美。

美國心理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在《母愛的羈絆》中曾說: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而這愛與傷害,總會被孩子繼承下來。毫無疑問,媽媽是愛孩子的,修哉的媽媽為了孩子,可以放棄重返夢想的機會;直樹媽媽事無鉅細的照料他的生活,關心他的一舉一動。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但這兩個媽媽同樣也將傷害無以復加的帶給了孩子,兩個少年,在母愛的影響下變得人格扭曲:一個沉浸在完成媽媽的夢想,死也要重新贏得媽媽的關注;另外一個在媽媽的稱讚與推卸責任中迷失了自我。都把人命視如草芥一般,演變成了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

父母期待中的“完美”,給予我們的現實啟迪

1、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而非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在現實家庭教育中,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相對會傾注更多的精力,也因此,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受到的指引更多。

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曾指出: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成了父母對外炫耀的談資。怕被丈夫譴責對孩子不上心,被周邊的人嘲笑孩子不夠聰明,很多媽媽執迷於嚴厲角色的扮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但凡孩子稍微不如自己的預期,便把負面的情緒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父母愛護孩子,望子成龍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把自身的焦慮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已經無形中把孩子變成了父母手中的木偶。遭到情感忽視的孩子,變得更加無助彷徨,這在很大程度讓他們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果不能達成父母的願望,自己便沒有價值。被忽略的情緒,才是橫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大的障礙。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孩子的無助與焦慮,乃至反叛的情緒應當被看見,而不是一味的被抹殺,孩子自身的情感需要也應該被尊重。家庭教育的本質在於讓父母與孩子,得到相互尊重,而非發起對任何一方的操控與指責。

2、接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非自己生命的延伸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這是來自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的一首詩,名字叫做《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很好的詮釋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正確的關係應當如何: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而非父母的延伸;TA應當有自己的獨立的思想,而非父母思想的繼承與延續。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去年,北大學生弒母案,因為吳謝宇的被抓而再度引起公眾的討論。事發之後,連身邊的同學朋友都驚訝萬分:這樣一個完美的人,為什麼會手刃自己相依為命的媽媽?他卻說自己是在讓媽媽得到解脫。

隨著,身份背景的披露,他的身世也被公眾所瞭解,父親的離世,讓獨立的媽媽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他確實表現出了比一般孩子都優秀的天賦,從中學一路讀到北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學霸,據周邊熟人反映,他自小就有非比尋常的毅力,主動學習從不讓媽媽催促,懂事有禮貌。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可在我看來,若非天性被壓抑的太久無法釋放,他怎麼會對自己的媽媽作出這樣殘忍的事情來呢?超越年齡的定力,越是表現的懂事,越要拼命的壓抑自我,來滿足媽媽的期待。最後以至於會選擇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結束這一切。

於我而言,孩子身心健康、快樂的成長,遠比TA壓抑自己的天性、拼命迎合父母換來“完美”要重要的多的多

3、教會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在其著作《母愛的羈絆》中這樣說道:

價值觀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身體力行。對待孩子和他人要誠實、善意、同情、正直,藉此讓孩子看到這些品質;要照顧好自己,以此讓他們懂得自尊和自愛的重要性;要借用鄰居、電視和電影上、學校裡和日常八卦中的例子來和孩子討論價值觀。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價值觀的影響,與TA的一生休慼相關。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就像直樹的媽媽,事無鉅細的關心兒子,無論他遭受什麼事情,總是替他善後,給他找一堆的託詞,就是不肯承認那是他自己的問題。哪怕兒子承認殺了人,她還在幫他推卸責任:你當時一定是驚慌失措,而非故意。在得到兒子親口承認,就是有意要殺人的時候,她徹底崩潰,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讓他最終誤入歧途。為了彌補自己犯下的錯,她試圖與兒子同歸於盡,卻不幸被失控的兒子誤殺致死。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價值觀的培養,父母無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對待世界的價值觀來源於父母的身體力行。TA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對錯的概念,摔倒了嗚嗚大哭,你扶起來,拍打著地說道:都怪你,把我們寶寶絆倒了。TA上學了,與小朋友起了爭執,你不分青紅皂白的去指責對方。漸漸長大,發現孩子變得難以管束,明明是TA自己的問題,不但不承認,反倒遇事只會怨天尤人,甚至頤指氣使的來指責父母。等到那個時候,才捶胸頓足的哭喊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失敗,不是太晚了嗎?

何不趁TA還小的時候,教會TA正確的歸因,客觀的理性的看待這個世界呢?

結語:

就像兒歌中唱的那樣:如果我什麼都聽你的,又怎麼會比你強呢?孩子就像你手上的風箏,拽的越緊,它就無法飛的更高。它本就屬於天空,一味的把它攥在在手裡,你又怎麼能見它自由翱翔的模樣?

《告白》:扭曲的母愛,造就了2個“完美”少年的不歸路

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最終我認為,教育必須被視為一種對經驗的不斷重建;教育的過程和目標合而為一,是一回事。

為人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身上,從小培養TA正確的價值觀,也正是教育道路上重建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